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民族志纪录片力作
——周耒《放雁》观后小议

2020-07-16罗瑞宁

民族大家庭 2020年3期
关键词:恩平民族志纪录片

文/罗瑞宁

“一个少年,一把天琴,一身才艺,多种社会场域,多层复杂心态。影片清晰、有力地折射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的实际存在状态。导演观察细致、全面,镜头质朴,剪裁适度,是一部充分体现民族志纪录片以小见大精髓的力作。”这是第三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主办方为银收藏奖获得者《放雁》写下的颁奖词。

本届纪录片展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人类学民族研究会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北京电影学院共同主办,共收录252 部,经评委会挑选推荐,于2019 年10 月25 日至28 日在北京电影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图书馆等6 个分会场展映了55 部入围纪录片。10 月28日,主办方在京举办展映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周耒导演的《放雁》以排名第二的总成绩摘取“银收藏奖”尊荣。

作为南疆崇左一名颇有成绩的青年作家,周耒最近几年才跨界影视,先是自编自导的文艺片处女作《离歌》(2018)进军温哥华国际华语电影节并斩获“红枫叶奖”组委会特别关注奖,紧接着本纪录片《放雁》(2019)又斩获殊荣;从开始时“曾不知摄像机为何物”的一名新手,仅仅两年时间,却可以屡创佳绩,周耒的这一次“华丽转身”的确让人颇感意外。

周耒的影视尝试的确收获了阶段性的成果,尤其是得到了专业评委一定程度上的认可,这点非常不容易。究其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仅仅从导演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作为成熟作家拍摄的纪录片”,这点可能非常之关键。

纪录片主角——李恩平,一位90 后在校大学艺术生,出生于中越边境广西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美女村,那里是天琴的发源地。李恩平出生的家境不好,父亲多年外出,几乎不再对家庭负责;母亲独自在家抚养年幼的弟弟,照顾年迈的老人。没有家庭依靠的李恩平只能依靠天琴表演赚钱以补贴家用和交昂贵的学费。为了吸引眼球,他表演的天琴妩媚妖娆,常被斥为“人妖”,但他执意走反串的表演道路……这是《放雁》内容梗概。影片围绕李恩平的生命遭际,多角度切入现实的生活场景,人物命运与传统文化的时代样貌因此都得以鲜活呈现。

这显然是一部特别适合参加“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展映的纪录片,因为它完全地具备了该影展对于选材与主题(立意)方面的要求——“民族志纪录片的创作、收藏和传播,是在不同民族间构建共享的历史文化记忆的一种重要形式,能够推动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情感上的互相亲近,以独特的方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部本土非遗(民族文化)题材的纪录片,周耒的《放雁》的确先天地具备了“民族志影片宏大叙述”(题材与主题)的价值,可以引人关注,自在情理中。

纪录片《放雁》海报

周耒的《放雁》获得银收藏奖

当然,任何艺术,都是个性的存在,是“独一无二,绝无雷同”。就民族志题材与主题而言,别的参展影片其实也大抵一样,周耒导演的《放雁》凭什么可以脱颖而出呢?艺术实践证明,选材与立意固然重要,但对于材料与主题的艺术化呈现,这才是创作的关键,纪录片的拍摄同样不会例外。具体到《放雁》,作家周耒的纪录片导演,可谓独辟蹊径,难怪别具魅力。

有关《放雁》的拍摄,周耒曾说:“我在网络上看到李恩平的表演形式和了解了他的情况后,感觉到从纪录片创作上来说,这是一个可以带出很多话题的题材。从李恩平身上,可以考察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人身上如何接续和传承,可以考察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面临的境遇和出路。我当即联系上他,提出拍摄纪录片的想法,得到了他的响应。从而开始了长达9 个月的跟踪拍摄。随着采访和拍摄的深入,我跟随李恩平的足迹走进田间地头,穿越乡村和城市,感受到在我们这样一个复杂多样的时代里,像李恩平这样把传统文化转化为自我生命需要,不放弃梦想,努力前行的年轻人存在的弥足珍贵。李恩平也许只是一个特例,不能起到更加广泛的示范作用,但是可以给我们带来多方面的启发。”

纵观《放雁》,纪录片表面上是探讨天琴传统文化的境遇,但它其实更关注的是李恩平这样一位具有多义性的个体生命在现实世界的遭遇。影片中,在家庭与社会、农村与城市、传统与时尚、大人与孩子、男性与女性等多重对视甚至冲突的现实场景中,身着民族服饰怀抱天琴另类青年李恩平,一路穿梭,一路走来,尴尬频出,但脚步不歇,生命的色度因此不断饱满,堪称当下社会转型期文化大融合时代的一朵奇葩。“尽管非遗是社会公众都很关心的话题,但作为一名作家,我更关注人物的命运,关心他在社会中的困境,他如何去解答去突破。李恩平的故事表现了年轻人追求自我,改变命运的励志精神……所以我关注他的成长,关注他的个性。”周耒曾如此说。可见,在拍摄《放雁》时,周耒对于自己“作为一名作家的导演”的角色意识(拍摄角度)是非常了然于心的。

的确,与别的参展影片导演显而易见的“民族文化学专家角色(拍摄角度)”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导演周耒显然更习惯于像小说作家那样“用镜头去刻画活生生的人物及其个性”。在《放雁》中,主角李恩平的“民族标签”显然被他有意识地淡化了。在周耒导演的纪录片中,李恩平首先是一名个性青年,活生生地存在。他来自农村,他要到大城市去发展,为了追求更好的命运……这是一个当下每一天都在上演的城市化时代的人生故事,但不同于别人的故事,李恩平的故事具备了他自己所特有的生命传奇——在人生进取的路途上,他学会了“运用自身民族文化中有益的元素来改造自己,提升自己;在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续写民族文化的新传奇”。周耒的这一次个性努力,无意之中却参与了当下人类文化学一项重大的工程构建——“让非遗真正地融入生活、融入生命”,其意义之重大,难怪得到评委专家的好评。

概而言之,“牢牢地抓住人物命运”,这是周耒拍摄《放雁》的功夫所在。而这样的功夫,显然基于周耒作为一名相对成熟的小说作家的眼界、功力——周耒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生命体验、艺术习惯与创作特长。成熟作家的标准可能多条,但归根结底是作家对于现实人生的真诚关注与对于世俗生命的悲悯情怀。落实到小说家身上,更体现为作家对于时代情感的真正把握与对于自己笔下人物命运的倾心刻画;惟其如此,小说家才有望写出优秀的小说作品,也才能配得上成熟作家的称誉。艺术都是相通的,当一名成熟的作家开始着手进行自己的影视导演(拍摄)时,镜头之下,人物命运的生动画面,那种可以让人揪心的生命际遇,便会一一不期而至。作为导演的周耒,正是凭借自己作为一名成熟作家所具备的独特眼界与艺术功力,拍出了别具一格的影片。

猜你喜欢

恩平民族志纪录片
溯源灵性与超越的神话诗学:厄休拉·勒古恩的民族志科幻书写
走向理解的音乐民族志
天琴叮咚
关于戏曲民族志的思考
走进红色恩平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从“批判话语分析(CDA)”到“传播民族志”(EoC)——话语、传播实践与“钟情妄想症”的分析示例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