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数字非遗建设的探讨

2020-07-14周教贤

神州·下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形势数字

周教贤

摘要: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速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众逐渐降低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为了更好的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可以建设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数据,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建设研究。本文主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建设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新形势;数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建设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和支撑,将其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充分展示出来。大数据技术的成熟也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层次挖掘的可能,相关人员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进行掌握,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建设提供帮助。

1.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主要是基于数学建模的手段对数据实施分析和研究,从而发现事物内在本质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更好的对未来实施相应的预测。在大数据时代产生了相应的技术和社会改革,互联网的诞生提升了网页的数据连接形式,使互联网发展成为了数据网络。而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中会产生大量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在一方面扩大了大众对于信息的或许领域,另一方面对于大量的数据信息,大众还是基于检索筛选的形式来对信息进行获取,但是这种获取方式在目前信息逐渐膨胀的情况下已经无法有效实施。所以目前对于数据信息的采集以及处理需要朝着更高级的展现方式转化,目前最迫切的需求不再是实施信息共享以及有效的交流,而是进一步整合数据内容和分析数据内容,有效整合数据内容可以提升数据的智能化这也成为了目前相关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例如,在互联网中搜索最为频繁的词汇和一些时期的频繁搜索词汇相比较,会建立一种较为特殊的模型。这种模型可以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属于其独特的搜索词汇,使大众能够迅速在网络中找到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基于传统信息处理手段,大众无法从数据库中找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何数据,但是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实施分析,并使这些数据与其他事件产生关联,就可以准确推导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内容。这种方式只能通过大数据实现,而大数据内部还暗含着一些隐藏规律,需要大众不断探索,不断发现。

2.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建设中存在的弊端

2.1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的急速增加

在新形势下,信息技术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转化,使其形成数据信息格式进行储存,还可以将一些鼓声或是吟唱以多媒体技术进行储存,使其能够更好的得到传承和弘扬。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对其更新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目前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数据会不断上升。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这时大众日常生活与活动都会产生较多的数据信息,这也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立项活动需要得到较为安全的存储和归纳。在未来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模式也会产生相应的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规模呈现量级,而其实际数据形态也较为多样,假如在这时没有建立合理的数据管理平台,在未来就无法快速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

2.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程度不够

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主要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但是这些内容都是静止的,数据和信息之间没有一定的联系,这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较为散乱,无法有效归纳。比如,某市有数十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绝大部分都和少数民族文化有着联系,这也表示少数民族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其中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内部没有必然联系,同时因为少数民族之间的差异,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的分析没有根据,这也导致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缺失,需要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对其提供较为积极的指导和辅助。

2.3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缺乏互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档案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传统档案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但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并没有保密方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建设的时候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其进行传播和弘扬。合理的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可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大众之间的互动,还可以让大众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随着的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了一定的社会需求,其中一些科学研究人员和普通大众都想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大众整体素质在不断的增长,普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字介绍和图片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大众对于新媒体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求逐渐提升。但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数据服务存在一定限制,因此想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就需要拉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大众的联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大众提供较为丰富的服务,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的互动[1]。

3.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策略

3.1充分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

新形势下,互联网信息技术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和传播,这也为大众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定的契机。在大数据环境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需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信息处理为基础,通过对非遗信息内容的展示构建较为完善和规范的数字资源系统,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新形势下大数据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实时更新,非遗可以以信息数据的形式存在,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其中包含了民间传统文化,民族音乐,民间技艺,民宿民风等等。在对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描述的时候其描述方式也多种多样,不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发扬,演化进行了描述,还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了较为明显的表示形式,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员,相关记录文献等等。在大数据时代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都可以汇聚在一起,分为不同的节点,另外这些数据和信息可以被搜集和整理,并对其展开较为标准化的描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以更加立体的形式存在[2]。

3.2建立相同的技信息描述标准

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所以这时建立相对统一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规范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信息处理效率,还可以为其资源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能力奠定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信息描述技术进行的数字建设,这种数字建设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语义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相同的标准为其提供计算机能够了解的含义,而这种含义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能够将其数据分为不同的类别。这种数据类似网页,也可以成为相应的组织單位,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数据提供不同的网页地址。这种语义化数据信息也代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字形式呈现,而是具有活力和生机的,不但可以对其进行定位,还可以和其他数据拥有相同的标签。这也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可以和其他数据联系起来,之所以能够和其他数据联系起来主要是因为这些数据不是以网页的形式联系起来,而是借助数据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数据的联系是以数据属性产生的,对用户来说,这也表示其可以从一片数据转移到不同的数据,这种跳转形式不需要基于链接形成,而是需要内部意义上的连接[3]。

3.3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建设的重视

数据库能够将信息汇总起来,并对其实施相应的处理和分布,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建设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新形势下,大数据发展较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处理和传播都产生了一定的改变,所以这时就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可以为大数据服务提供一定的支撑。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的存储不再基于数据表来实现,而是以关联数据和非关联数据形式存在的。储存方式的灵活多样不但代表着业务模式的多样化,还代表着业务展示方式的多样化。未来在大数据信息技术发展下,数据会呈现量级增长,一些工作已经无法依靠人工完成,所以这时使用较为高效的数据分析技术不但可以实现智能识别,还能够增加数据的传输速度,使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中得以开展[4]。

4.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我国传统文化中较为特殊的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性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弘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大数据时代下,新型思维和技术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较为广阔的发展平台,还可以对传统信息传方式进行改善,这样能够将数据集合起来拉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实现有效的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赵富学.基于信息集成服务的少数民族体育非遗资源档案数字化平台建设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1).100-101.

[2]王晓敏,李晗.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策略探究——以“互联网+”为视角[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2).119-120.

[3]张华,许丽霞.社交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基于性别的视角[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9(1):81-94.

[4]谢海洋.档案学语境下直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策略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8(4).123-124.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形势数字
答数字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