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T梁混凝土质量通病和处理解析
2020-07-16王念
文∕王念
1 前言
预制T 梁结构内部分布着比较多的异型钢筋和波纹管材料,且密集性比较高,在浇筑施工中有着很高的难度,因此要保证各个原材料的选择和使用都能达到标准要求,如果原材料质量不合格、配比不达标、技术与控制不合格或者认识度不足,都会导致预制T 梁发生严重的质量问题,从而影响桥梁的正常使用,威胁道路交通运行的安全性。我们要通过对预制T 梁的质量通病与诱因分析,了解影响质量的因素,选择符合要求的预制T 梁施工工艺,切实提升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水平,保证桥梁运行更加顺利。
2 项目实例
某桥梁工程项目处于当地的高速公路项目中,整个项目的线路长度为6km,且该工程总建设周期为24 个月。从工程的设计方案与工程预算分析,预制T梁工程量为25mT 梁880 片,30mT 梁56 片,40mT 梁117 片,共计1053 片。
3 预制T 梁混凝土质量通病及诱因分析
3.1 外观质量缺陷
3.1.1 水线砂痕、水纹
3.1.1.1 混凝土材料制作中搅拌质量不合格,振捣没有达到施工工艺要求,水分流失严重,从而造成水线出现。
3.1.1.2 拌和物粘结性比较差和过振问题,使砂浆全部都集中到模板的结构上,经过干燥处理后产生水线砂痕。
3.1.1.3 模板上部拉杆密集度比较差,且紧固性也严重不足,振捣环节不能和混凝土表面贴合,上层浆体的结构极易从模板和混凝土缝隙的表面渗流,致使拆除模板后就会在混凝土表面出现水纹水线等缺陷[1]。
3.1.2 气孔
通常情况下,气孔缺陷问题主要是出现在T 梁马蹄斜面和腹板的结构,其孔径可以达到8mm 左右,而导致该问题的原因总结如下:
3.1.2.1 斜面部位排气性能比较差,振捣施工质量不合格,内部气泡不能及时的排出去,导致有些气泡存在于混凝土与模板的中间位置上。
3.1.2.2 混凝土材料的制作与运输环节的错误操作致使空气进入结构内,一般来说其尺寸比较大,且振捣质量也不合格,因而造成很多气泡不能达到要求。
3.1.2.3 拌和物浆体所占比例很大,过振之后导致水分的流失比较严重,腹板部位孔隙较大,因此出现气泡问题。
3.1.2.4 脱模剂选择不合格、使用废机油等,从而导致气泡无法排出。
3.1.3 麻面
混凝土表面有缺浆的问题,有些位置上存在小的凹坑、麻点等缺陷,导致表面粗糙度比较大,同时钢筋也会有裸露的情况,主要是发生在端部截面、T 梁腹板的结构处。具体的发生原因如下:
3.1.3.1 模板施工结束后没有技术清理就投入施工中,导致表面有水泥砂浆等杂质,或者表面锈蚀问题比较严重,存在严重的锈蚀点的问题。
3.1.3.2 分层浇筑施工设置的单层厚度比较大,振捣也不能达到密实度的要求,混凝土内含有大量的气泡无法排出去,有些存留在模板表面,从而出现麻面危害。
3.1.3.3 模板接缝拼装不能达到严密度的标准,且浇筑阶段缝隙存在漏浆的问题,从而出现了混凝土表面麻面的缺陷问题。
3.1.4 蜂窝、孔洞
导致蜂窝、孔洞产生的原因:
3.1.4.1 该结构部位的振捣施工难度比较高,T 梁结构的端部模板没有根据需要设置附着式振捣设备完成振捣施工,从而导致振捣不实,出现蜂窝、孔洞的缺陷。
3.1.4.2 混凝土塌落度不能达到技术标准或者砂石料的粒径超出设计要求,材料的流动性不足,在模板拆除后导致蜂窝问题出现。
3.1.4.3 马蹄根部结构上的伸出受力筋数量多,端部模板与侧模在安装过程中有缝隙的问题,波纹管与模板接缝的部位上封堵的质量比较差,从而出现漏浆的情况,造成蜂窝病害[2]。
3.2 早期开裂
3.2.1 混凝土配合比无法达到技术标准的要求,或者参数的选取不能满足技术标准要求,也没有严格控制粉煤灰等加入比例,从而造成原材料的质量比较差,极大影响了性能。
3.2.2 施工单位应该做好早期强度的控制,保证强度达到合格标准。通常应用52.5 级高标号水泥进行施工,但是由于塌落度比较大,因而造成了开裂问题。
3.2.3 粘聚性难以满足技术标准,工程的质量管控效果不足,导致混凝土均匀性很差,无法达到强度的标准。
3.2.4 施工区域内昼夜环境温度相差很大,浇筑完成后没有及时养护处理或者养护措施不合格。
3.3 混凝土回弹强度低
3.3.1 混凝土材料的塌落度比较大,保水性不足,振捣处理结束后出现了浆体的水灰比较高的情况,从而造成强度不足。
