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达产与“一带一路”:稳定全球供应链产业链
2020-07-16陈甬军
陈甬军
〔摘要〕
随着全球供应链体系受到疫情冲击,经济全球化数十年以来建立起的全球国际经贸合作体系同样受到了冲击。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疫情的国际蔓延不仅在短期通过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外向型产业造成了较大冲击,更有可能从长远影响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
〔关键词〕
全球供应链;新冠肺炎疫情;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F1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20)04-0016-04
2020年春天以來,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对国际经济和社会的平稳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全球资本市场剧烈波动的背后所折射的是国际社会对全球供应链体系崩坏的担忧。受疫情影响而导致的生产延迟或订单取消,随着产业链进一步传导,成为目前影响全球供应链的最主要原因。随着全球供应链体系受到疫情冲击,经济全球化数十年以来建立起的全球国际经贸合作体系同样受到了冲击。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疫情的国际蔓延不仅在短期通过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外向型产业造成了较大冲击,更有可能从长远影响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纵观大国崛起历史,某种程度上说,每次争端的核心,都在于新兴力量要争取全球产业链的控制权。面对疫情前的中美贸易争端、疫情下的经贸冲击,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
一、复工达产与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稳定
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可以粗略分为两大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由于中国因疫情的率先爆发,进而影响了中国企业向全球供应链提供产品,出现了已有订单无法交付的情况。例如2020年2月初疫情开始在中国蔓延时,由于中国工厂停工,产业链上的一些零配件供应不上,导致日韩等国一些汽车企业生产停顿。随着中国抗击疫情进入新的阶段,大部分企业已基本实现复工复产,原有的订单交付已经不是问题。第二个阶段是由于国际疫情的大规模爆发,全球供应链的供应端和需求端纷纷受到影响。表现为尽管具备生产能力,但大量订单被取消或推迟,大量外贸产品的出口需求锐减成为抗疫新时期的主要矛盾。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占据重要位置,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这次疫情的国际蔓延和加速扩散短期从进出口贸易对国内外向型产业、长期对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造成比较大的冲击。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稳外贸、调结构”,确保全球供应链开放、稳定、安全。
从国内来看,首先是抓“复工达产”。当前,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复工率已接近100%,但企业的生产能力还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达产率还比较低。疫情进一步在欧盟、美国等主要经济体蔓延,又开始对我国的机电、运输、化工、家具玩具、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纺织品等行业造成较为严重的普遍性影响。调研显示,2月10日之后,企业陆续复工,截至3月上旬,复工率已经达到80%以上。但产能利用率不高,个别企业低于50%——企业新增订单不足是主要原因。因此,抓达产是今后各地要重视的工作重点,也是决定中国经济整体走向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会议两次提出了复工复产达产这个当前重点工作要求,指出,要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要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促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随着复工达到一定水平,达产就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中央政策。各地应该抓紧抓好这个重点。
其次是抓市场调整。其主要含义是在复工达产的过程中,通过适应国际市场结构变化来调整中国的供应结构,特别需要注意全球产业链的变化。从短期来看,随着疫情在世界的进一步扩大,现在海外有大量口罩、温度计、监护仪等产品订单,红外热电堆传感器等也已成网红产品,还有其他大量的防疫产品。政府可以引导企业在这方面变换生产,调整产品结构。部分企业选择开发与防疫相关的产品,以进一步降低疫情的冲击。从长期来看,抓市场还要预测未来。应该看到,中国加入的国际产业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到来,国际产业链不断涌现出新的热点,特别是这次疫情蔓延大大推动了线上办公、线上教育的发展,对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产品会大大增加。中国过去已经有了这些技术应用的市场规模和经验,外贸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可以抓住这个苗头来开拓新的市场,推动新的产业发展,从而提高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
