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政治文化心理视域下的党内ふ治文化建设研究
2020-07-16史成虎
〔摘要〕
从党员的政治文化心理来探讨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当前深化党内政治文化研究新的视角。党员政治文化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党内政治文化是否先进也直接影响党员政治文化心理的健康,因为党员政治文化心理的培育可以为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提供重要着力点,先进党内政治文化可以为党员政治文化心理提供价值引领。当前,党内政治文化心理既存在着对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形成应激性认同、内在思维张力释放的积极一面,更存在现实认同障碍的问题,所以,多视角培育参与型党内政治文化心理,以此推动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便成为新时代政治文化心理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互动的核心要求。
〔关键词〕
政治文化心理;党内政治文化;参与型党内政治文化;政治价值思维
〔中图分类号〕D2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20)04-0028-10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党内政治文化”后,这一议题迅速引起学术界普遍高度关注,以这一概念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可知,在短短不到四年的时间内,有关这一选题的研究論文有将近四百篇,成果颇丰。党内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并非偶然,它是新时代党建学说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从总体上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还要花大力气夯实研究的基础。在诸多研究党内政治文化的成果中,很多学者都从政治文化的视角切入到党内政治文化研究,当然这是对的,党内政治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它是中共党内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是“党员在长期政治实践中形成的价值准则、理想信念、道德追求及其作风习惯等政治情感认知和政治价值取向。”〔1〕这里的“政治情感”“政治价值取向”等都是涉及到党员的心理层面的东西,另外,如马福运和上官楚瑜 〔2〕、仰义方和戴立兴〔3〕、李金哲〔4〕等人都认为党内政治文化包含着党员的政治心理因素。受此点拨,本文认为若从党员政治文化心理层面来探讨它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逻辑关联不失为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从这一目的出发,理性审视新时代党员政治文化心理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契合状况,并以此为前提努力探寻从党员政治文化心理的微观培育层面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党员政治文化心理与先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
所谓党员政治文化心理是指党员在个人心理基础上形成的党员群体心理,是由我国传统文化背景和党内政治生活实践共同塑造、陶冶而成的党员的基本政治心理、政治动机、政治情感、政治价值取向等所组成的有机的心理总体结构。党员政治文化心理和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的内在逻辑主要表现为:党员政治文化心理为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着力点、先进党内政治文化为新时代党员政治文化心理提供价值引领。
(一)党员政治文化心理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着力点
党员政治文化心理成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主要是指要在全党范围内通过传承传统优秀政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扬革命文化,不断推进反腐败斗争,从根本上改造党员传统政治文化心理,以此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因为党员作为“现实的个人”〔5〕在出生、成长过程中,最先接受传统政治文化的洗礼,可以说传统政治文化心理是党员个体与生俱来的文化心理,而这种文化心理对党员个体的影响是根深蒂固和难以改变的。“文化中较核心的和较早习得的部分,是抵制变化的,因为改变成人的认知结构中的核心要素需要花费非常大的力气,也因为一个人最核心的价值观自身就是要实现的目标,强行放弃它会给人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感。”〔6〕因此,以现代政治文化心理来取代传统政治文化心理对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有着基础性作用。要发挥党员政治文化心理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作用,目前还要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持续深化党内反腐败斗争。腐败是党的肌体中的毒瘤,它不仅损害党的执政公信力,削弱党的执政基础,而且使党本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消解。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等这些“老虎”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大肆贪污腐败,一桩桩、一件件贪腐大案触目惊心,他们是造成党内政治生态恶化、党内制度空置、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党内不良政治文化泛滥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党内腐败也使党员政治文化心理对党作出切割性评价,如“党的中央组织是优秀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是亲民务实的”“党的基层组织是软弱涣散的”“党的基层干部基本上都是‘小苍蝇”“毛泽东时代的党是真正马克思主义政党”等等,这不仅弱化了先进党内政治文化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降低了先进党内政治文化认同度,尤为严重的是会导致党员政治文化心理从对党的整体性正面评价逐渐发展到对党的整体性负面评价,即党员对党产生认同性危机。苏共垮台就是前车之鉴。