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化时光
2020-07-16张志龙
张志龙
夜色如墨,密集的繁星拱卫下的月亮独树一帜,像是嘲讽心里只有启明星的仰望星空的少年,孤单在某个角落发酵,没有谁心里没有灯光照不到的地方。我的生活曾被疼痛一次次地分尸,像乌云里划过的闪电,明亮却让人胆怯。
每一个月圆的夜,留藏在我心中的空白都会被无情践踏,悲寂但不会流血,只会为那些淡的伤疤重新染色,疼痛出几段叫做过往的故事。
一
“父亲”这个词汇对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
九年匆匆而过,“一夜长大”的故事终不会在我身上发生。把回忆一次次地写成故事是我祭奠岁月的唯一方式。
乡村暮春时节的夕阳总会带一些魔力,可以把满山遍野的嫩绿变成涌动而来的金色,把天空染红,把云烧透,似乎述说着“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古老农语。
父亲还在的时候,夕阳下我和他曾有过一个约定——不似上一輩孩子从小要跟父母下田干活,我这一辈基本都已经“转型”成功了,我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还没上学的时候,我每天都几乎是在疯玩中度过的,而每天下午六点便是我疯玩一天之后回家的时间点,“约定”也是来自这个时间点。
村口有个十字路口,每天我回家的时候父亲总会在那里接我,虽然那里距家只有百米之遥,但我发现父亲总是会等在那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在潜意识里就互相有了这样一个不成文的约定——不论我去哪,不论他多忙,每天下午六点他接我,我找他。
每次接到我后,他总是任我骑在他脖子上“撒野”,他整个人也像个孩子似地跟我闹着回家。那时我不恐高,坐在他宽厚平稳的肩上特别踏实。我喜欢那种感觉,他走起来我感觉就像迎着风飞翔一样,如今想来,他也不过我现在的身高,那时竟觉得他很高很高。我喜欢张开双手,拥抱那股热风,拥抱那分欢愉。
金色的天空和金贵的时间被划破,沉寂从来不存在于这时的父子俩中间。回家的路很短,走的时间很长。他总是边走边问我又在谁家疯了一下午,让我猜家里做什么饭了,是不是又借人家铁环滚了,顺带嘲笑我应该还滚不起来那玩意儿,或者唠叨两句我不好好看书,成天这样玩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之类。我就很简单地回答着,老是盯着他左脚往外撇,右脚笔直指向回家方向的奇怪走路方式……
那是迄今为止我唯一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我年幼的纯净心田被一天天地植入五颜六色,像是在描一幅彩绘,然后涂抹上只属于糖果的甜美。
我可以为一个春天的黄昏定义,说它美,说它难得,但对于“父亲”这个词,我却无法去定义,因为没有一个词语足以用来描述这个角色。他等我时,我可以说他慈爱;他起早贪黑地种地,我可以评价他勤劳;别人打工时,他自己在家办小卖部,我说他独树一帜;他“有求必应”,我可以评价他热心;他比谁都孝敬爷爷,我可以说他孝顺……可这一切若堆叠在一起呢?可能那只会变得让人无法描述。
时至今日,在我见过了许多人,并略懂一些知识之后,我仍然觉得他独一无二。他的一切都让我始料未及,也让我刻骨铭心。他会开车、会修车、会木工、会修电器……还有好多别人都不会的;他有自己的拖拉机,有自己的摩托,有自己的小卖部,还有好多别人没有的东西,虽然这些东西现在看来是那么不值一提,但那个时候这已经是很厉害了。但他最引以为傲的还是曾经常挂在嘴边的“我家两个娃听话得很”。
当然,作为一名优秀的父亲,他也不失严肃的一面。
