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为何热衷“国风”文化
2020-07-14项久雨
项久雨
【关键词】青年 “国风”文化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国风”文化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近些年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综艺节目得到青年群体的广泛关注,而民乐、舞蹈、汉服等兴趣圈层也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国风”文化正在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争相追逐的文化潮流。
从“外塑于行”到“内化于心”:新时代青年热衷“国风”文化的表现形态
新时代青年对于“国风”文化的热衷既融入行为层面,也集中表现在情感层面,更深刻彰显在价值层面。行为认同、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全景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对于“国风”文化的深刻认同。
其一,呈现在表象上的行为认同。行为认同指的是青年通过自身的实际行为表现出来的对于“国风”文化的认可、接受和践行。行为认同既是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与表现形式。全面剖析新时代青年热衷“国风”文化的表现形态首先应当从青年的行为模式上着手。
新时代青年对于“国风”文化的广泛关注。关注是认同、接受以及参与的基础与前提。青年对于某一种文化潮流的关注程度深刻反映着青年对于这一文化潮流的认同程度。不论是诗词大会、成语大会等综艺节目,还是民乐、古风舞等艺术形式,抑或是汉服圈、发髻圈等興趣圈层,都得到了“国风”青年的广泛关注。青年的关注不仅局限于“国风”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更聚焦于蕴藏在“国风”潮流背后的深厚历史底蕴。同时“国风”文化也能在捕获青年关注焦点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与完善的方向,从而形成更强大的“聚焦效应”吸引更多青年的持续关注。
新时代青年对于“国风”文化的深度参与。新时代青年不仅是“国风”文化的持续关注者,更是“国风”潮流的深入参与者与重要推动者。追“风”青年早已作为推动者参与到“国风”潮流形成、发展、完善的整个过程中。社会文化思潮的发展壮大不仅仅依靠其内容与形式的吸引力,更依托于传播文化的个体或群体的重要推动力。人的能动性是推动文化创新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广大青年群体的深入参与为“国风”文化潮流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生机与活力,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经久不息的动力源泉。
新时代青年对于“国风”文化的宣传推广。人的行为活动本身实际上是最好的宣传工具。青年在成为“国风”文化的广泛关注者与深入参与者的同时也不由自主地成为“国风”文化的宣传推广者。青年对于“国风”文化的语言评价与参与行为实际上都在无形之中扩大了“国风”文化的宣传力与影响力。青年的每一次点赞、转发、评论都会吸引更多的朋辈群体共同关注“国风”文化、参与“国风”潮流,从而使“国风”文化在新时代青年群体中具有更强大的影响力。
其二,展现在内核中的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指的是他人或群体的态度、思想、价值观念等符合个体需要时所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情绪体验。新时代青年对于“国风”文化的情感认同既表现在现实表达上、也体现在多元抉择中、更彰显在有效驱动上。
情感认同的现实表达。青年对于“国风”文化的情感认同依托于语言、表情、行为等多种方式充分表达出来。情感的表达是个体在获得情绪体验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真实自然的反应。因而青年的情感表达更能真实展现出其对于“国风”文化的认同程度。积极正面的情感表达越强烈,青年对于“国风”文化的认同程度就越高,积极正面的语言赞赏、神情表露等都无不体现着青年对于“国风”文化强烈的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的多元抉择。情感认同所诱发的积极情绪极易影响青年的判定标准与抉择过程。“国风”文化为青年提供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使青年从意识深处产生了情感共鸣。因而在面临多元文化产品的抉择时,青年更愿意选择能为自身提供积极情感体验的“国风”文化,这也充分表明新时代中国青年对于“国风”文化具有深刻的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的有效驱动。情感认同为人们追求价值实现提供了重要驱动力,即人们在对某种事物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后,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相应的态度,产生相应行为。在强大的情感认同驱使下,青年会对“国风”文化作品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以一种更加积极、更加主动的态度参与到“国风”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中来,这一过程同时也使青年对“国风”文化的认同越来越深刻。
其三,彰显在本质上的价值认同。文化自信的核心是每一位公民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指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对某类价值观念的强烈认可与普遍共识。新时代青年对于“国风”文化的认可、接受以及传播行为真实描绘了青年群体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价值认同的现实图景。
价值认同呈现更隐蔽。区别于凸显在行为方式上的行为认同以及显现在情感表达中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蕴藏在主体的价值认知深处,呈现的方式更隐蔽、呈现的效果更模糊、呈现的维度也更多元。因而针对新时代青年对于“国风”文化价值认同的探讨与研究必须建立在深入调研、系统总结、全面分析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基础上。
价值认同影响更深远。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一切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不同。价值认同在整个认同体系中始终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发挥着独一无二的关键作用。行为认同与情感认同对于青年的影响都是较为短暂的,而价值认同的影响却是深远持久的。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因而从价值观的角度深入思考新时代青年对于“国风”文化认同的问题才能真正切中要害,真正接触到问题的核心。
价值认同形成更复杂。价值认同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经过经年累月的积累。价值观念只有经过广泛的实践、长期的思考、深入的研究才能真正内化成为青年的价值认同。但同时,青年普遍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受制于年龄与阅历的影响,对于世界的认知未必是清晰明确的。因而青年对于“国风”文化形成深刻价值认同往往需要更长期的时间积累、更明确的方向引导以及更系统的理论灌输。
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新时代青年热衷“国风”文化的现实原因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往存在的“文化自卑”“文化无用”等错误思想逐渐被纠正,取而代之的是国民不断增强的文化自觉与日益提升的文化自信,而青年对于“国风”文化潮流的争相追逐实质上是其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日益提升的现实表现。
一是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次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并从文化的吸引力、制度的吸引力以及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三个维度概括了“软实力”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为“国风”文化潮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吸引力有所提升。文化吸引力是影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要致力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吸引力。近些年来,中华文化在发展与传播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根据知识背景、政治面貌、宗教信仰等因素为不同的传播对象提供契合其价值理念的文化产品,文化吸引力得到显著提升。“国风”文化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依据青年群体的特点、倾向,采用易于青年群体接受的方式,创造出大量广受青年喜爱的优秀文化产品,同时也使“国风”文化潮流越来越受到青年的广泛关注与深刻认同。
文化传播力日益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不仅要注重提升文化的现实吸引力,更要思考如何增强文化的有效传播力。文化的传播实质上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搭建信息沟通交流的桥梁。随着新闻传播工作经验的日益丰富以及传播领域学术研究的不断完善,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力日益增强。当前“国风”文化从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介体、传播环体四个维度推动传播力的提升,取得的传播效果也更加显著。
文化创新力不断提高。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泉与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历经数百年仍永葆生机与活力,其奥妙在于充分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而从未断绝,其根源在于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推陈出新。“国风”文化也正是由于充分结合了当前的时代背景,从内容、形式、载体、媒介、环境等多个维度不断推动创新发展才能逐渐在青年群体中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才能吸引更多青年的广泛关注与深度参与。
