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
2020-07-17东方
东 方
在中国革命史上,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始终熠熠生辉。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红军长征,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而又波澜壮阔的历程,二万五千里的漫长征途所铸就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进行一次又一次新的长征。
一场艰苦卓绝的伟大远征
1934年秋天,由于中共中央“左”倾错误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以及国民党军采取的步步为营、节节推进的“堡垒政策”中央红军被压缩包围在闽赣交界处仅有7个县的狭小地区。9月上旬,各路敌军加紧对中央苏区中心地区发动进攻,中央红军在原地扭转战局已无可能。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布战略转移的行动命令。16日,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从17日开始,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开始长征。
按照原定计划,中央红军准备转移至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后再建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当局在红军西进的道路上设置了4道封锁线,等着红军送上门来。由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事先派人同广东军阀陈济棠的代表秘密谈判,使其同意在赣南让开一个缺口,中央红军比较顺利地突破了敌两道封锁线进入湘南。但是,长征一开始时的大搬家式行动,严重迟滞了部队迅速、机动作战的能力。时任红三军团政委的杨尚昆后来回忆说:“中央在突围转移时并没有想到要长征,只认为是一次‘搬家’,把根据地从江西搬到湘西。”中央苏区兵工厂里的机械、银行印钞票的石版等都由挑夫挑着走,8万多人带着笨重的机器,行进在山间小道上。为掩护行动迟缓的运输队,长征的全部战斗部队都成了掩护队,但仍无法摆脱敌人的追击。
1934年11月下旬,中央红军已接近广西和湖南交界处的湘江,蒋介石调动了国民党中央军、湘军和桂军共20万人汇聚此地,企图全歼红军。彭德怀建议自己率红三军团向益阳、湘潭挺进,威胁长沙,吸引敌主力,中革军委率主力甩掉笨重辎重,迅速进入湘西,博古、李德却仍让全军呆板缓慢地沿直线前进,并由战斗部队以甬道式掩护方式保卫机关过江。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由于携带大量“坛坛罐罐”,行军队伍拉长到70多公里,行动迟缓。当时,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气愤地说:“这样抬着‘棺材’走路,哪像是打仗的样子。把革命当儿戏,真是胡闹!”英勇的红军在湘江血战五天五夜,直至12月1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直属机关渡过湘江。这一仗,红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挫败,付出了极大牺牲,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辎重大部丢弃。
在残酷的事实面前,党和红军内部对错误领导的怀疑、不满和要求撤换领导的情绪迅速增长。一些曾经支持过“左”倾错误的领导人也逐步改变态度。对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领导层在渡过湘江后一直在进行着激烈的争论。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决定放弃到湘西北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贵州北部进军。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尖锐地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单纯防御、在战略转移中实行逃跑主义的错误。与会者多数同意张闻天、毛泽东等人的意见。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在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后不久,在向云南扎西地区进军途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担任总书记。3月中旬,中央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以周恩来为首,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此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忽东忽西、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使敌军摸不清我军战略意图,疲于奔命,其中,四渡赤水成为毛泽东指挥军事作战的得意之笔。3月下旬,红军南渡乌江,佯攻贵阳。蒋介石这时正在贵阳督战,红军出乎意料的行动,使他急调滇军前来增援。滇军一被调出,红军立刻大踏步奔袭云南,兵锋直逼昆明。这时,昆明防守力量空虚,云南当局急忙调集兵力固守昆明,削弱了金沙江的防务。红军又突然掉头向北,于5月上旬渡过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中央红军入川时,红四方面军根据中央指示策应中央红军。3月末,红四方面军主力在徐向前总指挥、陈昌浩政委率领下西渡嘉陵江获得胜利。4月,张国焘决定放弃已开辟了两年的川陕根据地,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及苏区机关人员8万人全部西进。从强渡嘉陵江开始,红四方面军也开始了长征。
