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全草花叶类中药煎煮相对密度监测模型探讨中药汤剂的质量控制*

2020-07-15陈洪燕高申蓉闫斌周从辉朱田密孙婉瑾高欢陈树和李学林刘瑞新

医药导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膏率煎药花叶

陈洪燕,高申蓉,闫斌,周从辉,朱田密,孙婉瑾,高欢,陈树和,李学林,刘瑞新

(1.湖北省中医院药事部,武汉 430061;2.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武汉 430074;3.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郑州 450000)

中药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传统剂型,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谓:“凡服汤药,虽品物精专,修治如法,而煎煮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1]。”清代医家徐大椿指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2]。”可见历代医家对中药煎煮方法及质量极为重视。作为治病的最后一关,煎药质量极大地影响着中医临床疗效的发挥[3],因此,正确煎煮中药,加强煎药质量监控尤为重要。目前很多大型医院采用中药煎药机煎煮中药,主要依据《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2009年版),但影响煎药质量的因素较多,且中药汤剂存在个体化差异,至今中药汤剂的质量控制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煎药质量难以控制,因此建立中药汤剂的质量控制标准意义重大。

笔者在本实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合剂的质量控制项目,借鉴“国家标准GB/T 15038-2006葡萄酒、果酒通用分析方法”中采用出膏率对相对密度线性回归关系进行质量控制的方法[4],选取相对密度作为中药汤剂质量控制参数之一。实验以部分全草花叶类中药煎煮数据为基础,建立单味中药汤剂相对密度对出膏率的线性回归关系,推导复方汤剂相对密度对出膏率的回归方程,建立复方汤剂相对密度预测区间数学模型,以期为中药汤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1 仪器与试药

1.1仪器 AU-120L型高精度密度测定仪,杭州金迈仪器有限公司;ME204E型万分之一电子天平(感量:0.1 mg),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DHG-9146A型鼓风干燥箱,上海习仁科学仪器有限公司;ZNHW智能恒温电热套,天津工兴实验室仪器有限公司。

1.2试药 29种全草花叶类中药饮片,每种饮片3批,分别购自安徽人民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安徽普仁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和亳州沪谯中药饮片有限公司, 29种中药饮片的全部批次经湖北省中医院陈树和主任药师鉴定,均符合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或《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标准。实验用水为自来水。

2 方法与结果

通过煎煮实验,测定29种全草花叶类中药的煎煮吸水率、得液量、相对密度和出膏率,以出膏率对相对密度进行线性回归,建立全草花叶类复方中药汤剂相对密度95%预测区间的数学模型,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7种全草花叶类中药混合煎煮,验证该数学模型。

2.1单味中药饮片煎煮吸水率、得液量、相对密度、出膏率的测定

2.1.1单味饮片煎煮吸水率的测定 选取临床使用频次高的鱼腥草、广藿香等19种全草类、菊花等6种花类以及桑叶等4种叶类中药,共29种87批次饮片进行研究。称取单味饮片50 g,置1 000 mL圆底烧瓶,一煎加水量为饮片重量的12倍,二煎加水量为饮片重量的10倍,浸泡30 min,在智能恒温电热套中进行回流煎煮。一般饮片一煎30 min,二煎20 min;滋补类药一煎60 min,二煎40 min;后下药如薄荷、青蒿等一煎5 min,二煎20 min,后下药如番泻叶、鱼腥草等一煎10 min,二煎20 min[5-6];旋覆花、蒲黄、蜜枇杷叶等装入无纺布袋,密闭包煎[7]。滤过后测定滤液体积,分别计算一煎吸水率和二煎吸水率。饮片煎煮吸水率计算公式:煎煮吸水率(%)=(加水量-滤液体积)/饮片重量×100%(公式1)。

2.1.2单味饮片煎煮得液量、相对密度、出膏率的测定 称取单味饮片50 g,以中药汤剂每日服用500 mL(分两次服用,每次250 mL)计算,要求一煎得液量和二煎得液量均为250 mL,两煎分别按“2.1.1”项吸水率补加吸水量,即:加水量=吸水率×饮片重量+250 mL(公式2),煎煮,过滤,合并2次煎液,在(80±1)℃测定药液体积和相对密度。并在(80±1)℃精密量取药液25 mL,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水浴蒸干,置烘箱中105 ℃干燥3 h,移至干燥器,室温放置30 min,精密称定,计算饮片出膏率。饮片出膏率计算公式:出膏率(%)=干膏重/饮片重量×100%(公式3)。