资料表明,苏联解体前夕,1989年苏共退党人数有14万之多,1990年竟飙升到180万,〔7〕1991年则出现了井喷式退党潮,苏共党员从原先的1900多万锐减为1500万,退党人数占比为22%〔8〕。出现如此尴尬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在于苏共高层长期腐败导致全党普遍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所以,强力反腐是发挥党员政治文化心理对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着力点作用的根本所在。二是不断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一段时间以来,先进党内政治文化践行能力有限,很大程度上在于滞后的制度建设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成果的吞噬,而非对党内政治文化理论本身的质疑和否定。本文认为当前党内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因为制度再多,如果难以执行或者执行不到位,那就“形同虚设,成为‘稻草人,形成‘破窗效应”〔9〕,导致制度执行力弱的因素很多,思想认识问题是其中重要方面,尤其是干部的特权思想作祟,有些领导干部把制度当作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将组织权威视为个人的权威,视党内法规为无物,甚至公然怂恿下级违反党纪,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制度之上。有的领导干部权力观异化,把自己主政的领域看作是私人地盘,把下属当作门客,无视制度的权威。有的领导干部执行制度的目的不是为公为民为党,而是出于私心,维护个体利益或者小团体利益。总之,当前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必然会遇到很多不可预知的问题,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不进行制度建设,不把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进行有效衔接进而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党员的政治文化心理问题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二)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为党员政治文化心理提供价值引领
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能够为党员政治文化心理提供价值引领,主要是指前者为后者提供先进的价值指引、科学的认知指向、正确的情感方向。若要发挥先进党内政治文化对党员政治文化心理的价值引导功能,就必须对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有着理性的认知:首先要搞明白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是否仍然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该问题的本质在于当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否还要强调“阶级性”,或者说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是否需要继续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和群众的观点、阶级的观点去观察、分析乃至解决问题?如果以为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不再需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那就说明党内政治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消失了,那么,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内政治文化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党内政治文化就没有本质区别了。其次要搞清楚共产党人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政治价值观是什么关系?此问题的核心是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与传统政治价值观的关系。共产党人价值观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要素,同时还包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潔”〔10〕等;而传统价值观则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它包括“尊道贵德”、“仁爱”、“修身”、居安思危、知行合一、家长制、官本位、忠君、以民为本、“经权”等观念和意识。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政治价值观经历几千年的发展,肯定有着其内在的顺应社会发展的合理因素,但这并不是说可以原封不动地搬到当前来。我们借鉴汲取的是传统政治价值观中比较优秀的成果如居安思危、艰苦奋斗等,同时还要对其中跟不上时代潮流的东西实行“创造性转化”,如“忠君”思想、家国同构观念等。习近平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1〕所以,只有对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保持理性认识,即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并从传统政治价值观中借鉴汲取积极因素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内容,才能对传统政治文化心理进行正确价值引领。
二、新时代党员政治文化心理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契合的状况
“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12〕,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在于共产党人价值观。在政治文化心理诸多构成要素中,政治价值观是其核心构成要素,这就是说,政治文化心理支撑力越强,价值观认同度也就越高,反之亦然。新时代以来,党员政治文化心理与以共产党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党内政治文化之间契合、互动,呈现出新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新时代党员政治文化心理由于受到全面从严治党的冲击而对党内政治文化产生应激性认同
