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高年级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课前三分钟”
2020-07-14许浅生
许浅生
【摘要】有效的课内讨论建立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积累,课内的几分钟至十几分钟远远不够,如将课前三分钟交给学生将会有效的改善这一状况。我们提前将任务布置到各小组,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合作、讨论、探究、总结形成展示方案,大胆的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在整个准备过程中时间是开放的,讨论是自由的,有助于同學们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小组的磨合。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课文应采取不同的形式。在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前教师注意做好目标的指导、时间性指导、开展形式的指导、角色分工的指导,让课前三分钟活动真正为课堂服务,达到它应有的效果。
【关键词】课前三分钟 活动形式 活动指导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6-0164-02
在新课程标准的倡导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已广泛的推广。数学课中适时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教研观摩中,笔者发现大多的合作学习只重视课中的合作探究,却忽略了一个“开始”。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课前三分钟是一节课的开始,其实也是学生合作探究的开始。现如今,大部分的教师将课前的开始仍只限于老一套的课前导入,作业讲解,情境再现等。经过长时间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我认为将这短短的课前三分钟适当的交给学生,让学习小组去准备去展现去导入,同学们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气氛会更为活跃 ,学习效果也会更好。我们提前将任务布置到各小组,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合作、讨论、探究、总结形成展示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时间是开放的,讨论是自由的,有助于同学们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小组的磨合。课前三分钟活动不是纸上谈兵,成功与否影响着一节课的效果。小学生毕竟年龄小,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面就我的一些实践经验谈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活动形式多样化
(一)趣味演讲充分调动课堂气氛
演讲并不是语文的专利,数学也可以有演讲。演讲的内容可以根据课文而定,如数学家的介绍。在学习圆周率时,学生根据准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一些人物背景、趣事、贡献等等,括展同学们的认识。还可以根据课文相关的知识进行数学故事演讲。内容的来源可以从报纸书籍上收集,也可以从网上下载。学生在准备的同时势必要在大量的阅读资料中,有选择地进行查阅、搜集、筛选、组织,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不知觉不觉中积累了大量的数学知识,提高了思维能力,文字组织能力以及写作水平。
(二)数学基础知识积累,展现小组学习效果
知识需要积累和总结。课前放手让学生自我梳理,小组合作讨论,每位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整理的思路,在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完善知识体系,以文字、图表等表现形式将所学过的知识梳理总结,最终形成展示方案。展示时学生可以采用留空填写、背诵、公式默写、举例讲解等多种形式进行,达到充分展示出小组的学习效果的目的。如在学习完圆柱知识的单元复习课时,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在准备好的图纸上一边讲解一边写出各种公式,把整个单元知识点重温一遍。同学们听完后满满的佩服,各自心中也自然的对知识进行了一次梳理与积累。
(三)小组竞赛,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数学知识
小组竞赛是数学课前三分钟热身的很好方式。竞赛的内容最好是前一节或前一段时间学习的知识,但不要与该节课脱节,做到紧密相连。这种形式在学习课文的第二课时“试一试”时用得较多。竞赛由小组出题、组织、评价。题目类型可以口头填空、笔算、判断、选择等。组织形式不一定像考试那样枯燥乏味,可以多种多样,如开火车、抢答与时间赛跑等,最后由负责组织的小组评选出当天的冠军,获得大家的表扬。这样的三分钟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的数学知识也得到巩固。
(四)动手操作,展现小组活力
不同的课文内容有不同的展现方式。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现也能唤起同学们的学习欲与创造欲。如在学习“七巧板”的知识时,某小组展示出利用七巧板拼接的各种各样的图案造型,让同学们赞叹不已。又如在学习图案形成时,小组利用各种大小不一或大小相同的圆创造的图案,涂上了漂亮的颜色,眼花缭乱,异彩纷呈。在各种作品的欣赏中,不由得引发了同学们的共鸣与创造欲望。而负责展现的小组在准备的过程中付出极大的努力,在努力中锻炼了自我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充分的展现出了小组的活力。
(五)调查研究,让生活实际进入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利用身边的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也是非常有效的导入方式。如在学习“利率”一课时,小组成员到小区旁边的银行将现实的银行利率表拍下照片放给同学们看,并简单介绍表中内容,引起同学们对银行利率知识的好奇,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如在学习“比例尺”中的“试一试”时,有小组到体育器材室借到皮尺丈量了学校的羽毛球场的实际大小,得到真实数据,确定好比例尺,画出平面图,一边展示一边讲解整个过程,让同学们感受到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二、注重教师指导
(一)目标性指导
课前三分钟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无论学生是准备以上几种形式哪一种,都要有目的性,要与课堂内容有关。内容不能漫无目的,随意离开话题,学生对接下来数学学习没有产生兴趣,造成无效课堂,教学就等于失败。所以,我们对学生准备的内容要提前做好了解与指导,让学生的展现符合课程的需要。
(二)时间性指导
同学们在准备时,对时间的把握往往计划不够充分,有的时候太快结束没有起到应有效果,时间过长影响一节课教学进度。计划好如何利用这三分钟,也需要教师的指导,引导好学生将各环节计划好,做到有序开展。
(三)开展形式的指导
不同的课文内容选择不同的开展形式。小学生心智不够成熟,容易盲目跟风。如前一个小组采用演讲形式开展较好,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表扬,他们就觉得我也要演讲,人家总结性形式做的好觉得自己也要做总结,没有按照内容的差异性进行安排。所以我们得合理的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形式做好准备。
(四)角色分工的指导
小组学习经常出现的一个误区就是学优生处于主宰地位,学困生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教师应引导小组做好合理分工,做到轮流上台,人人都有准备,充分的锻炼每一位学生。
三、激励性评价,助长学生学习热情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每次的课前三分钟活动开展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不能期待个个都非常优秀,但我们得有发现优秀的智慧。教师的鼓励与评价对学生的热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千差万别,所讲内容丰富多彩,说话的风格各不相同,那么展示效果肯定不会一致。大多数学生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认可和表扬,所以教师要引导全班学生学会点评。对其中的成功者进行充分的肯定,让其尽享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欲望,为其他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对于不太成功的展示,要善于从“不成功”中发现闪光点。多采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一句热情的“你真棒”“说的太好啦”“你们真有创意,这点连老师也没想到……”让学生变得更活跃更积极。当然,对学生存在的较为明显的不足,我们也应及时婉转指正,能让学生在尊重中成长,在感激中进步。
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是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学习的过程。学习小组不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聚在一起,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讨论,没有一起学习,而有效的课内讨论建立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积累,课前三分钟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小组学习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小组成员一起学习的时间、机会、任务变得更多更开放。同学们通过在课前三分钟活动中组织、欣赏、学习,让课堂从开始就变得活跃而有激情,每一次都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