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碧水永长流
2020-07-16卢易
卢易
我那已故的爷爷,大部分岁月,最黄金的时间,都奉献给了那个叫做碧溪的小山村。爺爷名字叫永江,好像就为这个村子起的。就像碧溪村那条小溪流,青山行不尽,碧水永长流。而我更愿意把碧溪称为碧江,它承载了太多太多有关爷爷的情感和记忆,在我心中,它就似江河一般,热烈而又深沉。
一
爷爷的童年,是一个苦难的童年。曾祖父是一名船夫,每天帮人摇船渡河,挣下了不少钱,曾祖母则是一个有来头人家的女儿,爷爷过上了几年短暂的幸福生活。据说,那时的爷爷,无肉不吃饭,在生活贫困的旧中国,实属不易。
可是好景不长,宽裕的日子,却如林花谢了春红,走得太匆匆。残酷的命运,将梦幻泡影一般的美好时光,摧毁得支离破碎,灰飞烟灭。在他三岁时,父亲逝世了;九岁时,母亲也丢下了他,撒手离开了人间。他们几个兄弟姐妹都不知如何是好,不久都四处流落了。爷爷那个最疼他的姐姐,也因此出门谋生了。为了生存,爷爷被寄养在一个不知是否有血缘关系的远房亲戚家里,开始了漫长的寄人篱下的生活。每天清晨天未破晓,爷爷就要开始一天的放牛生活。一天傍晚,一头牛迟迟未归,亲戚说赶紧上山去找。可村民们都说,山里有老虎。只是个小孩童的爷爷,不敢孤身一人上山找牛,只好硬着头皮走出家门,借着昏暗的月光,爬到屋后的小山坡上,偷偷躲起来。我常想,那时的爷爷一定害怕极了,我仿佛看到爷爷一个人在无边的漆黑的夜空下,瑟瑟发抖,任凭寒冷的晚风拍打在脸上,泪珠悄无声息地溢出眼眶,滑落,滴在土地上。那时,天上一定还挂着几颗稀疏的星星,一定在眨巴着眼睛,怜悯地望着那个可怜的孩子。夜深了,爷爷才回去,幸好牛也自己回来了。
时间在日历本上一点一点地被撕去,没有自由的日子却依旧望不着边。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又迎来了“墟日”。“墟日”,是乡村里人们统一赶集的日子。但这个普通的“墟日”,却让爷爷的命运出现一次转机。那一天,他难得被远房亲戚带着一起赶集。在集市上,爷爷偶然遇见了老家的乡亲。乡亲热情地问道:“阿江,在那边过得好吗?”爷爷突然“哇”地一声号啕大哭起来。他不敢说, 却又忍不住心中的委屈。乡亲回去后,向与爷爷分别已久的姐姐说了这件事。姐姐立刻把弟弟接回来,哭泣着对他说:“我这辈子就是不嫁,也要照看着你!” 为了这句承诺,她掐断了自己美好的未来。爷爷的姐姐省吃俭用,只为攒下钱,供他读书。这样的日子虽贫困,但懂事的爷爷已经很满意了。
命运之神就是这么爱捉弄人。不久之后,这段让爷爷重新感到温暖的日子,很快走到了终点。在考上县一中后,爷爷的姐姐也生病走了。一个好心的同学知道了后,把爷爷收留到家里。同学的家人待他特别好, 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然而,每年春节,同学们都得回家与亲人团聚。而爷爷的家,又在哪里?奶奶跟我说,有一年春节,回到熟悉却又陌生的家乡,少年的爷爷跟着农村的舞龙队,走遍村头巷尾,享受那份短暂的愉悦。黄昏踏进了家家户户的门前,舞龙队最终解散了,人们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安乐窝”。我想,爷爷那时一定孤独地站在清冷的夜色里,举目无亲,失落无助,四顾苍茫。幸运的是,爷爷遇到了一个叫做“花盆嫂”的亲戚,他的住处才有了着落。这一点恩情,爷爷直到老了都不曾忘记。爸爸说,他小的时候,每年春节,爷爷总会让割一条长长的猪肉,带上些年糕、粿糖,叫爸爸捎到花盆嫂家。
二
爷爷读到高三,终于因为穷困而辍学了。那时的高中生,在小山村已经是难得的人才了。年轻的爷爷,选择走上三尺讲台。后来,爷爷被安排到碧溪村当小学校长。据爸爸说,爷爷一个当领导的同学,欣赏他的才华,想把他调到县上当公务员。可爷爷却再三谢绝了,他说他只想当“孩子王”。我猜想,爷爷是舍不得扔下那几个山区里的穷孩子。在他们的身上,爷爷一定是看到了以前那个身穿破烂衣服的自己的身影。 于是,爷爷放弃了那个可以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来之不易的从政机会。
碧溪村小学,是一个条件极差的山村小学。两间不大的教室,却混杂着五个年级的学生。当校长的爷爷,校长兼校工,上课带打钟,在一间教室里,给第一组的一年级孩子上数学,给第二组的二年级孩子上美术,给第三组的三年级孩子上音乐。
