APP下载

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

2020-07-17

湘潮(上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雪松丹麦大使

张 兵

2011年5月29日,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走完了她93年的革命人生,给她的亲人、朋友和熟识的人留下了无尽的思念……

听着川江号子长大的革命青年

1918年5月27日,丁雪松出生于重庆木桐镇一个临江的普通人家。

丁雪松还未出世,父亲就病逝了,年迈的祖母,年仅29岁的母亲带着他们兄妹三人艰难度日。丁雪松一来到这世上,就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丁雪松的童年是苦涩的,而这样的日子却像川江的号子一样,日复一日地纠缠着她。她小小年纪,就知道帮妈妈洗衣服、养鸡、养蚕。她常常坐在江边的巨石上,向往着什么时候能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

到了上学的年纪,家里送丁雪松去读书。丁雪松读书刻苦,尤其喜欢文学和音乐。《陈情表》《木兰辞》《孔雀东南飞》《苏武牧羊》《满江红》等诗词歌赋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着她的情操,锤炼着她的性格。稍大后,她到重庆求学,进入了省立女子职业学校。读到二年级时,她被破格招进银行当职员。慢慢地,丁雪松接触的人多了,眼界也变宽了。

当时,日本侵略者侵占东北后,意图进一步侵略中国。1935年冬,北京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山雨欲来风满楼,1936年重庆《商务日报》刊发了一篇号召职业青年组织起来,成立青年救国会的倡议。正值18岁花季年龄的丁雪松对此很认同,她立刻写了一篇响应短文寄往该报,虽然明显幼稚,但却表达了爱国青少年的拳拳报国之心。文中写道:“非洲小国阿比西尼亚(现为埃塞俄比亚)尚能抗击意大利法西斯七个月之久,我们作为泱泱大国,竟被一个区区小日本侵略,多么可耻,为什么老是不抵抗?”丁雪松认为:“在民族未获得解放前,个人过安逸日子的想法,只能成为幻想。”《新蜀报》主笔、救国会干事长齐鲁鱼很欣赏她。在齐鲁鱼的引导下,重庆各行各业相继成立救国会,山城抗日救亡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不久,重庆职业青年救国会成立,丁雪松当选为理事。而后,丁雪松与一批进步女青年组织了妇女抗敌后援会,在该组织被国民党一纸禁令解散后,又以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会重庆分会名义面世。在重庆救国会的统一领导下,一大批青年救国会会员茁壮成长。1937年“九一八”事变6周年,救国会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歌咏游行”。14个青年团体800多名大众歌手臂戴黑纱领着3000民众高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工农商学兵,一起来救亡……”“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队伍很快汇聚到蒋介石“行营”前的广场上,歌声、喊声震天动地。这次慷慨悲壮的示威游行,充分表达了广大民众誓死抗日的决心和勇气,极大地震撼了山城人民。

俗话说,多难兴邦。其实,多难也锻炼人才。丁雪松用她的一腔热血汇聚着千万颗年轻人的爱国心,他们齐唱《国际歌》《囚徒歌》,向旧社会宣战;他们渴望着去延安当红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937年8月,丁雪松被重庆中共地下组织吸纳为共产党员,时年19岁。丁雪松入党之日,即是她奔赴延安之时。时任中共重庆市工委书记的齐鲁鱼语重心长地对她说:“现在形势比较紧张,有消息说,国民党将对我们动武,党决定把你输送到延安去。”

丁雪松没有回家,也没有将这一消息告知母亲,便秘密离开了重庆。1938年1月到了延安后,她才写信告知家中自己已安抵陕北。随即,她被安排进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以下简称“抗大”)学习。

在抗大,丁雪松亲耳聆听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贺龙、罗荣桓、彭真、博古等的演讲,还受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教育,后来又开展生产自救运动,开荒种地,军事、农业……十八般武艺样样都学。

1939年初,中央做出了加强妇女工作的决定,创办女子大学。丁雪松被分到女子大学高级班学习,并成了女子大学的大队长,被同学称为“女大侠”。女子大学创办两年间,先后培训了1000多名女干部,丁雪松是其中的佼佼者。

毕业后,丁雪松被派去给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当秘书。

1945年、1949年,丁雪松两度赴朝鲜工作。

开展民间外交工作

丁雪松进入外交领域较早。早在20世纪50年代,她同丈夫郑律成从朝鲜归来后,就进入了外交领域,先后在王稼祥和周恩来身边工作。“文革”期间,她被从干校召回,去对外友协工作,先后任秘书长和副会长。

