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莫迪里阿尼绘画的雕塑美学特征
2020-07-14祝子由
摘 要:莫迪里阿尼将雕塑美学的特征融入到绘画作品中,成就了其简练概括的艺术语言和“高贵单纯”的美学格调。莫迪里阿尼绘画的雕塑之美具有精神之美和形式之美,其画作的雕塑美学特征在不同绘画时期有具体的表现。年少的经历和审美倾向奠定了莫迪里阿尼绘画中雕塑之美的形成基础,这种雕塑美学特征的形成还受到雕塑家布朗库西以及20世纪初以巴黎为中心的艺术环境的影响。探究他粗狂原始与高贵典雅之美产生的原因,可以更好地理解画家创作的初衷。
关键词:莫迪里阿尼;雕塑美学;非洲雕塑;典雅
莫迪里阿尼(Modigliani)是20世纪初“巴黎画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当今收藏界备受关注的画家之一。从2015年到2018年,三年时间里,他的两幅作品《斜躺的裸女》《向左侧卧的裸女》拍卖成交价超过1.5亿美元。当今艺术圈唯此一人。这位天才型的画家仅仅活了36年,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不少扣人心弦的艺术作品,有绘画也有雕塑,两者都是他人生的挚爱,后因故放弃雕塑,专注绘画。然而,雕塑的语言与美学精神早已渗透到莫迪里阿尼的血液里,他创造性地将雕塑美学的特征融入到绘画作品中,成就了其独特的艺术语言。
一、莫迪里阿尼绘画的雕塑之美
(一)形式之美
雕塑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它是造型艺术的一种,通过可雕、可刻、可塑的材料创造真实三维空间中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绘画也属于造型艺术,是在二维平面空间中塑造艺术形象。两者之间有着清晰的界限,但很多艺术家却尝试打破这一界限,在绘画中借鉴雕塑的造型手法和形式语言,通过构图、线条、形状、明暗、色彩、质感等视觉语言的处理,从而使观者产生类似雕塑的视觉美感。莫迪里阿尼绘画作品中具有雕塑艺术的某些特性,如雕刻感、体量感、清晰的外轮廓、画面的整体感等,都属于形式之美的范畴。
(二)精神之美
莫迪里阿尼从非洲原始雕塑中汲取营养,坚信“原始中有一股简化的美,和新古典主义们从希腊、罗马中提炼出的线条最为接近”。他喜欢形式的简练概括,更追求其中蕴含的自由的精神与原始的生命力。莫迪里阿尼还将希腊雕塑的人文精神与自我情感的表达融为一体,作品表现出“高贵单纯”的美学格调。
二、雕塑美学特征
在莫迪里阿尼绘画不同时期的表现
(一)雕塑作品创作期(1909-1914)
莫迪里阿尼早年痴迷雕塑,并亲自进行雕塑创作。他抛弃以写实为主的雕塑创作手法,借鉴非洲木雕和面具的造型语言,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将人物形象进行简化,概括为椭圆形脸、弧形眉、方锥鼻、圆柱颈、橄榄状的凸眼和几近消失的樱桃小嘴,头、鼻、颈、躯干也进行了拉长处理。他绘画作品中独特的造型语言可以追溯到此。在这一时期,莫迪里阿尼的精力主要放到了雕塑创作中,成熟的绘画作品并不多,以草稿习作和相关作品为主。为了创作心中理想的雕塑形象,他创作之前先在纸上画草稿,雕塑的概念、构思和形象先于雕塑作品呈现于纸端。莫迪里阿尼现存的雕塑作品共25尊,主要分两类:头像类和女像柱系列,绘画草稿也以这两类为主。
头像类作品多为铅笔素描,如《女头像》草稿、《石头像》草稿,作品没有精细的刻画,只有寥寥数笔勾画的轮廓,人物形象极其简洁,构图简练、线条干净利落,大多无背景,显现出雕塑特有的线条美感。女像柱系列的雕塑作品倾注了莫迪里阿尼深沉的感情,他曾梦想亲手创建女像柱围绕的“美之殿堂”,传言称他“一到晚上,就在工作室里的雕像头上点上蜡烛,那光景就像置身原始的神殿一样”[1]。因此,相对于简单的头像类草稿习作,女像柱系列的绘画作品被赋予更多的情感因素,表现也更加丰富。此类作品虽多为雕塑草稿,但直抒胸臆、表现力强,完全可以看成是独立的艺术创作。《女像柱》系列作品形体结构塑造准确,人物呈现出不同的姿态造型,或肃穆如非洲小型木雕人像,或端庄如雅典卫城的女神像,或扭曲如《拉奥孔》群雕。画稿的表现形式多样,有铅笔结合蛋彩、油墨、油彩等材料表现的,也有布面、木板上油彩形式。着色的线稿、局部的阴影表现、简单的背景处理使人体轮廓更加清晰,质感表现更加真实,画面也更具雕塑的体量感。在形体表现上,后期裸体人物画中动势流畅且富有韵律感的曲线、夸张变形的形体、雕塑般的体块感,在此已初具雏形。
(二)个人风格探索期(1914-1916)
1914年,由于肺部对粉末敏感,莫迪里阿尼放弃了挚爱的雕塑创作,专心投入到绘画创作中。他学习大师作品,尝试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流行的画法,实验与探索着属于自己的风格。这一时期莫迪里阿尼的风格相对混乱,但很多作品的人物造型都带着他早期雕塑创作的痕迹:拉长的脸与颈项、像雕塑面具一样刻板的脸和没有眼球空洞无神的眼、带着刀削痕迹的鼻子、如浮雕般清晰的轮廓线、有着圆雕厚重感的粗壮臂膀和躯体。