所谓应激性认同是指这种认同是短暂的,具有不稳定性,是由主体受到外界的临时性思想冲击而产生的认同,如果这种冲击减弱那么这种认同也会随之弱化乃至消失。从本质上看,党员政治文化心理是党员以个体内在需要为标尺对党内政治生活中诸多事务或现象的认识与评价。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度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转型所带来的震荡对党员思想产生剧烈冲击,其政治文化心理也在剧烈波动,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质疑出现了、对共产主义能否实现的疑问出现了、对西方“普世价值”的兴趣产生了、民主社会主义观也一度流行,等等,我们称这种心理波动为“负向波动”。十八大后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各项措施的实施和推进,接踵而至的是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化和党内政治生态的向好发展,从而打破了党员对党内各种不良现象习以为常的认知体系,使得其归属感、责任感、身份感等有较大增强,他们对党内政治文化中以“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13〕等为主体内容的共产党人价值观做出了应激性认同,其直接后果是对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政治文化心理的强化。这种波动,我们称之为“正向波动”。同时,文化是多元的,“任何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政治文化都不是清一色的,完全清一色的政治文化在政治时代已不可设想,可能在任何时代都无法存在。”〔14〕党内政治文化当然也不例外,我们不要奢望党内只存在一种政治文化,这不符合文化产生的规律。新时代党内除了以共产党人价值观为核心的主流政治文化外,还有“关系学、厚黑学、‘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15〕虽然经过反“四风”的全面扫荡,这些腐朽落后的政治文化已大为弱化,但实践证明,由于传统政治文化心理变化的滞后性,它们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还会在一定条件下滋生蔓延。既然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带来了党员政治文化心理的正向波动是导致党内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加强和共产党人价值观广泛认同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推动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改变这种“应激性认同”为持续性甚至永久性认同,这就需要大力培育以先进党内政治文化作为文化支撑的政治文化心理,并以此为基础加强对党内政治亚文化心理的引领、统摄乃至同化的力度。
(二)我国新时代党员政治文化心理与党内政治文化的内在思维张力由于受到全面从严治党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影响而极大释放
不同的文化可以对党员心理产生不同影响,进而产生不同的文化心理。一般来讲,当前党员的政治文化心理可分为无产阶级政治文化心理、资产阶级政治文化心理和臣民文化心理。就个体党员而言,这三种文化心理可能同时具备,只不过由于在认知、理论修养、文化程度、个体素质、党性强弱等方面存在差异,三种文化心理在不同党员那里所占比重不同。同时,改革开放以后,因为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在部分党员中,资本主义政治文化心理呈现增强的趋势,并且由于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党建滞后和治理危机等问题,三类政治文化心理在党内呈现交叉、融合或者此消彼长状态,形成了非理性和理性思维的内在张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党中央管党治党的正面效应日益扩大,反腐败的积极效益日益凸显,这三类政治文化心理出现了理性与非理性思维内在张力逐步得以释放,并且理性思维渐趋主导的现象。
理性思维能够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走向趋于积极,其主要表现为广大党员能够围绕共产党人价值观对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国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客观的评价。所谓国家转型是指“一个既包括政治体系,又包含经济、社会、文化体系的四位一体协同并进的转型和变迁过程。”〔16〕纵观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的70年,中国经历了两次现代化转型:第一次是毛泽东领导的现代化转型,大约持续30年时间,非常遗憾没有成功,主观原因在于党自身没有实现转型,仍然以革命党的思维领导建设;第二次是改革开放至今,持续40余年,在此过程中由于党自身转型获得巨大成功,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从而为国家转型成功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现代化历程进行了务实主义的分析,实事求是地总结了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治理危机,适时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取得了重大成果。这种理性思维给新时代先进党内政治文化认同提供了积极效应。
非理性思维能够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走向趋于负面,原因在于有的党员对党在自身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少数干部的腐败问题上纲上线,并用共产党人价值观比较对照上述矛盾和问题进而得出许多消极性的认识与观点,进而以此影响身边党员的政治价值观。虽然对党内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批判乃至否定并不都是坏事,但如果在这一过程中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将会直接影响到先进党内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在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和党内不良政治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其破坏性效果绝不能低估。
所以,尽管从理性思维角度看,新时代以来受到全面从严治党的积极影响,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的内在张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但是非理性思维在一定条件下仍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反向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提出培育健康的党员政治文化心理正逢其时,它迎合了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三)当前党员的政治文化心理还未完成从传统政治文化心理到现代政治文化心理的根本性转变,客观上造成了先进政治文化的认同障碍