在“文革”那个非常时期,官方外交受到很大干扰。周恩来苦撑危局,通过对外友协的工作,以民代官,以民促官,发展对外交往。

来到对外友协后,丁雪松以周恩来为榜样,用极大的热情和过细的工作开始了民间外交工作。她接待过许多重要的外国客人,其中有不少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如美国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夫人、美国著名黑人学者杜波伊斯的夫人、美国上将史迪威将军的女儿、加拿大的文幼章、卢森堡的弗朗克、荷兰著名导演伊文斯、英籍女作家韩素音等。她承办过斯诺的骨灰安葬仪式,陪伴邓颖超接受过斯诺夫人捐献的斯诺保存了40年之久的红军八角帽。同时,她积极率团和随团出访,足迹遍及亚、欧、北美和拉丁美洲,为祖国赢得了鲜花、荣誉和掌声。

1979年国庆招待会上,丁雪松大使招待外国贵宾

“四人帮”被粉碎后的1977年,丁雪松带团组出国——那是1973年经周恩来批准而被拖延下来的一项文化协定——派上海芭蕾舞团访问法国和加拿大。团长原来是“四人帮”委派的,后领导决定换丁雪松为团长。丁雪松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她知道,要带好这个团,就必须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包括节目的选择、演员的敲定、文字资料、思想动员、组织工作、国内外的协调等,特别繁杂、琐碎。上海芭蕾舞团到达法国和加拿大后,演出非常成功,“整个巴黎为之鼓掌”“加拿大沸腾起来了”“受到国宾红地毯接待”。一位加拿大外交官称:“从他们的行动中,看到一个从容、安详的北京政权的某些征候”。

访问法、加后3个月,丁雪松又奉命率中国艺术团访问北欧五国,访问同样获得成功。丹麦一位大臣风趣地说,现在丹麦内阁成员都在“排着队等候访华”。在出访归来的总结报告中,丁雪松适时提出了引进北欧先进技术的建议,使艺术团的访问成了中国对外寻求经济技术合作的先导。

向荷兰女王递交国书

20世纪70年代末,丁雪松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被派往荷兰。1979年2月6日,丁雪松大使抵达荷兰海牙。当她出现在海牙时,立即引来一片惊羡的目光和私语声。她身着金丝线织成龙凤图案的银灰色织锦旗袍,脚蹬白色高跟皮鞋,腕上挎着缀有白色“珍珠”的小手袋,款款而行……

报界报道时,特别注意到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人员服饰上的变化:“老式的毛服被精细的中国丝绸代替了……”

2月23日,丁雪松大使到苏斯代克王宫递交国书。那天,她乘坐一辆古典式皇家轿车,在摩托车队前拥后卫下,驶进了皇宫大门。在一位身着戎装的指挥官陪同下,检阅了皇家仪仗队。面对等候在接见大厅的荷兰女王朱丽安娜,丁大使郑重地呈递上了国书。国书被封在盖有钢印的白色梅花边的特大宣纸信封内。国书内容如下:

荷兰女王朱丽安娜陛下:

为巩固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荷兰王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我们任命丁雪松女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荷兰王国特命全权大使,接任前任大使陈辛仁先生的职务。

我相信丁雪松女士将尽力完成她所负担的使命。请您予以接待,并对她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所进行的工作,给予信任和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黄华(副署)

1978年11月30日于北京

国字第459号

荷兰是一个很独特的国家,面对和中国人民一样勤劳勇敢的荷兰人民,丁雪松大使敏锐地捕捉到了发展两国经贸科技合作的良机。4月,当她拜会荷兰首相范阿赫特时,范阿赫特直言不讳地表示:“我并不接见所有到任大使,但对某些国家的大使则必须接见,因为这对荷兰非常重要。”他还向丁雪松大使表达了访华的愿望,希望借此推进荷中两国的友谊与合作。丁雪松大使很快便促成荷兰首相范阿赫特访华。这是近代史上,荷兰在任首相首次访问中国。1980年9月23日,丁雪松大使在我驻荷兰使馆设宴欢送首相访华。到访后,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华国锋与之会谈,邓小平同志专门接见了范阿赫特,双方签署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和《文化协定》。对取得的成果,双方都很满意。

2002年,丁雪松大使在青岛

到任中国驻荷兰大使后,丁雪松大使就积极为中国上海市与荷兰鹿特丹市结为友好城市牵线搭桥。通过中荷双方的努力,中国上海市与荷兰鹿特丹市结为友好城市,协定提到“两市将在新的基础上增进两市人民的友好往来。在港口城市管理、市政建设、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方面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合作”。在丁雪松大使的关注下,后来两市在上海黄浦口隧道工程建设以及贸易、金融和市政工程等诸多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出任中国驻丹麦大使

