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历史性开拓

2020-07-16孙力翟桂萍

党政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列宁职能

孙力 翟桂萍

〔摘要〕

在社会主义的思想谱系中,以国家为中心的治理思想是从列宁开始的,列寧的国家治理思想,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列宁重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消亡的思想,创立了以国家为中心的治理路线。列宁还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国家建设的举措:一是明确党是国家的领导核心;二是注重加强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三是加强民主监督。列宁的国家治理思想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先河,最为重要的是使整个社会主义开始了国家主导的治理进程。

〔关键词〕

国家治理;列宁;国家职能;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中图分类号〕A8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20)04-0081-07

引言

在社会主义的思想谱系中,以国家为中心的治理思想是从列宁开始的。很清楚,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对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进行更多的阐述,而强调的是寄希望于较快地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过渡到社会的、人民群众自身的治理。这是他们在批判旧世界,特别是批判资产阶级国家以后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国家职能是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演进的,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尤其是在市场不断扩展,生产日益社会化的背景下,国家的社会职能也不断提升。马恩对国家社会职能有过清楚的论述:“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它执行了这种职能才能延续下去”,“一切政治权力起先都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1〕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大大加强,实际上开始了一个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国家资本主义转变的过程,这也开启了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的新进程。

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对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强化作了深刻审视和剖析,列宁的分析尤其深入。列宁不仅对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的属性、特点、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更为深刻的是在阐述资产阶级国家职能变化的基础上,阐述了无产阶级国家的建设和治理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新内容,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贡献。

对此,布哈林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最早对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进行系统理论分析的俄国革命者。由于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经济学专业,专业理论基础深厚,布哈林在1915年发表具有时代创新性的学术专著《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次年又写成《帝国主义国家理论》一文。布哈林在著述中立足于时代特征敏锐阐述的一个新问题、新思想,就是提出帝国主义时代国家职能的新变化。他指出:“如果资本的个体所有制是帝国主义以前时代的特征,那么在组织上互相联合起来的资本家的集体所有制,就是现时金融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但是,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在经济领域中看到,它还遍及于阶级生活中一切领域……这样就逐渐形成一个单一的无所不包的组织,即现代帝国主义强盗国家这一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万能组织。它拥有无数的职能和巨大的权力,既有精神权力(各种愚弄手段:宗教、出版物、学校等等),又有物质权力(警察、军队)。这个力量渗透到金融资本主义社会的每个毛孔,并给我们的时代打上了独特的烙印。”〔2〕布哈林对资本主义国家职能变化的开创性分析,站在了时代的前列,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他在这两篇文章中集中阐发的“国家资本主义”问题,引起列宁重视。列宁在为布哈林《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一书写的序言中,首先肯定布哈林提出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布哈林这本著作所谈的问题,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是毋庸赘述的。在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形式变化的经济科学领域中,帝国主义问题不但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问题。”〔3〕

其后,列宁在1917年8月为《国家与革命》所写的序言中,一开头就鲜明地提出:“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帝国主义战争大大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4〕

毫无疑问,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是这一时代无与伦比的理论高峰,当然这一高峰毫无疑问也是吸收当代其他宝贵研究成果的产物,布哈林的研究就是其中的典型。然而,列宁帝国主义论超越于布哈林以及其他思想家的杰出贡献,正如我们所知道的,特别是在于立足对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深刻分析,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性机遇,进而得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国家获得胜利的精辟结论,由此领导布尔什维克成功完成“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如果按照马恩的设想,社会主义革命一定要在世界性的基础上推动和实现,即使我们直到今天,也还没有达到可以一举实现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就是说社会主义都还不能够变为现实。而列宁开辟的这条道路,则已经使社会主义成为人间现实,并创造了当今社会发展的奇迹,成为人类20世纪最为伟大的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

创造了这样伟大历史的理论,当然是无与伦比的。然而,列宁由帝国主义论发端和奠基的,即对国家治理思想的历史性出场,极为深刻并具有社会发展的普遍性意义,绝对也是无与伦比的,却差不多被忽略了。

