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馆藏纸币文物探析

2020-07-14尹艳萍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8期

尹艳萍

摘 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我国纸币的历史由来已久,它萌芽于唐末,开始于宋朝,盛行于金元,发展于明清。文章通过梳理历代纸币发展沿革,采用对比分析法进一步探析明代纸币大明通行宝钞和清代纸币大清宝钞与户部官票的产生背景、特点和流通使用及其价值。

关键词:大明宝钞;大清宝钞;户部官票

1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纸币的国家。我国古代纸币的发展历史由来已久,它萌芽于唐末的飞钱,产生于北宋的交子,盛行于金元的交钞。中国纸币制度历经南宋和金的发展,到元代日趋完备,开始实行纯纸币制度,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以及南亚的印度、西亚的伊朗都曾仿照元朝使用纸币。元代推行的纸币制度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货币制度。从元世祖忽必烈到惠宗(顺帝)妥懽帖睦尔,前后共推出了6种纸币,分别是中统元宝交钞、中统元宝钞、中统银货、至元通行宝钞、至大银钞。但到后来因元朝政府为弥补财政亏空,未能严格遵守相关纸币政策,导致货币市场通货膨胀严重,元朝末年纸币制度逐渐走向崩溃,继而重新恢复钱法。至明洪武八年(1375),为缓解制钱用铜紧缺等问题再次推行钞法,发行纸币大明通行宝钞(简称“宝钞”)。终明一世,只发行了大明通行宝钞一种纸币。明代宝钞发行仅20余年就出现流通不畅等问题,后因恶性通货膨胀难以推行而废止。到了清代,为避免出现明代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吸取明朝钞法教训,对纸币使用非常谨慎。在顺治与咸丰年间推行了两次纸币,分别是顺治钞贯和户部官票与大清宝钞,均是为缓解政府财政危机,前后都未超过10年。

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有一部分古代纸币通过出土或传世等方式得以流传至今,成为文物被收藏于博物馆,可便窥其全貌,是为幸哉!中国古代的纸币由雏形发展到成熟,纸币本身的型制、大小、轻重、色泽、成分、文字以及发行年代、制作技术、防伪技术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各领域的风貌和影响。通过探索中国古代纸币文物,可以更好地丰富和弘扬我国悠久的货币文化。馆藏纸币文物—大明通行宝钞和大清宝钞与户部官票是古代纸币发展史的实物见证,也是关税货币的历史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它们对我国古代货币及关税货币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2 大明通行宝钞

2.1 大明通行宝钞产生的时代背景

元朝末年因钞法推行失败,各地重新恢复了以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的钱法制度。至朱元璋称帝前后仍推行钱法,于1361年设立宝源局与宝泉局铸造了大中通宝,洪武元年(1368)铸造了洪武通宝,这两种金属货币是明朝建立初期的主要流通货币。为明朝纸币的推行提供条件的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元朝的统治者携带了大量的金银、铜钱出逃蒙古,造成市面上可用于交易的货币严重失调;二是朝廷为抵御外患侵扰连年派兵征战蒙古,军需耗资巨大;三是刚刚结束战乱,为避免引发农民起义,不宜大规模聚集百姓开采铜矿,导致铜矿较少,铜料短缺,洪武年间通行货币大中通宝和洪武通宝的铸造大规模停产,铸造铜钱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四是铜钱本身重量大,不方便大量携带,使用时存在一定弊端。直至明朝建立七年后,为了解决制钱用铜短缺的困难以及弥补财政支出造成的亏空,朝廷决定将钱法改为钞法,于洪武七年(1374)设立宝钞提举司,之后于洪武八年(1375)三月发行了大明通行宝钞,并为大力推行宝钞流通,实行禁用金银、限制铜线的政策。

