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关系研究

2020-07-16马芳芳张利萍

学理论·下 2020年7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产业新时代

马芳芳 张利萍

摘 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开启,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前者是后者的现实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动力。同时,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提出了新要求,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系列新状态。这意味着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关系进入了新一轮构建和调整期,需要立足于社会主要矛盾上,系统地提升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产业;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7-0087-03

文化自信之于中国发展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文化产业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文化自信与文化产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面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着力推动新时代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关系最优化,日益成为迫切而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新时代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日益紧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领域的发展成就明显,尤其是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有力地增强了文化软实力、扩大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彰显了文化自信。总体上,新时代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处于历史最佳状态。

(一)新时代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上系统化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不断与时俱进地发展的。文化产业、文化自信是21世纪新出现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的新范畴,二者间的关系迄今已日益系统化。其特点是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政治和经济功能相交汇。

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的提出早于文化自信。2000年10月,文化产业概念首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呈现出来,并突破了文化的政治维度,拓展出文化的经济功能。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做了科学区分,成为推动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依据。据此,到2002年,在文化体制改革实践上,已组建包括中国广电集团和中国出版集团在内的文化集团70多家。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文化产业提到了国家战略层面。2015年,“十三五”规划将文化的经济功能细化到实践中,提出了将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及文化自信,尤其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点明了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根基,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增添了文化自信这一新范畴。

文化自信自提出之时起就与文化产业紧密相连。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厘清了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文化自信处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高地,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产业则是围绕文化自信这一基本方略的实践落实,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战略部署中的一个层面,即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学业界紧紧跟进中央正式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产业和文化自信的理论阐释。大量相关文章和著作的问世,促使大众对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关系的理论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二)新时代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实践成果创历史新高

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关系的另一个特点是理论与实践近乎同步发展。随着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的概念在理论上的提出和阐释,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关系在实践中结出了硕果。

文化产业发展指标是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关系理论在实践上的反映。在经过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以及加大扶持力度以后,文化产业有了新的发展,文化产业的运行体制机制也在不断完善,被称为“朝阳产业”。

就文化产业增加值看,文化产业一路展现出快速增长势头。自2000年文化产业概念在中央正式文件中被提及、党的十六大首次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做出科学的区分以来,2004-2010年仅仅7年时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3万亿元,跃升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就文化产业所占GDP比重看,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上升。2004年,文化产业占比2.15%,2011年超过3%,2014年提高到3.76%。同时,与占GDP比重的增速下行略有不同的是文化产业虽呈现出波动且增速下降的状态,却有明显可见的反弹上升势头。在2013年降到11.1%的低点后,在2014年又上升为12.1%,与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的产业目标期望基本相符。

此外,文化产业拉动文化贸易走旺。2012年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51.0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了29.3倍,年均增长19.8%。中国文化产品贸易长期保持出超。2012年文化产品贸易顺差达491.0亿美元。中国文化产品的RCA指数①介于1.34-2.44,国际竞争力较强且在不断上升。以《战狼2》为例,这部电影上映首日便实现了票房破億,仅用13天便登顶华语电影史的票房冠军,令人更加欣喜的是凭借6.796亿美元的全球票房进入了全球电影票房史的前100名。随着中国文化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扩展,文化自信力得以展现,人们的自信度也在提升。

二、新时代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关系呈现新状态

不容否认,进入新时代后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对文化自信的树立和践行提出了新要求。显然,由于文化自信与文化产业紧密相依的关系,文化产业必须快速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呼唤。就此而言,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状态。

(一)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总体水平偏低

新时代我国将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这直接体现为一种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也是对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为己任的文化产业发出的快速发展的信号。同时,这表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支撑下的文化自信,与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的文化产业间的关系水平偏低。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在物质需要上也得到极大满足。生活日用品数量丰富,供应充足,且质量不断提高。我国城乡交通日新月异,高铁、高速公路、机场、桥梁和港口等极大地便利了人们出行。同期,我国文化产业虽然也在发展,但与衬托和彰显文化自信,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相比,还存在差距。