二是文化自觉逐渐加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只重视物质文明忽视精神文明的“文化无用论”不攻自破,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彻底否定本土文化的文化自卑心理也得到充分纠正。
文化自觉集中体现在国民对于本国文化的认知、认同上。认知是认同的基础与前提,而认同又是认知的发展与深化。表现在认知层面,就是对本国文化的来源、形成过程、发展趋势有充分的了解,在认同层面对本国文化具有充分的肯定与赞同。国民只有在对中华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深刻的认同,其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程度与认同程度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与历史教育的不断普及而逐渐增强。青年群体的文化自觉逐渐增强,因而对于“国风”文化具有更加浓厚的关注兴趣。
三是文化自信日益提升。文化自信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同时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忽视,因而在意识形态领域逐渐暴露出“文化迷茫”“价值迷失”等现實问题。随着党和国家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关政策措施逐步推进落实,国民的文化自信也日益提升。新时代青年对于“国风”文化的兴趣也逐渐加强。
重视程度得到提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把握。随着推动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公众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逐步提高。
文化自卑得到改善。自近代中国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以来,国民的文化心理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产生了严重的文化自卑心理,即彻底否定本国文化、全面赞扬西方文化。国民长期存在的文化自卑心理一步又一步侵蚀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帮助国民在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
价值迷失得到厘清。价值迷失指的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中难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甚至受到错误价值观念的严重影响。针对国民价值迷失的现实问题,党和国家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高度凝练了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人、鼓舞人、感召人,帮助国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
从“任其自然”到“因势利导”:新时代青年热衷“国风”文化的引导策略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培养一大批敢当大任、能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与前提。针对新时代青年热衷“国风”文化的行为,我们既要做密切关注者,也要做主动参与者,更要做积极引导者。
第一,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的繁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缺乏现实根基。创新是文化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动力,思想文化只有充分结合现实情况不断实现创新发展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传统文化的创新必须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人民群众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主导力量。在文化的创新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在创新发展“国风”文化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青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吸收青年的思维想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传统文化的创新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文化创新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努力克服“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坚持服务人民的正确导向。
传统文化的创新必须以社会实践为依据。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其发展与创新必须以现实的社会实践为依据。“国风”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依据时代背景创造出符合青年期待的优秀作品。一旦脱离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水之源。
第二,开展对传统文化的辩证性思考与批判性运用。毛泽东同志强调,对于传统文化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坚持辩证性的思考与批判性的运用。“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既包括智慧的结晶,也包括腐朽的糟粕。我们要帮助青年辩证思考传统文化的现有成果,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克服文化守旧主义。文化守旧主义一直是阻挡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思想障碍。文化守旧主义指的是一味墨守陈规,主张全盘接受传统文化,不肯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青年受制于年龄与阅历,很难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有明确清晰的认知,很容易受到腐朽落后思想的影响,所以必须要帮助青年克服文化守旧主义的影响。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主张对传统文化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严重侵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落后、腐朽的内容已经严重脱离了当前的社会现实,但同时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不少优秀的文化精华。新时代青年要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与独特价值,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批判民族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精神障碍。当前思想文化领域仍然存在着刻意贬低本国文化,无限夸大西方文化的問题。青年作为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自觉抵制民族虚无主义错误思潮。
第三,推动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性理解与系统性掌握。“国风”文化作品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但同时也存在着对传统文化阐述不够系统、理解不够准确等现实问题。文化的传承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更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性理解与系统性掌握。
深刻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实质。当前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模式存在重视形式而忽视内容、重视广泛而忽视精深等现实问题。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采取现代的话语体系叙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注重所阐述内容的深刻性与准确性。青年应当选择内涵更丰富、内容更深刻的“国风”文化产品,不能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国风”文化的内涵与实质。
系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脉络与框架。在网络新媒体时代,零散化、碎片化的信息充斥着各个互联网平台。青年长期面对零散化、碎片化的“国风”文化产品,难以系统全面地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脉络与内容框架。一方面“国风”文化创作者要尽力还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脉络与内容框架,另一方面青年也要主动选择脉络更完善、框架更系统的“国风”文化产品,从而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貌。
青年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青年对于“国风”文化的广泛关注与深刻认同也直接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续传承与持续创新。我们要积极引导新时代青年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开展对传统文化的辩证性思考与批判性运用、推动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性理解与系统性掌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厚植文化根基。
(作者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长江大学特聘教授,喀什大学“天山学者”特聘教授,西南政法大学讲席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注: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研究”(项目批准号:20ZDA02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
②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年。
责编/赵橙涔 美编/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