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学分银行”:为终身学习赋能
2020-07-14张双志
[摘 要] 以链式时间戳、分布式账本、智能合约等为底层技术支撑的区块链,为破解当前学分银行建设所面临的学分记录非法篡改、学分认证不透明和学分转换不顺畅等中心化治理困境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技术方案。遵循“技术逻辑→创新应用→风险挑战→公共政策”的分析框架对“区块链+学分银行”赋能终身学习进行了系统性考察和审思。研究发现,链式时间戳赋能学分记录可追溯,有助于构建可信的终身学习账户;分布式账本赋能学分认证去中心化,有助于塑造扁平化的学习体系;智能合约赋能学分转换自动履约,有助于实现学习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区块链+学分银行”在为终身学习带来一系列创新应用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学分记录不可修正、学分认证数字集权、学分转换系统失控等风险挑战。那么,从数据层治理、组织层治理与机制层治理等三个方面展开公共政策选择论述,以期在政策层面确保学分记录安全可信、学分认证规范有序和学分转换激励相容。
[关键词] 区块链; 学分银行; 终身学习; 技术赋能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张双志(1990—),男,贵州毕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职业技术教育研究。E-mail:zhangsz0528@163.com。
一、引 言
知识经济的来临,宣告“一次性”学习时代的终结,人们需要不断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以应对不断变化更迭的社会发展。1996年的《德洛尔报告》开启欧洲学分银行的制度化建设进程,也推动了终身学习理念在全球的广泛传播[1]。重新审视《富尔报告》和《德洛尔报告》,发现“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嬗变的难点在于如何大规模推进学分银行服务“学习+”实践。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或许能革新现有学习方式[2],降低学分记录、认证与转换的成本。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亟须加快推进学分银行建设以关照学习者从不同学习途径所获得学习成果的有效性,实现不同类型与等级学习成果之间的等值融通[3]。当前,学分银行建设却面临着学分记录非法篡改、学分认证不透明、学分转换不顺畅等中心化治理难题。
以可追溯、去中心化、自动履约等为主要特征的区块链,为解决当前学分银行建设所面临的中心化治理难题提供了技术可能性[4],有助于推动以学分银行为纽带的终身学习体系从理念构建到实践落地。区块链的哈希算法、P2P网络通信、共识机制等底层技术,有助于搭建贯穿学习者终身学习全过程的“学习链”,形成学分数据的价值信任机制。那么,不同学习类型所获得的学习成果能否借助区块链在互联网上实现记录、认证和转换,这对于推动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文在厘清学分银行建设所面临的中心化治理难题的基础上,遵循“技术逻辑→创新应用→风险挑战→公共政策”的分析框架对“区块链+学分银行”赋能终身学习进行了系统性考察和审思,以期引起学界对价值互联网时代终身学习的发展问题进行关注与探讨。
二、学分银行建设面临的中心化治理难题
工作场域的学习日益成为劳动者应对新技术挑战,维持自身职业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然而,通过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学习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在当前教育体制中却面临着信效度危机[5]。如何将各级各类学习成果通过统一、科学与规范的学分基准进行记录、认证和转换,有助于塑造通过学历教育之外其他途径所取得学习成果的合法性。学分银行因此孕育而生,其成为衔接终身学习从理念构建到实践落地的关键纽带[6]。当前,学分银行建设却面临着学分记录非法篡改、学分認证不透明、学分转换不顺畅等中心化治理难题,需要学术界与实务界引起高度重视。
(一)学分记录面临非法篡改问题