再次是对重点企业开展帮扶工作。随着全球携手抗击疫情,可以预见的是人类终将胜病毒。但即便未来两到三个月国外疫情趋缓,若外贸订单再次反弹,届时国内外贸企业可能已经无法消化——外贸企业要在三个月内零收入情况下留住生产工人,很少有企业能有资本可以熬过去。这就需要国家给予外贸企业各种政策支持。同时,国外订单量差异较大,受国际疫情影响,海外订单是否能够回流不确定性较大。因此,对一些由于海外订单减少和取消而造成生产困难濒临倒闭的企业,要区别不同的情况进行帮扶,或帮助企业转产,或帮助安排职工再就业。同时要为企业提供理赔、保险和法律方面的帮助。
二、开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模式
在复工达产的基础上,当前还要适时实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抗疫新模式。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使我们站在新型全球化的视角来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在疫情的防控和治理方面,中国现有的供给要素有两个。一是防疫产品和产能。通过几个月的防疫阻击战,中国现在有充足的防疫抗疫产品产能。中国是世界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并在防疫阻击战取得了重大进展,国际防疫抗疫产品的供给能力充足。二是中国战“疫”的丰富经验和比较先进的技术。现在世界各个国家还处在中国防疫抗疫初期的水平,对新冠病毒防护和治疗的经验和技术还比较缺乏,很需要这类经验和技术。当前,可在前几年进行基础设施项目合作建设经验上,把抗疫的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一个抗击新冠病毒之路、恢复经济发展之路,以进一步丰富“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当然世界各个国家也正在创造阻击新冠病毒的各种模式和经验,特别在病理的科学研究方面有许多重要的突破,可以为中国的抗击新冠病毒提供帮助和指导。中国也需要这些。中国也可与这些国家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在合作中学习和提高。
新冠疫情全球传播和治理的最终结果将会终结原来的全球化时代,并会以强大的力量推动国际社会进入一个新型的全球化进程。当前的全球化始于三十年前冷战结束的国际社会背景,通过发挥各国比较优势为出发点,以资金、商品、人员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为特征,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高效的产业体系和链条,大大推动了全球的经济发展。但在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也暴露了诸多的问题和缺陷,南北国家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各种地缘政治和全球热点问题屡屡发生。尽管国际社会已设立了如G20会议等协调机制,但面临新冠疫情突袭,同样反应迟钝,无法形成更高层次的全球认同。
无论是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还是国际资本市场的动荡,其背后所表现的是全球70亿人口、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本质特征。在旧的全球化经过如此一“疫”逐渐消失之时,又会催生新的全球化的诞生和发展。而这次疫情的全球蔓延和治理客观上又充当了新旧全球化转化的“催化剂”。它的基本方向就是加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途径就是继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国领导人六年前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四年前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就是对新型全球化的一个基本构思。这种新型全球化并不是再退回到过去各个国家各自为政的狀况,而是要设计和建立一种既重视经济发展、又注重社会治理,既有平时协商制度、更有危机时刻紧急协调和执行机制的治理体系,注意禀赋充分利用和贫富差距遏制内在平衡机制的全球化体系。
事实上,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六年间“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平台。当前,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国际抗疫情合作新模式,将会逐步形成新的全球治理结构,为新型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新的治理机制,从而为确保全球供应链开放、稳定、安全提供最重要的体制机制基础。从短期来看,通过“一带一路”合作模式,中国政府和企业能够为世界其他国家抗击新冠病毒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将在全球疫情防控与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从长远来看,随着疫情逐步被控制,以“一带一路”为蓝本的国际合作模式将有助于稳固全球产业链格局、促进全球经贸合作在疫情后步入新的阶段,是进一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
3月23日晚,习近平主席在与英国首相通电话时指出,要在全球联合抗击疫情中“确保全球供应链开放、稳定、安全”。 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促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因此,当前我们应对内抓好复工复产达产,对外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模式,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巩固和发展全球供应链、产业链,进一步推进新型全球化的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刘彦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