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社联动”应用型人才培育路径与实践

2020-07-14牛晶晶彭建斌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人才培育三社联动

牛晶晶 彭建斌

摘 要 三社联动是以社区、社会组织介入,通过组织高校参与社会治理的创新与发展需要,合理解决地方经济发展问题,改善民生生活环境及质量。在参与的过程中,高校由知识型大学向创新型、应用型大学转变。

关键词 网络化治理 三社联动 人才培育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

该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访问,试图全面了解社区、社会服务组织中社会工作专业主体性的构建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分析社区、社会组织、高校在城市社区治理中三方的角色扮演及相互合作;设计构建社区、社会组织、高校联动机制,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促进地方高校毕业生更好地就业;构建“三社联动”机制过程中高校的参与形式与人才培养的转变需求。全文旨在建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育实践基地,共同推进城市社区治理工作的建设与发展。另总结、提炼、归纳、概括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政府牵头、高校参与、企业支持的做法和经验,找出发展“三社联动”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探讨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为城市社区治理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探索经验。

1“三社联动”应用型人才培育实践基地构建机制

“三社联动”机制是指通过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人才构建的“三社”联动,形成三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旨在从根本上优化城市社会治理,提升民生幸福指数,促进地方高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动力。

1.1积极探索三社联动机制

建立民主协商机制,打造社区建设“人人参与,多方共治”的社区治理格局;完善社区基础平台,落实社区办公电子化、自动化、系统化,全面推进社区网络化服务管理模式;探索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试点,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与社会组织合作项目,建立社会工作督导制,培育优秀公益组织骨干力量。

1.2孵化公益组织,培育专业社工机构

积极推进社会组织公益项目研发,提升机构社会服务管理能力。其次,充分利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资源,重点培育地方本土化专业、专职社会工作者,分领域联合开展社会服务项目,着实推进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实务的发展。

1.3广泛开发校外专业实践基地

充分挖掘利用高校周边资源,大力开发校外实训基地,与实训基地联合开展老年人、残疾人和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等,打造高校社工专业特色品牌。高校应积极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农村社区开展服务,同时也引导社会组织广泛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互助合作,打造全方位的服务领域。

2“三社联动”机制推动社会治理发展的新思路

社会工作是协助个人、群体、社区去预防和解决问题的专业活动,旨在解决社区生活中的特殊问题,减轻个人的生活逆境和压力,并创造有助于达成服务对象目标的社会条件。三社联动要采用市场化手段引入社会性资源,广泛吸收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来实现社区资源供给、改社区管理效能、社区财政资源的改良效果。通过建立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市场化、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市场化、社區建设投入资本化等运作机制,实现三社参与的社会化运营,打造社会服务的“政府”“市场”“社会”三元发展模式。

3“三社联动”机制各方角色分析

三社联动进程中,社区、社会组织、高校三者所采用的方法、扮演的角色、发挥的功能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都不同。三者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承接项目化管理运作、专业社工引领、志愿者参与的社区服务新方式,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提升人类福祉为己任,逐步形成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3.1社区

3.1.1实训基地的合作者

为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实务技能训练,各高校应积极地广泛构建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互认挂牌实现合作。社区为高校提供实习岗位,为学生安排实习督导并进行就业推荐,提高在校学生的实务能力。同时,高校推进社工+义工服务模式,积极开展社区志愿活动,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3.1.2专业服务的推广者

社会服务秉持“以人为本”的专业理念,协助社区居民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特别是满足弱势、受压迫和困难群体的需要。社会工作宣传公益价值观,倡导社会责任,践行慈善和公共服务活动,挖掘未发现的资源,推进助人自助理念,落实福利政策。

3.2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区别于政府与企业,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社会性三大属性,包括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2013年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会议明确政府将不再包揽社会服务工作,而让位于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来承担,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组织面向社会大众,是社会公益服务的承接及实施主体,在扶贫、支教、助学、特殊群体支持、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三社联动中主要扮演需求评估者、项目申请者、团队领导者、跨部门联络者、政策实践者等五大角色。

3.2.1需求评估者

需求是个体对自身内部条件和外部生存环境的稳定要求。社会组织在申请社会服务项目之前,应根据潜在的目标人群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目标人群的数量、基本特征、具体需求及问题表现,综合分析该群体是否需要社会干预。需求评估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社区居民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实际需求,确保服务方案能够贴近案主的需求,以达到预设服务目标。

3.2.2项目申请者

社会组织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以及对当前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策划设计服务方案,然后进行项目申请,专家评审小组通过综合考评后,才能决定是否购买该项目。服务购买方需求的满足,是项目能够落地的必要前提。因此,社会组织应树立品牌意识,并做好理论、形象、服务目标的精准定位。