从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或非正式学习所获得,并经过权威机构核实和认证的学习成果皆可视为表征学习者学习量的学分值,即学习成果是学习者完成一系列课程学习后的学分量化结果[7]。换言之,学习者获得的某一项资历证书,就是通过逐步完成该项资历证书预先规定的课程学习后所达成的学分记录结果。1998年2月,英国教育大臣戴维·布朗克在向国会作《学习时代》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个人学习账户”,指为满足学习者终身学习需要而由学习者、企业和政府共同负担学习费用的专门账户。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学习账户的内涵功能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其中将学习者在不同学习时间、地点与方式所获得不同类型与级别的学习成果在账户层面实现全程记录成为其核心功能。然而,现有的“互联网+学分银行”虽在终身学习领域已有长足进展,但仍存在许多诟病,包括学情数据共享不足、结果应用体验不佳以及学习链激励机制不清晰等问题。当我们查阅学习者的学分报表时,或多或少都会在心里想这份学分报表是否被非法篡改过,事实上也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8]。由此,确保学分记录安全可信无疑是构建贯穿学习者终身学习“全学习链”的基础工作。
(二)学分认证面临不透明问题
学分认证是指对学习者通过各种学习途径所获得学习成果依据一定标准将其转换成某一层次的标准学分,以测算其“含金量”[9]。如果不能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标准化、规范化与科学化的认证,那么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就如同空中楼阁一般,失去现实基础和动力源泉。可以说,学分认证是学分银行建设的核心工程,也是学习者广泛参与终身学习的激励机制。然而,信息互联网其实就是一个中心化的网络结构,学习者无法掌控自己的学分数据,学校、企业、政府等组织机构搜集、掌握与管理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却未能及时反馈和更新学习者所需要的学习成果。显然,与学习成果相关的组织机构形成了一个以学分认证为中心的网状嵌套结构,其最大限度地收割了学习资源带来的数据红利,而学习者却在终身学习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失去了掌控自身学分数据的权力。学分认证不透明源于获得政府授权的组织为了维护其正规教育的中心地位,通过颁发学历文凭限制学习者对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学习的选择余地。因而,确保学分认证公开透明是推动学习者根据自身需要构建个性化知识体系的制度保障。
(三)学分转换面临不顺畅问题
学分记录与认证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学分转换上,即不同的组织机构通过对学分记录结果的认可与证明后,允许学习者从一个课程/科目转移到另一个课程/科目而无须重复学习相关内容。换言之,学习者无论通过什么学习途径获得的学习成果,只要能够被国家统一规定的资历评价标准所核实与认证,就应该得到现行教育体制的认可和采用。学分记录的可信和学分认证的可用,共同塑造了学分转换的可享与可管。学分转换可以帮助学习者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和节约不必要的学习时间,从而促进其在不同类别与级别资历之间的顺畅流动,这无疑会有助于普及终身学习理念和提高人力资源质量[10]。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学分转换,不仅是不同类型与层次教育之间的学分转移和兑换,还包括面向工作世界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与学历证书之间的学分转换,甚至还涉及公众参加的社区学习证明等。当前,学分转换需要经过网点初审、分中心复审和管理中心终审的三级审核,烦琐的规制管理无疑会给学习者带来时间成本的增加和学习效率的降低。所以,确保学分转换衔接顺畅有助于学分银行打通建设进程的最后一公里。
三、“区块链+学分银行”的技术逻辑
终身学习从理念构建到实践落地需要发挥学分银行的枢纽作用,然而其建设进程却面临着学分记录非法篡改、学分认证不透明、学分转换不顺畅等问题。这就要求在推进学分银行建设的过程中,确保学分记录可追溯、学分认证去中心化、学分转换自动履约。那么,以链式时间戳、分布式账本、智能合约等为底层技术支撑的区块链,无疑在学分记录、认证和转换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1]。在厘清“区块链+”学分银行的技术逻辑基础上(如图1所示),才能清晰地回答“区块链+学分银行”赋能终身学习的创新应用及反思其可能会产生的风险挑战,继而为选择相应的公共政策提供理性思考。
(一)链式时间戳赋能学分记录可追溯
