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建构
2020-07-14岳琳
岳琳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我们更多地会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上。如何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任重道远。而积极主动的表达和充满热情的探索,通过锻炼思维能力和培养审美情趣,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和影响给学生,会是一种持久的有效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言表达;思维;审美;文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语文这一学科关注的不是学生最后获得了多少分,而是学生在这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具备了哪些素养,抑或学会了如何进行得体的口语表达,抑或是喜欢上了通过书写文章来表达情感,抑或是了解了更多的文人和文学。这是实实在在的收获,也是为师者的努力目标,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去落实。
我们都知道,语文这一学科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学科,它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作为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它最突出的特点,也就意味着我们要更多地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笔者以自己实际教学中出现的现象为例,谈谈自己在课堂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期各位长者指教。
语文的核心素养我们都知道,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其实我们可以把这四个方面提炼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语言能力是基础,人文修养为语言能力提供必备的力量支撑。
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每届开学之初,我都会跟我的学生说这样一句话:在我的课堂上,你想表达什么就一定要大方举手表达,三年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自己。我的每一节课确也真的是这样,在我的鼓励下,大胆举手的同学很多,听他们在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真的是一种幸福。他们在表达的同时,也是在思考,更是在建构,建构一种思维逻辑,所以每当他们说得没有逻辑或者词不达意的时候,我会先找学生更正补充,然后再去给他评价。比如,我们语文课堂的前五分钟会设计课前演讲,内容多数是跟所学单元相近的主题,形式多样,可以是评书,也可以是相声,还可以夹杂自己的画作辅助讲解等等,总之用一切自己擅长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们的演讲进行一学期下来,他们就会有层次地表达了,也愿意表达了,更会表达了。尤其点评别人的课前演讲的同学更是这样,他懂得了点评顺序和内容。比如刚开始点评的同学可能会语无伦次,后面的同学就会先从形式到内容两方面点评优缺点,然后陈述如果是自己这部分应该怎样拿捏,表达得有理有据。
课堂上,我不会盲目否定任何一个学生,他们的回答往往会是我教学过程中意想不到的一朵奇葩,所以课上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多,个个都很有思想。慢慢地,我试着让他们写影评,由最初的只言片语到最后的滔滔不绝,看着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心里甚是欢喜。在他们的自由表达中,我渐渐地听出了逻辑,听出了深刻,听出了美,一种由自由和思维构建起的文学美。
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初中阶段是学生培养各种能力的关键时期,对于初中生而言,理解能力当数尤为重要的一种。很多人都说理解能力由先天决定,我不这么认为。笔者通过观察日常教学发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他的见识和阅读量有关,更是自己思维状况的一种反映。在我们学校“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我们会更多地注意到学生个人的发展,尤其是发散思维培养。教师上课往往会运用思维导图将自己要讲述的内容呈现出来,慢慢渗透给学生,让他们也把自己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思维导图。比如,一篇《桃花源记》,学生会以游者的行踪为主线、记叙的顺序、桃花源和写作手法等作为主线来画。大家在互赏导图时就会发现,原来思维还可以这样打开。除此之外,在我课上,我还会更多地关注到学生們的表达思维,比如,对于一篇课文中的某个人物、情节或者主题的理解,如果让学生们表达,形式上,他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可以是相声、表演、演讲或者绘画等。比如《皇帝的新装》这篇寓言,学生们选择用相声的形式评价人物,用表演的形式创新再现情节,用演讲和绘画的形式展现对主题的理解。总之,学生们在展现的时候真是百花齐放。内容上,有的侧重写法,有的侧重表达方式,还有的侧重语言。同学们由浅入深绘声绘色的表达,在分享切磋中慢慢成长着。
三、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对于初中生而言,审美是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节或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些无不在提醒着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趣。
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的课堂有的时候就完全变了模样,完全是这些小主人们的自由驰骋的空间了。我们每阅读完一本名著都会给大家分享的时间,大家从这本书中挑选出自己喜欢的情节或者人物,做好课件,在前面落落大方地谈着自己的想法。我听到了《朝花夕拾》中对鲁迅不同寻常的评价,听到了他们心中《骆驼祥子》中祥子应该有的样子,还听到了他们在谈起《昆虫记》时对于昆虫的痴迷。再比如,我们在诵读古代诗歌的时候,充分地放手,采用组内汇报讲解的形式,一个班级分成8组,每一组都有自己呈现的不同方式。比如《天净沙 秋思》这首元曲,其中一组学生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在赏析景色,一部分在用有感情朗读的形式再现抒情的表达。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通过借助手中的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他们明白了为什么这个时候作者要通过这种白描的方式来写景抒情,进而理解这首曲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最后再去模仿创造。这样自己再去模仿创造的时候也能有自己个性的体现,让思维从此不再沉默。因此,主动探究和个性再创作,是提升自己审美能力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关键。
四、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记得当时我上初中的时候,最喜欢听语文老师讲的就是有关作者或者课文的文化背景,甚至比课文听得还要仔细。现在的学生也是一样,每当我讲到相关背景和作者资料的时候,他们全部聚精会神。但是我单纯自己去讲,就比较单调枯燥。所以每当涉及到这个部分,我会提前给他们布置一个自己回去查找资料的作业,第二天回来分享,通过自己查找典籍资料,我发现学生们查找的资料很全面也很富有代表性,他们会去专业网站上参考相关论文,会在古代典籍上追根溯源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收获的不仅是终身受益的查找资料的途径,更懂得了语文这一学科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在讲到敬辞与谦辞的时候,有的同学就会问到:为什么谦辞都是以“小”、“鄙”、“敝”、犬”、“愚”等贬义色彩的词呢?我们通过查阅相关敬辞和谦辞的文献资料,就会发现文言文中的敬辞和谦辞,大多是通过贬低自己来提高别人的,自古中国就有这样的传统,追溯到底就是中国人特有的谦卑情怀。这就是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涉及到的中国文化,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们自己去发现、寻找充满无限魅力的中国文化,教师再加以补充和总结。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跟着动起来了,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和探索,在这其中,他们了解了更多的中国文化,同时也在慢慢培养着自己的文化素养,为进一步传承打好基础。因此,笔者认为,文化素养,除了熏陶之外,教师应该更多地去引导、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索。
以上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其实我认为一节好课并不是教会了学生们多少知识,而是怎样去渗透或者影响他们,或者是一种发散思维的构建,或者是一种文化的熏陶。总之,我们要有意识地在实际课堂中去慢慢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渗透一种思维的建构。让更多的学生敢于举手发言、善于表达;让更多的学生拥有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喜欢思考和努力解决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喜欢用文字去表达情感;让更多的学生能浸润到深邃而精彩的中国文化中去;让更多的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去探索,去发现,去收获。
五、结语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它需要时间和积累,只要我们不放弃,坚持用心去做语文,坚信每一个学生在这初中三年中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蜕变。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表达吧,给他们提供更多更广的思路吧,打开他们想象的思维,慢慢地,让他们试着去懂得生活、爱上生活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