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准制约了文化自信的树立。随着我们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起步更早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推出的电影、电视和音乐等文化产品大量涌入我国。从早些年热遇的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星球大战》到新近的《复联4》等,几乎都能在我国收获可观的票房收益,赢得良好的口碑和大批忠实的观众。此外,代表着潮流的年轻一代观众对日剧和韩剧的热度不减。

对比是鲜明的。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近几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战狼》《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电影业的希望,更提振了人们的文化自信。但是,只有经得住在国际市场上的考验,才得切实增强其带给人们的文化自信。以电影为例,从在国际市场上赢得观众喜爱和票房收益看,我国文化产业还不能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相比。《卧虎藏龙》《霍元甲》《功夫》等在国际上惊艳亮相,赢得了世界观众后,并没有得以延续。在国内取得46亿票房的《流浪地球》,在北美院线仅获得587万美元的票房收益,《红海行动》《让子弹飞》等一样没有在国外获得高观映率和票房收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能够赢得外界赏识的文化现象。显然,文化产业和文化自信的关系水平的提高空间还很大。

(二)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存在新的不协调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迅速发展,使得在新时代的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之间显现出新的不协调现象。

一方面,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高质量的特点。从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来看,文化、教育和娱乐消费水平占比不断提高。2016-2018年3年间人均文化、教育和娱乐消费水平年均增长7.8%,而2016-2018年3年间人均消费总水平年均增长7.7%,文化、教育和娱乐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略高于人均总消费水平。目前,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占总体消费的11.3%,根据发达国家文化消费占总体消费30%的水平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尚未能充分承载起以文化自信为联结点的文化需求。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突出地表现是文化产业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丰厚的文化资源蕴含的文化自信。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民族特色不明显、品牌化影响力还较弱等问题。以“古镇热”为例,“古镇热”一度发展为一股潮流。全国各个省市地方的古镇都迎来了大批满怀热情的游客,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收入。实际上,在古镇文化产业中文化产品出现了大量同质化现象,与人们的异质化文化需求相矛盾,致使这一潮流不能持续存在。

(三)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存在割裂现象

新时代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是坚定文化自信,以社会效益为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进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生产[3]。这意味着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即文化产业彰显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然而,当下却不乏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因追逐利益而被割裂开来的情况。

理论上,文化产业具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属性。当经济效益成为文化产业的首要功能,利润也就成了文化产业的首要目的,所有的文化资源以及其他生产要素都将成为赚取利润的手段,文化产业也就丧失了独立性[4]。

现实中,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和单位为了占有市场份额以获得利润,时有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生产文化产品,造成低端文化产品大量出现。这与新时代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相背离,新时代的人们已经有自己独特而有见地的文化品位,不愿再为低端文化产品买单。以影视行业为例,活跃在荧屏之上的抗日神剧就体现了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相割裂的现象。人民日报为此发文“别让‘神剧消费抗战史”,文中人民日报发问:为何抗日神剧层出不穷,可能是创作人员不了解历史,但大部分的原因还是为了吸引眼球、增加流量[5]。利益面前,一些影视剧的制作方为了收视率,不惜忽视历史的真实性和过度消费历史。问题还在于,其他文化产业行业中,也存在类似的与文化自信相割裂的情形。

三、优化新时代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关系的建议

根据新时代对文化产业和文化自信关系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关系最优化,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文化产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

文化自信的要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主流价值的高度凝聚,蘊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三个方面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具有凝神共识、引领方向、强基固本的作用,引领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6]。

进入新时代,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两者关系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远远没有满足新时代对其两者关系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所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证明,凡是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皆被时代所淘汰,被人民所抛弃。因此,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社会价值角度来看,只有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遵循,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融进文化产业,才会创造出高质量的文化精品,才能满足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高要求。新时代,思想意识形态的斗争日益严峻,文化产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扩大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感召力,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树立。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文化产业新时代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