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2020-07-14郭敏
郭敏
【摘要】隨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化的迅猛生长,衍生出多种多样的新媒体工具。而在目前的大学阶段,新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运用。在此文章中阐释现有问题而后提出真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3-0029-02
引言
新媒体的出现对人们的工作、生活还有学习有着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新兴情况,成为了各大高校的燃眉之急。紧随大环境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要在新媒体时代中努力探究创新,为开展大学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一、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教育工作者未能认知新媒体资源
面对花花世界的大学学子们的眼光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育方法多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处于一个被动的学习氛围,没有足够的新鲜感来支撑学子们的学习动力。传统的教育过程大多数是上课、听演讲、写报告、在考试。用传统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刻板的知识。大多数为理论知识,就这样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框了起来,在一个封闭的课堂中死气沉沉的进行下去。这样的课堂内容单一,枯燥无味,与学生生活脱离联系,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这一点要引起重视,要整整组建出可以利用新媒体来进行教育传播活动的工作者。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万千学子通过一些电子设备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看看视频、看看新闻,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这个时代下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这一特点深受着社会不同群体的喜爱。
但现有的各大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没有充分意识到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较为重要的,还将新媒体还单纯的看作是办公用具,缺少对新媒体的全面认知和运用。导致其未能将新媒体工具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未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学生组织的认知状态。不能与时俱进的教育工作模式和教学理念,最终会走向落幕。新媒体时代对传播介质的创新能力不够,对新媒体资源的应用不到位,是很难适应现代教育的标准的。
(二)学生的价值观受新媒体时代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家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息来源是广阔的,但过于宽泛,在面对不好的事件或者负面信息时也会被深深地影响着。不良信息侵袭着大学生们的思想意识,危害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深陷虚拟网络的泥潭中,深深无法自拔,会严重影响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在面对这些问题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让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信息多元化的条件下保持正确的观念,成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
二、新媒体技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应运而生。新媒体技术是利用网络设备,整合教学资源,缩短学生查找知识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现阶段,新媒体技术已经进入到课堂,并且我国在大范围上完成了多媒体教学的改革,并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使得教学理念与多媒体技术相符合。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在教学中运用新媒体技术,为此,加快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便于教师、学生快速、高效的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加上思想政治中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但是学生的学习却有滞后性,最终影响到思想政治的教育效率。如果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借助设备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并且这些信息资源并不是只有文字,还有图画、视频、音频等,这便于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时事政治内容,还增强了学生学习时事政治的兴趣。
三、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将新媒体工具运用到高校的各大思政教育工作中。新媒体本身存在的个性化特征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的。思政教育工作的初衷是在了解学生们的思想的基础上,在学生存在心理困惑时给予最大的心理建树的帮助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而新媒体的存在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状态。
(一)重视新媒体工具的教学作用
在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下,学生大多数会产生厌烦的心理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交际怠慢的态度。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学生接触过多元化的信息,如果将传统模式加以新媒体的运用,那么教育活动会变得丰富多彩,让整个教学与教学过程更加有趣,提升了课堂的号召力和吸引力。取长补短,最终达到教育的效果。在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互动时了解其个性特征和思想状况,会更加全面地了解其的问题。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面对学生出现的突发情况,可以积极的进行关注、引导和疏导。从根本上提高工作的实效性。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提供让学生选择部分课程的权利。借助新媒体工具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同时,正确树立信息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回到正轨。新媒体的出现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途径,不用再和高校学生约时间约地点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教学过程也不再只是课堂上的沟通,不会给学生施加心理上的负担,让学生更加愿意敞开心扉,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1]
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方法进入学生的生活。创新教学教育体系,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要让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真正将新媒体工元素深入到教育内容,紧扣学生内心实际情况,努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接触思想政治教育中来。
(二)建立校园传媒正确引导学生价值观
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新媒体的特点,搭建起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通过课间广播、校园社团、学生会、校园网站、校园公总号等平台,在贴近学生生活的同时,传播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观念。让新媒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最大平台。让学生参与其中,不断的创新,不断的适应。在创力的基础上大肆宣传,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强度。还可进行一些讲座,聘请有知名度且真正传播正能量的人,让学生认真学习,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还可以组织校园定期更新宣传栏的内容,借此机会融入政治思想的教育内容,多宣传些有正能量的真人真事,让学生在闲暇时间也能接受到良好的信息,这些都是对培养学生们的正确价值观的有效方法。在注重建设思想政治网站同时要加强对其的管理管控。因为网络信息时代下的内容复杂繁多,多种情况相互交织,网络的谣言也层出不穷,社会负面情况也时时出现。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人们的视线,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立场和道德取向做出了不好的影响。因此要密切关注平台,多传播积极向上的,喜闻乐见的,对不正确的观念做出正确的引导,增强大学生对负面消息的免疫能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一个良好的绿色平台。鼓励学生建立积极向上、勇于面对的心态,让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展开,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新媒体的全新风貌。[2]
新媒体时代下的优势让教育工作摆脱了时間空间的限制,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增强了学生知识容纳的面积,是符合教育工作的要求,也符合新媒体时代下万千学子的政治思想教育的需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群体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输入者,让学生真正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出来。在辨别信息的是非对错时,保持理性的状态。也有利于教育者对学生们的思想动态的监督情况,提高学生们的媒介素养,让学生们健康成长。使学生正确合理的通过新媒体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及时更新思想政治热门事件
目前,世界形势变幻莫测,时事政治热门事件成为大部分中国人关注的焦点。高校学习既是祖国的未来,又是民族的希望,其要紧密结合时事政治,在认识事件中增强自身的政治素养,提高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同时,高校学生还要坚定理想和信念,从容应对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其要及时更新思想政治热门事件,强化自身的素养,关注时事政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而不是一直采用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要将科学、理想、信念都一一灌输给学生,培养出有理想、有信念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课堂上,教师要从热门事件中选择出有代表性的热门事件,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热门事件,并针对这一热门事件,谈论他们自己的想法。
(四)合理规划思想政治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众不同,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沉淀了学生的思想,塑造了学生的人格。高校要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注入新鲜的血液,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课中运用新媒体技术时,并不能简单的播放PPT,这样做反而会影响到教育的质量。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其要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学习运用新媒体技术的方法,提高自身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此外,运用新媒体技术时,并不是简单的堆砌理论知识,而是要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多媒体呈现出来,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我们知道,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内容比较丰富,其所涵盖的知识点也比较繁琐,因此,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再加上很多高校学生并不重视这门课程,这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要想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教师要合理规划课程体系,并科学运用新媒体技术,从而达到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课堂实际价值的目的。同时,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既节省了课堂的教学资源,又转变了学生的看法,学生慢慢喜欢上思想政治课。
总结
将思想教育工作和新媒体完美结合在一起会促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展。时代发展趋势也是教育工作发展的趋势,顺应时代与时俱进是重中之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思路,才会让教育工作占据有利的地位,才能推动教育工作事业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祁辉.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J].广东蚕业,2017(6):83.
[2]李元元.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J].德育研究,2017(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