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记》中的器物设计史料考释
2020-07-16李丽佳
《初学记》中的器物设计史料考释
李丽佳
摘 要 《初学记》作为唐代官方修著的类书,包括了器用、居处、服饰、礼、乐等23部,是唐代时期的小百科全书,其中涉及到的器用、服饰等,是研究唐代及唐之前设计史的重要史料。从设计史的角度出发,在仔细研读《初学记》文本的基础之上,对《初学记》中涉及的器物设计的史料进行考证辨析,并查寻其他类型的设计史料进行补充佐证,进而探索古籍中设计史料的价值。
关键词 《初学记》;设计史料;器物设计
引用本文格式 李丽佳.《初学记》中的器物设计史料考释[J].创意设计源,2020(3):43-47.
Research on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Utensil Design in “Beginners' Notes”
LI LIjia
Abstract As an official book of the Tang Dynasty, "Beginners' Notes" includes 23 parts on utensils, residences, costumes, rites and music. It is a small encyclopedia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utensils and costumes involved are import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for studying the design history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befo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design history, on the basis of careful study of the text of "Beginner's Notes", this paper makes textu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utensil design involved in "Beginner's Notes" and looks up other types of design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supply and prove them, thus exploring the value of design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ancient books.
Key Words “Beginners' Notes”;design historical;utensil design
《初學记》是唐代官方修著的一部类书,共三十卷,分二十三部。此书是当时的统治者唐玄宗为了方便皇子们在学习中引用诗文以及检查他们的学习,令徐坚编著此书。此类书是以知识为重点,全书分为二十三部,分别是天部、岁时部、地理部、州郡部、帝王部、中宫部、储君部、职官部、礼部、乐部、人部、政理部、文部、武部、道释部、居处部、器物部、宝器部、果木部、兽部、鸟部、鳞介部、虫部。二十三部共313个子目,每个子目下有叙事、事对、诗文三个部分,内容丰富,是一部比较全面的类书。
《初学记》一书篇幅较长,涉及的内容比较全面,但是,其中与设计相关的只有“居处部”“器物部”“宝器部”等,器物部有两卷,分别是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五卷器物上记载漏刻、帷幕、屏风、帘、床、席、香炉、镜、车、灯等器物,二十六卷器物下记载冠、笏、佩、履、裘、衫、裙等服饰。本文选取其中的漏刻、屏风、香炉、灯等器物为例进行分析研究。
一、《初学记》中器物设计史料考证辨析
《初学记》作为以知识为重点的类书,其中记载的较多是唐代以前已经有记载的器物,如二十五卷器物上所记载的漏刻“张衡《漏水转浑天仪制》曰:以铜为器,再叠差置,实以清水,下各开孔,以玉虬吐漏水入两壶。右为夜,左为昼。”便是东汉时期的记载,但作为设计器物的史料,其关于形制、功用、材质以及工艺的史料记载还是较为全面,对于我们从设计学的角度做传统器具研究或者设计个案的研究是十分有力的依据。
(一)形制与功用
《初学记》第二十五卷中所记载的器物都是古代社会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器物,部分器物乃至现在仍有使用,其形制与功用值得考究。
漏刻:在封建社会时期,记时工具主要有日晷、圭表、漏刻等,漏刻是其中一种很重要的记时工具,其起源无从考证,《初学记》中记载“漏刻之作,盖肇于轩辕之日,宣乎夏商之代”。此外,“漏”指的是有孔的桶,“刻”指的是带有刻度的标尺或者箭。漏刻整个器物中,铜制的桶是主要部分,在桶中置入清水,桶下方开一个小孔,关于使用方法,《初学记》中也有记载“梁《漏刻经》云:至冬至,昼漏四十五刻。冬至之后日长,九日加一刻。以至夏至,昼漏六十五刻。夏至之后日短,九日减一刻。或秦之遗法,汉代施用。”此外,《初学记》中还引用李兰的《漏刻法》中记载的另外一种漏刻,即秤漏,“以器贮水,以铜为渴乌,状如钩曲,以引器中水。于银龙口中吐入权器,漏水一升,秤重一斤,时经一刻。”
屏风:“《释名》曰:屏风,障风也”,屏风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挡风的家具。中国古代的建筑形式是以大开间为主,室内区域的功能划分则是依靠屏风充当移动的墙体,其功能就是分割空间、美化空间、挡风等,挡风与分割空间是屏风的实用功能,美化空间则是装饰功能。此外,从形制上来讲,屏风还分为硬屏风与软屏风,硬屏风即是不可折叠的屏风,软屏风是可折叠的屏风,其更趋于室内空间的装饰品。