从技术层面解决学分记录的可信、可用、可享、可管等问题,形成学分数据的流通共享基础,构建学习者、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协同参与的学习链激励机制,不失为技术赋能终身学习的可行切入点。作为价值互联网核心引擎技术的区块链,有望解决信息互联网时代普遍存在的“数据孤岛”“信息壁垒”等问题[12],提升管控数据的处理能力,形成高质量的数据共建共享机制。区块链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数据结构,上链数据的区块头都会标有时间,便于标记学习者完成学分的生成时间和连接顺序,这样学分数据就会被价值互联网永久保存且不允许篡改。换言之,区块链通过哈希算法对学分数据进行压缩和加密,形成学分时序区块结构以保证学分数据全程可追溯,这样能够唯一标识某一刻时间的数据结构就叫链式時间戳。显然,链式时间戳有助于提升学分数据的可信度,这对于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学习者的学分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数字签名和区块时间逐一查证,实现了学习事件全程可追踪可溯源,有效规避了虚报学分、篡改学分等造假行为,这样就能在技术层面保证学分记录的透明度、真实性和科学性。
(二)分布式账本赋能学分认证去中心化
哈希算法的压缩和加密处理,形成了学分数据的链式时间戳,这就让学习者所取得的每一次学习成果都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在时空上组成了一根有着先后顺序的学分链条。学分链条通过P2P(端对端)网络通信技术建立节点联系,每个节点既是学分认证服务的请求者,也是学分认证服务的响应者,各个节点之间彼此信任、共享与共建学分数据,不再依赖中心服务器,直接去除第三方参与[13],这样就为学分认证形成了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服务系统。换言之,分布式账本系统有助于将学习者所有的学习成果以数字方式同步到网络的每一个节点,而这些节点是不存在中心节点的,与学习账户相关的每个节点都是平等的。分布式数据库带来了分布式价值链,不仅能突破不同专业藩篱的限制,还能突破学习的时空限制,将学习者从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学习途径获得的学习成果与相关的学历教育资历结合起来,实现不同类型与等级教育之间的学分相互认证。扁平化的学分认证管理不仅给学习者带来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也能适应他们对学习意愿和要求的更多自主选择。显然,分布式账本有助于形成去中心化的学分认证,将学习者从学习边缘请向了学习中心,真正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终身学习理念。
(三)智能合约赋能学分转换自动履约
学分转换不仅是学分数据的转移,更是学分价值的交换。传统的学分数据库是一种单方维护的信息系统,只能实现学分数据的传输,而不能实现学分价值的传递。然而,区块链引入了一种多方维护的共识机制,要求学分数据从输入、维护到输出的多方共同验证,构造了去中心化的学分数据库管理模式,实现学分信息与价值的同时传递。就其技术原理来说,哈希算法生成学分记录所需要的Merkle树交易事务集,非对称密码学对学分数据进行数字签名,使其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学分数据的价值传递需要不同节点通过P2P网络通信实现所属节点的区块信息量证明,从而在点对点的传输过程中形成学分数据所需要的价值信任。可见,学习者、学校、企业、政府等之间的学分数据传递与交换,在技术层面实现减少第三方干预是可行的,这就完成了学分转换的自动履约。换言之,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形成了在互联网信息传递过程中具有自动执行、自动传输和自动验证功能的智能合约[14]。基于事先约定的规则,通过将学分数据所涉及的记录和认证同步整合为学分转换,实现了学分记录、认证和转化的衔接顺畅,在去信任、自动化与智能化的自动履约过程中彰显学分价值。
四、“区块链+学分银行”赋能终身学习的创新应用
区块链通过哈希算法、P2P网络通信、共识机制等基础技术,可形成防篡改、去中心化、自动履约等功能特征,推动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的跨越发展[15]。因此,通过区块链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学分记录、认证与转换的数字代码化,比较好地解决了学分银行在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学分记录非法篡改、学分认证不透明、学分转换不顺畅等中心化治理困境。那么,区块链在解决学分银行建设难点问题后,能为终身学习从理念构建到实践落地带来哪些具体的创新应用,需要在学理层面进一步厘清。
(一)链式时间戳赋能学分记录可追溯:构建可信的终身学习账户