盛夏,骄阳似火,头顶的烈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熟透了的麦穗压得麦秆稍有倾斜,从它们的缝隙中远远望去,麦地对面的山上还是大片一涌一涌的金色麦浪,大地也是金黄色——这是个富裕且难耐的季节。两个自家烙的大饼、一壶水、两瓶啤酒,外加两把镰刀,父母就这样在早餐后带着干粮出门,直到下午看不见了太阳的时间才拖着疲倦的身躯回来。
有一种爱不加言语,平静之下却藏着关怀与期盼,就像冰封的湖面,玻璃般宁静的外表下涌动着千万生命。我还没上学的时候,姐姐已经一年级了,虽然乡村小学几乎没什么作业,但父亲每天从田里回来都会督促姐姐写生字、做练习,一直陪着姐姐到做完作业才睡觉。没错,这是听着像现在的老师对家长关于孩子学习方面的要求,但他只上过半天学,是个地道的农民。
到了我上学的时候,姐姐也差不多养成良好的习惯了,而他们的工作重心自然就转移到了我身上。每天晚上,父母从地里回来之后,父亲来不及多喝一口水,就坐在我的旁边,看着我写字做题。若是我哪个字写错了或写得不好,他就冷不丁拿一只筷子抽我的手两下,我没有一次不疼得龇牙咧嘴。可他也不说话,只是看着。我逐渐明白,他是想让我自己发现错误然后自觉改正。我写字慢,一年级的时候写作业能熬到晚上十点多,他也是陪我到那个时候才休息,早上还得照常早起。那是我除了下午六点之外记得最清楚的时间点,因为父亲给新房买了新的钟表,时间的摆针总是清晰地在我的心头刻录下记忆。
最难忘的是一次考试之后。如往常一样,一家人趁着月光吃饭,我还没拿起筷子,父亲就一脸严肃地问起我的考试成绩,我知道自己没考好,心虚,所以不敢看他的眼睛,只是瞥了妈妈一眼,见妈妈没有反应也只好如实回答:两门都是八十多分。他停下了夹菜的筷子,没有表情地看着我,气氛很微妙。我突然很紧张,知道不妙了。果不其然,眨眼的功夫,他狠狠地一摔筷子,站了起来,重重地一巴掌扇在我脑袋上,打得我一个趔趄。爷爷看不下去,拉了他一把。“不要打孩子嘛!”但见他没有理会,爷爷也只好作罢。管教孩子,爷爷知道自己不宜太多插手。父亲咬着牙对我吼起来:“我们一天起早贪黑地干活,你就这样学习?你告诉我,你一天到学校去干了些啥?书还念不念了?”
“爸,我会好好学的,我念……”我从未见过他这么生气的样子,不知是那一巴掌扇疼我了还是怎的,我鼻子一酸,眼泪就止不住涌了出来,只好低头使劲往嘴里塞饭来掩饰。
“你学个屁呀你!就学成这个样子了?收起你那没出息的眼泪!还有啊,谁让你吃饭了,考那么点哪有资格吃饭?滚院里站着去!”
夜微凉,新月初现,带不给这个院子太多的光亮与温暖,黑暗的夜空只有几粒星子装饰。我仰着头,使劲往回吞下泪水。这是我们短短八年陪伴中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打我。看着一旁还亮着昏黄灯光的小屋,我第一次讨厌他,很讨厌,虽然我很清楚父亲生气的原因,也知道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好。
之后为了撒气,我故意用小刀划破父亲买给我的新书包,偷偷折断过新的铅笔,在路上故意扔掉母亲给我削好切好的苹果。最荒唐的是,我还在学校的火炉里面烧过父亲给我的零花钱……
这件事对于当初的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委屈与疼痛。但时光流走,随着他的离开,我的成长,我也终于慢慢看清:有过多少疼痛就能承受多少打击,承受过多少打击就有多强大的内心。而让我刻骨铭心的其实并不是他对我的批评与斥责,而是他给予我恨上自己的勇气——恨自己不够努力,恨自己还不够优秀,而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他对孩子寄予爱与厚望。
二
