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明洒海村“四荒”治理格局探究

2020-07-14孙绍祥黄丹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25期
关键词:治理生态环境问题

孙绍祥 黄丹

摘  要:东川千年铜都,开采历史已有千年,由于历史欠账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得荒山、荒坡、荒滩和荒废的尾矿库“四荒”问题成为东川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历史性难题。昆明洒海村在生态修复探索中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实现了生态、经济和脱贫致富良性“微循环”的新路。

关键词:“四荒”问题;治理;生态环境

一、问题的提出

东川地处昆明市北部,具有近三千年的铜矿开采史,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过渡索取,形成闻名世界的“泥石流”重灾区。洒海村位于东川小江中游的西岸,属汤丹镇管辖,以荒坡、荒山和荒滩为主。洒海村面积共计12.33平方公里,海拔1300米。全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238户3761人,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人均仅0.7亩,且多为荒滩、荒坡,长期靠天吃饭,群众的收入不稳当,平均年收入3500元,其中是405户年收入远远低于3500元。四荒—荒山、荒坡、荒滩和荒废的尾矿库,成为多年来困扰洒海村解决百姓脱贫致富的拦路虎。通过多年探索中洒海村逐渐走出了一条 “四荒”综合治理的有效之路并取得了可喜成就,实现了尾矿库变“花园”、荒坡变“家园”、荒山变“果园”和荒滩變“乐园”的美丽变身。

二、治理“四荒”的方式

洒海村从实际出发,积极想办法、酬资金、找出路,向“四荒”宣战。在汤丹镇党委的大力支持和统一部署下,闯出了一条治理“四荒”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实现了微循环的有效治理。

(一)荒坡变“家园”

洒海村有一座小山岗,因山岗外形酷似一只静卧的乌龟,当地村民俗称它为“乌龟山”。过去“乌龟山”属于典型的荒坡,由于缺乏水源,荒坡上杂草丛生、乱石林立。面对全村地少人多的矛盾,能否充分利用该荒坡解决两个小组近千人的住房问题,从根本上消除滑坡带来的隐患,让群众有稳固安全的住房。面对搬迁建房的巨大资金缺口,村干部在党总支的带领下,在充分应用国家扶贫相关建房政策,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和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一方面通过自筹和整合盘龙区政府对口帮扶资金等方式解决部分缺口;另一方面积极联系企业,解决部分生活和公共设施,如上海锦江公司为村民新居提供了太阳能,为搬迁村民解决了洗澡难的问题。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不仅广泛征求搬迁户意见,村委员会采取了“四议两公开”自愿报名的方式,得到了搬迁户的理解和支持。

经过四年多的不懈努力,如今乌龟山在120亩的土地上,建房面积达78亩,房屋建筑总面积达12330平方米,按滇铜京运仿古建筑风格设计,成功迁入村民164户。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的安全住房和出行交通不便的问题。通过种植树木绿化、安装路灯亮化、建筑风格民宿化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乌龟山已成为群众的扎根之地,搬迁群众把“乌龟山”亲切的称为“金龟山”。

(二)荒废的尾矿库变“花园”

尾矿库是原属汤丹公司解决选矿形成的大量固体或液体状的废弃物的堆积场。伴随着汤丹公司的停产而被废弃,它占地约500亩,深度约30米,设计容量是660万方,实际容量约620万方。为更好的利用废弃尾矿库,结合洒海村“州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这张名片,规划设计利用已闭库的小江尾矿库,按照尾矿库种草复绿的要求,计划投资240万元,种植约500亩的花卉,通过生态修复和观光旅游项目打造。通过多渠道解决资金来源问题的同时,党员干部带领群众积极参与对尾矿坝进行治理,即精选九大花种七种颜色,分平坡和斜坡进行专业设计。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小江尾矿库,以崭新的自然景观成为游客打卡的网红“花海”。实现了荒废的尾矿库变“花园”的美丽变身。

(三)荒山变“果园”

洒海村北部是一片坡度较大(大于45度)的荒坡,总面积近千亩,因缺水杂草丛生,属典型的荒坡。因缺乏地表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严重,对小江河道构成了潜在的影响。面对荒坡如何治理,洒海村坚持把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采用“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建设改造,设计两期改造工程,第一期改造430亩,第二期改造480亩,现已初现成效。改造资金主要由政府投资,加上集体经济和合作社的投资,项目顺利推进,惠及村民405户,截止至2019年人均收入突破了4800元,实现了405户建档立卡户高质量脱贫。

坚持把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建设洒海村千亩“红妃”木瓜基地,木瓜当年种当年收,四季均可采摘,不仅绿化了荒山、美化了环境,又有效解决了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就近就地增收问题。

(四)荒滩变“乐园”

荒滩位于小青河和小江交汇处,曲折蜿蜒约9.8公里,因气候炎热、水土流失等原因,开发治理难度较大。洒海村计划引入第三方公司,进行策划开发,初步设计建立康养小镇,主打休闲娱乐项目,以乡村生态游带动了其他综合收入,大大增加了群众收益。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想,把修复洒海村小清河荒滩生态环境作为河道绿化的主战场,通过长期种植杨树、风凰木等植被,现已把原来的荒滩变为市民接踵而至的避暑天堂和休闲娱乐区。

三、以生态治理为微治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洒海村对生态环境美,村容美、人居环境美的向往与追求,就是洒海党总支工作的目标。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洒海村联系实际,从现实情况出发,从长远规划,将生态建设作为改变“四荒”问题的切入点,打破对资源的路径依赖。创新性的采用“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全面推进改造建设工作。通过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着力以“治矿山、建家园、绿山川、护河流、美环境”为重点,积极统筹协调各方资源,一方面绿化荒山,另一方面建立起合作社与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村民持续增收。洒海村将脱贫后时代的增加收入与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了将绿色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达到群众收益持续增加、生态环境改变、基层治理方式探索的多重效益。

作者简介:孙绍祥,男,中共昆明市东川区委员会党校高级讲师。

黄丹,女,中共昆明市东川区委员会党校助理讲师。

猜你喜欢

治理生态环境问题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