先进党内政治文化能否发挥对党员的濡化作用还取决于党员的政治文化心理取向。一般来讲如果党员的政治文化心理表现为臣民文化心理,那么这就会造成对先进党内政治文化认同的严重障碍。具有臣民政治文化心理的党员不具有独立的政治人格,一旦遇到与自己权利相关的事喜欢视别人为马首是瞻,对无关自己的事情,漠不关心;或者事关自己,但因无能为力而逆来顺受的心态。而具有参与型政治文化心理的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常常扮演着“自我积极分子”〔17〕的角色,他们积极主动,不仅作为义务的主体而积极履行义务,而且也作为权利的主体而主动行使权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心理既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对等,也注重党员主体地位的维护。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滞后性,传统政治文化心理的变化与时代的变化不具有同步性。所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转型速度很快,形式上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政治文化虽然被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所取代,但是,中国人民还未真正从臣民文化的心理阴影中彻底摆脱出来,臣民文化仍在通过各种方式以各种形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这种文化在党内表现也很明显:从普通党员的视角看,民主意识不高、主体意识不强,政治人格不健全、维权意识弱、担当意识弱、处于一种被教育和被支配地位,等等;从党员干部、党组织的角度看,不重视党员主体地位的意识犹存,对组织普通党员积极参与党组织工作和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不高,决策民主程度较低,少数党员干部的官僚主义和家长制作风还亟待纠正,等等。当前,对党员的臣民文化心理与先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内在张力,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总之,由于新时代党员还未從根本上完成从传统政治文化心理到参与型政治文化心理的转变,于是,先进党内政治文化认同的政治文化心理基础就会在参与型政治文化心理与传统政治心理之间形成内在的思维紧张。所以,我们必须要正确看待历史遗留问题,辩证分析传统政治文化,并对传统政治文化心理进行合理扬弃,积极培育符合中国特色的参与型党内政治文化心理,以此推动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三、培育中国特色参与型党内政治文化心理,推动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党内政治文化是一种参与型的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18〕当前,党员政治文化心理既存在着对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形成应激性认同、内在思维张力舒缓的积极一面,更存在现实认同障碍的问题,说明培育成型的参与型党内政治文化心理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所以,推动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需要从多个途径培育参与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这是破解当前党员政治文化心理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内在紧张的关键一招。
(一)把对传统政治文化心理进行积极扬弃作为涵养参与型党内政治文化心理的前提,以此推动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传统政治文化心理是指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生成条件和观念形态在人们心理中的积淀和内化,是由我国传统政治文化背景所濡化、塑造而出的人的基本政治认知、态度、情感和信仰等方面所构成的总体心理结构。传统政治文化心理不仅蕴含着消极因素,还有积极的因素,但其消极因素是主要的。所以,培育参与型党内政治文化心理,推进先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需要以对传统政治文化心理积极扬弃为前提。
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消极因素是当前培育党内政治文化心理的主要障碍。从历史渊源上分析,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渊源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必然产物。几千年的人治传统在中国民众的心理上烙下了深深的臣民意识的印痕。二是向苏共和苏联学习的必然结果。作为苏联执政党的苏共也是建立在传统政治文化十分浓厚的文化环境中,苏共党内政治文化中的臣民文化因素劣根性曾经给它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列宁对此有着清醒的判断,“这些缺点根源于过去,过去的东西虽已被打翻,但还没有被消灭,没有退到早已成为陈迹的旧文化的阶段去”〔19〕。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架构完全是按照俄共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历史和现实的需要,又完全照搬了苏联模式,这样,苏共党内和国家体制中所附着的传统政治文化如特权思想、圈子文化、家长制作风、阿谀奉承之风〔20〕等对我们形成了全方位的影响。虽然,毛泽东后来也强调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点的建设道路来,并对苏联模式进行了合理扬弃以及对苏共党内政治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但因为思维模式的惯性和意识形态变化的滞后性,苏共党内的传统政治文化心理仍然在党员思想中残存,挥之不去。以家族本位、“三纲五常”、等级特权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政治文化心理带来了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的认同障碍,表现为从其主要内容中延伸出来的特权意识、厚黑心理、裙带关系、好人主义等消极因素与共产党人价值观水火不容。所以,要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需要抛弃臣民文化中的封建糟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共党内政治文化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21〕,培育中国特色参与型党内政治文化,需要对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加以赓续传承,并进行创新性转化。