2.2 大明通行宝钞特点

明洪武七年(1374)颁布钞法后,专门设立了纸币印制管理机构—宝钞提举司,其下设钞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洪武八年(1375)三月由中书省正式印制发行大明通行宝钞,又称“大明宝钞”。大明宝钞采用桑皮纸制作,形制大体沿袭元朝纸币款式,但名称与元钞有所不同,宝钞以国号为名,且只有“大明通行宝钞”一种名称,年号统一使用“洪武”。而元钞是以年号为名,如“中统元宝交钞”“至大银钞”等。大明宝钞面额有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共六种。后洪武二十二年(1389)为大力推行宝钞流通,又增发了十文、二十文、三十文、四十文、五十文五种小额面值。因此,大明宝钞前后共发行了十一种面额,一贯为最高面额。它们虽面值不同,但都为同一种尺寸,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纸币之一,也是我国古代纸币中统一程度最高且最规范的纸币。

图1中的馆藏大明通行宝钞面额为一贯,纸质为桑皮纸,是目前传世实物中较为常见宝钞之一。其票面上端印有“大明通行宝钞”;中上部标注面值,面值两侧为篆文八字“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中下部印有“(中书省)户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洪武 年 月 日”;外部是防伪龙纹花栏。大明宝钞发行后,与铜钱通行使用,一体缴税,一体完纳税收,全国流通。当时宝钞与金属货币的兑换比例在《纸币史话》中有明确记载:“宝钞与铜线、白银和黄金的兑换比例是,宝钞一贯等于铜钱一千文,值银一两,四贯合黄金一兩,金银比价为1∶4。”①这枚宝钞的面值相当于当时的一两白银或一千文铜钱。

2.3 大明通行宝钞的流通使用

明代纸币发行目的大致有两个:一是用来兑换百姓手中的金银,二是用于财政支出。具体可总结为以下四点:①用于支付宗室及官员俸禄;②用于各地卫所军士采购月米和月盐;③用于赏赐臣民及朝贡使节等;④用于购买政府所需其他物品。大明宝钞发行后,为了保证能够畅通使用,在其流通上明朝政府对金银进行严格的管制,严令民间不能以金银交易,但可以与铜钱兼行流通,规定一百文以下禁止用钱,并要求朝廷收入全部用钞,如“商税兼收钱钞”“田赋可折色钞缴纳”等。在《明太祖实录》卷176记载,洪武十八年(1385)又下令“凡天下有司官禄米以钞代之,每钞二贯五百文代米一石”②。

明永乐年间,多次北伐征战及迁都等耗资巨大,致使财政亏空,不得不靠大量印刷纸币来弥补。因此,明朝廷便以政权的力量强力推动大明宝钞流通,规定了征税可以使用宝钞替代金银,如百姓买盐、赎罪、商人缴纳摊税、商税等,使宝钞成为税赋中直接的流通货币,但是收效甚微。明宣德年间,朝廷为加大宝钞推行力度,于宣德四年(1429)首先在南京与北京之间的运河沿岸设立了七个钞关,之后又陆续在一些道路、关津处设立关卡,规定过往的船只需以纸币大明宝钞交纳船税,强令宝钞流通。由上可知,大明宝钞的流通,不仅用于财政支出和兑换百姓手中的金银,还用作缴纳关税和商税等。至于图1中的这件馆藏大明通行宝钞是否为钞关等关卡征缴关税时使用,因缺乏史料尚不能确定,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但明朝为推行大明宝钞而设立的用以征收船钞和货税的“钞关”却一直延续至清代,而大明通行宝钞也永远成了关税货币的历史见证。

3 大清宝钞与户部官票

3.1 大清宝钞与户部官票产生的时代背景

清朝初期,政府鉴于明朝末年纸币贬值的经验教训,对纸币发行持谨慎态度,长期行钱不行钞。直至顺治八年(1651)因国库资金紧缺,不得已发行了纸币钞贯,至顺治十八年(1661)停废。顺治年间发行的纸币未见实物或钞版传世,且资料缺乏,所以顺治钞贯情况不详,仅在《皇朝文献通考》有“仿明旧制,造为钞贯,与钱兼行”和“是年印造钞一十二万八千一百七十二贯有奇,自后岁以为额,至十八年停止”③的记载。从此可知,钞贯发行从顺治八年(1651)至十八年(1661),前后仅10年。从顺治十八年(1661)至咸丰二年(1852)近200年间清政府再未发行使用过纸币。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日益腐败,财政危机加重,外加彼时围剿太平天国起义使军费消耗大幅提升,又面临黄河连年决堤巨额工程款项耗资,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危机状态。滇铜因运输路线的阻断,无法运输送往京城,铜币的铸造原料严重缺失,使铜钱的生产受到限制。当时民间的钱庄银号及外钞都开始出现在货币市场上流通。清政府便试图通过再度发行纸币转嫁危机,于是咸丰三年(1853),清政府在开征厘金、筹铸大钱的同时,仓促发行了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两种纸币,合称为“钞票”,今天我们所用的“钞票”一词就是由此而来。。

