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社会文化遗产展示方式创新探析

2020-07-14欧达

美与时代·上 2020年3期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文化遗产数字化

摘要:当代社会文化遗产展示方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会动的《清明上河图》”这一案例能够探视数字媒体技术与文化遗产的关系,探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设计新模式,分析多元化新媒体艺术当中的文化遗产发展途径,从数字成果转化与数字展示当中的应用等方面研究新媒体技术在文化遗产这一领域的创新应用。新媒体技术在文化遗产这一领域的创新应用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青年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且有利于构建服务面广的公共化数字平台。

关键词:数字化;文化遗产;清明上河图

文化遗产是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内在灵魂。然而目前我国内地的文化遗产展示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传播形式落后、数字化保护与展示力度不足,以及公共教育职能严重缺失。“会动的《清明上河图》”能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相比静态的展示方式增添了几分新鲜感。它通过三维制作技术、电影艺术与投影技术的结合,画面连贯引人驻足同时也不失内涵。“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无疑是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当中成功的案例,透过这个案例强化当下文化遗产展示途径的研究,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必然要求。

一、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必要性

(一)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l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数字媒体技术随着市场的要求也取得了进步。数字媒体艺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并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上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作为国家文化底蕴的物质承载,在数字化展示中的应用也是前所未有的新课题。以新媒体技术展示文化遗产是时代所趋,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所趋。

(二)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

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它不应该是尘封在博物馆里的“古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不断挖掘文化遗产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它更是增强我国国家文化产业的必然途径与选择。新时代背景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也必然要在新的时代潮流中寻找出路,充分与现代媒体技术相结合。将博物馆中的文化遗产带出来,让大众重分接触这些“国宝”,提高民众的文化自信。

二、“会动的《清明上河圖》”中的数字成果转化

(一)丰富的数字化资源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为北宋的风俗画,是存世之精品。其作品采用了散点透视方法,生动地记录了北宋都城(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以及市民生活场景,是北宋繁荣景象的生动再现,也是北宋市井社会的实证。《清明上河图》在全长五米多的绘本里,描绘着数目庞大且形态各异的人物、家畜、车辆、船只、房屋、商铺等,集中体现了宋代的建筑风貌。这些数据极具代表性,为其数字化转化乃至构建宋代城市风貌数据库都提供了重要的数字资源基础。

(二)数字化成果的文化呈现

如何有效地利用文化遗产中的资源,使更多的观众感知《清明上河图》中的文化的精髓和文物本身传达出的丰富信息,让观众利用已获得的数字化数据更好地感受《清明上河图》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将变得尤为重要。“会动的《清明上河图》”使用目前最尖端的数字技术与动画技术,结合声光电等手段完美地再现了中华传世名画。该作品全长约128米、高7米,使用了数十台世界级工程电影投影设备及专业激光投影幕布,把原作中数千个人物、动物、船舶、车轿及房屋等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展览画面以一周期为四分钟,分白天、黑夜两种展览模式,该作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让现场观众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北宋都城的繁华景象。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该展览成为了中国馆的镇馆之宝。

“会动的《清明上河图》”主要的呈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实景再现。用数字绘画的方法将《清明上河图》中的场景重新描绘出来,经过数字化描摹的图像可以在后期的动画制作中动起来,能够给人以动态的视觉冲击,相比静态的展示方式更具新鲜感,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是声音传播。在画面中加入声音能够使画面活起来,让画面更具真实感,拉近了观众与画面故事的距离。《清明上河图》里的白天,街道上川流不息的人流、骑在骆驼上的商人队伍、小桥底下涓涓的小河流水声、吆喝着的水手声;图里的晚上,城市里是忙碌着的商贩、小酒家里传来的猜拳声等,没有哪个画面是不能感受到声音的。

三是场景转变。《清明上河图》有城郊风景、汴河船只的场景以及城内街景三个主要的场景。城外郊景在春回大地之际迸发出勃勃生机、汴河两岸人群熙攘、街道两岸楼宇耸立人来人往。而每个场景各个人物故事情节随着三维的屏幕运动,在投影的融合下,画面整体连贯,看起来不会有褶皱,像全景长照片,极具内涵和情趣。

三、“会动的《清明上河图》”中的设计美学

“会动的《清明上河图》”中蕴涵着巨大的科技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尤其是实现数字化转化之后,《清明上河图》中的美学价值也值得关注。

