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班混龄式科学区活动材料的投放策略研究
2020-07-14刘晶
刘晶
【摘 要】本文立足幼儿园区域活动改革,以中大班幼儿兴趣和经验为导向,以“间断性”混龄科学领域活动为基本点,从依据科学目标、体现层次差异,注重情境创设、动态化调整材料,发挥混龄优势等关键点着手,探讨科学区活动材料投放如何支持混龄幼儿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以挖掘混龄科学区材料的教育功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科学素养,也为预防幼儿园“小学化”工作提交一份高质量的答卷。
【关键词】混龄幼儿;科学区活动;活动材料;投放策略
一、研究背景
为创设适宜于幼儿发展的区域环境,实现幼儿园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研究者所在的幼儿园进行了一番前所未有的尝试——创设“间断式”混龄大区域。将原来以班级为单位且包括建构区、益智区、科学区、美工区等种类的班级区域活动,调整为现在以幼儿园主园内的中大班幼儿为单位所开展的每周有两次固定混龄时段的大区域活动。由于研究者所在班级承担科学活动区的创设,故将研究视角锁定在混龄区域背景下的科学活动,即混龄科学区活动。它打破班级界限和年龄界限,是在同龄编班的前提下对中大班幼儿开展的“间断式”混龄科学区域活动,旨在为混龄幼儿提供自由从容的科学探究氛围,激发幼儿的科学活动兴趣,享受同伴互助合作探究的乐趣,通过多样的科学启蒙活动提升其科学素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19年工作要点》中提到“提升科学保教水平,出台幼儿园玩教具和图书配备指南,深入推进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1]由此可见,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要创设多元开放的区域活动空间,并配备必要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玩教具和游戏材料。[2]幼儿参与游戏、发展游戏离不开游戏材料这一重要“中介”,犹如“鱼儿离不开水”,游戏与材料密不可分。而对于混龄科学区来说,材料被视为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获得经验的“支架”和“桥梁”,是幼儿对身边事物和生活现象进行探索的重要途径,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直接动力,有助于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玩中学习、玩中进步的目的。那么对教师而言,材料是物化了的教育目标。科学区活动材料投放的数量、质量和方式影响着科学活动目标的达成度,也影响着幼儿获取科学探究经验的效果。
因此,在笔者工作的幼儿园进行区域活动改革的背景下,重点探讨混龄式科学区活动材料投放如何支持混龄幼儿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以提高其参与积极性和科学素养,也为预防“小学化”倾向助力。
二、混龄式科学区的活动材料投放框架
“科学活动区中投放的材料应有助于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让幼儿初步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现象和现代科学技术,激发他们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愿望,所以科学活动区域中投放的材料应该是多种多样的。”[3]由此,笔者基于中大班幼儿的兴趣需要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经验,依据科学活动材料的不同特性和价值点,将混龄式科学区主要设计为七类子区域:磁铁操作区、标本观察区、测量体验区、声音探索区、花样玩水区、四大发明区、光影探索区。每类子区域包含3-6种与该区域主题内容相关的趣味小实验及其涉及到的具体活动材料。
三、混龄式科学区活动材料的投放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4]那么针对中大班幼儿科学区活动,在如何选择和利用科学探索材料方面需要教育者给予重点关注。
(一)依据领域目标,体现层次差异
基于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兴趣、能力和需要的考虑,初步确立混龄科学区域活动内容,并依据科学领域的特点,讨论并细化科学探究目标和年龄目标,将活动材料分层次、有差别的进行套餐式投放。
1.活动材料投放参照领域目标
混龄幼儿对活动材料探究的需要主要是基于活动内容以及各年龄段幼儿在科学探究方面掌握的目标来确定的,以“沙漏”材料投放为例,参见表2。
2.材料差异化达成同一活动目标
差异化不仅体现在中大班幼儿的年龄差异上,而且存在于同龄幼儿的个体差异上。正是各类不同材料的投放使得相同活动目标得以显现不同的操作难度。以“能用数字、图画、图标或其他符号记录”这一目标进行材料投放为例,参见表3。
(二)注重情境创设,动态化调整材料
活动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年龄较小的幼儿因情境中的游戏化部分而兴趣浓厚,也有利于年龄较大的幼儿尝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创设“小医院”“小超市”等模拟生活情境,使幼儿于情境中学习测量身高、为物品称重、通过听诊器感受声音的传播等;实验“沙中寻宝”使幼儿于情境中探索磁铁相吸相斥的科学现象,激发其科学探究热情。
幼儿探究热情的维系不能单纯依靠一成不变的活动材料,而是需要根据幼儿的操作行为进行动态化的材料调整。比如,针对投放了一段时间的材料,观察材料是否与大多数幼儿的生活和能力经验相匹配,并依据幼儿填写的调查表,了解幼儿对材料的感兴趣程度,同时在与幼儿交谈的过程中了解其是否有进一步的需求,以便综合判断在材料的层次性方面是否有调整的空间。而对于区域中的新材料,观察材料是否能引发幼儿积极的探究兴趣,幼儿是否会使用材料,材料是否能帮助幼儿建构新经验。
(三)发挥混龄优势,提升探究能力
幼儿科学认知等方面的发展,得益于他们在教师间接指导和同伴互动互助下所搭建的“最近发展区”。混龄活动中幼儿间的互动行为体现了“大带小、小促大”的特点,弟弟妹妹们能获得来自哥哥姐姐的榜样示范或者热心帮助,哥哥姐姐能主动承担照顾的责任。以光影探索区的一次游戏互动为例,几位中班的小女孩来到光影探索区后打开手电筒做影子游戏,对投放到白墙上的影子感兴趣,并尝试去摁住它,抓住它。不一会儿,又来了几位大班的姐姐。姐姐们先是用双手变化出几只小白兔的轮廓,然后教给中班的妹妹们如何变化手部动作,接着她们利用老师投放的小狗、大象、孔雀等手影图卡逐一进行尝试、模仿。最后她们是一边尝试讨论,一边自主创作新的手影游戏,直至区域游戏时间结束。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中班的小朋友由于生活经验少,影子游戏的玩法比较浅显。大班小朋友生活经验相对丰富,能够主动帮助中班的妹妹们,还共同在现有的手影游戏中进行创作。大班幼儿通过榜样示范的方式将自己的经验迁移给中班幼儿,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吸收新经验的中班幼儿的启发,从而进行“另辟蹊径”的思考和尝试。如此一来,他们都能在相互交流碰撞后提升探究能力并继续热情高涨的游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依据科学活动目标、关注材料层次及差异、注重活动情境创设、实施动态化材料调整、充分发挥混龄优势的实施关键點,多维度支持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幼儿表现得更自主、更主动,探究能力更强,对周围事物和科学现象的认识也更全面,也为教育部下达的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工作提交一份高质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夏力主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