莫迪里阿尼为情人比阿特丽斯·黑斯廷斯创作的肖像画比较有代表性。1914年到1916年间,莫迪里阿尼为比阿特丽斯画了15幅肖像和无数素描。1915年画的几幅《比阿特丽斯·黑斯廷斯》作品风格各不相同,但绘画作品的雕塑性特征明显,平面化的处理手法与非洲面具的造型有着相似之处:眼间距小,眼部开出小孔,简化的眼睛一只平涂为黑色块、一只稍作處理,鼻子成几何形,平涂简化的耳朵看不出结构,脸略微拉长,面部僵硬无表情像是带着一层面具,所有的情绪与情感都隐藏在面具之后,脖子极度拉长,但也只是简单平涂,没有太多细节刻画。1916年创作的肖像画《比阿特丽斯·黑斯廷斯》受立体派的影响,有了明显的不同,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平涂,而是开始追求立体感,人物面部结构处理得更加概念化,刚劲的直线代替柔和的曲线,脸部轮廓抽象概括为不规则的梯形,轮廓线生硬,细节刻意不加处理,笔触粗糙,颇具原始粗犷的意味。在同一时期,莫迪里阿尼也尝试着细腻的古典风格的表现形式,注重人物精神性内涵的表达,非洲原始面具的痕迹开始变少,取而代之的是对古希腊雕塑典雅优美表现形式的挖掘,用外在的形式表现内在的力量。从画作《维多利亚》中可以看出这种变化:人物轮廓分明,线条干净流畅,姿态自然优雅,刻板的表情消失,眼神透着哀伤,嘴角微微下垂,表现出克制而有张力的美学特性。
(三)个人风格成熟期(191-1920)
莫迪里阿尼在题材选择上较为单一,主要以肖像画和裸体人物画为主,风景画寥寥。生命的最后五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现存的油画作品大部分是这段时期创作的,他的个人风格在大量的绘画创作实践中形成,并逐渐成熟。1918年莫迪里阿尼肖像画风格趋于成熟,而更早一年,莫迪里阿尼集中创作了大量裸女像主题的油画作品,在反复尝试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体创作风格。
莫迪里阿尼的裸体人物作品姿态、表情各异,体态优美,多是斜躺,人体基本结构被简化,头部、腰腹部等身体部位被拉长变形,内外轮廓线清晰可见,裸女大都直面观众,充满了浓郁的情色气息,但人物情绪处理得极为克制,给人媚而不妖、艳而不俗的视觉感受。人体画中的雕塑感不再像《女像柱》系列那么直白,而是变得更加隐晦,在《戴着项链的裸女》中可窥一二。这幅作品的造型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大师提香的作品《乌尔宾诺的维纳斯》,区别于古典主义完整、统一审美的裸体画,莫迪里阿尼描述的形体并不完整,裸女腿部被切割在画框之外,躯干部分则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观者眼前,画面极具视觉张力和厚重感,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古希腊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残缺之美。画中人物头部拉长,眼睛一只睁开、一只闭着,概念化的处理方式与雕塑时期的处理方式相似;面部表情平静,姿态从容,无半分羞涩之意,给人高贵典雅之感;背景处理得较为单纯,人体刻画得并不细腻,而是采用简洁概括的处理手法勾勒人体结构;裸女肌肤的质感如圆润的雕塑,肤色也非常见的肉色,而是略微偏黄,与鎏金神像相似,质朴无华而又充满神圣感,如同走向人间的维纳斯。
從1918年开始,莫迪里阿尼的创作题材又开始偏向肖像画,进入了肖像画创作的高产期,他完美地融合了古埃及雕塑、非洲木雕、古希腊雕塑的特征和神韵,创作出独具特色的绘画作品,达到了艺术生涯的巅峰。他画作中的雕塑性特征得到了进一步强化,鲜明的个人风格确立:程式化的人物造型、简化的图示语言、样式化的变形手法、雕塑性的美学感受。《穿黄毛衣的让娜》是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画面中如同戴着面具般的脸、拉长的椭圆形头部和颈项、浑圆的削肩,“让娜被描绘的不像一个人,而是一个神秘、悠远的偶像。仿佛天鹅一样的长颈和被拉长的头部让人想起曾经是画家灵感源泉的非洲面具”[2]。人物的眼部开洞,单色平涂,眼型似面具,有眼无珠的处理手法与古希腊雕像中刻画的眼的方式相近。此外,平和的面部、安详的神态也与古希腊雕塑神似,只是莫迪里阿尼的画作中的人物多了一份忧郁的气质,从神性走向人性,唯美而富于诗意。1918年创作的《让娜坐像》描绘了让娜侧身而坐的肖像造型,与古埃及雕塑作品《涅菲尔蒂》相似,区别在于审美趣味不同:古埃及雕塑是在做“加法”,追求逼真写实,莫迪里阿尼则是在做“减法”,强调传神写意,人物夸张变形,极简的线条勾画出轮廓,让娜像是一尊原始雕像凝视前方,透着静谧而安详的气息。1919年创作的、现被收藏在阿西斯夏多布里昂美术馆的作品《卢尼阿·杰科夫斯卡》雕塑性更强,在晦涩背景的烘托下人物彷佛是从中世纪神龛中走出的雕像。
