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及其运维模式

2020-07-16杨丽君严学新

上海国土资源 2020年2期
关键词:资料信息服务

杨丽君,严学新,王 军

(1.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 200072;2. 上海市地质资料馆,上海 200072;3. 自然资源部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72)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主要载体,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科技档案,地质资料因其具有的科学记录性、经济价值性、社会共享性等特点,决定了地质资料管理的价值和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1]。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对地质资料的统一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2002 年《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9 号)明确了我国对地质资料管理实行“统一汇交、公开利用、权益保护”三项基本制度[2]。2006 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号)将“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列入六项主要任务之一,要求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3]。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其中2010 年发布的《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方案》(国土资发[2010]113号)明确提出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技术要求[4],要求全国以专项工作全面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地质资料信息的服务功能。在国家系列政策引导下,近10 年来全国各省、市馆藏机构均以数字资料馆建设为抓手,在馆藏资源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地质资料服务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推进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中,围绕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共享平台建设,仍存在信息资源供给和服务产品研发不足、共享政策法规不健全、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5-11]。

2009 年初,上海作为全国第一个试点城市率先启动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以下简称“两化”工作),历时10 年逐步探索构建了较完善的“政府主导、体制保障,科技支撑、机制推进”的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上海模式”为推进全国城市地质资料“两化”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文基于上海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工作实践,系统介绍平台运行管理机制、服务机制和保障机制等长效运维机制的构建,希望为城市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注:本文所提地质资料信息与地质资料是一个概念。用“地质资料信息”强调地质资料的知识属性和其可开发性。)

1 平台建设概况

2010 年,按照上海“两化”工作部署,结合“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求,上海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建设工作正式立项启动。2014 年,运行2 年的平台被纳入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上海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加盟“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平台建成近8 年来,以保障上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城市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及安全问题为导向,构建了特大型城市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多元化服务模式,成为建立公益性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机制的重要突破口。

1.1 总体构架

平台聚焦地质科技成果转化和地质信息服务创新,基于上海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以“四个中心”建设为核心,即地质数据的汇聚中心、信息集成的管理中心、知识转化的支撑中心、信息共享的服务中心,构建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总体工作框架(图1),推动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工作的重构性变革。

图1 平台建设和运维体系框架Fig.1 The framework of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1.2 主要建设内容

(1)共享资源建设

共享资源建设是平台的核心工作。在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将档案式成果向数字化成果转变,建立以地质资料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提供方便、快捷、高效为目的的地质大数据服务资源,是建立现代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

平台全面收集了1949 年以来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地勘单位在上海地区开展各类地质工作所积累形成的地质资料,按照统一信息化标准,整合形成横向覆盖全市各地质专业领域、纵向跨越多空间尺度和多时间维度的城市地质调查、监测和评价数据库体系(图2),建立了包含3.3 万档地质资料的地质档案图文数据库,近70 万个地质钻孔的地质调查数据库,6500 万余条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的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千余幅各类地质专题评价成果图和三维地质模型数据库,及提供信息检索的地质元数据目录数据库,并集成应用一体化的空间数据结构技术、数据仓库管理技术及云计算技术,实现了“地质大数据”一体化管理,是全国地质资料信息集成度最高的城市。

图2 平台共享资源建设内容Fig.2 Content of platform shared resource construction

(2)平台支撑系统开发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涉及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服务和应用环节,也涉及地质资料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更新维护等资料二次开发环节,全面推进信息服务链主流程信息化工作是构建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体系的关键。平台围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链,分别研发了上海市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信息系统、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城市地质信息管理和分析评价系统、一站式信息服务门户网站等支撑系统。

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信息系统作为馆藏机构的业务工作平台,实现了每一档资料从接收验收、目录编制、信息化加工、收整入库到调阅输出等业务流程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尤其在建立全市建设工程项目地质资料统一汇交机制后,针对这类数量巨大的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信息系统极大提高了资料整理和信息化加工的工作效率,保障了平台共享资源的高效持续更新。

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着眼于局属地勘单位实现地质环境监测业务的信息化,分别针对地下水监测、地面沉降监测、水土环境质量监测、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浅层地温能监测业务,建立贯穿信息采集、处理和分析管理全流程的业务信息系统,为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的实时更新提供了保障。

城市地质信息管理和分析评价系统作为地质大数据分析评价工作平台,在实现海量、多专业、异构地质数据的二、三维一体化集成管理基础上,着重围绕构建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体系、地质环境探测监测体系、地质过程模拟与预测体系,重点探索大数据条件下多源、高精度三维、四维地质建模及分析应用技术,提供了系列面向三维应用的专业建模、分析及可视化工具[12]。

上海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平台是面向社会公众的一站式信息服务门户网站,旨在让用户能“找得到、看得到、拿得到”所需的地质资料信息,根据用户注册登录信息提供差异化服务,如元数据目录检索、信息查询、专题分析、在线地图服务、文献资料检索、信息下载,以及资料汇交业务、技术交流、地质科普等服务。