3.2.3团队领导者

社会服务项目的承接主体是社会组织,对项目成员工作职责的规定性要求,无形中就构成了社会组织领导者的角色。领导者通常负责招聘和培训项目成员,并对其进行专业引导,激励项目组成员通过某种方式使其个人需求与组织目的达为一致。在领导者的角色里,项目执行团队的长效服务为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带来益处和转变,甚至对成员自身的学习、行为习惯和经济状况等产生长远影响。

3.2.4跨部门联络者

各类社会组织的优势在于整合资源,它们熟悉基层情况,能够准确、快速地接触到社会矛盾、反映问题。社会组织作为跨部门的联络者,它们与民政部门、司法局、检察院、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建立跨机构合作机制,发展伙伴关系,或者通过参加会议、公共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等来实现。

3.2.5政策实践者

社会组织在整合社会福利政策和社会服务实践中扮演着政策实践者的角色,它既是社会福利发展、解释、遵守、改变的执行者,同时也是国家政策对服务对象影响效果的宣传者,以社会工作实务的形式将我国的福利政策转化为实践。

3.3高校

“社会治理”理念的提出,促使全国各大高校加大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填补人才空缺成为当务之急。

3.3.1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而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是社会工作文化知识和实务技能的传播者,是直接从事国家福利政策传播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工作者。正是高校教师扮演着科学文化知识及间接经验的传播者角色,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以及社会工作行政过程与管理方法,具备知识转换为实践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社会工作行政管理能力。从而起到推动社会进步,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3.2实务领域的开拓者

高校作为承载各种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人才培育主体,运用专业技能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性服务,协助服务对象解决个体或家庭矛盾问题,恢复其社会功能。因此,高校应积极将校外、线上线下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有效拓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为有需要的个人或群体争取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如开展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服务工作。

3.3.3专业服务的督导者

高校在三社联动中的主要任务是培育更多的社工人才来提供专业的助人服务,来满足各类社会组织的人才需求。项目督导是社会服务实施过程中确保社会工作专业的、高品质服务的监督指导保障,以确保服务效能和效率,是服务输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角色表现。

4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培育路径与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不同层面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在专业基础、综合素质、技术能力等诸多方面较强的应用型人才。社会工作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实务开展、行政管理能力,使其能将所学的理论真正运用到社会服务中去。

4.1专业嵌入产业链,优化学科专业群

高校应合理设置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积极构建学科建设与社会组织相互促进的发展机制,全面优化面向服务地方应用型转型的创新人才知识结构体系。主动调整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以适应社会治理需求,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拓展专业方向,积极搭建社会工作专业与社会团体、社工服务机构、基金会等组织协同研发新项目,共建社会服务专项平台,在三社联动中强化高校教师实务能力的培养,推进社工理论及实务的开展。

4.2拓宽培训渠道,打造“双优”师资队伍

强化高校教师专业实务能力,注重国际视野、学术水平、科学研究等多元化能力发展。通过挂职锻炼、跟班式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等形式,来加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实务“双优”的师资力量,进一步畅通三社联动在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方面的渠道。

4.3三方协同,实现实务技能的多推平台

社区、社会组织、高校三方共同参与,是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高校而言,应积极主动地与地方社会组织、社区加强联系,并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对于社会组织来说,把高校作为理论培训基地,将社会需求向高校反馈,为社会服务项目培育更多的人力资源。

4.4注重实践,推进社工能力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升地方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水平,打造更为专业的社会工作品牌服务,切实兼顾社区、社会组织、高校各方利益诉求。三方需注重对社会工作者能力的提升,如社区建设统筹能力、社区社会动员能力、社区事务决策能力、社区服务供给能力、社区事务管理能力等。结合服务对象的基本需求,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推进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让社工切实得益。

5结论

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全国各大高校发展的大趋势,三社联动贯穿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在专业培育过程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三社联动开创了高校教育、社会组织以及社区治理共赢的良好局面,为地方建设、社会文化的相互融合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牛晶晶(1987~),女,山西长治人,安顺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学、艺术人类学。彭建斌(1984~),男,河南驻马店人,安顺学院政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會学。

参考文献

[1] 吴江,范炜烽.“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模式的反思与提升[J].云南社会科学,2018(06).

[2] 王欢.“三社联动”:社区治理创新的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007).

[3]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6.

猜你喜欢

人才培育三社联动
市场需求视野下营销人才培育模式探析
项目制扶贫的出路齐齐哈尔市老年贫困户养老问题的精准扶贫对策研究
高校融入“三社联动”社区建设创新发展探析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探究
和谐社区建设的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