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与佛法体悟
2020-07-14康庆武
康庆武
少林功夫产生于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习练者主要是僧人。少林武术受到禅宗的渗透影响,从功法、套路及招法的名称,到思维训练的方法、武德的要求,都有禅宗的影子,因此少林寺僧人又把少林武功称为“武术禅”。这就表明,少林宗派对武功的习练,不仅是为了达到强身健体、防身自卫、除暴去恶以及娱乐等目的,而且更是把它作为悟得人生真谛、反省自己的手段,这正是嵩山少林寺这个佛教圣地武功长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假如练少林武术的目的,仅局限于强身健体、克敌制胜的话,它与少林宗派习练武功的终极目的显然是不同的。
试想,少林七十二艺,无论练哪一种功夫,必须有吃大苦之心,不管天再热或再冷,不怕流汗、流血,小病不停,轻伤不休,风雨无阻,数十年如一日,循序渐进,直至成功,每一艺非有数十年功夫,难以练成。这就如同佛法的修成一样,不可能是朝夕之间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付出毕生的心血才能完成的。
少林武术的特性最集中的体现即是禅学性,富有禅学思想是少林武术区别于武术其他拳种的根本所在。
1.借武术以明心见性
少林功夫是一项综合的武术体系,其中“禅”学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据,因为“禅”是追求“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的。少林六祖惠能在《坛经》上说:禅的基本含义就是息心静寂地参悟。所以少林功夫和其他派别不同,讲究的是“禅武合一”。
佛家教义讲“因果报应”,追求摆脱生死轮回,明心见性,这大大影响了少林武术的思想并成为少林武术的基础和核心。
佛门以慈悲为怀,为何要修炼那些杀生害命的武术法门?门外对此一直有异议。传说,佛家密教中的“息、增、怀、诛”四大法门中,“诛法”即为杀法,而且“诛法”的源流也很久远。相传,释迦牟尼在因地行菩萨道时,曾为了救五百个珠宝商人的性命,而杀死了一批强盗。释迦牟尼冒着造杀业堕地狱的危险而舍己救人,不仅没有入地狱,反而成佛。“诛法”的精义在于:以大悲心杀除魔恶,为救众生而杀众生,为度魔恶而杀魔恶。“诛法”的修炼也很是不易,但也不出“修定观想”的范畴。
少林武术因为禅的影响,在拳术器械上表现出明显的特色。本来,以“求善”为目标的中国传统“伦理型”文化呈现出的“道”,不同于西方人受其强调竞争的文化特点影响而形成的喜侵略、好斗争的特点,中国人受其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形成了主张和谐、爱好和平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在武德约束下,中国武术形成了防卫性的特色。而少林寺作为佛教寺院,出家人奉行“诸恶莫作,多行善事”“慈悲为怀”,这样,少林僧人对以“杀伐”为目的的刀、枪、剑、戟等兵器自然地视为凶器,于是便选择了平常并非“杀人”武器的棍这种日常使用的器具作为习武的器械。当然这与古代国家对冷兵器的严格管制有關。特别是元代禁止民间拥有兵器的法令甚为严酷,规定凡兵器不交官者要处死,甚至“私造者亦处死”(《续通考》)。古代金属铸造的用于部署军队的兵器不允许百姓拥有,僧人当然也不容易拥有。在此情况下,少林武僧自然选择了不被官方认为是“杀人”兵器的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武术的构成有内功这样一个项目。内功,其实是精气神的高度统一后在某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超常功能。传统武术追求的是通过个人修为,使精、气、神以一种“道”的形式表现出来,即在体格层面上体现出的“道”与功力,是传统武术中的最高境界。各门派武术对于内功的修炼,俱有专长。少林功夫对于内功的修为,则主要是通过禅修来达到的。
少林功夫所呈现的三重境界,突显了禅道佛性论与般若空观的理论特色:初重习其套路,以形似为要;中重形神兼济,以形传神;上重化有招为无招,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这三重境界依次第而进,与习禅悟道之途如出一辙:初习禅道,以壁观、打坐、念诵为始,渐积资粮;中习者精研佛理,观心、澄心,理行并重,以行显理上习者破除法我双执,扫荡一切知见,祖来杀祖,佛来杀佛,即心即佛,心佛不二。
这就是为什么少林武僧把提水、搬柴、烧火、扫地、耕田都作为练习武功的法门,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突显了“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禅学智慧,行、住、坐、卧,都可以是练功的时间,都可能是觉悟佛法的途径。
2.博采众长,形式多样