(3)服务产品开发

地质资料的档案和资料双重属性,决定了其可再开发、重复利用,形成二次服务产品[13]。平台以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多元化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强地质成果转化和集成信息产品开发,形成了由基础数据产品、定制信息产品、专题咨询服务产品构成的较完善的地质信息服务产品体系。

基础数据产品:是基于馆藏档案成果提取的数字化成果,包括地质信息元数据目录数据库、地质图文资料数据库和地质专题成果数据库三大类数据库,用户通过在共享平台注册登记后,登录查询数据目录信息,即可根据权限、通过不同方式获取该类数据产品。

定制信息产品:主要是基于地质基础数据产品,根据用户特定需求,进行资料整编、加工或二次开发,产品种类包括各类专题数据集、专题地质图系、数据服务定制、专业应用分析系统等。

专题咨询服务产品:平台建立了一支面向不同行业领域用户的专业服务团队,面向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城市安全、城市建设等领域,提供广泛的地质信息咨询服务,如:区域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重大市政工程地面沉降监测与研究,地下水资源调查、资源论证及评价,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测、评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与评价,地球化学调查,地球物理勘查,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等。

2 平台运维机制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是将地质资料信息提供给生产、科研、管理、科普、教育等各领域参考、应用、使用的行为[14],涉及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服务和应用环节,也涉及地质资料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和更新维护等资料二次开发环节,因此,建立有效的平台管理机制、服务机制,以及健全的制度标准、运维资金和运维团队等保障机制,是平台能持续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

2.1 平台管理机制

平台立足于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服务,围绕地质资料信息的汇交、管理和服务三个工作环节,探索形成了与政府管理主流程融合的长效运维管理机制。

(1)地质资料汇交:融入政府行政审批流程

依据《上海市地质资料管理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2012 年第90 号),结合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行政审批改革的契机,平台于2013 年初在全市建立了建设工程项目地质资料汇交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极大保障了平台共享资源的持续更新。在实施机制上,一是落实行政告知。在《上海市建设工程行政审批程序改革实施方案》及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办理指南文本中,明确告知建设单位关于地质资料汇交的要求,将地质资料汇交凭证作为审批条件之一,并通过印发《建设工程项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汇交告知单》,向汇交人明确资料汇交的审批环节、具体要求和办理流程;二是践行契约精神。将建设工程项目地质资料汇交义务写入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建设单位的责任和义务;三是固化办理流程。在建设单位提出建设工程开工放样复验申请或规土综合验收环节,由行政审批受理窗口对《地质资料汇交证书》进行审查、备案管理。目前,按照政府优化营商环境要求,平台的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信息系统与本市建设工程项目行政审批系统进行了衔接,实现电子化办件以提升行政审批效率,进一步深度融入政府管理主流程(图3)。

(2)地质资料信息管理:纳入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成果管理体系

图3 地质资料汇交融入政府行政审批流程Fig.3 Integration of geological data collection into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process of the government

平台在规划设计时就已纳入上海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信息化工作总体框架,将地质资料信息作为主管部门的成果体系构成之一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并相继制定了有关成果管理制度,如针对规划和国土资源成果数据的收集、汇交、整理、储存、更新和应用制订的《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成果管理办法》,针对数据生产、整理、更新的技术规程《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成果管理工作程序》,以及针对成果共享利用的《上海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共享开放管理办法》等,依据制度建立的长效管理机制有效保证了地质资料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现势性。

(3)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与政府相关共享服务平台接轨

一是与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接轨。如前文所述,平台在建设初期就定位为上海科学数据共享子系统构成之一,加入全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框架,助力于推进重点领域科学数据资源的汇聚、整合和共享服务工作,向社会提供公益性、共享性、开放性基础支撑和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在共享创新资源、降低社会创新成本、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二是与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接轨。依据2018 年公布的《上海市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已逐步实现与上海市公共数据管理平台、“一网通办”平台、以及“一网通管”等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图4)。三是与国家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平台接轨。根据国家地质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框架,平台作为省级服务节点纳入整体服务网络,在充分利用国家平台的共享资源的同时,正不断拓展平台服务资源和服务方式。

2.2 平台服务机制

服务机制是为了保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要素高效的有机联系而建立的一系列服务政策、制度、标准、技术的集合,以实现地质信息服务的常态化、规范化。

(1)动态更新机制

图4 平台与“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端)衔接Fig.4 Collection between the platform and the government service platform of “all in one network”(mobile terminal)

建立平台共享资源动态更新机制,实现地质资料信息的“全、新、通、用”,是保障平台生命力的关键。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了地质资料从生产、汇交、开发到服务全产业链信息化管理平台。地勘单位作为数据生产部门,积极推进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建设,按照平台地质资料信息数据库建设标准建立的生产库实时或定期向平台管理库推送数据;馆藏机构作为地质资料保管部门,及时对新汇交资料进行信息化加工,定期向平台管理库推送数据;平台管理团队再根据服务系统应用需求从管理库向共享库推送数据,为平台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在信息服务产业链中,地质资料生产者与使用者可相互转换,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数据链”。

