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上漂流133天

2020-07-14王茜

故事大王 2020年6期
关键词:木筏救生筏鱼片

王茜

1918年,潘濂出生于海南一個贫困农村家庭。为了谋生,16岁的他奔赴香港,在海轮上当学徒。

1939年,二战爆发,英国大量招募中国海员,潘濂签约英国“贝洛蒙号”商船,在大西洋上运输战时物资。

三年后的一天,“贝洛蒙号”行驶在大西洋上,被德国潜艇发现。潜艇先后发射两颗鱼雷。听到第一声巨大的爆炸,潘濂迅速地穿上救生衣,跳入海中。当他刚入水里,第二颗鱼雷又击中商船,船身迅速下沉,产生了极强的吸力,把他拉向海底。慌乱中,他抓住一块木板,浮出海面。

潘濂看着茫茫无边的海面,彻底蒙了:“陆地在哪里?”他漫无目的地在海上漂流了2个多小时,突然,奇迹发生了——货船上的一个未被炸坏的救生筏漂了过来。他立刻游过去爬了上去。

救生筏是正方形木筏,四个角均有桅杆。潘濂惊奇地发现,在木筏两旁的隔离间有金属箱。他打开金属箱一看,里面装着各种罐头和食物,还有几发照明弹和手电筒。潘濂一阵狂喜,性命暂时无忧了!

海上漂流面对的第一个考验就是:脱水!热带海面,太阳暴晒,需要大量的水分补充。潘濂把木筏上的帆布绑在桅杆上,搭了一个顶棚。这样既能遮阳,又能收集雨水,装进金属罐中,以备饮用。但淡水有限,潘濂要分配好每天的用量。

第二个考验就是食物。食物并不多,为了坚持到获救的那一天,他每天只吃一点点。他结绳记日,可食物在第55天时耗尽。聪明的潘濂用手电筒里的弹簧做成鱼钩,又把木筏上的缆绳拆开,重新搓成细鱼线。他把附在木筏上贝类的软体当鱼饵,这样竟能钓上一些小鱼。当然,这些小鱼只能生吃。

潘濂整整用了几天的时间,硬是用手从木筏上拔出一枚钉子。这成了他手中唯一的工具。他用钉子将铁罐划开,长时间地修磨,竟打造出一把简陋的刀。他又把钉子弄弯,绑上鱼线,用小鱼当诱饵,终于钓上了大鱼。一条大鱼的肉量相当于几十条小鱼。他把大鱼削成鱼片,挂在桅杆上晒成鱼干。潘濂再也不用吃生鱼了,而是吃上了中国传统的熟鱼片。鱼片越来越多,可以储备起来,以绝后患。

为了避免肌肉萎缩,他把绳子捆在手上,时不时在木筏旁游上几圈,锻炼自己的身体。生存问题,暂时解决了,但是更大的危险却来了。木筏在狂风巨浪中上下颠簸,海水无情地卷走他的鱼干,也将他收集的淡水毁于一旦。每次暴风雨过后,潘濂都要面对缺水无食的困境。此时的他,只能抓住停站在木筏上休息的海鸟,直接用牙咬破鸟喉,生饮鸟血,生吃鸟肉。

一次,他用海鸟做鱼饵,竟然钓上了一条小鲨鱼。这条鲨鱼虽只有几英尺长,但力气非常大,幸亏他编织的鱼线非常结实,任凭鲨鱼怎么挣扎,也没能逃脱。潘濂与鲨鱼进行了长时间的较量,终于把鲨鱼拖上木筏。鲨鱼被拖上木筏,还不肯就范,张开大嘴想撕咬潘濂。潘濂拿起旁边的铁罐,砸死了鲨鱼。之后,他畅饮鱼肺中的血,度过了两天,并把鲨鱼做成了鱼片。每次暴风雨后,他都重新积攒鱼片和淡水,以此与风暴进行着艰苦、不懈、长期的反复斗争。

长时间的海水侵蚀,没有淡水洗澡,又缺乏蔬菜中的维生素,他四肢的皮肤长出了脓疮,溃烂,关节浮肿,他浑身疼痛难忍。奄奄一息的他早就精神恍惚,失去了时间概念,唯一的信念就是:活下去!有时在饥渴疼痛中,他狠掐浮肿的肌肉让自己不睡着。

每天单调枯燥的生活,无限的孤独,看不到的希望,让他越来越压抑无助。有一次,美国飞机看到了他,给他空投了一个浮标做标志,却被一场暴风雨卷没了。尽管如此,潘濂仍然没有放弃。

正当体力和精神到达极限时,他发现海水的颜色慢慢变浅了。终于,他看到了陆地,三个巴西渔民发现了他,把他救上了岸。这一天,是1943年4月5日,他已在海上整整漂流了133天。潘濂的事迹传遍了全世界。人们称他为现实版的“鲁滨逊”。

潘濂成了二战中盟国海军心目中的英雄。他谦虚地说:“中国人跟这场战争中其他勇敢的水手一样,面对各种困难,我们有信心去克服。”

潘濂以中国人独特的生存智慧和坚韧精神,创造了人类挑战困境的历史纪录。人在困境中,最重要的是不要绝望。有时候,“坚持下去”就是最坚定有效的信念!

猜你喜欢

木筏救生筏鱼片
海洋渔船气胀式救生筏安装质量分析
国内海洋渔业船舶气胀式救生筏使用研究分析和建议
气胀式救生筏存放要点和常见问题
顺流而下的木筏为啥比流水快
自充气救生筏
小木筏挑战太平洋(下)
小木筏挑战太平洋(上)
冷藏期间草鱼鱼片脂肪氧化变化规律研究
妈妈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