将学习者突破时空限制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形成一个能够被链式时间戳记录、追溯与验证的终身学习账户,有助于构建教育行业亟须的信用体系和解决全球性学历造假难题[16]。早在2015年,麻省理工学院开始基于区块链独特的加密存储技术优势,研发数字学历证书查询与验证服务平台,旨在帮助学习者实现以数字化的方式管理自己的学习履历。同样,意大利卡利亚里大学为其2018届毕业生颁发了基于区块链加密认证的数字学历证书,印度理工学院也开始在孟买校区(即“孟买理工学院”)着手推出自己研发的区块链数字证书项目“印度链”(Indian Chain)[17]。2019年5月,新加坡人力发展管理局宣布所有通过剑桥N水准、O水准、A水准考试的学生,中学教育和中学后教育毕业生以及通过新加坡劳动力技能资格课程学习的学员都将获得添加至其个人学习账户(MySkillsFuture)的电子文凭证书,同时学校、培训机构、用人单位等亦可通过OpenCerts平台直接快速地查询与验证学习者电子文凭证书的真伪[18]。因此,链式时间戳赋能学分记录构建起可信的终身学习账户,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共享平台,能为不同类型与级别学习成果的记录、认证和转换提供新的可选项,实现了学分数据信息与价值的同时传递,也为学校、企业、政府等查阅、获取与验证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提供了安全、便捷和可信的平台服务。
(二)分布式账本赋能学分认证去中心:塑造扁平化的学习体系
哈希算法形成的链式时间戳,有效保证了学习者通过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学习方式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与正规教育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一样安全可信。在此基础上,P2P网络通信技术使得学习者、学校、企业、政府等各自成为一个链上节点,每个节点不仅信息存储能力对等,而且都有可能会成为阶段性记账中心,可以直接实现点对点之间的信息和价值传递。可见,基于区块链开发的学习系统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除了政府批准的学校、培训机构具有提供教育服务资质外,一些行业企业、教育基金会、社区等社会组织也可以承担专业教育服务提供商的角色[19]。那么,学习者在这些非政府授权的教育服务提供商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可以基于统一的学分认证标准转换后得到现行教育体制的认可和采用。其中,学习者的学分认证过程是基于国家统一标准,而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第三方评估机构为其背书。换言之,学习者的学分认证过程可以从技术层面剔除中间交易机构参与,减少了人为介入,降低了学分认证的组织成本与操作风险,实现了学分认证的高效性、科学性与扁平化。因此,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构成的学习链有助于破除当前教育系统的学院化、权威化与中心化,满足碎片化网络学习时代对去中心化学习的强劲需求,推动正规教育、非正規教育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融合、共生与发展。
(三)智能合约赋能学分转换自动履约:实现学习资源的优化配置
智能合约的共识机制实现了学分转换自动履约,有助于从技术层面解决信息互联网时代教育所面临的学分数据孤岛、学分数据确权等信任构建问题,重塑大数据时代教育治理结构,打造高效、低廉与便捷的学习资源共建共享平台。2017年12月,全球首个基于智能合约激励的在线教育平台(BitDegree)在立陶宛完成积分发行,第一轮融资规模达1.4亿人民币,其主要目的是让学习者能够掌握当前劳动力市场所急需的技能[20]。学习者会按照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主动学习与之相关的课程内容,并将学习成果上传平台以供企业考核评估,同时,企业也会根据对学习者学习成果的检视结果履行平台约定对其提供合适奖励,实现了企业与未来员工(优秀学习者)之间双向良性沟通交流。无独有偶,作为韩国商科管理学最高学府的首尔科学综合大学院大学(aSSIST)也在2018年开发了加密学分转换平台[21],在校学习者可根据在校学习成果获得加密学分的奖励,兑换学校颁发的学术研究资历证书;毕业后的学习者也可以继续使用已有的学分或者利用工作实践成果获取新的加密学分,以免费获得学校提供的最新技术与经济管理相关的在线课程学习机会。可见,教育智能合约的开发与使用,有助于构建网络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运行的新模式,激发学习者、学校、企业等参与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习资源的优化配置。
五、“区块链+学分银行”赋能终身学习的风险挑战