中央红军在渡过金沙江后继续北上,以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通过了大凉山彝民聚居区。5月下旬,红军以极其英勇顽强的精神,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接着又翻越了长征中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6月12日,中央红军在懋功(今为小金)与红四方面军一部会师。
两军会师后,从6月间至8月初,中共中央一再召开会议,说服张国焘同意北上。两军混合编组分为左、右两路通过草地北上后,张国焘突然反悔要求全军南下,并对抗中央的命令。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率红一、三军团8000余人单独北进。红四方面军全部及随总司令部行动的原中央红军的五、九军团则掉头南下,再次经过草地,进入川康边的天全、芦山、道孚、丹巴等地,遭到国民党川军主力和入川的国民党中央军大举进攻。经过4个月苦战,张国焘率领的红军没有打开局面,被迫于1936年2月向西转移进入藏族聚居的甘孜及附近地区,部队也由南下时的8万余人减为4万余人。
1935年9月17日,由中央红军改称的陕甘支队一举突破川甘边界天险腊子口。第二天占领哈达铺后,毛泽东从当地找到的一张报纸上得知陕北有相当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活动的情况。恰逢此时,1934年11月由鄂豫皖根据地出发长征的红二十五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同当地的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为迎接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的到来创造了条件。1935年10月19日,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至此,中央红军主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后,即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红十五军团并入红一方面军建制。
在中央红军主力结束长征后的一个月,1935年11月19日,转战在湘鄂黔边区的红二、六军团在任弼时、贺龙等领导下也踏上了长征之路。1936年元旦前,部队冒着大雪进入贵州东部高寒山区,把国民党中央军、湘军、桂军远远甩在后面。为避开强敌,任弼时、贺龙率部进入纵跨云贵两省的乌蒙山区,并渡过金沙江北进,进入了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东部。部队在没有棉衣的情况下爬越高寒缺氧的雪山,因寒冷饥饿出现了不少牺牲减员。经过一个多月艰难跋涉,部队于1936年7月初到达甘孜同红四方面军会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红二、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即与红四方面军一起行动的原中央红军第九军团)合组成红二方面军。
布面油画: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二方面军成立后,在朱德、任弼时、刘伯承、贺龙以及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强烈要求下,张国焘被迫接受了中共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红二、四方面军并肩北上。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22日,红二方面军指挥部到达静宁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至此,红二、红四方面军胜利完成了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这个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提到长征,毛泽东曾豪迈地指出:“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半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的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地,涌现出一个个机智勇敢、豁达乐观的英雄人物,演绎出一幕幕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长征故事,其神勇艰苦的精神,充分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
长征中,红军指战员对党忠诚,舍生忘死。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战,正是靠着广大红军指战员对党的忠诚和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才使主力部队杀出险境。血战湘江时,红三军团第六师第十八团,是掩护大部队过江的最后的后卫部队,其主要任务是掩护红八军团过江。该团在敌众我寡的条件下,与桂军3个师展开激战,经过两昼夜的拼死战斗,终于完成了掩护红八军团大部渡江的任务。可是,该团在由新圩向湘江撤退中,被桂军分割包围。最后,在陈家背地域与数十倍于己的敌军战至弹尽粮绝,大部分壮烈牺牲。担任掩护任务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为掩护军委纵队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被阻于湘江东岸,转战于灌阳、道县一带,虽经英勇战斗,予敌重大杀伤,但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全师6000多将士几乎全部阵亡,仅剩第一○○团团长韩伟、第三营政委胡文轩和第五连通信员李金闪跳崖被救生还。师长陈树湘身负重伤,不幸被俘。敌保安司令何汉听说抓到了红军师长,兴奋不已,命令部下抬着陈树湘去向上级邀功请赏。陈树湘为了不使敌人的企图得逞,乘敌不备,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了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湘江一战,数万红军将士血染湘江,当地老百姓流传着“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可见当时红军的牺牲有多么惨烈!
