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欧阳中石看京剧
2020-07-14周元庆
周元庆
几年前,我受命于欧阳中石的爱女——首都师范大学戏曲研究所欧阳启名教授,为上海京剧院和国家京剧院当下活跃于舞台的几位京剧艺术大师拍摄舞台造型照片。
随启名教授到上海京剧院拍摄时,正值盛夏,奚中路、王佩瑜、冯蕴等艺术家已盛装做好准备,上海京剧院专职摄影师刘海发老师也已布置好灯光,这让我深受感动。
回京后,我又随启名教授到国家京剧院拍摄了尚长荣(中国剧协主席)、邓沐伟、张建国、宋小川、景琏琏等艺术家的造型照。通过几次拍摄活动,我深深感受到这些艺术家对待京剧艺术的孜孜以求、精益求精。这着实令我敬佩。
后来,有幸沾欧阳中石先生的光,在长安戏院、梅兰芳大剧院拍了几次京剧,逐渐领教了京剧的魅力与感染力。
在长安戏院那次,中石先生与北京市原常务副市长张百发比邻而坐。张市长也是个戏迷,他十分热情地与中石先生握手寒暄。散戏后,剧场里不少戏迷认出了正在看戏的中石先生,纷纷向先生挥手问好致意,有的戏迷高呼,“中石先生您好!”“感谢您对京剧的贡献!”
看来戏迷们深知欧阳中石先生在京剧界的地位与贡献。
中石先生是京剧四大须生之一奚啸伯先生的嫡传弟子。1930年代,京剧界一片繁荣,诸多流派产生。京剧殿堂异彩纷呈,新戏不断涌现,唱腔、伴奏不断创新,老百姓对京剧的喜爱达到顶峰。
因为同学的哥哥是戏院经理,中石先生经常得以看名角们的演出。1943年,先生在济南上中学,一天去同学家玩时随口哼唱了几句奚啸伯的名段《白帝城》。恰好奚啸伯先生在里屋正和主人聊天,听到中石先生唱后,他走出来,问他还会唱其他的剧目吗?中石先生说会,随之又唱一段。奚先生很高兴,说等着我教你吧。中石先生嘀咕,你是谁呀,你能教我吗?这时主人出来说他就叫奚啸伯。中石先生赶紧肃然整衣,深深鞠了一躬,从此开始了与奚啸伯一生的结缘。他们师徒一个在济南,一个在北京,当面学戏的机会不多,只能以书信往来交流。奚先生曾多次表示,希望中石先生下海唱戏,但遭到中石父亲的反对。后来,中石先生报考大学,提前跟奚先生商量,如果考中就读大学,如果落榜就跟着师父下海,奚先生欣然同意。
奚先生是满族正白旗人,曾祖父崇纶官居湖北巡抚,祖父裕德是内阁大学士,父亲熙明能文会画艺术传家。他幼时家道中落,生活拮据,但是他却酷爱京剧,好玩票。8岁时开始跟着留声机学唱戏,后来人们戏称他是“留学生”。为此屡遭父亲责骂但不改初衷,终于19岁时毅然下海。他先学言菊朋,后学余叔岩,转益多师,逐渐形成“委婉细腻,清新雅致”,具有“洞箫之美”的独特艺术风格。后来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和杨宝森并称“四大须生”。因为奚啸伯是从玩票起家,所以他对同为票友的欧阳中石惺惺相惜,格外青睐。欧阳先生才华出众,文采风流,数十年的艺术探索中,奚先生經常同他讨论切磋,十分信任。
1956年小说家汪曾祺一时心血来潮写了一部剧本《范进中举》,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文史学家王昆仑先生大为赞赏,就推荐给奚啸伯。
之后奚啸伯几经打磨,并在长安大戏院参加全市汇演,独获奖金300元。不过奚先生并不满足于此,1962年他在石家庄京剧团时又对此剧进行修改,并专程回北京找爱徒欧阳中石商讨切磋,让他执笔改写唱词。欧阳中石遵从师命连夜挑灯夜作,重新改写了整整三大段,次日师父看过点头不已。
这次修改本成为定稿,此后再也没改过。《范进中举》成了奚啸伯京剧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1976年欧阳先生患脑血栓,怕师父难过,没敢对师父说。后来实在难忍思念的煎熬,便去了奚家。
看到恩师半身不遂,骨瘦如柴,中石先生不禁一下子抱住老师的双肩,呜咽着说:“我看您来了。”奚老老泪纵横,反倒安慰他说:“别难过,别难过。”他还请老师唱一段,奚先生说,这些年没张过嘴,怕是不能唱了。后来他又说:“中石来了,我试试看。”结果胡琴过门到了,他却找不到张嘴的节骨眼儿。琴师又调高调门请师父再试,还是不搭调。老人家喃喃自语道:“真的不会唱了。”说罢像是傻笑,又像是苦笑。欧阳中石衔悲陪老师一笑,猛地转过脸去泪如雨下,心如刀割。被誉为“四大须生”的一代宗师竟然不会唱戏了!
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邀中石先生谈自己的艺术人生,先生谦虚地说自己不是艺术家,也不是这家那家,是“无家可归”,只是一个教书匠。其实,且不说先生在书法、书法教育、哲学、形式逻辑、古代汉语等方面的造诣与地位,其在京剧艺术方面具有极高的威望。我经常在先生家看到当下活跃在京剧舞台的当红演员,聆听先生给他们说戏。
先生在一次闲谈中,还向我透露了一个“秘密”。
在样板戏《红灯记》里,李玉和有一句唱词,“新中国如朝阳,光照人间”,而在以前这句唱词是“新中国似朝阳”。中石先生觉得不妥,因为演唱时,“似”容易让人听成“死朝阳”,所以,他就冒着危险,用左手给样板团写了一封信,建议将“似”改为“如”。后来样板团还真改了。那封信如果现在还留存,那可真值钱了。
因此,那天在剧场里向中石先生高喊“感谢中石先生对京剧的贡献”的戏迷,绝对是发自肺腑的。
我对京剧可谓一无所知,只是在文革期间接受了样板戏的熏陶。自从跟启名教授拍摄、并随中石先生看了几场京剧后,兴趣陡增,因此几次向先生请教京剧的常识。这位首都师范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居然给我这个小学毕业生娓娓道来京剧基本知识,使我受益匪浅。
见我对京剧兴趣渐浓,中石先生特赠我一张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的,他和吴素秋、唐世辛、王玉瑾主演的《乌盆记》光盘,让我如获至宝,时时聆听,至今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