3.3.2 T 梁养护工作没有按照标准进行,从而造成结构性能不足。
3.3.3 混凝土配合比参数设计不合格,且没有加强管控,从而出现了孔隙率过大的情况,导致内部毛细孔道存在大量空气,进而造成回弹强度比较低[3]。
3.4 架设后梁面高程偏差较大
预制T 梁完成架设施工后会存在梁面高程比较大的情况,这是因为在结构翼板横坡的控制中没有按照标准开展进行,且在浇筑施工全部结束后顶部未进行收浆抹面作业,从而导致平整性严重不足,台座预拱度不能达到技术标准,进而造成张拉施工的起拱超出规定的标准,出现了梁面高程偏差的缺陷问题。
4 预制T 梁混凝土施工控制要点
4.1 原材料
预制T 梁混凝土材料所应用的是高标号材料,因此对于性能的要求很高。但是从实际情况分析,该材料会因为水胶比而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导致材料的性能不足。因此,我们需要使用收缩比小、水化热小的水泥种类进行施工,这是保证施工质量满足要求的基础条件。通过加入粉煤灰,可以减少水泥材料的使用量,保证内部孔隙结构的性能合格,符合混凝土耐久性的标准。通常情况下,加入20%左右的粉煤灰即可。同时,砂石料的控制也尤为关键,级配是主要的技术参数,一般情况下都是5~20mm 连续级配,由4.75~9.5mm 和9.5~19mm 两种形式所组成。除此之外,外加剂的选择也比较重要,各方面的性能符合要求是基础条件,另外还要严格控制加入比例,混合要保证均匀性达标,从而满足工程的质量要求[4]。
4.2 配合比设计
在正式施工前要进行混凝土配合比参数的试验确定,混凝土材料的性能达到技术标准的要求后才能投入使用,这就需要控制好水泥、水等材料的加入量,碎石含量合格,保证整体结构安全、稳定。在配合比参数确定之后,就要控制好含砂率、水灰比、外加剂等多种材料的加入比例,使用磅秤进行称重加入[5]。根据目前工程的要求,混凝土材料的集料粒径是重点控制指标,它可以影响塌落度,因而要确保该参数为(140±20)mm。
4.3 模板
T 梁模板组织专业厂家进行定型钢模的加工和制作,应达到平整性的标准;同时模板连接螺栓,使精确度达标。如果发现模板内表面存在生锈的情况,则在拼装工作开始前就要做好清理工作,且选择使用性能比较好的脱模剂进行施工,保证脱模施工顺利进行。为了避免出现底部漏浆问题,台座侧面要设置橡胶条进行密封处理。模板安装采取对称作业施工方式,拼装后进行台座拉杆的连接作用,然后通过调节翼板横坡的活连接梁对拉杆进行设置,以提升模板的稳定性。两块模板的连接部位需要应用橡胶条进行填塞处理,从而达到密封性的效果;同时还要保证不会有空隙等缺陷问题,各种材料的性能都能够达标。
4.4 混凝土的浇筑工艺
预制T 梁在施工中主要是通过后张法进行作业,在结构中要布置3 根波纹管,且该位置上不能以插入振捣棒的方式进行振捣处理,应该使用平板振捣器完成振捣施工[5]。通过斜向分层、水平分层的浇筑施工方式,保证浇筑施工连续进行,且不能设有施工缝结构;通过吊斗完成施工,双隔板采用梅花形式进行布置施工,以保证振捣施工的质量合格。首次振捣需要将其深入马蹄形的位置上,然后通过间断多次的方法完成附着式振捣施工,以此有效促进气泡的排出;然后再进行施工,每一次的布料厚度应该控制在30cm 以下,最后到达隔板顶部的位置上,顶部需要以插入振捣棒的方法完成振捣处理,平板振捣器辅助进行施工;在一个结构施工后,则可以移动到另外一个结构进行施工。
4.5 混凝土的拆模与养护
模板拆除前要进行强度检查,在混凝土结构强度达到12.5Mpa 可以开始进行拆模施工,一般来说,从浇筑到拆模的时间都要控制在18h 以内。拆模应轻柔,禁止使用大锤等暴力工具进行模板拆除,否则将会影响模板的完整性和质量。只要是存在湿接缝、湿接头的形式,就要做好凿毛处理,以保证混凝土粗骨料面积外露,且深度应该控制在4~6mm 之间,严格根据施工工艺进行养护施工,冬季要在14d 以上,夏季则是7d,做好早期养生施工,避免出现裂缝等病害问题。
5 结语
综上所述,预应力T 梁属于异形件形式,模板拼接缝比较多,且内部钢筋密集度较高,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因此我们要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加强原材料质量管控,落实施工工艺,最终保证桥梁的质量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