1982年5月到1984年8月,丁雪松出任中国驻丹麦王国(兼冰岛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此时,改革开放风气潮涌,中央明确提出要设法利用外国资金及引进先进技术以促进国内建设事业发展。丁雪松大使认为,作为使馆的“一把手”,不仅要抓政治,而且要下大力为祖国的经济建设服务。她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大经济调研力度。丹麦对外贷款数额虽不大,但对急需资金的我国来说却有着积极意义。使馆积极为国内牵线搭桥,利用丹麦无息贷款,在黑龙江省安达建起了一座乳品厂。两年后,安达牌奶粉上市,并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胡耀邦专门批示道:“做得很认真。与外资合作门路和同第二世界国家合作门路还很多,希望努力打开新局面。”与此同时,引进丹麦嘉士伯啤酒生产技术事宜一直萦绕在丁雪松大使心头。记得1980年,她在北京报纸上看到一个耐人寻味的报道:“借问啤酒何处有?”当时,人们为了能喝到一点啤酒,抱着暖瓶,端着罐子,顶着烈日在饭馆门前排长龙。她还听说,时任副总理的万里对北京人喝不上啤酒很生气,曾过问此事。经丁雪松大使国内国外的多次奔波,穿针引线,反复磋商,终于有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中国北京将建一座年产10万吨的啤酒厂,丹麦提供优惠贷款,两国在关键车间开展中丹经济技术合作。同时,丹麦还提供一笔无息贷款用来建造一个食品研究中心。很快,一个中国当时最现代化的啤酒厂——北京华都啤酒厂破土动工。3年后,正式生产出高品质的啤酒,北京啤酒奇缺的问题终于解决。为此,啤酒厂的老总诙谐地称丁雪松为“啤酒大使”。

友谊见证——船舶圣母

在欧洲,人们把新建船舶的下水看做是一个婴儿的诞生。船舶下水时,往往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女士为它主持下水仪式。届时,这位女士将手中的一瓶香槟酒掷向船头,酒瓶越是撞得粉碎,寓意越是吉利。

1982年10月19日,丹麦BW造船厂为给中国建造的第四艘远洋轮“台洲海”号举行下水仪式。丹麦工业大臣伊布·斯泰特和丁雪松大使先后致辞,都为丹中两国卓有成效的经贸合作感到高兴,也为“台洲海”的诞生祝福。当丁雪松大使将缠有红丝带的香槟酒瓶用力甩出后,酒瓶如离弦之箭迅速飞向船头,撞得粉碎,香槟酒花四溅。顿时,船上、岸上响起一片掌声和欢呼声。站在甲板上的几十名中国船员尤为高兴,因为这象征着“台洲海”顺利诞生了,它将一帆风顺地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

20世纪80年代,这种远洋经济型船舶在国际航运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当时,上海造船厂及其镇江柴油机分厂利用丹麦先进技术和为我国培训技术人员等合作方式,已建造出低速船用柴油机,并用于我国出口的船舶。现在,中国的造船业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我们不应忘记丹麦这位启蒙老师。作为彼时的中国驻丹麦大使,丁雪松对中国现在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

当丁雪松离任,丹麦最大的国际贸易公司总经理为她饯行时说:“丁大使把高雅的风度与职业的外交和卓越的才能结合得天衣无缝。”丹麦外交大臣彦森则表示:“您在哥本哈根留下了令人尊敬的声誉,这不仅指您的精力和能力,而且还有您与你们高度文明国家相称的老练的工作。”丹麦女王玛格丽特说:“在您的任期中,丹中两国关系越来越好,而且两国合作项目还在继续增加。”

在人们眼里,丁雪松豁达豪放,颇有大丈夫气概,同时又柔情似水情感细腻丰富。晚年,她向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文物征集部门捐赠了10件珍贵文物,其中有1984年丹麦外交大臣赠送给她的礼物——纪念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登基10周年,由皇家瓷厂特别烧制的精美大瓷钵(钵底印有金色皇冠并有女王二世的缩写字母,编号为1686,共烧制2000件);有1982年5月18日,丹麦宫廷侍从迎接她前往皇宫递交国书时的照片和当时她穿着的礼服;有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她参加外事活动时的照片以及《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回忆录》等。这些弥足珍贵的文物,是丁雪松精彩而卓有成效的外交工作的见证。

猜你喜欢

雪松丹麦大使
中国驻乌大使:撤离任务圆满成功!
A FRACTIONAL NONLINEAR EVOLUTIONARY DELAY SYSTEM DRIVEN BY A HEMI-VARIATIONAL INEQUALITY IN BANACH SPACES∗
微笑大使
赵雪松书法作品
真相
牛雪松教授简介
小狗大使
赵雪松书法作品
丹麦圣诞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