那次之后,我慢慢地約束自己。虽然在还以种地维持生计的村子里我无法找到一个能说服自己好好读书的充分理由,但我觉得不再惹父亲生气应该是让我开始用功的最直接原因。而我也开始懂得体谅父母,我跟他们干过很多活,那种劳动不能肤浅地以辛苦来定义,那是一种伟大。不是任何人教会他们这一切,而是一整个童年的苍白、饥饿与伤痛,教会了他们怎样过活。
我就这样慢慢地走进上一辈的人生中。
父亲的童年足够简单,但我没想到简单到只读了半天书,没想到简单到他的成长奶奶只参与了不到一半的时间。爷爷早上带了五块钱给父亲报名读书,父亲很高兴,他喜欢读书,但谁也没想到,下午爷爷就到学校讨回了那五块钱——父亲的学生生涯还没有正式开始就结束了。
生活在给了他希望的烟火之前,就将它狠心掐灭。而后父亲便过起了农民孩子惯常的那种农民生活。嘲讽的是,爷爷一直供大伯读书,但大伯并不珍惜这一切,荒废了美好的时光与资源,最后也只好过起了农民生活。我不知道父亲是否恨过爷爷,但我所参与的关于他们的日子里,父亲对爷爷的孝敬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这些都是妈妈讲给我们听的,父亲与爷爷从不会提及这类事情。慢慢的,随着妈妈的讲述,她的童年也在我们的故事册中铺陈开来。
在一座林木横生的深山里,不去探寻,或许你永远无法得知藏匿其中的苍凉与欢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这里很穷,如大多数农村一样没有电,而且可以用来种粮食的地也是寥寥无几。要维持生活,首先要想办法吃饱,还要驱狼避虎。母亲就生在这个年代的这座山里。
兄弟姐妹四人,母亲排行老三。生活很苦,但不停挫伤一个个幼小心灵的,并不是贫穷和饥饿。从小到大,他们每个人在家里的工作似乎一成不变——老大放牛赚钱,老二跟外爷种地,母亲负责打理家里日常事务以及做饭,老四就常常没事干,实际上他也是家里人都宠着的一个。有一段时间,老二和老四是去读了几天书的,但因为家里穷,被别人看不起,经常挨打,也就作罢。后来有了政策,村部有人来说公家可以免费供孩子上学,让姐妹四人去读书。但大人总有大人放不下的,外婆因害怕孩子再遭人欺辱,决定不让他们去读书。母亲也曾无数次向外婆解释理论,但外婆还是没有改变决定,而且经常以“谁家女孩子读书了?就该在家里洗衣做饭”的理由,掐灭母亲的上学欲望,因此她就错失了这一生中最大的机会。
明月照进家门前的小树林,照在了母亲遍布冻疮的脸上,她不会想通此事,也不想想通。她想上学读书,做梦都想。一滴眼泪包含了她心里的所有不甘与苦涩,包含了所有妄想,带着从来不变的透明,渐渐被月光冻干,没有灰烬,没有温度。
“老三呢?锅洗了不知道收拾下屋里吗?人呢?还学会跑了?我今儿要打死她……”
“啪!”
她就在大门口,月光围起来的囚笼阻挡不住爹的怒吼,对于如此残忍的话语她没有伤心愤怒的权利,也不敢。但她还是流泪了,最后那声巴掌打在脸上的声音深深地扎进了她心里,寒冷、冰凉。浑身一颤,她赶快站起来向里面走去,她知道母亲一旦为自己辩解,父亲必然会无故毒打母亲……
深深的夜色下,我们没有开灯,妈妈轻轻为我们讲述着这一切,月明如洗,莹莹月光洒在脸上,她眼角湿润。
不止一个夜晚,月明或星稀,一代人的辛酸岁月慢慢在月光的海洋中铺陈开来。可是时光不会倒流,也不会不顾一切地向前穿梭,母亲受过的苦不会被快放,扎心的回忆也不会被删除。
她不被允许和别人玩耍,也不能和别人下山赶集,为此她几乎付上了生命的代价——有一次,她和几个女孩子在外面玩耍,玩着玩着,几个女孩子突然停住了,怯生生地望着她身后,然后说:“你爹来了。”她爹,也就是我外公,笑盈盈的。她也笑了一下,急忙往家里走去。但她距他近了后,他从身后拿出一条牛皮鞭,不由分说抡向她。那还是冬天,穷得没钱买衣服,她只穿了一件薄薄的外衣,这一鞭子差点要了她仅仅十岁的命。打在腰间,一鞭撕裂了肉,露出肋骨,血涌如注,本来冻得紫红的皮肤被血染得更加渗人。但她不敢倒下,只能捂着伤口跑回家里,然后就爬倒在了炕边……