毋庸置疑,以算法和数据为基础的区块链能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更加智慧、更加便捷与更加优质的公共教育服务。然而,技术的内在属性决定了区块链赋能终身学习是一把双刃剑,技术自身所具有的演化逻辑,在提升学习效率和降低学习成本的同时,会不会对学习者学习的某些非效率价值产生威胁?技术赋能是有限度的,任何技术的发展都应为人类普世价值服务,不能脱离人类社会伦理价值与法律制度的规约[22]。遵循区块链赋能学分银行的技术逻辑,可知“区块链+学分银行”在为终身学习带来一系列创新应用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学分记录不可修正、学分认证数字集权、学分转换系统失控等风险挑战。
(一)链式时间戳可能导致学分记录不可修正
学分概念的出现有效避免了学习者的重复学习,实现不同类型与等级学习成果之间的价值转换,有助于其在不浪费时间与资源的前提下获得更高层次的教育资格。因而,在区块链赋能学分银行的治理过程中,任何涉及学分数据的记录、更新和修改只有获得学习者、学校、企业、政府等相关节点的核对与认可之后,才能同步更新和覆盖原有的学分数据库。换言之,链式时间戳的设计使得任何上链的学分数据都很难被篡改,除非出现能够控制分布式网络51%以上哈希率的恶意“矿工”(Blockchain Miner),才具备发动全网络攻击及修改数据记录的能力[23]。然而,区块链算法的线性运行思维会与以公平和平等为主要特征的非线性教育逻辑产生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例如,某链上节点在完成学分记录之后,觉察到审核工作可能存在失误或者受到黑客攻击系统等原因,决定撤销该次学分数据记录,却需要至少51%的节点通过账本记录回顾达成一致,才能使得这次学分记录恢复到最初状态。可见,区块链的防篡改功能在增加学分数据可信度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修正某次学分数据记录失误的成本。嵌套于学分银行建设的区块链技术要具备容错纠错机制,为终身学习参与各方至少留有撤销或更正某次学分数据记录的机会。
(二)分布式账本可能导致学分认证数字集权
美国著名数字技术专家梅兰妮·斯万认为区块链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记账系统,亦是一种可以在无第三方参与状态下建立彼此信任的数据库[24]。哈希算法将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所获得的学习成果,以加盖时间戳的数字化形式记录在学习链上,接着通过P2P网络通信技术完成全网络的点对点存储、验证与传播。因此,实现学习者以对等的关系直接参与到学校、企业、政府等对其学习成果进行审核和证明的环节,整个学习成果认证过程就成功规避了相关学分认证组织的第三方参与,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与降低征信成本。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功能引发了“去中心化治理”在学界研究的热潮,但是褪去“规制技术”或者“法治技术”的鲜艳光环之后,旨在通过数理技术方式实现社会良性治理是否缺乏深刻的社会现实基础,值得引起学界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层面的反思探讨。标榜去中心化的学分认证体系,其实只是将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治理模式置换为以强大节点联盟形成的新中心实现技术控制。因此,分布式账本赋能学分认证在解构传统中心化治理弊端的同时,也会由于中心化权威节点的缺失而可能陷入破坏教育生态系统行为的数字集权,落入“伪去中心化”或“多中心化”的学分数据链上治理陷阱。
(三)智能合约可能导致学分转换系统失控
学分转换系统体现为合约与算法的相统一,合约既由算法表征,也由算法执行。遵循技术逻辑运行的算法不受合约参与方交易意志的束缚,而是将合约成立、有效与执行的过程表现为一套既定的数字代码。然而,数据鸿沟、算法黑箱、效率优先等算法自身所固有的技术瑕疵,也相应会给智能合约的运行过程产生不可避免的风险挑战。首先,数据鸿沟源于学习者、学校、企业、政府等合约参与方自身所占有的学分数据是有结构性缺陷的。合约的运行依赖于学分数据,假如数据本身具有偏差性,那么学分转换结果也很有可能带有歧视。其次,源于技术自身演化逻辑的算法黑箱,可能会对智能合约的运行过程产生隐私泄露等安全问题。存在技术“漏洞”的算法在运行学分转换合约时,可能会被网络黑客等外部信息所攻击,所有参与转换的学分数据都会因此被泄露,危及合约参与方的学信隐私。最后,算法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突破人类思维运算能力的局限,大幅提升数据处理的时间效率[25]。为了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学分转换量,算法势必会抛弃最优效率分析流程,而选择最差效率计算方法。那么,奉行效率优先的智能合约,就不能承载学分利益攸关方的关系性合约安排。可见,智能合约赋能的学分转换可能并未真正实现“智能”,还有可能会由于自身所固有的技术缺陷引致学分转换系统失控。