3.2 大清宝钞与户部官票特点及其流通使用

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分别发行于咸丰三年(1853)五月和十一月,都是由清政府户部拟具章程办法,经各廷臣审议,咸丰皇帝批准统一规定,最后由户部通知京师及各省铸造发放使用的。清政府于发行时期规定:“银票即是实银,钱钞即是制钱。”但在实际支出及税收中搭收一半银票。

大清宝钞以制钱为单位,又称“钱票”或“钱钞”。纸张质地为厚白纸,由靛蓝色木板印制。面额最初分二百五十文、五百文、一千文、一千五百文、二千文五种,咸丰四年(1854)十一月以后又添制五千文、十千文、五十千文、一百千文四种,共计九种。户部官票以银两为单位,又称“银票”或“银钞”,用白色苔笺纸(京票)、高丽纸(颁外省)制造,靛蓝色刷印,外为龙火纹花样,内部正中以汉、满文标明币名,形制基本一致。面额分一两、三两、五两、十两、五十两,共计五种。

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的形制都仿制大明通行宝钞,版式均为竖式,但尺寸较大明宝钞稍小。大清宝钞又略小于户部官票,二者又各有大小,大抵与面额成正比。这两种纸币较大明通行宝钞,纸张与印刷略差。

图2中的这件馆藏纸币大清宝钞面额是一千文,质地为厚白纸,由靛蓝色木版印制。其票面下端印有宝钞使用的法律条文:“此钞即代制钱行用,并准按成交纳地丁钱粮一切税课捐项,京外各库一概收解,每钱钞二千文抵换官票一两。”在票面上右上方可清晰看到“此钞准商民交纳江苏地丁关税盐课一切正杂钱粮”戳印。由此可知,大清宝钞的流通使用和大明通行宝钞一样,其既可用作交纳地丁、钱粮,也可用于缴纳关税、盐课等。此件大清宝钞作为用于缴纳关税的历史见证,是研究清代海关税收的重要实物佐证。

图3中的这件馆藏纸币户部官票面额为一两,其在当时既可作为付赋税之用,亦可加盖粮台作为军饷之用。尽管“钞票”在发行之时,政府规定“银票即是实银,钱钞即是制钱”,但在使用时由于各地执行不力,有些外商在民间低价收购充抵关税,在钞关和常关均有使用。关于户部官票作为关税货币流通使用的情况在《东华录》中有如下记载:“凡民间完纳地丁钱粮关税盐课及一切交官解部协拨款项,准以官票宝钞五成为率……其余仍缴纳实银以资周转。京外各库应放之项,官票宝钞亦以五成为限。”①咸丰十年(1860),因“钞票”贬值迅速,造成流通困难,朝廷停止了钞票的发行,至同治元年(1862)初全部停用,其发行起止时间从咸丰三年(1853)至同治元年(1862)前后历时不足10年。

4 结语

本文通過对明代纸币“大明宝钞”和清代纸币“大清宝钞与户部官票”的对比探析,可知大明宝钞是明代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也是我国古代纸币中最为规范和统一程度最高的纸币,适用流通广泛。大清宝钞与户部官票是清廷为应对财政危机在咸丰三年(1853)仓促发行的纸币,其流通时间前后不足10年。这三种纸币流通均有用作收缴关税的用途,是关税货币发展的历史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永生.中国货币史话系列之三:纸币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张欣.从“大明宝钞”的行用与崩溃看政府与市场的博弈[J].安康学院学报,2019(1):101-104.

[3]刁文伟.江阴博物馆藏大明通行宝钞考略[J].东南文化,2008(6):75-78.

[4]李跃.清朝纸币的发行与流通[J].东方博物,2006(4):100-105.

[5]沈飞.清代咸丰朝发行钞票始末[J].收藏,2020(5):1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