从那天开始,母亲幼小的心灵被“拔苗助长”,仰望蓝色天空也会成一种奢望,低着头的世界里只有褐色的土地和冻烂的脚趾,梦想,不值一提。曾经能做的梦,也成了一种奢侈品。
我从来都没有想过一位父亲对孩子竟能如此狠毒。我也为之感到恐惧:这还能称之为父亲吗?从我的角度来说,这根本不可能忍受。这样的狠毒我注定要反抗,注定会恨上这样的父亲。但迄今为止,妈妈都没有恨过甚至是抱怨过外公,她挂在嘴边最多的是“本来就那种性子,也不能怪他”。
外公老了,如今更是疾病缠身。妈妈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外公的身体,只要一闲下来就打电话问候,聊聊天,也算陪一陪老人。去年去舅舅家,我才意识到外公真的老了,不像我爷爷,他脸上的皮皱巴巴地紧缩在一起,像一片片布满沟壑的丘陵,皮肤黝黑,几乎掉光了牙,想吃点好的都无福享受,走路颤颤巍巍的,腰几乎弓成了九十度,眼睛里写满岁月的沧桑和古老的倔强……我看到的这些妈妈都能看到,背地里她总是在默默流泪,总是自责做女儿的不孝,没能孝敬好老人。但我知道,她有多孝敬外公。尤其是外婆走的那年,她没能见着最后一面,总是自责,然后加倍孝敬到外公身上。
家里现存的几本老医书都很厚,但纸张很薄,爷爷包了牛皮纸皮,外观保存得很好。我翻看过几页,颓唐颜色之下仍然可以清晰看见摩挲批注的痕迹。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离远点就看不清的小字我就心中发毛,读不了两行就会心中烦躁,枯燥的文字就像深秋铺了漫山遍野的枯黑落叶一样让人反感,从未接触过的理论字句,别说学习,我看都不想看。无法想象爷爷是怎样拖着白天被土地折磨得十分疲倦的身子在深夜的煤油灯下咀嚼这些枯燥的文字,又是怎样在小字之海中寻找挑拣那些零散“粟米”的。
我们都爱听老人讲过去的事情,茶余或饭后,夕阳下或土炕头,他们在回忆中讲述,我们循着声音为某个听不懂的字眼而发愁。爷爷喜欢噙着他的老烟锅一边吸一边讲种种过往,还时不时在水泥炕沿上磕两下烟锅。那老烟锅本是铜头竹杆的,但旱烟只要抽起来就会烧得竹烟管很烫,有时会很烫嘴,父亲当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一个货郎跟前买来了一个玛瑙的烟嘴,套在爷爷烟锅的竹杆上,这样吸起来就不会烫嘴了。爷爷把烟嘴在嘴里移过来移过去,玛瑙磕到牙齿发出声声脆响,他就在这脆响的吟唱中讲述,讲他怎样背着一袋麦子步行到几十里外的地方去磨面,来回花三四个小时;讲他怎样治好一名名患者;讲某些老头是怎样的不着调……每当提及这些,他都眼中溢彩,充满自豪。爷爷曾经治好过一名癌症患者,那老头至今还健全人世,爷爷却早已不在了。他讲的故事很简单,但我知道他的人生有多么复杂,而他也几乎从不提及奶奶的事,他只把她装在心里。
值得一提的是他去世前两年冬天发生的一件事。年关将至,得病的人也都想尽早治好病过年,所以那段时间爷爷特别忙。有一次,村子里一位老人感冒,请爷爷去打针,大中午的没吃饭,他就走了,说是不吃饭了。以他的习惯,打完点滴还要在别人家聊上老半天,如果没有别的事甚至傍晚才回来。但那天不过半小时他就回来了,是被人搀着回来的。
“这咋回事啊?”妈妈看到十分不解,赶紧过去搀着爷爷,见爷爷捂着腰,又问,“你腰咋了?”
搀爷爷回来的人显得十分愧疚,原来他家门口漏了水,没清理干净就结冰了,结果爷爷跑得急,一不小心就滑倒摔着腰了。即便如此,爷爷还是坚持给那家老人挂了针才回来。
“你这至于吗?你给别人看病总不能搭上自己吧?”妈妈显得有点儿气不过。
“我想着给人家看好了病叫过个好年,病这事呀,它拖不得!”爷爷笑着说,并没有后悔的样子。
妈妈再没有说什么,但她清楚,爷爷已经七十多岁了,禁不住这样折腾。就这样,他每天还是托着腰到处给人看病,别人过了好年,他虽然腰疼,可我知道他也过了个舒心的年。所谓医者仁心,我想不过如此吧!