六、“区块链+学分银行”赋能终身学习的公共政策选择
基于区块链赋能的学分银行在推动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同时,也可能引致学分记录不可修正、学分认证数字集权、学分转换系统失控等风险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能单纯通过变革技术本身获得根本解决。显然,如何促进“区块链+”学分银行与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在政策层面的有效衔接,是防范“技术悖论”的有效途径。因而,本文将从数据层治理、组织层治理与机制层治理等三个方面展开公共政策选择论述,以期在政策层面确保学分记录安全可信、学分认证规范有序和学分转换激励相容。
(一)数据层治理:确保学分记录安全可信
哈希算法的压缩与加密功能虽然有助于保证学分记录的不可篡改,但也导致学习链上的所有信息具有公开性、透明性与开放性,即区块链节点上的数据都可以被追溯查询。学分数据作为终身学习时代最具有价值的资产,在理论范式、方法流程、资源配置、管理决策等方面形成了大数据驱动的全景式学习框架。同时,这些涉及用户隐私的学分数据可以通过“推荐算法”等大数据技术得到很多富有价值的推断结论,进而对学习者、学校、企业、政府等用户的状态与行为进行预测。这些推算结果假如用于某些不正当的“学分寻租”或者商业营销活动,可能会产生新的教育不平等、教育不公平等现象,这显然不是利用“区块链+”进行学分银行建设的初衷。英国技术哲学家大卫·科林格里奇在《技术的社会控制》一书中认为破解“技术控制困境”(Technology Control Dilemma),需要保证技术具备可改正性、可控制性和可选择性等三重属性[26],以促进其实现良性发展。因而,确保学分记录安全可信的公共政策选择需要贯彻“数据正义”理念,强调事前监管的数据透明和事后监管的结果非歧视,从数据层面完善构建终身学习账户的技术生态链。
(二)组织层治理:确保学分认证规范有序
从区块链技术逻辑来说,学分认证的去中心化就是链上每个节点都可以平等参与学分数据的账本记录,不需要借助任何权威的中心节点即可实现学分认证的点对点传输。那么,根据参与节点的范围与去中心化程度的差异,可将学习链区分为公有学习链、联盟学习链和私有学习链等三种适用于不同场景的组织框架[27]。就公有学习链而言,它是一种完全去中心化的组织架构,随着节点数量增加不仅出现相互争夺数据记账权的内耗现象,还会降低数据传输与信息确认的效率,导致以牺牲效率换取公平。从私有学习链来说,它是一种中心化的组织架构,链上节点数量有限、身份透明,数据记账权由中心节点指定,旨在用公平换取效率。就联盟学习链而言,它介于公有学习链和私有学习链之间,是一种部分去中心化的组织架构。利益攸关方一起构成学分认证的联盟链,智能合约界定了各节点在链上的读写权限,学分数据根据协议进行有限公开。显然,兼具公平、效率和信任的联盟学习链,根据协议指定主导节点形成部分开放、透明与高效的特点,在消解傳统“中心—边缘”主客二分式学分认证结构的同时,为确保学分认证的规范有序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组织架构。
(三)机制层治理:确保学分转换激励相容
学分记录和认证的实质就是学分数据的信息传输,而学分转换则是学分数据的价值传递,数据的价值传递远比其信息传输所涉及的技术原理更加复杂。智能合约可借助区块链的链式时间戳、分布式账本等底层技术获得转型与突破,区块链也可利用智能合约的可编程思想实现从2.0到3.0的跨越式演进。区块链赋能学分银行正是通过可编程思想将学分记录、认证与转换的过程算法化(Algorithm),即将学习者、学校、企业、政府等事先约定的学分转换合约转化为一套以数字形式指定的代码承诺,合约参与方可不依赖中心系统实现学分转换在区块链上的自动履约。因此,智能合约赋能的学分转换系统实质就是一种机制设计,旨在为数字比特空间和学分转换行为构建起体现合约参与方偏好意图的智能窗口[28]。具体而言,机制层治理表征了区块链应用学分转换过程中所设置的激励约束条件之合法性和合理性,以确保链上节点不会恶意篡改学分记录,并按照约定及时认证和分享新的学分数据,以保证学分转换系统能够处于不断循环更新的计算周期中。换言之,奉行激励相容原则的机制设计有助于促进学分数据共享、降低学习成本和优化治理流程,为学分转换系统变革在技术层面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路径。
[22] 趙金旭,孟天广.技术赋能:区块链如何重塑治理结构与模式[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3):187-194.
[23] 马春光,安婧,毕伟,袁琪.区块链中的智能合约[J].信息网络安全,2018(11):8-17.
[24] 贾开.区块链的三重变革研究:技术、组织与制度[J].中国行政管理,2020(1):63-68.