长征中,党和红军领导人身先士卒,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贵州土城之战,由于川军顽抗并得到及时增援,红军一度进攻失利,部队处境十分危险。为扭转战斗的不利局势,朱德亲自到前线指挥作战,给苦战中的红军指战员以极大鼓舞。周恩来在赤水河边亲自带领参谋人员选定架桥地点,发动群众征集架桥物资和船只,一连三次到架桥地点督促指导,保证了部队迅速渡河前进。在彝民聚居地区,刘伯承按照彝族的习俗,与沽基人首领小叶丹歃血盟誓,结拜为兄弟,使红军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在包座战斗中,红四军第十师师长王友钧亲自拿起机枪向敌人猛烈射击,掩护部队进攻,不幸中弹牺牲……
长征中,红军指战员与沿途劳苦大众鱼水情深,相互扶助。红军长征经过湖南汝城县,3名女红军在沙洲村借宿徐解秀家中,临走时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徐解秀家留下。安顺场8位连姓名都未留下的船工帮助红军17勇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孤舟强渡大渡河。沿途群众主动为红军当向导,帮助红军筹集物资,掩护和救助红军伤员,许多人直接参加了红军跟随红军北上。在长征经过的地方,不知留下了多少红军爱护和帮助群众、群众拥护和支持红军的动人故事。
面对艰苦而又险恶的行军环境,红军中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的氛围。中央红军在渡金沙江时,战士们唱着“金沙江流水响叮当,我们红军来渡江,不怕水深流又急,更不怕山高路险长。我们真顽强!我们真顽强”的渡江动员歌,英勇地过了江。曾任红五军团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的黄镇还创作了名为《一只破草鞋》的活报剧,由红五军团“猛进”剧团演出,讽刺敌人追击千里,却只在金沙江边捡到红军丢下的一只破草鞋的狼狈相。
在茫茫草地,红军战士随时陷入绝粮的境地。即使这样,在艰苦的草地行军中,红军战士仍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团结互助的友爱和乐观主义的精神,同困难作着顽强的斗争。每当夜晚来临,到达宿营地后,战士们总要点起篝火,驱赶行军的疲劳和寒冷。战士们有的唱歌,有的讲故事,有的吟诵自己编的顺口溜和诗歌。“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天当被,地当床,暴雨来了当蚊帐。”“天上无飞鸟,地上无人烟,茫茫草原,蓝蓝的天,只有红军亲眼见。”这些出自红军战士之口的诗篇,不仅是对草地行军的真实写照,也反映出身处困境的红军战士的精神风貌。
长征中,红军所面对的不仅有异常强大的敌人,也有雪山草地这样险恶的环境,还一度面临着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危险。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张国焘看到中央红军仅剩1.8万人,个人野心膨胀,不愿服从中央,在北上通过草地后,又背着中央密电右路军政治委员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担任右路军参谋长的叶剑英看到电报,立即报告毛泽东,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经过紧急磋商,为贯彻北上方针,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冲突,决定率领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迅速转移,脱离险境,先行北上。这段经历在毛泽东心中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成为毛泽东“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1935年10月5日,坚持南下的张国焘公然另立“中央”,与党中央对抗,直至1936年6月6日才被迫取消他另立的“中央”,之后率部同红二方面军一同离开甘孜地区北上。
据统计,长征共行军368天,日平均行军37公里;跨越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大河,穿越方圆1.52万平方公里草地;转战11个省,占领过62个城市,通过6个少数民族地区;经常打遭遇战,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从这些数字中,可以想见,长征中红军战士所面对的困难,几乎超越了人体所能承受的生存极限。在极端环境面前,红军指战员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激情,将困难和艰险甩在身后,前仆后继,一往无前。他们依靠的是团结互助的高尚情操,依靠的是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依靠的是乐观进取的革命精神,依靠的是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他们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在漫漫征程中奏响了团结奋斗、人定胜天的壮丽凯歌,谱写了不怕困难、视死如归,“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不朽篇章。
长征永远在路上
关于长征,不论从政治上讲,还是历史地看,给长征以任何赞美之词都不为过。回望历史,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正如同长城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一样,长征也已经成为中共革命历史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组成部分。
军事上的长征路,从瑞金走到延安,连接起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两大革命浪潮,实现了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精神上的长征路,从救亡走向复兴,见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寻求民族复兴的不朽伟业,激荡起永葆初心、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人们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在这篇讲话中,毛泽东赋予了长征新的时代内涵。此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长征拉开了序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到贵州遵义会议会址、宁夏西吉县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馆、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等地考察调研,追寻先烈足迹,重温长征历史,弘扬长征精神,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并在将台堡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参观红军会师纪念馆。习近平指出,长征永远在路上。这次专程来这里,就是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长征路。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哪一项任务面临的挑战都堪比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这是新的长征路上需要跨越的“雪山”“草地”,是新的长征路上需要征服的“娄山关”“腊子口”。
当年,在中央苏区和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就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今天,在新长征路上,我们要战胜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依然要靠全党全国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
长征永远在路上。我们不能忘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记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继续高举革命的旗帜,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