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
2020-07-14吴杏思邓向武
吴杏思 邓向武
摘 要:目前新经济常态背景下物流人才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减弱,同时高校为了自生发展还在不断扩招,进入市场求职的大学生日益增加,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新经济常态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危机已经引起了地方政府、高校、甚至国家层面的迫切关注。大学生是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研究当前新经济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其对策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度。
关键词:经济常态;大学生;就业;困境;对策
据资料统计,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拉动大约100万人就业。经过近几年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随着服务业的加快发展,目前大概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拉动130万、甚至150万人就业。但目前在新经济常态背景市场需求减弱,未来几年均呈下降趋势,自然就会影响到就业。同时高校还在不断扩招,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新经济常态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危机已经引起了地方政府、高校、甚至国家层面的迫切关注。
一、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问题
1、高校教育组织结构、在校师资力量欠缺,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轨
大学生就业受到高校教育层次的影响。教育在宏观上保证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平衡。目前,国内一些高校的发展定位不明确,盲目跟风地追求综合化,对于真正面向社会各行业、各地区的发展,没有一个相应具体政策规划,不能培养出特色人才。如今中国的大多数高校都只注重理论型、学历型人才的培养,却忽视对技术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从而造成了当代大学毕业生空有理论而没有实践经历的现象,导致大学生自身的竞争力不强,因此,“纸上谈兵”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当代大学生顺利就业。
2、专业与市场需求错位
大学生就业受到学科专业设置结构的影响。目前,工学学科相比于法学专业的就业率处于领先地位,教育相关专业就业率则是相对最低的。在这种大背景之下还能呈现就业率增长趋势的就是文学相关专业。当前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都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领域的需求参照更是很少,仅仅是基于学科本身的发展,正是由于存在这种封闭状态,才使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3、就业课程的设置不合理,缺乏就业指导
一方面有些高校并没有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落到细微之处,部分毕业生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规划好就业方向,大多数毕业生都是关注几个就业热点进行择业。但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没有很好把握住校招机会,导致在社会招聘中以失败而告终。由于高校不能针对大学生不同的个体给出区别性和差异性的就业指导,导致现有就业指导方式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
(二)用人单位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的促使下,大学生就业平台已由“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提高了用人标准。学校的等级越高,国家的资源输出越加侧重,一些用人单位就觉得资源多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力就越强。不同层次的大学生也存在自我竞争的状况,研究生与本科生的职位争夺也频有发生。有句成语言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当下的用人单位就目前这种竞争自然欣喜,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坐享其成了。一些用人单位还特地用高新的条件去吸引高学历的大学生,从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然而,恰恰是用人单位的这种行为,导致了目前很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考研的道路,由此“考研热”便应运而生了。
(三)大学生自身问题
1、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
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较强的依赖性,总想工作来找自己,坐等学校组织的招聘会,而不是自己主动去争取,导致他们不愿意努力去找寻适合自己的企业,当前很多大学生仍然是传统的守旧的思想观念,没有意识到当前的严峻形势,很多大学生对就业期望值又太高,好高骛远,对薪酬福利要求不符合自身的能力,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接收这类大学生。而有一部分大学生认知片面,觉得只有到北上广等大城市去就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相对于那些小城市,这部分的大学生都瞧不上,带有一定的歧视性。还有些大学生毕业后只希望去国家事业单位或国有大型企业工作,对这种铁饭碗趋之若鹜,而不考虑现阶段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中小型企业或是私营企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大学毕业生素养达不到企业要求
当前就业环境,所有的企业在用人方面的要求逐渐提高,对学生的思想、行为道德等多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标志着如果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在精神上得到提高、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开发、合作能力缺失那么是很容易在竞争中淘汰。现在很多企业内部组织架构趋于稳定,职位空缺越来越少,“宁缺毋滥”是很多用人单位对当代毕业生的态度。社会趋于稳定,复合型人才才能得到社会的青睐,所以,有过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经历以及综合素质好、创新意识高、行动执行能力强、爱岗敬业以及具备实际专业技能的毕业生便越来越受欢迎,而不在这类的毕业生自然难以找到合适的企业。
二、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措施