20世纪,是国家主导人类社会发展大放异彩的世纪。现代化在20世纪的巨大飞跃,如果没有国家治理的强烈介入,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一直主宰着西式现代化的自由资本主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社会主义创造的发展道路,更是凸显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国家的强大功能。而此前,无论是西式的现代化道路,还是社会主义经典设想,国家都没有在治理中具有这样的重要位置。

列宁的国家治理思想,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

一、列宁重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消亡的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治理思想是以社会治理和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为重心的,他们对国家持以很清楚的批判态度,而且明确阐述了国家消亡的思想。一定要将马恩的治理思想同国家消亡思想联系在一起,才能够真正弄清楚它们的含义。因此,马恩讨论的国家消亡,并不是在遥远的将来,而是希望其尽快实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讲得很清楚:“当国家终于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时,它就使自己成为多余的了。”“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那时,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在各个领域中将先后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5〕后来,恩格斯又在1891年为《法兰西内战》再版所写的序言中,再次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后要立即尽量除去国家的最坏方面,从而使新一代彻底废除国家。〔6〕

列宁当然是继承了马恩废除国家的思想,但他重新阐释了这一思想,关键在于把废除国家的时间大大延长了。列宁强调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存在于一个整整的历史时期,而不是马恩原来设想的短时间的“过渡时期”,这不仅没有违背马恩的思想,恰恰是深化了他们学说的实质。列宁明确指出:“只有懂得一个阶级的专政不仅对一般阶级社会是必要的,不仅对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是必要的,而且对介于资本主义和‘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之间的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必要的——只有懂得这一点的人,才算掌握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7〕列宁用黑体字强调了其长期性,并且认为现在还谈不上国家什么时候消亡的问题:“很清楚,确定未来的‘消亡的日期,这是无从谈起的,何况它显然还是一个很长的过程。”〔8〕列宁特意把“未来”两个字凸显出来。

列宁的这一贡献还鲜明地体现在他对未来社会作了更进一步的历史性区分上。列宁第一次把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未来社会两个阶段划分中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指出:“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在科学上的差别是很明显的。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把它称作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9〕用“社会主义”来表达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意味着这是一个人类历史进程中完整的社会形态,而不是一个“阶段”,要用社会形态的生存和发展来度量它的时长。由此看来,国家消亡就不可能在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来考虑,而是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时期以后的事情。

二、列宁创立了以国家为中心的治理路线

废除国家既然是社会主义社会以后的事情,那就意味着社会主义要利用国家,在这一点上,列宁特别注重批判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实际上是把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判走到了极端。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马克思主义者的目的是完全消灭国家,但他们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革命把阶级消灭之后,即导向国家消亡的社会主义建立起来之后,这个目的才能实现;无政府主义者则希望在一天之内完全消灭国家,他们不懂得实现这个消灭的条件。(2)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无产阶级在夺得政权之后,必须彻底破坏旧的国家机器,用武装工人的组织组成的、公社那种类型的新的国家机器来代替它;无政府主义者主张破坏国家机器,但是,他们完全没有弄清楚无产阶级将用什么来代替它以及无产阶级将怎样利用革命政权;无政府主义者甚至否定革命无产阶级應利用国家政权,否定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3)马克思主义者主张通过利用现代国家来使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准备,无政府主义者则否定这一点。”〔10〕

应当注意,列宁所强调的三点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有着重大贡献:第一,国家消亡还需要创造条件,即要通过长期的奋斗,这不是革命所能够解决的问题,革命消灭不了国家;第二,无产阶级破坏旧的国家机器,并不意味着不要国家,而是要建立新的国家政权,而且还要重视运用新的国家政权,即是国家的取代,而不是国家的消灭,这是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的全新看法;第三,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国家的历史使命。