例如,传统文化在个人的品德塑造上,儒家强调修身正己,如“吾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淡泊名利”(诸葛亮《诫子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轲《孟子·滕文公下》),主张通过道德上的自我匡约、自我修炼以达到“至人”乃至“完人”的目的,这为今天党员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提供了借鉴。传统政治文化中特别强调人要有“鸿浩之志”和忧国忧民之心,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绝句》)、“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等,这对当前加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有着重要启发。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义利观强调重义轻利,如“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汉书·董仲舒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孔子《论语·尧曰》),这对今天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加强政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和而不同的宽容理念,如“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国语·郑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这对今天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如何对待不同意见以及如何实现党内和谐提供了参考。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选贤任能”思想,如“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前出师表》)、“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贤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等等,这些都对今天的官员培养和选拔提供了重要启示。
总之,传统政治文化心理并非都是消极的因素,其中包含的优秀基因也具有主动性、利他性和集体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推动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需要对传统政治文化心理中的积极因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以参与型党内政治文化心理作为培育党员现代政治文化心理的底色,以此推动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参与型政治文化心理作为党员现代政治文化心理的底色,至少包含先进性、时代性、党性三种“颜色”。
参与型党内政治文化心理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先进党内政治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健康党内政治生态的出现。唯此,党内政治主体才能对各种党内政治事务作出符合事实的判断和正确的价值选择,并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发挥主体性作用。长期以来,党员干部仍然从传统视角来认识政治文化心理,例如,从“近官者官”的心理出发,对领导无原则服从甚至溜须拍马,以“集中”的名义忽视甚至剥夺普通党员话语权,以“党内和谐”的态度对待党内不同意见, 等等,这些刻有封建主义印痕的糟粕被当作正常的党内现象流行了很久,而广大党员接受起来也能理解。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下,党自身在建设过程中对一些封建糟粕的东西清理得也不彻底,再加上党的一些领导人思想深处残留的封建主义遗毒,最终导致参与型党内政治文化心理建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这就难以满足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的需要。推进伟大工程建设必须凝聚全党力量,就需要在全党切实塑造起参与型党内政治文化心理,并在推动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涵养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
参与型黨内政治文化心理的时代性主要表现为要在党内培育善于合理处理权利与义务、个人与组织关系的合格党员。强调党员要善于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原因在于党内民主发展的现代要求,党员既应积极享有党章赋予的权利,同时也应自觉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这样就可避免党内出现冲突性政治人格或者顺从性政治人格。如果出现这两种消极性政治人格则与共产党人的政治人格相背离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人格是“共产党人作为政治主体在参与政治性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内在的政治特质以及外在政治技能和政治行为的综合。”〔22〕这里的“政治主体”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只有让权利与义务在实践中统一,才能涵养出成熟的参与型党内政治文化心理,并因此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强调善于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是因为保证党员的主体地位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本质要求,这要求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必须做到自主、自立、自决、自觉、自制,这是具有独立的政治人格的显著特征。但是,按照党章要求,党员必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个人必须服从组织,因此党员在保持独立政治人格的同时,需要借助组织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各项政治权利,以保证政治参与的有效实现。能否培养出善于处理权利与义务、个人与组织关系的合格党员,是衡量中国特色参与型党内政治文化心理是否具有时代性的重要指标。
