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时的中秋节

2020-07-16周永战插画朱志民

河北画报 2020年19期
关键词:发面鸭梨火烧

文/周永战 插画/朱志民

雄安这地儿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民风淳朴,重视传统文化,有关节庆的文化遗存和风俗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秋节就是人们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日,即使这个节日正值人们收秋种麦的大忙季节,乡亲们也会按照传统尽量把节日过得像模像样。我还清楚记得小时候过中秋节的情形。

那时农村学校没有暑假,只有麦假、秋假两个农忙假和年假,放了假也没什么兴趣班,更没人补课,我们都是去上社会课、农业课、劳动课。学校会安排大家去帮生产队干活,挣工分。那时讲究粮食颗粒归仓,因此我们这些干不了重体力活的小学生,在夏假、秋假时总被生产队组织好,跟在大人后面拣拾麦穗、稻穗、豆子、玉米等遗落的粮食。中秋节正是我们这些孩子放秋假的时候,节日的白天一般都是在劳动中度过的。劳动光荣,那时这是大人和孩子们的共识。其实中秋节让我们这些孩子最盼望的还是可以改善生活,满足一下口舌之欲,孩子嘛,对节日的向往还上升不到精神层面。

该过节了,生产队里会杀几头大肥猪,把肉分给各家各户,这是中秋节最重要的美食。这些分来的肉舍不得一下子都吃掉,妈妈会把它们分门别类安排好。一部分耗油,这是一家人由中秋到春节平时能享受到的荤腥;一部分煮熟,肉皮上刷上酱色,四面抹上盐,装入坛子里腌制,以备来客或特殊情况下改善生活之用;只用一小部分在中秋节中午就着茄子或白菜熬一锅大菜,再蒸上一锅平时也很难享受到的大白馒头。白面馒头、大锅熬(我们家乡方言里“熬”读nāo)儿,都是那时一年都很难吃到的美食,吃起来可真解馋啊。家里几个兄弟姐妹中我最小,又从小不吃肥肉,因此吃饭时爸爸妈妈都会抢着把自己碗里的瘦肉块夹给我,直到我说吃够了为止。唉,真是天下老的向小的呀。

到了晚上,一天的活计忙完了,才能真正的过中秋节。妈妈会炖一两只自己养的公鸡或已不怎么下蛋的老母鸡,一边炖着,那咕嘟咕嘟的声音和那浓郁的香味早就馋得我们要流口水了,为缓解馋劲只好不时地使劲咽吐沫。妈妈还会烙发面火烧和糖饼,火烧和糖饼形似满月,代表团圆,一定要用发面,预示着发达。火烧和糖饼的香味在母亲的翻烙下一溜烟全飘进了鼻子里,等到吃糖饼时,也有往里噗噗地轻轻吹气,好让里面的糖汁尽快凉下来的技巧,但也时常因吃得太急烫了上嗓和舌头。所以看到这种吃法,你能想象到当时我们的馋相了吧。

吃过晚饭后,是最幸福的时刻。妈妈会给我们这些兄弟姐妹分月饼、鸭梨,因为我最小,因此总分得最多,往往是别人分半块月饼我分一块,别人分一个鸭梨我分两个。分完这些应节的吃食,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唠闲嗑,说家常,干活累了一天,还能不知不觉聊到很晚,直到困的不行了才睡觉,这个节日过得虽然有些寒酸,但其乐融融,温馨无比。

烧饼、糖饼和炖鸡我已吃得饱饱的了,分到的鸭梨、月饼,只尝了一小口,便用手绢包好。这时哥哥姐姐们还会做状要平分我那份鸭梨月饼,害得我死死搂在怀里,直到分别叫了好哥哥好姐姐才算罢休。睡觉时就把月饼、鸭梨放在枕边,一是确实吃不下,二是真舍不得吃,第二天还得拿出去跟小伙伴们显摆呢。

第二天这一天,还真是我们这些孩子们非常幸福的一天。大家凑在一起,每人的手上、口袋里都有三两样过节的美食,谁都会毫不保留地拿出来,互相炫耀。平时关系好的小哥们还会互通有无,物物交换。这可真是一个解馋的好日子。

可毕竟那时物质条件有限,日子清苦,人们的中秋节都过得简单、简朴,唯独没有缺少的是浓浓的亲情。后来,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中秋节也一天比一天过得隆重。月饼种类繁多,五花八门;南北水果齐全,外国水果常见;电视、网络、影院、剧场、广场,文娱活动丰富多彩。还动不动就在饭店订桌高档酒席,一家人聚了不少,但忙于喝酒,侃大山,然后散去,各自回家。谁也没心思平平静静地推心置腹地唠唠家常,交流交流内心情感,往往只图个热热闹闹,风光体面,形式大于内容。现在的中秋节无论是物质上,还是文化上都丰富了许多,与我们小时候相比的确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我一直觉得似乎缺了点什么,缺点什么呢?可能是一份无需张扬的亲情吧。