列宁对国家职能的阐述是逐步深化的,在掌握国家政权之前,其论述虽然强调了国家存在的重要性,但对其职能的阐述比较简单。他在《国家与革命》中主要依据马恩,特别是《哥达纲领批判》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还不可避免存在“资产阶级权利”出发,阐明无产阶级国家就是要化解这一弊端:“可是,除了‘资产阶级权利以外,没有其他准则。所以就这点说,还需要有国家在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同时来保卫劳动的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11〕因为在这时候,列宁的迫切使命是深入阐述俄国需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对国家的职能并没有进一步研究和阐述,特别是还缺少实践的基础。

十月革命成功后,立即面临无产阶级如何行使政权问题,这时的列宁对国家职能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其中很重要的基本观点就是,国家必须成为治理的主体,而这与马恩原初设想的人民群众自主管理是不同的。

1918年初,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写下了一个著名的被称为社会主义总公式经典表述,即:“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和=社会主义。”〔12〕这一总公式不仅仅是强调了社会主义必须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更重要的应该是强调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职能:就是要在国家的统领下,完成这一继承和赶超,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主导是关键。这无疑是为社会主义制定了国家治理的路线。

列宁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尽管时间不长,列宁已经敏锐地认识到人民群众的自主管理还达不到现代社会管理的要求,这也是国家成为治理主体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存在。对此,列宁又进一步予以了阐述。

1919年3月,在俄共(布)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大上,列宁指出:“但是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达到使劳动群众能够参加管理的地步,因为除了法律,还要有文化水平,而你是不能使它服从任何法律的。由于文化水平这样低,苏维埃虽然按党纲规定是通过劳动者来实行管理的机关,而实际上却是通过无产阶级先进阶层来为劳动者实行管理而不是通过劳动群众来实行管理的机关。”〔13〕列宁强调了文化水平的欠缺是人民群众不可能完成现代治理的重要原因,因此,应该实行另一种治理模式,即是由先进阶层构成的管理机关,当然就是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关来实施治理。列宁特地用黑体字来强调“通过劳动者”与“为劳动者”是不同的治理主体和治理模式。

在1920年3月召开的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提出当前任务是要把所有力量都投到经济建设,为完成这个任务,“我们要运用全部国家机构,使学校、社会教育、实际训练都在共产党员领导之下为无产者、为工人、为劳动农民服务。”〔14〕此时的列宁,已经很清楚地把经济工作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而且认为要完成这一中心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国家职能的作用。

强调国家治理,使国家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这成为后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巨大优势,其奠基者和启动者就是列宁。

三、列宁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国家建设的举措

从尽快废除国家到利用国家以及加强社会主义的国家建设,这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新的重大发展,对此,列宁做出了宝贵贡献。

列宁不仅确立了以国家为中心的治理路线,而且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国家建设的举措,开始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新进程。在以下几个方面尤其突出:

一是明确党是国家的领导核心。要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列宁明确的重要原则,也是其国家思想的基本点。

正确处理好党和国家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治理的首要命题。1921年3月9 日,列宁在党的十大上作关于俄共( 布) 中央政治工作报告时指出:“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两年半以后,我们在共产国际的会议上向全世界宣布说,不通过共产党就不可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15〕并且明确规定“党的代表大会所通过的决议,对于整个共和国都是必须遵守的”,〔16〕这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有了两年半实践之后的重要总结,明确了国家治理要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即强调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

1921年底到1922年初,列宁在《关于工会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作用和任务的提纲草案》中又强调:“在我国,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是由工人阶级的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17〕列宁认为,注重党对国家的领导,就要发挥好党员队伍的作用:“要管理,就需要有一支经过锻炼的共产主义革命者的大军,这样的大军是有的,这就是党。”〔18〕

值得注意的是,列宁也提出了不要以党代政的问题。1919年俄共八大根据列宁的思想,专题论述了党同苏维埃的关系,明确规定:“无论如何不应当把党组织的职能和国家机关即苏维埃的职能混淆起来。这种混淆会带来极危险的后果,特别是在军事方面。党应当通过苏维埃机关在苏维埃宪法的范围内来贯彻自己的决定。党努力领导苏维埃的工作,但不是代替苏维埃。”〔19〕