香炉:香炉是在民俗、祭祀等过程中使用的香器,如“《祭法》曰:香炉,四时祠,坐侧皆置。”这里记载的便是祭祀时使用的香炉,此外,“《汉官典职》曰:汉尚书郎,给端正侍女史二人。洁衣服,执香炉,烧熏,从入台中。”这里所指的香炉为熏香器具,由此看来,香炉的功能是多种的,可以作为祭祀器具、熏香器具,也可以作为陈设器具。香炉的形制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山状的,如《博山香炉赋》中记载“器象南山”,也有球状的,如《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手丁谖者,作卧褥香炉,一名被中香炉。本出房风,为机环转之者,运四周。”
灯:古灯是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照明工具,以蜡烛和油灯为主。自原始社会时期,人开始使用火开始,照明工具便出现了。《西京杂记》中记载“汉高祖入咸阳宫,秦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此处的灯的形制是落地式,此外,还有台摆式、垂挂式等。
(二)工藝与材质
《初学记》中所载器物皆是唐代或唐代之前,在朝代更替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器物的材质和工艺都在不断变化着,因此,考究不同时期器物的工艺与材质属于设计史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漏刻:《初学记》中关于漏刻材质的记载是:“张衡《漏水转浑天仪制》曰:以铜为器”。“李兰《漏刻法》曰:以铜为渴乌”[1]由此可见,不论是东汉时期张衡记载的漏壶还是李兰所记载的龙漏,其主要材质都是铜。因此,漏刻也可以称之为“铜漏”。
屏风:屏风作为中国传统古典家具之一,其工艺与材质都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家具的特点。关于屏风的材质,《初学记》中引用史料,记载了《魏志》中的素屏风、《齐书》中的玉屏风、《拾遗记》的紫琉璃屏风、《西京杂记》中的石屏风和木画屏风、《古经注》中的琉璃屏风等,由此看来,唐代及唐代之前的屏风的材质多样,风格多样。此外,《初学记》中还记载到了“孙亮作琉璃屏风,镂作瑞应图一百二十种”,自汉朝开始,屏风上便绘有各种图案装饰。
香炉:古代的香炉一般是陶瓷、金属或者玉石制成的,其中,铜制的香炉更为常见,如,徐爰《家仪》曰:“婚迎,车前用铜香炉二。”《晋东宫旧事》曰:“太子初拜,有铜博山香炉一枚”。此外,《邺中记》中则记载了金银镂空状的香炉,“石季龙冬月为复帐,四角安纯金银凿镂香炉。”《西京杂记》曰“丁谖作九层博山香炉,镂以奇禽怪兽,皆自然能动”,由此看来,香炉的材质不仅仅有铜制的,而且还有金银材质的,此外,镂空的工艺在香炉上的使用已经很常见,并且工艺逐渐成熟,可以镂出奇禽怪兽等。
灯:古代社会中灯一般有:铜灯、玉灯、陶瓷灯等,战国至汉代,使用较多的就是铜灯,张敞《东宫旧事》中记载“太子有铜驼头灯、铜倚灯”。西汉时期,铜灯的制作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如长信宫灯、雁鱼灯等,此时的铜灯形制多样,造型生动,工艺考究,都是设计史中值得研究的器物。
二、《初学记》中器物设计的其他史料补充说明
在设计史研究中,除了文献资料外,实物资料和图像资料也一直是支撑我们研究的重要材料,其中,实物资料一般有墓葬出土物、传世物等,图像资料一般有壁画、传世画作、古籍插图、帛画、陶俑等。
(一)漏刻
漏刻作为古代社会生活的记时工具,并不是日常必需器物,因此,在古代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下,墓主人陪葬的都是日常的生活用品,如饮食器具、饮酒器具、服饰等,出土的漏刻数量则较少。我们现在研究中的出土漏刻有三个,第一件是满城漏刻,出土于河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墓,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第二件是兴平漏刻,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县,现藏于陕西省茂陵博物馆;第三件是千章漏刻,出土于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沙丘,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因壶底刻有“千章”二字,故因此命名。墓葬出土的三件漏刻皆是西汉时期的器物,与《初学记》中所记载的“梁《漏刻经》云:或秦之遗法,汉代施用。”相互印证。传世的漏刻有两件,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皆为唐代之后的器物。
除了实物资料之外,历朝历代的史书中也有关于漏刻的记载,如唐代的吕才漏刻,明代的《三才图会》中也记载了汉制漏刻与明代所制的漏刻。《三才图会》中汉代漏刻与满城漏刻形制极其相似,为单器,有足,为漏刻的研究提供了图像资料(见表1)。
(二)屏风
关于屏风的实物资料,在现在考古学的成果中,我们可以见到最早的屏风便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时期的木胎髹漆屏风,及至唐代,屏风在古代人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逐渐广泛。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屏风也开始成为一种常见的陪葬品,因此,出土的屏风数量也较多,除了马王堆的屏风之外,还有大同出土的北魏时期的烈女图屏风等。
关于屏风的图像资料,主要是以书画和墓室壁画为主,从西汉时期,墓室壁画中便出现了屏风的形象,不过屏风形象最多的还是唐代时期,“迄今发现的唐代壁画墓据不完全统计达90余座,其中有20座以上出现屏风图[2]。”此外,书画中屏风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如王齐翰的《勘书图》中绘有屏风,屏风上则绘有山水画。(见表2)
