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建筑专业融合课程类型及方法
2020-07-16周文骐
周文骐
摘要:归纳中职建筑学科与其他基础课程融合的类型,可分为互补型、促进型和拓展型融合。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和路径可通过组建“专业+基础”跨学科教研团队;根据“学生、学徒、(准)员工”三阶段要求进行课程设置;以及通过“三度”“两效果、一认同、一提升”“三师”的要求,分别从课程、学生、教师三个层面进行融合效果评价。
关键词:建筑专业融合 三度 两效果 三师
中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技术型、操作型人才。目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弱、偏科,甚至出现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知识结构断层的现象。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和技术更新日新月异,要求新一代的劳动者具备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建筑专业,探讨不同基础学科与建筑专业课相融合的方法与途径。
一、建筑学科融合的概念及目标
学科融合是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界线,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流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造性成果的重要途径。中职建筑专业学科融合主要是将建筑类专业课:建筑概论、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测量、建筑识图等学科与语文、数学、英语、德育等基础课程相互渗透、融合,建立“建筑专业+基础学科”的教学模式,从而将中职教育核心素养要求内化,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综合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建筑学科融合的类型
(一)互补型融合
建筑概论、建筑识图、建筑手绘等科目的特点是人文气息浓郁,与生活结合紧密,课程相对来说较直观,容易理解。但目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强,表达能力弱的问题。这类专业课与语文相融合,可以弥补专业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例如,在建筑概论课程中,讲授《墙体》这一章节时,对女儿墙的由来就可以通过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得到补充。“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营造法式》解释说:“曰睥睨,言于其孔中睥睨,非常也。……亦日女墙,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也”。亦称为女儿墙、女垣、箭垛。通过学科的融合,可以有效解决概论课程的枯燥乏味,增添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通过对典故的学习也使语文素养要求中的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创新都得到充分的体现。中职阶段,绝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与职业相关的内容,对于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还需着重塑造,德育课程中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与规划、思想政治等内容,可以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完成课程德育,既能发散思维,使不同学科优势互补,又达到了培养合格大国工匠的目的。此类融合适用于人文气息浓厚,对审美有一定要求,或者需要结合时事热点来学习的专业课程,融合对象为语文、德育。
(二)促进型融合
建筑力学、建筑材料等课程专业性较强,对工具类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有一定要求。但目前中职阶段此类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而且不开设物理、化学等课程,学生数理基础普遍较差,在专业课中处于一旦涉及计算、分析就无法继续学下去的窘境。这类专业课与数学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基础计算和推导,促进对学科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建筑力学《平面力系合成与平衡》这个章节时,辅助学习三角函数、向量等相关内容,甚至可加入一些基础物理学,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力系合成的推导过程、受力平衡问题的计算,又可以解决学生积极性受挫导致的厌学、懒学问题。通过与专业课的结合,使得抽象的数学有了实际的意义,也可以反向促进学生对难学、有畏惧心理的数学学科的学习。此类融合适用于专业性强、需要一定数理基础的课程,融合对象为数学。
(三)拓展型融合
建筑测量、建筑概论等专业课程均可以与外语学科相融合。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差,口语完全不行的问题。学生英语差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相关的语境,日常学习英语也很少有话题可以使学生深入练习,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英语无用。专业课与英语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另一科文化环境下本专业的现状,也可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的基建项目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海外拓展,越来越多的建筑技术人才会随项目走出国门,专业与英语的融合学习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国外的文化背景,使中国基建在细节上更能融入当地环境;便于和当地劳动者进行更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提高工作效率。此类融合适用于任何专业课,融合对象为英语。
三、建筑学科融合教学的方法和路径
(一)師资培养
跨学科融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除本专业知识外的基础课知识体系。为培养相关师资,可通过成立跨学科教研小组,形成“专业+基础”的教师团队,在各学科相互帮扶、交流协作、同伴互助中,使教师成为具备基础学科教学能力的讲师、专业课知识与能力的技师,将专业和基础课教师资源和人才优势整合在一起,形成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协作的培养模式,助力专业课教师具备与相关科目相匹配的基础课知识和教学技能。
(二)课程设置
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鬲合课程要创设与行业、专业相近的教学情境,探索中职专业实践与基础教育相融合的新教学模式,秉持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学生、学徒和(准)员工”培养的理念,在跨学科融合课程设置上,要充分体现学生在三阶段的不同需求,依据课程要求编写相应的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借助专业+基础的教师团队编写适合自身的教材,以及相关配套多媒体教学资源、题车等;开设新型融合课程实训体验课。此类课程可采取“线,上线“下融合式”策略,并推出不同的辅助选修课程,以解决学生个体之间薄弱环节存在差异的问题,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时刻紧扣现实际需求,不能因理论内容的增加而脱离现实,要将课程划分为生活必备、职业拓展和职场应用三种类型,来对应“学生、学徒、(准)员工”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
(三)评价模式
融合性学科评价模式要结合多样化、多维度特点,不可采取单一的模式,可从课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三个层面来实现。
课程评价层面,实施融合度、真实度、可行度的“三度”评价。对课程的专业性、基础性和过程性进行全方位评价。一是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相结合的融合度,要求不同学科之间有效地渗透、融合;二是学科融合对提高专业水平是否具有实际作用,要求能够真实地运用到现实场景中;三是专业课与基础课融合教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要求能低成本、大面积地运用到日常教学中。
学生评价层面,应从“两效果、认同、一提升”来评价。一是对基础课内容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要求学生经过学习,原先薄弱的基础变得扎实了,二是对专业课内容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在基础改善的条件下,对专业学科能够从实操提升到理论理解的程度,三是对专业的情感认同,要求在学习后能够对本专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产生更大的认同,四是对专业能力的提升效果明显,要求学生专业综合素养水平有所提升。
教师评价层面,应从技师、讲师、导师的“三师”来评价。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课知识水平与操作能力,对学生的专业学起到关键作用,能够胜任技师的岗位工作;其次要具有语文、数学、英语、德育等基础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能力,能够在本专业以外对学生进行补充教学,胜任讲师的岗位工作;再次是具有职业规划指导能力,对行业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能力水平,胜任导师的岗位工作。
参考文献:
[1]戴智敏,沈兆均.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跨学科培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4).
[2]戴智敏.基于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一纵三横”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8).
[3]林炳.浅谈中职数学教学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机融合[J].教学方法,2014(5).
(作者单位: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