八月十五烙糖饼

日子过得真快,中秋节转眼就到了,八月十五眨眼就过去。真所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大人的世界总是这样匆匆又匆匆。我们小时候的中秋节可不是这样,对中秋节总是盼啊盼啊,那时光过得真慢。大了才知道,外国顶牛的那个科学家跟这叫相对论,不管什么论吧,反正总是让人盼得心急火燎。其实我们小的时候,对中秋节的盼望简单而又实在,就是到中秋节这天有好吃的,可以大饱口福。

中午的一锅熬肉菜是最隆重,最解馋的,往往吃饱了嘴头子上还油光儿水光儿的,幸福,美!

晚上还有月饼。可月饼是凭票买的,数量实在有限,孩子多的人家得切开分给孩子们一人一份。那时的月饼是十足的奢侈品,少得可怜,实在是只逗馋虫不解馋。还好还有妈妈烙的糖饼,这可是管饱解馋的好东西。

在我们老家这一带,一般没人说中秋节这样的文词,就直接叫八月十五,也叫八月节。八月十五晚上有烙糖饼的习俗,不为别的,就是取个吉利。农村是不讲究什么赏月的,赏月是文人骚客的事,村里只讲究实用和朴素的老理儿,传统不能丢。记的小时候一到八月十五晚上几乎家家烙糖饼。

糖饼,我们更喜欢叫它糖火烧,形状、大小跟大街上卖的麻酱火烧差不多。一般都是发面、半发面的,兜入红糖馅,擀成火烧状,一面粘上一层芝麻,然后像烙饼一样烙熟。介绍糖火烧的做法三言两语,真要做起来可并不简单。一是加了糖馅儿的火烧得把皮擀得均匀,否则容易破皮露馅;二是包的时候得捏得严实,且封口处不能有面疙瘩,保证烙的时候不能漏了糖;三是烙熟的糖火烧得刚好皮儿也脆了,面也熟了,糖也化了。

糖火烧脆、香、甜,那时对我们这些平时缺嘴儿的孩子们来说就是解馋的神品,芝麻、白面、红糖可不是随时都有的。对于大人们来说,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在中秋之夜也有对未来的期盼,对丰收的渴望。用发面预示着发达,和平时过生日、过满月蒸发面馒头大概一个意思;用芝麻一是香,更主要的是预示芝麻开花节节高,所以那时一般不是日子紧吧得迫不得已,人们八月十五是不烙素面糖火烧的;用红糖做馅,当然是期盼日子甜甜蜜蜜啦;圆圆的糖火烧和月饼的寓意一样,八月十五本来就是团圆节,圆形的糖火烧预示着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我们孩子们可想不了这么多,见了爱吃的总是嘴紧食忙,为此,吃糖火烧没少有人挨烫。要吃糖火烧还真是得需要耐心,一着急吃,弄不好就把嘴里子烫出大燎泡,一时半会儿再吃东西可就不香了。

但糖火烧的香味,总能吸引我们站在锅边看着,糖火烧在母亲的翻烙下,一会一个个就像充了气一样圆鼓鼓的,咯吱焦黄,实在诱人馋虫。刚出锅的糖火烧,鼓着肚子,里面一兜热气,糖馅也是滚烫的,一着急吃准挨烫。得沉住气,先在糖火烧一边咬出一个小口,轻轻往里吹气,吹气时劲儿不能大,防止把糖馅吹出来烫人,嘴也不能离得太近,否则,糖火烧里冒出的热气照烫不误。待糖馅冷却的差不多了,再嘬着糖吃,真甜,咬一口皮,又脆又香,解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曾经日思夜盼、解馋、甜人的糖火烧早已悄悄退出了我们的生活。现在的中秋节,看不到谁家还烙糖火烧了,平常日子也很难见到糖火烧的踪影了。是呀,在月饼品种如此丰富、繁多的今天,谁还愿意吃简单、寒酸的糖火烧呢?

哪里还能吃到刚出锅的糖火烧呀,味道还一如从前吗?

猜你喜欢

发面鸭梨火烧
找到“小胖子”
二十八,把面发
基于数字信号处理的发面机自动发酵系统控制优化
火烧毒品
冬 柳
驴肉火烧
梨和驴
不怕火烧的手帕
鸭梨冬菇汤治燥咳干咳
“小火烧”成为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