我想爷爷一定想让那群懵懂小孩,像那条碧溪一样畅快地流动,让教育的雨露滋润他们心中干涸的梦想。学校与家里相距甚远,一到周一,天还蒙蒙亮,爷爷就动身出了家门,直到周五,才又披着漆黑的夜色,轻轻推开家门。那一霎那传来的,是孩子们熟睡的呼吸声。爸爸说,爷爷总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自己的子女。有时,爸爸也会跟着爷爷来到碧溪小学,爷爷在教室里忘我地讲课,爸爸则在教室外面的泥地里打滚,即使弄得满身泥水,爷爷也顾不上管他。
后来经历了数次调动,老实巴交的爷爷一次比一次被调得偏远。可爷爷却并不在意,仍然孜孜不倦地接收一批又一批家境窘迫的孩子,开心地送走一茬又一茬的学生。每当爸爸向我提起这些往事,我的眼前仿佛涌现出一个个头发蓬乱、满脸黑垢、衣衫褴褛的孩子们,一双双灵动的、渴望汲取知识的眼眸,紧紧地盯着爷爷慈祥的面庞。爸爸常对我说,爷爷以前经常拿出那点微薄的工资,给学生们买本子、买铅笔。因此,月末带回的钱已经所剩无几。我依稀记得,每年春节回老家,总能看见一位伯伯提着礼物来家里。他是爷爷曾经帮助过的学生,爷爷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而那位伯伯更是无比感激,握着爷爷满是沟壑的苍老的手,久久地凝望着爷爷深陷的双眼。他们是在用眼神交流着,诉说着那片师生深情。
其实,爷爷也是十分疼爱自己的孩子们。爸爸说,他小时候有次发烧头痛,爷爷紧张得额头冒出了冷汗,揣上家里仅有的那点积蓄,立马骑上自行车带他去集市买山东梨。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山东梨算是珍稀的水果了。爸爸吃了几个昂贵的山东梨,不久后就退烧了。在周末,爷爷还会讲故事给爸爸和姑姑、伯伯们听,然后让他们复述,甚至还会订杂志给他们读。订杂志,在那个贫穷的小村子里,简直就是所有孩子的奢望。而爷爷仍是横下心,掏出来之不易的钱,咬咬牙,订了一年又一年的杂志,而自己却舍不得吃舍不得用,身上永远是那两三件满是补丁的中山装。得益于爷爷打下的文学基础,爸爸如今成了一名业余作家。
三
我对爷爷的记忆,是在爷爷老了后才开始的。就好像读一本没有扉页的书,故事还未开始,结尾就即将来临。
爷爷退休后,童年时的营养不良,青年时的缺吃少穿,中年时的省吃俭用,以及为了乡村教育而风里来、雨里去的辛苦奔波,为爷爷撂下了隐疾——中风。但爷爷很坚强,坚持每天锻炼身体,期盼能够早日好起来。命运之神终于眷顾了他一回。这样锻炼了几个月,中风竟意外地好了。一家人都又惊又喜。爷爷再次变得精神矍铄,仿佛又有了使不完的力气,就好像是天边火辣的太阳。
可是,他的生命再次迎来了一个转折点——中风又发作了。这以后,他再也没完全恢复起来。我出生后,爷爷与奶奶搬来我们的新家住,每天傍晚,小区里总有奶奶搀扶着爷爷散步的身影。他吃力地迈着步伐,一步一步僵硬而缓慢地走着。直到夕阳收回最后一缕金光,才慢慢地走回家。然而,尽管如此努力地与病魔作斗争,他还是彻底地输给了病魔,后来,爷爷彻底瘫在了床上,只能靠那台造氧机呼吸,维持着生命。他忍着病痛,将这受病痛折磨的生活的苦果,自己默默地吃下去,咽下去,不愿为家人带来压力。爷爷最大的乐趣,就是看到在外工作生活的子孙们回到家中的熟悉的面孔。每当见到我们,便会有说不出的喜悦,用苍老嘶哑的喉音,亲切地唤着我们的乳名。也许是偏爱我这个最小的孙子,抑或是过于思念我,就连病情恶化后,头脑紊乱时,他仍然认得我。出于学业关系,我不能长久地流连于老家。当我准备回去时,爷爷依依不舍地望着我们,目送着汽车的影子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他的视线里。隔着车窗,我仿佛听到了爷爷心中的呼唤。他是多么渴望我们能多陪陪他,哪怕就一分钟!可是,亲情走得太快了。在我五年级时,爷爷在一片哭声中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往年清明,我总会一遍又一遍地踏过爷爷在碧溪村留下的每一个脚印,嗅着爷爷留下的每一丝熟悉的气味,捧起一掬清凉的溪水,我眼前就像浮现出了爷爷的身影。今年,当疫情突如其来,这个特殊的清明,我只能仰望着夜空,寻找着那一颗最亮的星星,它一定是我爷爷,在天国慈祥地护佑着我们。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指导老师:吴瑞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