(一)改善毕业生就业机制
对于目前的用人制度、编制必须加大力度整改,对各个用人企业不强行干预用人事宜,让用人单位能让有才的人得到就业机会,没有能力的人将不被录用;还要加强对现行的户籍制度的改革,为偏远地区、小城镇以及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平台,这样人才才不会被埋没;与此同时,必须尽快建立健全一个与大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就业保障机制,更好的服务于当下面临就业的大学毕业生。
(二)调整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大学也必须跟进时代,时代的脉动需要把握,不断调整课程结构的加入更如实际的内容,理论固然重要,但必须要贴合实际,符合当代大学生就业的需求。如今,科技发展占据主导地位,科技的发展将国与国之间的关联日益复杂,各行业的合作关系錯综复杂,在信息时代,未来无法预料。学校应开设较多的综合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综合教育也有助于减少因综合课程设置产生的损失,尽可能的使学生在就业时可以满足公司的需求,加强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才流动和竞争日趋全球化。现代化产品的生产与市场各个行业的协同关心非常复杂,已经开始走向全球化经济。我们要多开设国际化课程来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信息公开、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社会需求信息搜集发布、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等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以及政策优惠及对自主创业的扶持信息。
(三)用人单位要完善录用机制和储备人才
在目前的人才市场环境下,首先,用人单位需要从改变以前引进和录用人才的机制着手,要摒弃陈旧的身份制封闭思想,正确的树立一种正确的用人观念。其次,各用人单位必须认识到作为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对于那些处于弱势境况的用人单位而言,更应该积极主动的与高校取得联系,得到一定的获取渠道。
(四)大学生要认清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全方位择业的观念
当今社会城市和农村都在全面发展,工农商等行业都缺专业的人才。大学毕业不是不能就业,而且存在不想就业的情形。大学生可以选择到基层进行历练,需要有顽强的奋斗意识和工作热情,基层有广阔的天地,对刚毕业大学生起到恨到的锻炼作用。许多大学生仅仅将眼光定位到大城市及周边地区,但是城市虽然岗位多,但人才的流动也比较快,其实大学生要换一个思路也可以先到基层进行历练,在农村干出一片新天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2、树立先就业再发展的观念
人才及各种要素的正常流動是市场经济的鲜明特征,各种跳槽现象是一种正常的人才流动,所以大学毕业生可以先到小一点的公司进行就业,因为刚毕业各方面都需要成长,小企业给了大学生这个平台吸取养分和积累经验。等大学毕业生可以独当一面的时候,可以进行第二次择业,通过多段工作经验的积累,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和才能都在不断提高。
3、自主创业的观念
创新创业近来被政府和学校不断提起,政府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很多优惠的政策,对于有意愿从事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利用好国家给予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因为创业会面对很多突发的情况。同时还要做好详细的市场调研,而不是看到哪个行业挣钱就做什么,创业的眼光要长远,要根据自身特长、行业周期及优缺点和周围资源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创业项目。
4、增强下基层、服务西部地区的意识
由于传统老一辈的就业观念传导,使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去基层就业,认为基层苦、基层累,基层没有发展等错误观点,大学毕业生只想在大城市、机关单位、大企业等就业,哪怕是等待好的就业机会也不愿意去基层。同时大学生存在对自身能力预估过高,好高骛远,缺乏战略眼光,没有认清自己。由于大家都想进大型企业就业,同时由于年年招聘导致空缺的位置也越来越少,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快速增长;同时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上的倾向,导致相对南方沿海发达城市而言,西部等边远地区的好岗位职务空缺率却更高,急需一大批大学生前往就业,因为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工作,能够使刚毕业入世的大学生在心态方面得到沉淀,综合素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长远来看,国家政策的倾斜,西部地区的发展是非常可观的,而且西部地区各大工程的逐个启动,正需要当代大学生去施展能力,建设西部。
三、结语
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家长、社会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优先保障大学生的就业权益,各大院校培养大学生必须切合当代社会的基本国情,科目的设置必须符合企业的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给予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更多帮助,加强与各用人单位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向社会输出有用的人才;用人单位应改善用人机制,在录用大学生时,应该按需录取,按实录取,肩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缓解国家的就业压力;高校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要做好相应的规划,尤其在态度上要端正,心态要放好,对自己认识要清楚,切勿好高骛远,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无论未来的就业形势如何,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有不怕苦不怕累、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坚信未来必是属于当代大学生的。
参考文献:
[1]侯鹏.经济新常态视野下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及对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0):226+228.
[2]苏坦.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7,30(09):63-64.
[3]冯蕊.试分析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困境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7(33):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