表1 29种全草花叶类中药煎煮主要参数的测定结果

序号饮片名称一煎吸水率二煎吸水率%得液量/mL校正的相对密度出膏率/%1紫苏梗①283.8±104.290.6±54.9 519±61.002 0±0.001 15.2±1.02荆芥炭325.3±34.538.0±12.2 512±61.003 4±0.001 39.8±2.43广藿香205.9±23.666.6±7.5 499±71.004 3±0.000 710.6±0.84香薷249.9±28.169.3±8.3 518±81.004 6±0.000 211.1±1.05石斛①414.6±11.4244.2±9.8 520±171.003 4±0.003 811.5±0.76荆芥303.9±19.694.6±8.1 506±41.004 7±0.000 912.0±1.37矮地茶188.0±26.536.7±4.2 517±31.005 0±0.000 312.4±0.88荆芥穗391.3±43.098.0±38.6 514±21.005 4±0.001 113.5±2.69青蒿227.2±30.358.0±14.4 506±11.003 8±0.001 114.3±2.110木贼353.9±46.329.3±3.1 515±51.003 5±0.001 114.5±1.311麻黄223.8±19.128.6±6.1 513±41.005 4±0.000 915.5±1.312浮萍550.1±28.9194.5±18.0 492±31.003 6±0.001 116.6±1.613鱼腥草412.2±18.574.8±7.4 497±41.004 7±0.000 617.0±0.914绞股蓝①309.0±56.066.6±18.1 532±101.008 0±0.000 418.0±1.315旋覆花488.1±33.742.6±12.1 521±51.007 5±0.000 618.5±1.216佩兰244.6±16.949.3±9.8 514±31.007 7±0.001 818.9±3.317墨旱莲400.1±34.786.0±3.1 506±111.005 4±0.001 819.3±4.718薄荷318.5±16.980.0±17.8 507±31.008 0±0.000 819.4±1.019紫苏叶339.8±37.955.7±7.0 499±131.006 7±0.001 119.8±1.120桑叶326.4±11.443.3±4.4 509±41.005 9±0.002 521.7±3.921蜜麻黄①206.4±3.247.3±26.9 518±141.005 2±0.001 122.2±2.122葛花451.7±53.448.6±18.5 497±61.008 1±0.001 325.0±1.723蜜旋覆花414.8±40.381.9±10.0 519±21.009 0±0.001 828.7±5.524罗布麻叶288.5±10.134.7±6.1 510±101.011 1±0.000 429.1±1.225番泻叶269.2±5.026.7±13.3 496±61.011 8±0.000 433.1±0.826锁阳197.2±5.262.6±9.5 511±11.011 5±0.001 534.2±4.227款冬花①377.8±23.752.4±28.7 522±111.012 5±0.000 241.7±1.128蜜款冬花308.5±9.841.3±4.2 514±31.017 4±0.002 249.2±4.829酒苁蓉193.0±3.256.6±20.7 513±21.017 5±0.001 253.3±5.8

①为得液量误差在5%~10%之间的品种。

①The variety of liquid output error range is between 5% and 10%.

结果表明,87批次全草花叶类中药,有80批次饮片(约占92%)得液量的RSD<5%,仅有1批紫苏梗、2批石斛、2批绞股蓝、1批蜜麻黄、1批款冬花共7批饮片得液量RSD在5%~10%,说明29种全草花叶类中药吸水率具有重复性和参考价值。

2.2预测相对密度区间范围数学模型的建立

2.2.1校正的相对密度与出膏率的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按最小二乘法求表1中校正的相对密度(Y)对出膏率(X,%)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000 3X+1.000 2(方程1),相关系数r=0.959 3,线性范围5.2%~53.3%。

2.2.2线性回归方程的假设检验 为检验方程1是否对总体的线性回归方程存在回归系数β≠0的可能,需要对线性回归方程进行假设检验,采用SPSS 20版统计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20)对校正的相对密度进行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查临界值表v1=1,v2=27,得P<0.01,按α=0.05水准,接受回归系数β≠0,认为校正的相对密度与出膏率之间有线性关系,且线性关系显著,总体线性回归方程成立。

表2 线性回归方程回归系数方差分析结果

Tab.2 Results of variance analysis from regression coefficient of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模型平方和df均方FSig.回归0.000 4110.000 41315.263 760.000 00残差0.000 3270.000 00总计0.000 4428

2.2.3全草花叶类复方汤剂相对密度预测区间数学模型的建立 结合方程1单味全草花叶类中药煎煮相对密度与出膏率的线性回归方程,推测该方程也适合全草花叶类复方中药煎煮相对密度与出膏率的关系,即全草花叶类中药复方汤剂的相对密度为:Y复方=0.000 3X复方+1.000 2(方程2),Y复方为复方相对密度,X复方为复方出膏率,即每种饮片出膏重量之和除以饮片总取样量,计算方程为:

2.3数学模型的验证

2.3.1单味全草花叶类中药煎煮相对密度数学模型的验证 以实验“2.1.2”测定的29种全草花叶类中药煎煮校正的相对密度与平均出膏率,代入数学模型中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在29种饮片共87批次校正相对密度数据中,76批次(占总批次的87.4%)的校正相对密度均在数学模型预测的范围之内,余下2批石斛、1批荆芥穗、1批浮萍、1批绞股蓝、1批佩兰、1批墨旱莲、1批薄荷、1批桑叶、1批蜜麻黄、1批蜜款冬花共11批次校正的相对密度不在数学模型的95%预测区间范围内,表明数学模型适用于单味全草花叶类中药煎煮相对密度95%的预测区间。

2.3.2全草花叶类复方中药煎煮相对密度数学模型的验证 根据药用部位、使用频次及功效,从表1中选取紫苏梗、广藿香、荆芥、麻黄、旋覆花、桑叶、款冬花共7种全草花叶类中药饮片组成复方,取1倍处方量,进行全草花叶类中药复方煎煮相对密度预测的验证实验。7种饮片的取样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用量的中间值,如紫苏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用量为5~10 g,实验中选取7.5 g。复方的加水量为各药吸水量之和再加上得液量250 mL,具体根据表1计算,煎煮的时间以及方法同“2.1.2”项。分别选择不同批号3组饮片,每组进行3次平行实验。

根据表1中每种中药的平均出膏率,利用方程3计算7种全草花叶类中药出膏率的理论值,X复方=18.1%,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其相对密度95%的预测区间,为1.003 4~1.007 8,7种全草花叶类复方煎煮的验证实验结果见表3。

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α=0.05水平下,对得液量、出膏率的理论值与验证值进行t检验,结果出膏率的理论值与第2组、第3组的验证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第1组的验证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出膏率验证值之间,第1组与第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与第2组、第2组与第3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校正后的相对密度均在数学模型的95%预测范围内,表明该数学模型适用于全草花叶类复方中药煎煮相对密度95%预测区间,且相对密度的监测可用于中药汤剂的质量控制。

3 讨论

笔者在本实验依照传统煎药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及《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确定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特殊煎煮方法等影响中药汤剂质量的主要因素[9-10 ]。如煎煮次数按照传统煎药方法煎煮2次,煎煮时间、加水量依据《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确定,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及《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规定,结合文献[5-7],确定后下药及后下时间、包煎药等需要特殊煎煮方法的饮片,并按相应的特殊方法进行煎煮实验。

表3 全草花叶类复方汤剂煎煮验证实验结果

结果比较组别得液量/mL出膏率/%相对密度区间预测实际相对密度校正的相对密度理论值-500 18.11.003 4~1.007 8--验证值1485±5 17.2±0.2①②1.007 41.007 11.006 01.005 81.006 51.006 42501±14 18.1±0.61.004 11.004 21.003 81.003 81.003 91.003 83502±18 18.1±0.3②-1.004 21.004 11.003 81.003 71.004 51.004 7

①与出膏率理论值比较,t理,组1=-9.000,P<0.05;②组间比较,t组1,组3=-5.029,P<0.05。

①Compared with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extraction rate,ttheoretical value, group 1=-9.000,P<0.05;②Comparison between groups,tgroup 1, group 3=-5.029,P<0.05.

全草花叶类单味中药饮片煎煮相对密度数学模型验证结果显示,石斛等10个品种共11批次校正的相对密度不在数学模型的95%预测区间范围内。分析原因,荆芥穗、佩兰、桑叶、墨旱莲可能与3批之间出膏率的RSD偏大有关;石斛、蜜麻黄和绞股蓝的得液量RSD较大,在5%~10%之间,可能有一定影响;浮萍、蜜款冬花可能存在样品均一性不好的问题,如蜜款冬花部分带果梗,且为蜜炙品;薄荷含有挥发性成分,对相对密度会有一定影响。全草花叶类复方中药煎煮相对密度数学模型的验证结果中,在α=0.05水平下,第2组、第3组得液量验证值与理论值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差异在5%以内,与戴丽莉等[11]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显示相对密度预测数学模型的验证结果良好,该模型可用于中药汤剂的质量控制。

当前,虽然有将中药经典方汤剂制成颗粒剂、片剂、合剂等不同剂型的尝试[12],但中药汤剂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可临证加减,有其明显的中医特色优势,在临床上仍被广泛应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人工煎药在效率上存在一定劣势。本研究在遵循传统煎药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监测中药煎煮的相对密度以控制中药汤剂的质量,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开发智能化中药煎煮设备,以期达到传统煎药在监控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智能化、现代化的目的。

猜你喜欢

膏率煎药花叶
影响洁身洗液醇沉因素的研究*
四物汤不同制备工艺出膏率比较研究※
女贞子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秋天?花叶
为老父煎药(外三首)
花叶昆虫世界
赵海棚绘画作品
花叶芦竹及其优化栽培技术
通关藤提取工艺的优化
如何计算煎药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