强调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并且明确把党的职能同国家职能区分开来,确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列宁的开拓性贡献不可谓不巨大。1922年3月,列宁就召开党代会写信给莫洛托夫并转俄共中央全会,列宁在信中明确指出:“必须十分明确地划分党(及其中央)和苏维埃政权的职责;提高苏维埃工作人员和苏维埃机关的责任心和独立负责精神,党的任务则是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不是像目前那样进行过分频繁的、不正常的、往往是琐碎的干预。”〔20〕列宁还明确地反对以党代法,指出:“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是不能制定法律的。”〔21〕

列宁的国家治理思想落脚到注重发挥国家机关的职能,比较典型的,如提出注重国家计划委员会的职能发挥问题。列宁指出:“国家计划委员会这个汇集了内行、专家、科技界人士的机关,虽然实质上掌握着正确判断事物所需的大量材料,却有点被置于我们的立法机关之外。”〔22〕对此,列宁认为应在“一定条件下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决定以立法的性质”。〔23〕

二是注重加强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法制是国家治理的基本依据。列宁注重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的法制进行治理。十月革命胜利的当天,列宁就拉开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实际进程,起草了4个重要法令,即《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成立工农政府的决定》《土地法令》。列寧在《国家与革命》中很清楚地谈到,法律不仅仅是用来镇压反动阶级的,也是用来规范我们自身的。“如果不愿陷入空想主义,那就不能认为,在推翻资本主义之后,人们立即就能学会不要任何权利准则而为社会劳动,况且资本主义的废除不能立即为这种变更创造经济前提。”〔24〕

列宁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强调社会主义法律是按照广大人民群众意志来制定的,因此,“对我们来说,大多数人的意志永远是必须执行的,违背这种意志就等于叛变革命”〔25〕。

1919年3月,俄共召开八大,列宁进一步从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层面来论述法制。他指出:“假使我们指望写上100个法令就可以改变农村的全部生活,那我们就是十足的傻瓜。但假使我们拒绝用法令指明道路,那么我们就是社会主义的叛徒。”强调用法制推动社会主义的治理:“法令,这是号召群众实际行动的指令。重要的是这一点。……而法令的作用在于使倾听苏维埃政权意见的那成百、成千、成百万人学会采取实际步骤。……如果我们这样看问题,我们就可以从法律、法令和决定中得到很多很多的东西。”〔26〕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列宁更加强调法制也要随之而不断提升。他在1921年底指出:“我们的政权愈趋向巩固,民事流转愈发展,就愈需要提出加强革命法制这个坚定不移的口号。”〔27〕列宁的这些思想为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是加强民主监督。列宁虽然强调了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但非常重视对国家治理的民主监督,这体现了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民主性和社会性。

早在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强调了监督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计算和监督,——这就是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调整好,使它能正常地运转所必需的主要条件。在这里,全体公民都成了国家(武装工人)雇佣的职员。全体公民都成了一个全民的、国家的‘辛迪加的职员和工人。〔28〕计算实际上是为监督服务的,因为“全部问题在于要他们在正确遵守劳动标准的条件下同等地劳动,同等地领取报酬。”〔29〕

列宁把监督上升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调整国家”的“主要手段”,这是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重要特点,并且明确指出监督的主体是工人阶级。很显然,列宁的这些观点是对马恩人民群众自治思想的一种遵循和探索。

列宁的监督思想的鲜明特色旨在努力扩大工农民众对国家治理的参与。1920年2月,列宁指出:“应当使工人进入一切国家机关,让他们监督整个国家机构,而这应当由非党工人去做。应当让他们在非党工农代表会议上选出自己的代表去做。要帮助那些负担太重而过于劳累的共产党员。我们应该尽量把工人和农民输送到这种机关中去。我们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抓起来,把它做好,把官僚主义赶出我们的机关。必须让广大的非党群众来检查一切国家工作,学会自己管理。”〔30〕