三、莫迪里阿尼绘画的雕塑美学特征形成的原因
(一)年少的经历和审美倾向
莫迪里阿尼生在有着雕塑传统的意大利,出生之时,家道中落,但仍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除学校教育外,母亲还专门为他开设了四年的古典主义教育。他年少多病,却独爱艺术,开明的母亲支持和鼓励儿子对艺术的追求,不但同意他辍学进入画室学习,还在他身体康复之时陪伴着四处游历。他们走出托斯卡纳,到那不勒斯、卡普勒、罗马等地旅行,莫迪里阿尼走访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学习古典艺术,临摹古代的雕塑作品。之后,莫迪里阿尼拜乔瓦尼·法托里为师,临摹古典及古代大师的雕塑作品。在此期间,他还到卡拉拉地区米开朗基罗雕塑石材的产地,跟一位石匠学习如何凿石料。生活环境熏陶着他的艺术品味,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着他对古典美学的鉴赏力;近距离地观摩和学习大师的雕塑原作,让他对古典美学法则有了深刻的体会,同时唤起了他对雕塑艺术的兴趣;长期的雕塑临摹训练和个人的审美倾向使得莫迪里阿尼能很好地接受“和谐之美”,理解“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古希腊雕塑艺术。这些为其之后绘画创作中雕塑美学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布朗库西的直接影响
1909年,年轻的莫迪里阿尼初到巴黎,与后来的著名雕塑家布朗库西相识,跟随他学习雕塑。布朗库西曾在罗丹工作室工作,但并不喜欢学院派雕塑,反而对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非洲雕塑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认为“东西外表的形象并不真实,真实的是东西内在的本质”,非洲艺术所具有的“原始”“真实”之美恰恰是他所寻找的。这种想法与莫迪里阿尼不谋而合,两人志趣相投,惺惺相惜。在布朗库西的影响下,莫迪里阿尼开始燃起雕塑创作的热情,全身心地沉浸于雕塑创作之中。同时受布朗库西的启发,他从非洲面具和木雕造型中寻求简洁的线条、抽象的几何造型、夸张变形的手法、原始粗犷的雕刻技法,并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雕塑创作中,反复琢磨,转化成自己的造型语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雕塑风格。
(三)20世纪初艺术环境的影响
20世纪初的巴黎是世界艺术中心,汇聚着各地而来的先锋艺术家,他们不遵循固有的理念,试图从内容和形式上对传统艺术进行革新,新的艺术流派大量出现,冲击着主流绘画理念。莫迪里阿尼创作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巴黎。身处变革的中心,绘画风格和创作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的影响。当时欧洲艺术家流行从非洲原始艺术中寻求创作灵感,毕加索、布朗库西、莫迪里阿尼等人在创作中都借鉴了非洲雕塑的造型语言。此外,20世纪初巴黎推崇塞尚“用圆柱体、圆球体、圆椎体来表现自然”的理念和立体派几何平面化的表现方式,这对莫迪里阿尼雕塑性绘画风格的确立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四、结语
莫迪里阿尼是极具反叛精神的艺术家,他认为“艺术的作用是反抗束缚”,于是在创作中不墨守成规拘泥于当时巴黎主流画派的限制,另辟蹊径创造性地将雕塑美学特征融入绘画作品。雕塑化的造型语言与艺术美感使莫迪里阿尼在大师云集的20世纪脱颖而出,被誉为“毕加索的对手”,同时又使他的作品极具辨识度。莫迪里阿尼的雕塑性绘画作品兼具粗狂原始之美与高贵典雅之美,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画家独特的审美力、创造力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从中还可以洞悉艺术家对质朴、静谧、永恒精神的追索。
参考文献:
[1]曼.莫迪里阿尼[M].陈乃望,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9:57.
[2]莫迪里阿尼.西洋美术家画廊——莫迪里阿尼[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1:28.
作者简介:祝子由,硕士,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美术学。
实习编辑:牛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