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午流注敛汗散敷脐对肠癌术后汗证的疗效

2020-07-15徐新安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27期
关键词:自汗神阙穴肠癌

徐新安,谢 薄

(1.南京中医药大学扬州附属医院综合外科,江苏 扬州 225002; 2.南京中医药大学扬州附属医院护理部,江苏 扬州 225002)

正气虚弱是肠癌发病根本,多因情志失调,饮食内伤,致气滞血瘀痰浊内聚,结于肠道,或酒食无度,嗜食膏粱厚味,伤及脾胃,湿热内生,乘虚下注,搏结于肠,结成肿块[1]。中医对阴阳失调、 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称为汗证[2]。笔者通过临床观察,高达66.83%的肠癌患者术后会出现自汗、盗汗等。肠癌患者发生自汗和盗汗久之则可致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需要给予护理干预[3]。现将我院综合外科肠癌术后气虚血瘀型汗证患者实施的敛汗散子午流注神阙穴穴位贴敷疗法联合自拟中药口服的临床疗效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间南京中医药大学扬州附属医院综合外科50例肠癌术后恶性肿瘤相关性多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纳入标准:(1)确诊为肠道恶性肿瘤且手术后异常出汗,符合《中医内科学》自汗(动则益甚)、盗汗(睡眠中汗出涔涔,醒后止)辨证依据[4];(2)主证自汗或盗汗,以头面、颈胸、半身汗出为多,伴神疲、乏力、面色不华。次证包括气短、汗出、面色淡白、舌淡或有斑点、脉涩,符合临床气血两虚证标准;多汗病程超过1周[5];(3)KPS评分≥60分;(4)术后预期接受化疗且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排除标准:(1)合并心、脑、肾、肝等重要脏器疾病;(2)更年期综合征,过敏史及中药过敏史者;(3)精神障碍不能有效沟通患者。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60.68±10.14)岁。直肠癌18例,结肠癌7例。Ⅲ期16例,Ⅳ期9例。观察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36~80岁,平均年龄(61.14±10.23)岁。直肠癌19例,结肠癌6例。Ⅲ期16例,Ⅳ期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有可比性(P>0.05)。均知情同意,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术后遵医嘱给予中成药益气扶正对症治疗,加强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体质虚弱者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1.2.2 观察组

敛汗散子午流注神阙穴穴位贴敷中医护理干预联合益气活血敛汗方口服:(1)穴位贴敷法:敛汗散组方为五倍子、麻黄根、黄芪各5g研粉,每次取一份以醋调制成膏剂。取敛汗散膏剂涂抹于内径5×5cm的穴位贴敷专用的敷贴上备用,直径2cm,厚约3mm,贴敷固定于患者神阙穴(肚脐部位),自汗者选取胃经最旺的辰时 (7点至9点)贴敷,盗汗者选择脾经最旺的夜间巳时 (9点至11点)贴敷,自汗和盗汗兼有者于白天9:00、临睡前各贴敷 1次,每次 4~6 h。一个疗程7天,共2疗程。穴位贴敷技术遵照我院护理部制定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操作。(2)益气活血敛汗方组方:黄芪30g,防风6g,党参20g,当归12g,川芎12g,红花5g,生地黄15g,怀牛膝15g,炙甘草6g。白术、桃仁、赤芍、枳壳、桔梗各10g,汗多加煅牡蛎30g,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各10g,以敛阴止汗;五心烦热加地骨皮15g,胡黄连10g,以退虚热。由中药制剂室制成煎剂,每日3剂,每疗程7天,共2疗程。术后肠鸣音恢复后,早期行营养管鼻饲,营养管拔除后,给予口服。

1.3 观察指标

(1)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之汗证疗程疗效评价标准,汗止,其他症状消失视为治愈;汗出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好转视为好转;出汗及其他症状均无变化视为未愈。治疗5天后汗止为显效,治疗l0天后汗出明显减少为有效,10天停药仍出汗为无效。(2)KPS评分,是Karnofsky[7](卡氏,KPS,百分法)功能状态评分标准。得分越高,越能忍受治疗给身体带来的副作用。一般认为80分以上为非依赖级,即生活自理级。50~70分为半依赖级,即生活半自理。50分一下为依赖级,即生活需要别人帮助。大于80分者术后状态较好,存活期较长。(3)护理满意度比较:使用护理部制定的中医技术应用满意度调查表,包括中医技术、沟通、效果三方面内容,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项评价,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被调查人数×100%[8]。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观察组

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医护理技术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观察组

汗证病程及平均止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前后平均KPS评分差异明显,干预后平均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我国可持续发展,抗癌工作占有重要地位[9]。《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汗是由阳气蒸化津液从毛窍达于体表而成。肠癌患者术后由于人体正气损耗,导致机体气阴两伤或阴阳两虚,因此患者术后极易出现自汗、盗汗,甚至自汗盗汗合并的多汗症状。因此,探讨如何有效控制肿瘤相关性汗证的发生与发展,目前已成为临床肿瘤治疗过程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内容[10]。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后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汗证病程、平均止汗时间及平均KPS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汗证病程、平均止汗时间及平均KPS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汗证病程(d) 平均止汗时间(d) 干预前KPS评分 干预后KPS评分观察组 25 16.02±5.55 6.58±3.28 73.32±9.21 83.13±7.16对照组 25 19.38±4.11 11.74±3.06 74.01±8.15 76.02±7.71 t值 - -2.4326 -5.7515 -0.2805 3.3787 P值 - 0.0188 <0.0001 0.7803 0.0015

中医秉承“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观点,肿瘤汗证神疲乏力者以虚为主,补虚是其基本治疗法则[11]。本研究遵循血气应时而至为盛,血气过时而去为衰,逢时而开,过时为阖,泄则乘其盛的子午流注原理[12]。按照刺实者刺其来,补者随其去,刺虚者刺其去,刺其来迎而夺之,刺其去去随而济之的取穴原则,取穴神阙穴,以院内制剂敛汗散行穴位贴敷,其中五倍子具有敛肺降火、涩肠固精、敛汗止血之功效;麻黄根味甘微涩性平,归肺经,有固表止汗的作用;黄芪可补气、止汗、利尿消肿、排脓[13]。敛汗散神阙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刺激经络以达到养心益肺、健脾补肾,调血通络,而达到收敛止汗的目的和作用[14]。联合自拟益气活血敛汗方中药口服以取其更好的疗效,且具有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的优势,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自汗神阙穴肠癌
中药穴位贴敷神阙穴防治阿奇霉素致小儿消化道不良反应效果观察
含糖饮料或可增加女性患肠癌风险
当心特殊肠癌的“幕后黑手”——肛瘘
乌梅板栗壳治久咳自汗
基于运气理论应用紫菀汤辨治自汗经验
男性长期看电视更易患肠癌
项颗教授治疗汗病经验研究
神厥穴敷药对自汗、盗汗患者的疗效分析
九蜣两虫散熨贴神阙穴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胃肠胀气的理论探讨
肠癌筛查的效果被高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