(三)香炉
香炉作为封建社会时期常用的焚香器具或者熏香器具,《初学记》中记载了博山炉、被中香炉、执柄香炉等。其中,博山炉作为一种经典的熏香器具,西汉时期开始使用,《初学记》引用《西京杂记》“丁谖作九层博山香炉,镂以奇禽怪兽”,关于博山炉的最早的实物资料是河北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被中香炉与博山炉都是起源于西汉,“《西京杂记》曰:长安巧手丁谖者,作卧褥香炉,一名被中香炉。本出房风,为机环转之者,运四周。”二者形制不同,被中香炉为球状,专门熏被褥,所以又称“香薰球”,在出土的实物中,最为经典的便是陕西省法门寺出土的香薰球。另外一种便是执柄香炉,由杯形香炉和长柄组成,使用的范围比较广泛,北魏时期的“鹊尾香炉“就是典型的执柄香炉。
关于香炉的图像资料,出现较多的便是执柄香炉。执柄香炉作为礼佛器具,除了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在墓室壁画和石窟壁画中也经常见到,如炳灵寺石窟、榆林石窟。(见表3)
(四)灯
灯作为古代社会时期的照明工具,自战国时期开始,直至西汉时期,铜灯不但数量多,而且其设计从造型、材质、工艺等诸多方面的设计已经十分完善,灯具本身所蕴含的设计思想更是对现代设计有诸多启迪。《西京杂记》中的“汉高祖入咸阳宫,秦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口衔灯,然则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盈盈焉”便是记录了西汉时期铜灯使用的情况。
关于铜灯的实物资料,到目前为止,由于年代久远,传世器物几乎没有,我们所研究的都是出土物。如西汉长信宫灯,出土于河北满城;西汉雁鱼灯,在山西和江西均有出土;东汉错银铜牛灯,出土于江苏,这三件灯具可谓是汉代灯具中的精品。(见表4)
三、器物设计史料价值探微
通过对《初学记》中关于器物设计的史料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古代各类的文献中,关于器物的演变、形制、功用、材料和工艺的史料很多,这些史料不仅仅是传统器具个案研究中重要的资料,而且还是工艺史研究和物质文化研究重要文献。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初学记》中所记载的关于器物设计的史料内容是从唐代统治阶级的角度出发,更多反映的是统治阶级所使用的器物,很少有关于平民百姓的器物。不过在历朝历代的野史、小说、诗词歌赋、地方志等著作中,或多或少地会记载到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器物设计的史料,因此,我们在进行器物设计或者设计史的研究史,不仅仅需要历朝历代的官方史料,更需要对其记载普通器物设计史料价值的挖掘。
(一)设计史料的甄别与研究
设计史与器物设计研究的研究任务要求我们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首先要理清某件器物的起源、构成、材质工艺等,此外,还要诠释不同器物的设计理念与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还要考订器具的使用对象、等级等。因此,我们要进行器物设计的研究,就必须广泛搜集史料,并且运用其来考证史实,以此来对器物进行全面而翔实的研究。
“史料作为一种人类思想和行事的一种历史遗迹[3]”,其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不同史料的选择,直接影响我们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设计史的研究也是如此。因此,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对于设计史料的甄别与考证,首先我们要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广搜史料,这其中便包括文字史料、图像史料和实物史料等,力求保证史料的全面性和来源的可靠性。此外,在对于设计史料的搜集过程中,可借助制度史料、文学笔记、小说等史料进行补充作证。如我们对于农用器具扬谷机的研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均有记载,但是其形态和使用方法却不尽相同,此外,山西稷王庙献殿前檐木刻中的关于扬谷机的形态与前两者也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对所搜集到的史料进行甄别考证,在对其起源、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形态进行史料的考证,只有“在确定史实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更好地认清我国古代设计艺术历史的衍变情况[4]。”
(二)设计史料的价值
1.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指在学术研究中,对某一特定的物体、现象、人群等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传统器具中的个案研究是在广泛搜寻资料的基础之上,对某一器具的渊源、演变、材质、功用、形制、工艺以及文化与设计思想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分析。