[25] 肖凤翔,张双志.算法教育治理:技术逻辑、风险挑战与公共政策[J].中国电化教育,2020(1):76-84.
[26] 陈凡,贾璐萌.技术控制困境的伦理分析——解决科林格里奇困境的伦理进路[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7-82.
[27] 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中国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EB/OL]. (2016-10-18)[2020-04-01].https://www.sohu.com/a/224324631_711789.
[28] 贾开.区块链治理研究:技术、机制与政策[J].行政论坛,2019(2):80-85.
[Abstract] The blockchain supported by the underly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chain timestamp, distributed ledger and intelligent contract, provides a feasible technical solution to solve the centralized governance dilemma faced by the current credit bank construction, including the illegal tampering of credit record, the opaque credit certification and the unsmooth credit transfer. Following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technology logic, innovation application, risk challenge, and public policy", this paper ha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and reflected on the lifelong learning enabled by "block chain + credit bank". It is found that credit records enabled by chain timestamp can be traced, which helps to build a credible lifelong learning account; decentralized credit certification of distributed ledger helps to build a flat learning system; automatic performance of credit transfer in intelligent contract is helpful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learning resources. However, while "blockchain + credit bank" brings a series of innovative applications to lifelong learning, it may also generate risks and challenges such as uncorrectable credit records, centralized digital credit certification and uncontrolled credit transfer system. Then, the discussion on the selection of public policy is carri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 of data layer governance, organization layer governance and mechanism layer governance,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ecurity and credibility of credit record at the policy level, effective credit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and credit transfer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Keywords] Blockchain; Credit Bank; Lifelong Learning; Technology Empower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