(2)共享联动机制

平台从建设初期就着力构建共建共享机制,从早期与勘察、设计单位签订共享协议,到逐步深化与政府部门、管理机构的行政沟通,通过联合行政发文形式,如《关于加强本市建设工程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汇交的通知》《关于建立重大市政工程设施沿线地面沉降监测与安全预警机制的通知》等,共享联动的范围不断拓展。2012 年,进一步通过法制建设,在《上海市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第22 条专门明确了资料共享机制建立要求[15],积极引导地质信息共享参与主体,共建共享地质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平台已与建设、水务、农业、环保、地震、交通等行政管理部门,以及路政、地铁、堤防海塘等基础设施运营管理部门建立了常态化的共享联动机制,在双方应用和服务中,进一步拓展了“数据链”内涵和外延,加强了平台数据汇聚效应。

(3)监督约束机制

共享平台的建设能促使用户更快、更准确地找到其所需数据,能极大促进数据交流、知识创新和经济发展,但前提是保护数据生产者的知识产权。平台在开放数据资源前,严格按照《条例》对地质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和访问权限设置,依据地质资料管理相关法规制度,并从科学数据共享角度,参考气象、地震水文等相关行业科学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制定了《上海市地质资料共享利用管理规定》。该规定着力于规范共享行为,明确了地质资料共享范围和内容,对地质资料信息分类分级管理、资料的提供和利用方式等作了说明,明确了地质资料共享活动相关方的职责、权利与义务等,为平台推进和深化地质资料共享服务活动提供制度依据。

同时,平台还制定了《上海地质资料数据共享平台运行规定》、《上海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管理办法》、《上海市地质资料数据管理工作程序》等平台日常运维管理制度,以保障平台长效运行。

(4)动态评估机制

平台自加盟上海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后,遵循其“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的管理模式开展相关运维工作。一是实行年报制度。每年年底在线填报平台资源建设情况、服务成效和下一年工作计划;二是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市科委着力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科技创新资源和包容开放的创新环境,建立了绩效引导扶持政策,按照分领域滚动评估的方式,对授权挂牌运行的平台每三年进行一次年度绩效考核,采用专家评议、用户调查形式对评估指标进行综合打分,根据考核结果给予不同等级的运行经费支持,改变以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状。目前,平台已通过2016 年和2018 年两轮评估,取得的运行经费为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极大支撑。

同时,平台还接受行业主管部门的定期评估考核。在年报制度基础上,2019 年作为试点单位,配合自然资源部推进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评估机制的建立。

2.3 其他保障机制

平台运维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离不开一系列制度标准、资金和技术团队的支撑,健全的保障机制能确保平台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要素高效、有机地组织并有效运行。

(1)制度保障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涉及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必须建立相应的法律规范制度体系来适应、调整与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相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在法律法规层面,平台推动了地质资料地方立法,形成了由市政府规章——局规范性文件——部门管理规定三个层次构成的制度体系,对现行的制度体系进行了适度的调整、完善和补充[16];在标准规范层面,在研究和推行企业标准《上海市地质资料信息数据库建设指南》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地方标准《地质信息数据标准》编制,为平台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和促进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应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2)资金保障

平台主管部门在编制行业发展、科技发展等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均将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从顶层设计层面为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提供了立项依据和资金保障。上海“十二五”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推动了上海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上海市地质勘查与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 年)》进一步提出要“构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地质成果社会共享体系”。上海国土资源“十二五”“十三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也明确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与产业化工作”“构建一流的地质成果社会化共享体系”列入重大科技专项研究之一。

(3)组织保障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是一项政府主导、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涉及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馆藏机构、地勘行业单位等。上海在平台建设中,充分利用现有管理体制上的特点和优势,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统筹规划部署,建立了以上海市地质资料馆为服务主体,以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院两家局属地勘单位为专业技术服务支撑单位的组织体系,同时紧密联系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工程勘察设计等有关单位,充分调动、发挥各参与部门、单位的作用。

上海市地质资料馆作为本市汇交、保管和利用地质资料的专业档案馆,是本平台的日常运行管理机构,负责基础数据产品、定制信息产品的更新维护。此外,平台还充分利用管理体制上的优势,依托局属地勘单位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地质环境监测、勘查设备,建立了一支专业背景广、实践经验丰富、研发能力强的技术服务团队,针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地质问题,开展专业化、特色化的地质信息专题服务,提供多元化的地质咨询服务产品(图5)。

图5 平台服务组织体系Fig.5 Platform service organization system

3 结语

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是贯彻落实新发展观念和国家大数据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服务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履行“两统一”职责的必然要求[17]。2019 年1 月,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发布了《自然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自然资发[2018]179 号),对地质资料信息开放共享、国家地质资料大数据体系建设和地质资料服务能力建设提出了进一步明确要求。平台将继续围绕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丰富地质成果社会共享和应用服务工具箱,深化地质资料拓展应用和研究,将综合地质技术用于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上海人文之城建设

猜你喜欢

资料信息服务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资料哪去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