列宁非常警惕与国家治理相生相伴的官僚主义,认为只有人民群众自己学会监督和管理,才能够真正消灭官僚主义。列宁毫不客气地直接把苏维埃国家机关的运行方式同官僚主义联系起来,十分坦率地指出:“我们党每年召开一次代表大会(最近一次代表大会,每1000个党员选代表1人参加),由大会选出19人组成中央委员会领导全党,而且在莫斯科主持日常工作的则是更小的集体,即由中央全会选出的所谓‘组织局和‘政治局,各由5名中央委员组成。这样一来,就成为最地道的‘寡头政治了。”〔31〕列宁认为,这样的体制很危险:“一旦事态的发展不是对我们十分有利……,我们的中央委员会就会遭到很大的危险”,甚至于有“分裂的危险”。〔32〕

可以看出,列宁是在十分警惕国家的负面效应前提下运用国家这一治理工具的,已经意识到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治理中“国家失灵”的问题。他把官僚体制和官僚主义看成是最大的敌人,尖锐地指出:“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33〕

对此,列宁力图在对国家机关实行改造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国家治理模式,主张“吸收很多工人参加中央委员会,会有助于工人改善我们糟透了的机关”〔34〕。列宁的这种国家治理,是扩大工人阶级参与的治理,是在探索一种把国家治理同人民群众的治理融合起来的新路徑。1918 年3月,列宁在联共“七大”上指出: “对我们来说,重要的就是普遍吸收所有的劳动者来管理国家。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社会主义。”〔35〕

值得注意的是,列宁强调的监督主要是指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列宁认为应该“到我国专政根基最深的地方去发掘新的力量”,要“按这个路子去寻找改组工农检查院的源泉”。〔36〕列宁把建立工农检查院作为民主监督重要举措,指出:“工农检查院本来就是为我们的一切国家机关而设的,它的活动应毫无例外地涉及一切国家机构:地方的、中央的、商业的、纯公务的、教育的、档案的、戏剧的等等——总之,各机关一无例外。”〔37〕就是要把整个国家机关的运行,都置于来自于工农群众组成的监督队伍的监督之下。

列宁民主监督的思想对苏俄早期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产生了重大影响。1918 年5 月,国家监察人民委员部成立。1920 年3 月,监察人民委员部根据列宁提议改为工农检查院。1920 年9 月,俄共九大通过了成立与党的中央委员会平行的监察委员会的决议,1921 年3 月正式建立了党的监察委员会。1923 年4 月,俄共十二大根据列宁的提议,把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与工农检查院合并,实行党内监督与行政监督相结合。

列宁的国家治理思想开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先河,最为重要的是使整个社会主义开始了国家主导的治理进程。

〔参考文献〕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3、526,631.

〔2〕布哈林文选: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47、248.

〔3〕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40.

〔4〕〔7〕〔8〕〔9〕〔10〕〔11〕〔13〕〔28〕〔29〕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9,140,186,199-200,213-214,196,770,202,202.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1.

〔12〕〔35〕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20,49.

〔14〕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30.

〔15〕〔16〕〔21〕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5,55,64.

〔17〕〔2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4,750.

〔18〕列宁全集:第 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54.

〔19〕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1 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571.

〔20〕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64.

〔23〕〔31〕〔32〕〔34〕〔36〕〔37〕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3,157,743,747,779,792.

〔24〕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90-91.

〔25〕列宁全集:第3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74.

〔26〕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88.

〔27〕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53.

〔30〕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40.

〔33〕列宁全集:第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00.

【责任编辑:欧露刘彦武】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列宁职能
数字化时代政府掌舵职能的再思考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我给小鸡起名字
拉美有多少“列宁”?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抉择
人民出版社
纪念列宁
最后的岁月
列宁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