在传统器具的个案研究过程中,对于其起源、演变、文化以及设计思想的研究,最重要的即是资料收集。这里的资料包括器具实物资料、图像资料以及以《初学记》为代表的文献资料等,如《初学记》中引用《漏刻经》“漏刻之作,盖肇于轩辕之日,宣乎夏商之代”则是关于漏刻起源的记载。虽然在传统器具个案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搜集到许多对文献史料进行注释、翻译的文献资料,这类的文献资料在搜集与阅读上的难度较小,但是,经过他人翻译注释的文献,可能会因为不同学科的角度不同,所翻译和注释的文献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一手的设计史料对传统器具个案研究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
2.工艺史研究
传统器具设计中,器物所使用材质和工艺属于工艺史的范畴。在上个世纪末,当“工艺美术”还是“设计”的代名词的时候,设计史的研究主要就是工艺的研究,因此,“工艺史是设计史中重要的一部分[5]”,器物设计史料中关于传统工艺和技术的记载更是设计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如《初学记》中所记载的“后汉李尤《镜铭》中的‘铸铜为鉴”,是对铸镜所用的材质的记载;“魏武帝上杂器物疏三十种,有尺二金错铁镜一枚九寸”记载的便是错金银铁镜,错金银最初是在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器中的一种装饰手法,东汉时期,铁器兴起之后,也用于铁器上,因此,在东汉后期出现金错铁镜。在工艺史的研究过程中,除了器物本身的工艺之外,同一器物不同时期的不同工艺的演变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以青铜器为例,主要制作技术就是块范法和失蜡法,因此我们搜寻关于青铜器铸造技术部分的史料,即可研究同一器物工艺技术的演变。
3.物质文化研究
古代物质文化研究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物质文化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从农业生产生活中的生產工具到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器具、纺织服装、交通器具等等,由此可见,器物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原始社会以来,设计一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器物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物品,人的生活方式不断影响着器物设计,因此不同的环境下器物设计,呈现的状态也不尽相同,如《考工记》中提到“材巧工美,合此四者,可以为良[6]。”由此看来,器物设计“总是与一定的时代风尚、审美风格同步发展的,任何一个时代的器物都是该时代特定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结合体”[7],都承载了不同社会的时代背景、人文环境以及技术水平,而器物形制、材质、工艺等变化则反应出当时社会人们生活方式工艺水平的变化。因此,“各类文物素材和文献史料是研究物质文化的基础[8]”,器物的设计史料是研究历朝历代的物质文化的重要资料。
结语
设计史料的研究是设计史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以《初学记》为代表的史书中关于器物设计的资料更是古代设计史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属于文献史料的重要一部分。文献设计史料在设计史研究中,可以对实物和图像史料进行解释,但是,文献作者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所记载的史料皆有差异,因此我们是使用文献史料就必须注重对史料真实性的甄别。在设计史的研究中,都是以设计实物为依托进行研究,傅斯年认为“古代历史,多靠古物去研究,因为除了古物外,没有其他的东西作为可靠的史料[9]”因此,实物史料就显得至关重要。所以,不管是设计史、工艺史研究还是传统器具的个案研究,抑或是古代物质文化的研究,实物史料都是史料中较为核心的史料,图像史料和文献史料则是对实物史料进行解释说明。
综上所述,文献设计史料、实物史料以及图像资料,三者共同解释了古代器物的设计思想、设计工艺、设计历史以及设计的艺术特征,不仅是传统器具设计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而且对于工艺史以及物质文化的研究都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坚.初学记(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4:326.
[2]周天游.唐墓壁画研究文集[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337.
[3]王尔敏.史学方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3.
[4]姚进. 元代服饰设计史料研究[D].长沙:湖南工业大学,2013:68.
[5]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23
[6]戴吾三.考工记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2.
[7]杨先艺.秦杨.论中国传统造物艺术的审美特征[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01):66-68.
[8]赵连赏.孙机著《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读后[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5(04):91-92.
[9]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