中国武术门派众多,不同门派风格的武术技术均有自己的文化格式,它会按照自己不同文化模式的内在规定性去解读,但这种内在规定性同时具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是武术不同门派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唯独少林派由于历史的原因而卓立群雄、独领风骚,“天下功夫出少林”的声誉闻名遐迩,这无疑与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的地位是分不开的,在禅学思想的孕育下形成的此地容纳百家的宽宏大度,使天下武功都乐于归附,形成百川汇海之势。
于是,在这嵩山脚下,除了正宗少林棍法、少林拳法外,还流传着少林柔拳、连拳、象形拳、潭腿、太祖长拳、心意拳、劈挂拳等多家拳派的功夫,这就让我们很容易理解。一方面少林武术充斥着如“童子拜佛”“观音掌”“罗汉敲钟”等佛家风味的招式,并由此以其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符号享誉武林;另一方面,代表其他不同武术门派的拳种技术的文化符号也能从少林武术中找到对应物。当真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少林寺不但在古代成为天下武功的聚散地,如今武风不减当年,难怪几年前报载说少林寺正在建设藏武洞,以全面收藏少林功夫。而其所在的登封市,由于武校林立、习武人口众多,被誉为全球最大的“武林部落”。
3.拳禅合一
少林武术的最明显特点是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对于在少林修行的僧人来说,武术禅就是最终“见性成佛”的手段。少林宗派认为,习武者禅武双修,方能达到武功的最高境界;而达到的境界愈高,习武者反而愈是看淡武功的技击性,更重视心灵的开启程度,重视德行的力量。少林著名功夫大师、曾任少林寺住持的“金罗汉”妙兴认为:技击之理在于德行,而不在于力量;实战中不要只是进攻,应同时重视防守;练武者首先必须养气,只有气充沛了才会精神旺盛,进而力量充足、身体舒展、筋骨强健和心明性巧。怎样养气?即通过禅定明晓生死,洞察虚幻,悟彻真假,澄洁心志,远离思虑,断绝情欲,摒除嗜好,力戒暴怒。久习禅法,方能明心见性,遇到一切外魔、挫折、嘲讽和侮辱都能坦然处之、无动于心,久而做到心志专一、坚守吾真。这样,“六欲”就无从入,“三毒”也无由生,神清心静,心智、武功就可达到炉火纯青、守拙弃巧的境界。妙兴的这些论述,正说明了少林宗派对拳禅双修的重视,同时也形象地突显了少林武功“拳禅一致”的特点。
在此,不由使人思考:为何今日的武术总体上在衰落?对比少林武术,不难发现,这是因为构筑武术精神内核的文化在衰亡。武术深层次的哲学内涵已让今人难以解读,形式多样性不复存在,传统的练法大多失传,人们对功夫的要求大大降低。因为不珍惜丰富多彩传统遗产的继承,传说中各派拳种曾经拥有的众多武术精华目前所剩无几,许多失传的武术门派将成为永远的历史陈迹,令人叹惜不已。而少林武术因为特殊的因缘,可能在这方面保留了更多的遗存,特别是独特的禅修之道,使少林武术能独立于武林。
在一般的习武者看来,少林功夫是克敌制胜的佛门绝技,却不知历代少林高僧更看重它所蕴涵的禅理。从这点而言,历代高僧习练少林武功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悟道。在他们心目中,习练少林武功是禅修的一个法门而已,而明心见性悟道之后,对武功的理解及武功的修为也必将达到更高的境界,这样既可在与人交手时直接克敌制胜,又可在与人交手时震慑对手收到“不战而胜”的效果。
如果所有的练武者都能通过禅武双修达到震慑对手不战而胜的境界,也就正合了佛家的慈悲之心了。但是,当今许多学习少林拳法者,往往不知道或不重視练武时以禅修心,仅仅把少林武功作为一门技巧来练习。这种抛弃了少林武功区别于其他武术流派特质的做法,实乃舍本逐末之举。习练少林武功者,须牢记“少林千年名传世,拳禅一致是根本”的道理。
参禅通行的方法,据说是参“念佛者是谁?”参到山穷水尽、水落石出的时候,便是开悟之时。在禅堂里.行行坐坐,坐坐行行,时间久了,自然会有成功的机会,所谓“久坐有禅”。与此相对照,罗汉拳和金刚掌同为少林入门功夫,但修习到高深境界,最普通的拳掌亦能成为最厉害的武功,正印证了“大智若愚,无巧不拙”的千古道理。
当如今的竞技武术比赛不得不为“三周跳”“四周跳”争论不休,当太极拳也要为腾空高度、落地稳定性设计出高难动作而绞尽脑汁的时候,武术走进了迷途。但少林寺、少林武术却坚持了自己的传统特色,如拳打一条线,大开大合,刚猛,劲力迅猛,跳踉奋跃,质朴,绝无花架子,因不追随流俗而引人注目。当时下不少人为武术的前途而迷茫困惑的时候,少林武术以其独有的行状和已有的辉煌,给广大习武者展示着一种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坚定。
综上所述,少林武术在文化上具有习武以明心见性、形式多样、拳禅合一等三个特点,这是少林武术能在武术大花园中一枝独秀的主要原因。
中国武术欲走国际化道路,应借鉴少林功夫,突出武术文化的分量,从此下手,进行研究、推广,使武术在全世界的传播迈向更宽广的道路。
(编辑/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