参与型党内政治文化心理的党性主要表现为党员对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根本宗旨的心理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是“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23〕。其中,党员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理认同就是党性的根本体现。虽然如此,如何处理现代政治文化心理与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奋斗目标、党的根本宗旨之间的关系,左右着先进党内政治文化认同的成败。一般而言,不同时代的文化心理之间存在内在张力是一个客观事实,党员对新时代以前积淀的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党的根本宗旨的理解性认识有着一种时代的隔阂,隔阂主要源于不同时代基于时代特征的价值逻辑判断。然而,前后时代之间同时还存在一种紧密联系的历史逻辑,正是这个历史逻辑像链条一样将前后时代之间有机衔接在一起。从这层意义上讲,党员可以对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小岗村精神等等,形成与时俱进的心理认同,这种认同就是党性的体现。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根本宗旨是不同时代党内政治文化的灵魂,党员干部对其认知、理解、感悟、意会的过程就是心灵受到濡化的过程,也是党性增强的过程。
(三)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参与动机和政治价值思维等细微处着手培育参与型党内政治文化心理,以此推动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客观地说,党员个体的政治文化心理由于复杂多变的党外环境和党内境遇的影响而呈现理性和非理性思维交织的状况,这就需要从细微处入手即从党员政治文化心理培育的微观方面,如从政治认知途径、政治情感取向、政治参与动机和政治价值思维等方面着手来探讨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第一,不断拓宽党员的政治认知渠道,防止出现消极的政治认知。引起党员产生消极政治认知的原因很多,其中信息闭塞是一个重要原因。所谓政治认知是指“政治主体对政治生活中的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方面的知识、判断和评价等。”〔24〕政治认知是培育党员政治文化心理的基础,依据政治学相关理论,党员个体在党内政治关系中,通过正常的党内政治生活实践,逐步培养其政治能力和获取政治知识并形成独立的政治心理。党员政治认知的差异对其政治参与取向产生不同的影响,提升他们的政治认知水平有助于推动其政治参与的动机。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政治环境愈加宽松和党内政治生态向好发展,党员的政治认知途径出现了多样化趋势,他们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电子政务等立体式获得政治认知,同时,也可以在党内通过党务公开、党校学习、党内培训等方式提高政治认知。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党员的政治认知途径有了一定程度的拓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后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实施的各种教育、学习和培训活动如“群众路线”“两学一做”“初心和使命”等教育,党员的政治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当前党内政治生活参与热情与党员政治知情权之间还有一定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参与型政治文化心理的培育。一般而言,人的思维是否趋于理性与政治信息透明度呈正相关。有鉴于此,党员的政治思维若要理性,就必须进一步拓展其认知途径,做到除党内重大机密不能全党公开以外的政治信息,及时向全党公布,对党的各级组织而言要坚决从制度设计上落实好党务公开,同时还要健全落实党员知情权的各项保障机制。如此,党员的政治文化心理才可以在有效释放理性和非理性思维内在张力基础上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第二,正确引领党员的情感取向,增强党员对党的浓厚情感。所谓政治情感是指“人们对于政治领袖、政治权威及政治系统的好恶、憎恨、忠心、淡漠等感情”〔25〕。共产党员的政治情感还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人民群众、党組织等的“好恶、憎恨、忠心、淡漠等感情”。列宁强调:“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26〕所以,政治情感对党员的主体性发挥着重大作用。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员群体由于社会结构转型所带来的震荡而出现的阶层分化不断加剧,党员间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在此过程中由于社会不公、腐败滋生、道德滑坡等问题给那些尤其是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党员以巨大的心理冲击,使他们对党的政治情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满。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铁血手腕打击腐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内政治生态持续改善,广大党员的政治情感回暖的趋势日益明显。所以,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党员的政治情感取向加以指引,是合理释放党员政治文化心理中理性与非理性思维内在张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有效提升先进党内政治文化认同度的重要方法。
第三,适时调控党员的政治参与动机,及时纠正他们参与党内政治生活的动机。在革命战争年代,在残酷的流血牺牲面前,广大党员的政治参与动机主要源于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热切期盼,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无比信仰,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憧憬,而非来自个人私利的追求,其政治参与的主动性非常强。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政治参与动机主要来自于对建设强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向往和党与国家最高领袖巨大个人魅力和权威,当然也有实现个人党内利益的动机,其政治参与的主动性与被动性交织。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权威政治的弱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推进以及党内民主的发展,党员政治权利制度化的渠道日益畅通,其政治参与的动机从总体上看呈现主动性趋势。新时代以来,随着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化、党内政治生态渐趋健康,党员政治参与的渠道也出现多元化趋势,寻求党章赋予的权利,利用组织的力量来实现一些政治诉求是当下党员积极主动进行政治参与的主要动机。当前,党员参与党内政治生活的多元化动机能否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得到满足,对党员的理性与非理性思维的内在张力能否得到合理释放产生着直接影响,也对有效提升先进党内政治文化的认同度以及党员政治文化心理走向有着重要影响。