慢慢地,爷爷的病痛也开始摧残他的目光。不知道从哪年开始,爷爷每天都要吃四五顿一次一大把的药,那是因为他得了心肌梗塞,但后来的疼痛吃药就不管用了,直到去世前一年才检查出他得了肺癌,已经是晚期。得知这个消息时,我感觉又一道晴空霹雳扑面而来,这才意识到自己对爷爷的眷恋。爸爸走后一年,妈妈就把我们转学到了县城,坐车离开的那天,我就已经感到了不舍。车缓缓开动起来,爷爷在慢慢后退,我看见他浑浊的双眼中盈满了泪花。身影渐渐远去,也慢慢朦胧……寂寞的缠绕往往加剧疼痛的蔓延,偌大的一个家里就一个老人,他要经受家里从五个人变成四个人,再后来只余他一人的所有心痛。当他念及奶奶,想起父亲,我想那个小院应该从未有过晴天。
他患肺癌是在所有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他抽了一辈子烟,年轻时有太多无奈,而父亲走后的每个夜晚,他的窗口都会有个红点一闪一闪直到夜半,愁苦与悲凉还是让他病痛满身,或許离开是一种解脱。三月,冬未散尽,春未满溢,一夜的白雪为他盖上了洁白的倾诉,悲痛的哭声在安详的面容前显得扎心无比。给爷爷造棺材的板是父亲当初买来的,也是松木棺材,却是一村人来抬,似是沉重难起。
三月春晖暖阳下,冬尾余寒白雪中,这是个好的时节,也是个悲痛的季节。
五
我在讲着一个三代人的故事,这个故事里的八年时间从我身边带走了三代人。
时间磨灭了太多的伤感与悲戚,但我还时常想起爷爷说要看着我们考上大学,结婚生子,这样就无憾了,也可以给去世的我的父亲一个交代,但他却也经常感叹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等到那一天。我们的回答从来都是他肯定能长命百岁的,可事实推翻了我们说的一切,生命的长短最终要交于一生走过的路来判决。
我曾思考上天将他们从我身旁掠走对我来说是否是一种缺憾?没有父亲来护我,没有爷爷来惯我,我会不会缺失什么?但事实证明并没有。没有父亲,生活为我磨砺出坚强;没有爷爷,现实为我洗刷掉懦弱。我还有父亲与爷爷在我心里埋下仰望星空的种子;我不优秀,但我可以努力变得优秀。疼痛不会代替每个被时光带走之人在我心中的位置,但追梦至少可以代替疼痛,就像我曾写的某一首小诗:
最初拥有一片漆黑
把天空染得密不透风
后来握住了一辉星芒
把夜空凿出无数透光的孔洞
思念是亲情的血火红成的绸带,细腻而绵长。我时不时停下手中挥动的笔,让思念划过悬空的笔尖。我想念月下抽打在我手背的筷子,或许再次敲打就不会疼了,扩散开来的便是深沉的父爱;我想念那夜的月,如果可以,我宁愿饥饿,好给亲情腾出点空间;我想念六点的“佛光”,那种神圣,是来自血脉的高大。
我常想:如果父亲还在,会不会鬓间也添了几缕白发,或者被家庭与粮食压弯了腰,脸上会不会有了和妈妈一样的褶皱?如果爷爷还在,他还能不能咬碎苹果,药箱可是背不动了,是否坐享天伦……可我再也不可能知道了,他们走了。我的天空偌大,却留不住奔走的云;我的身高渐增,却日渐恐高。
现在每年只是过年才会回来,回来了便总会有些幻想出现。其实与其说是幻想,倒不如说是曾经的一帧帧投影。比如推开那扇老旧且伴随吱吖声的木门,仿佛看见侧面小木凳上坐着个人,倒着破布鞋里残余的泥土——那是父亲的模样。
比如转头就看见屋里凳子上躺坐着穿旧棉衣的父亲,旁边放着比身子还大的行李包,正在跟家人们说着外面的事。
比如进门走两步才发现夕阳下向光而坐,手握老烟锅的爷爷,仿佛在我看见他的时候他站起来笑着接东西,问长问短。
我清晰地记得一次回家,整个屋里被黑暗填充,打开昏黄的旧灯泡才看见爷爷压盖着两个厚厚的被子,整个身子蜷缩着,屋里炉子没有生火,窗户上包着厚厚的毯子。如今进门,仿佛又听见他虚弱却欣慰地说想给我们省炭……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属于一个叫做过去的故事,一张张棺材与一锨锨泥土隔绝了难断的思念。想想曾经每天都有好多人要么找父亲帮忙,要么找爷爷看病买药,过年几天更是热闹不凡。可现在院子中空暗凄凉,屋子里漆黑寒碜,家里不会有人来,他们也不会回来了。
父亲,爷爷,让我闭上眼轻轻为你们哼起那些入心的歌曲:“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我多想再见你,哪怕匆匆一眼就别离……就回来吧,回来吧,有人在等你啊……”你们可能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