(一)国画艺术本真之美

故宫博物院的“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是由河北领帝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精效广告有限公司联合开发,技术团队依据故宫博物院的扫描文件,确保完整的叙事情节同时采用当前最先进的数字科技与动漫形象,结合声光电技术完美地再现并创新了传世国宝。

该作品所展现出的艺术品质,不单单依赖于原画,还有团队对宋代的人物服饰、建筑风格及城镇街道等历史事实的系统研究。做到了既能还原《清明上河图》的原貌,又能呈现宋代街道的自然性和真实性。正是由于还原历史的真实性,为观众带来国画艺术的“本真之美”。

(二)传统文化自信之美

法国著名的艺术家和哲学家丹纳曾在其学术著作《艺术哲学》中提到“精神地质形态层次”的观点,人类的精神形态稳定性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等级:第一级:能维持几年的周期,表现为流行与时尚的情感稳定性;第二级:能持续几十年的周期,往往表现为一代人的生命历程,如某一政治性运动;第三级:能延续几百年,如某种艺术风格;第四级:为最坚硬的“精神地质层”,可以贯穿整个文明历史始终,以其民族来实现永久。从第一级到第四级是逐渐深入的,最底层的“精神地质层”是最为稳定的。

《清明上河图》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物,拥有其独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其进行非物质性的数字化设计,不仅是对其具体文化价值的保护,在当前文化软实力竞争的国际环境下,更是我国传统文化自信的表达。《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世界高知名度的画作,凝聚着我国高超的绘画技艺,是我国的一个重要艺术符号。其所描绘的宋汴河两岸市井文化风貌,代表着我国在北宋时国力强盛。该作品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数字化转换,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展示我国文化艺术资源,弘扬中华传统丈化中的“自信之美”。

(三)数字技术创新之美

将数字化技术融入《清明上河图》中,创作出可以交互的“会动的《清明上河图》”,使人们获得全新的视觉体验,把尘封了千年的画面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仿佛穿越了时空。这就是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的魅力所在,新媒体技术的独特创造力,为当代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化指明了新的方向。

“会动的《清明上河图》”在新媒体转换的过程中,涉及到不同媒体技术的运用,其中包括投影技术、三维设计技术、电影制作技术等,这些新媒体技术在其单独的领域内都不能构成最新的媒体技术,但是就文化遗产数字化而言,能夠结合这些媒体技术,做到多门类有效配合,可以作为一种“创新之美”的表达。这种独特的“创新之美”存在的价值在于它挖掘了传统文化当中的价值和理念,迈出了传统文化静态表现到动态表达的一大步,实现了思路、方式的创新。

四、结语

以互联网为支柱的数字媒体技术,为当代文化遗产的展示设计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文化空间。“动态化”“交互化”的新展示方式可以获得更高的认同,获得比以往更为广阔的传播天地,发挥文化传统在当代社会的经济文化价值。本文通过“会动的《清明上河图》”这一独特案例,分析了我国绘画作品的数字化转化成果,将推动中国传统文化新型展示方式成为一种趋势,能极大地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文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欧阳建军.中国古画作品数字化视觉传达设计转化——以3D动画《清明上河图》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19(4):181-183.

[2]吴健.多元异构的数字文化——敦煌石窟数字文化呈现与展示[J].敦煌研究,2016(1):123-127.

[3]刘刚,郑新.敦煌石窟壁画大型数字展示技术选择[J].敦煌研究,2005(5):112-116.

[4]赵楠楠,赵渺希,王世福.《清明上河图》城市意象的网络图景分析[J].南方建筑,2019(4):104-109.

[5]王书吟.明清以降《清明上河图》的图像文化史研究——兼论“清明上河”绘画母题的“江南化”与“盛世说”的产生[J].中国美术研究,2019(2):63-70.

[6]赵政彤.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艺术风格及其历史地位研究[J].戏剧之家,2019(5):140.

[7]王天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0):9-11.

作者简介:欧达,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应用设计与理论研究。

实习编辑:甄苗苗

猜你喜欢

清明上河图文化遗产数字化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Tough Nut to Crack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清明上河图》身世传奇:多次入宫曾遭劫被调包
《清明上河图》的盛世记忆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