第四,逐步涵养理性科学的政治价值思维,不断提升先进党内政治文化的认同度。共产党人的政治价值思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党内政治生活为范式的实践思维。党的十八大以后的事实证明,新时代广大党员政治价值思维不同于苏共党员,不同于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员,不同于毛泽东时代的共产党员,也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党员。新时代以来,党的面貌焕然一新,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正在形成,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趋势日益明显,党员的思想观念、民主意识、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判断能力都有所不同。现代化的交流工具如微信、QQ等为他们获取海量的政治信息提供了广阔而便捷的渠道,这些都使他们突破了传统的局限,不再轻信、迷信和盲从,在政治价值思维方面更加理性。在新时代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中,广大党员正在形成的独立思维、自主表达、自主管理、自我实现的理性化政治价值思维毫无疑问是好事情,因为党员在这种政治价值思维的指导下就会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会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这就会促使广大党员通过多方面的比较对照来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性形成价值判断,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不断提升新时代先进党内政治文化的认同度。
总而言之,当前,鉴于党员政治文化心理还存在诸多问题,而建设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又需要健康党员政治文化心理作为支撑,因此,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多种手段来培育健康的党员政治文化心理,并以此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14〕崔延力,李转.新时代先进党内政治的价值、生成与培育路径〔J〕.人文杂志,2020,(1).
〔2〕 马福运,上官楚瑜.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要素及其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9,(9).
〔3〕 〔18〕仰义方,戴立兴.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逻辑导向与路径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7,(5).
〔4〕 李金哲.论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J〕.理论导刊,2018,(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6〕〔美〕罗纳德·英格尔哈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转型〔M〕.张秀琴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7.
〔7〕黄苇町.苏共亡党20年祭〔M〕.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3:17.
〔8〕肖德甫.世纪悲歌:苏联共产党指针失败的前前后后〔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145.
〔9〕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C〕.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128.
〔10〕〔13〕〔15〕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要〔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4,74,74.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12〕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4: 8.
〔14〕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66.
〔16〕谢志岿,孙泽建,寇建岭. 国家的现代化转型: 向度与次序〔J〕.广东社会科学,2017,(2).
〔17〕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一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8.
〔19〕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7.
〔20〕史成虎.苏共党内政治文化建設的惨痛教训〔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3).
〔21〕〔23〕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31,431.
〔22〕刘兴平,朱燕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人格建设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2019,(2).
〔24〕朱永新、袁振国.政治心理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176.
〔25〕葛荃.中国政治文化教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6〕列宁选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责任编辑:刘彦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