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岭以南有凉茶
2020-07-14长夜之饮
长夜之饮
涼茶之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凉茶”一名之中,“凉”指清凉败火、解暑去毒之效,“茶”代指植物性饮料。中国人千年以来一直有饮茶的传统,南方人民、尤其是岭南人民与凉茶渊源颇深。在岭南饮凉茶,不仅是遇暑夏、逢病痛时消热败火的需求与习惯,是一种根植记忆、代代传承的文化符号。
茶生中国,本作药用,后来才渐渐发展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饮料。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里,所尝的药材便有“茶”之一味,这是我国关于茶的最早记述。古时饮茶如饮药,自汉魏至隋唐的“茶”,是将茶树叶子与各种药材甚至食材、香料同煎,饮水的同时不忘吃下各种药料,是名副其实的药汤。
经历过唐宋元三朝,烹茶与饮茶的方法不断变化,“茶”身上的药材标签却一直未被摘除。“茶药混吃”的习惯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才逐渐转为今人熟悉的、单纯以茶叶进行泡制的饮用方法。
既然“茶药同理”,许多古代的植物性药方也被冠上“茶”之一名,许多配方中并不含有真正的茶树成分,如唐朝孙思邈所作《千金要方》中的“竹茹芦根茶”、宋代太医局编著《和济局方》中的“川芎茶调散”、元代邹铉《寿老养亲新书》中的“槐茶”“苍耳茶”。风靡岭南的“凉茶”同属此类,虽有“茶”名,原料其实是一种乃至几十种民间常见的药材。
岭南饮凉茶已有千年历史,源头可追溯到晋代。自秦汉始,中原文明大规模地进入古称“百越”之地的岭南,此地的湿热气候与中原地区大相径庭,令先驱者们多为苦恼,称其为林深瘴厉、遍布虫蛇、疫病多发之地。淮南王刘安谏汉武帝远征岭南:“南方暑湿,近夏瘴热,暴露水居,蝮蛇盆生,疾病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之二三。”《岭南卫生方》讲到:“岭南号炎热,而又近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阳澳之气常泄;近海地卑。故阳湿之气长盛”,“人居其间,类多中湿。”可见,湿热病是岭南常见的疾病。
魏晋时期,中原军阀混战,道学名士“抱朴子”葛洪来到岭南一带(今广东罗浮山)隐居修道,同时完成了《玉函方》《肘后备急方》等医书著作。作为制药炼丹的“骨灰级爱好者”,葛洪将道法方术中较为朴素的科学知识应用到日常之中,选取当地常见的植物药材煎水服用,对抗热疾与瘟疫收效甚笃,是为“凉茶”的原型。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原料易得、药效显著,在岭南人民对抗自然环境与流行疾病的千百年间,诸多“药茶”配方得以代代流传,最终形成了饮用凉茶的传统。2006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凉茶位列“传统手工技艺”之一,代表了两广大地乃至香港、澳门乃至海外的岭南文化传承。
凉茶之忆
横跨几代人的共同情怀
“五行配五德”是华夏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记述,又与自然节律互相关联。五行之中,南方属火,夏季亦属火,五行之中火主苦,便是各种“上火”“苦夏”之症的名称由来。岭南土地属于亚热带至热带气候,常年炎热高湿,岭南人民的养生观念之中十分注重防热、防夏、防“上火”,饮用凉茶不仅是为了治疗疾病,也是防范未然之举。
凉茶是岭南人民心中的“居家必备”,甚至有“饮一杯凉茶,不用找医家”的说法,地位之高可见一斑。经岁月洗礼,凉茶的身影还融入了许多民间轶事与英雄传说中,于凉茶客之间耳口相传。最为出名的则当属晚清时期的“药侠”王泽邦,如今全国上下人尽皆知的“王老吉”之名便是由其所创。王泽邦是广东鹤山人,据传青年时得道人传授凉茶秘方,后在广州“十三行”通商机构附近开设凉茶铺。1828年12月,第一家王老吉凉茶店在广州十三行路开张,因配方独特、价格低廉,名声大振,很快风靡全城。传说之中,因“王老吉”凉茶因疗效卓著,受到皇帝嘉许,王泽邦本人亦受诏入京,获得太医院职位,与道光皇帝、慈禧太后等人有逸闻故事流传。
图/视觉中国
另有传闻,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由于不习惯当地气候而患病,久治不见好转,后饮“王老吉”凉茶方得治愈,因此以宝葫芦赠予“王老吉”凉茶铺,意为“悬壶济世”。传说虽不可考,也可见“王老吉”凉茶在当时极受追捧喜爱。
两广之地海陆通联,随着移民脚步遍行世界,凉茶不仅在港澳盛行,甚至远走海外,在北美、欧陆均可觅得身影。若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对于岭南人而言,举头望明月,低头饮一口凉茶,便是故乡与童年最为清晰鲜明的回忆。
尤其对于许多广东人来说,有一种“上火”,叫做“妈妈觉得你上火,并喊你一齐去饮茶”。童年记忆中的凉茶铺子往往是一个简单的小铺面,台上搁着三两只瓷碗,铺中灶上烧煮着陈年的陶罐,遍布暗色茶渍,“咕嘟嘟”冒着熬煮凉茶的白色蒸汽,弥漫开浓重的植物气息。
一罐凉茶通常要熬煮五个小时以上,配方比例与下料的时间有严格把控,煮时还要不停搅拌,最终变成一碗浓郁幽深的液体,甚至还要经过久焗,使药味完全渗出。待到凉茶煮好,无论寒冬酷暑、热饮冷饮、盛起一碗还是灌走一瓶,悉听尊便。再大一些的凉茶铺子,还会提供以龟苓膏为代表的各类广式药膳小吃,都是清热败火的佳选。
如今的两广和港澳地区,不少凉茶铺里陶罐已经更改为大型蓄水桶或铜壶,其中凉茶种类丰富,倾壶开闸即放,“咕嘟嘟”灌满一塑料杯,即喝即走,十分潇洒便捷;亦有罐装、纸盒装的方便凉茶走向五湖四海。近年来,不少凉茶品牌更是开出饮品门店,其售价也一路从几元升至几十元,与精致的奶茶店不遑多让,童年回忆中的幽深街巷与繁华的商圈商城至此“无缝对接”。据统计,仅广州市内就现有大大小小40多个凉茶品牌,大街小巷布满了近50家凉茶店,可见时光并未将凉茶与岭南人之间的联系冲淡,反而积淀出更浓厚的滋味。
凉茶之味
先苦后甘如人生
凉茶配方并不固定,从单一药材制成的“单方凉茶”到几十味药材制成的“复方凉茶”均为常见。药材之中,既有全国人民广为熟知、公认“祛火”的金银花、罗汉果、荷叶、陈皮、野菊花、茯苓、苦丁等等,也有比较“小众”的岗梅根、崩大碗、葫芦茶、夏枯草、鸡蛋花、木棉花等“土著”药材。
“苦”是凉茶的代表性味道,也是许多外地食客第一次尝试难以接受的根源所在。以“苦”清“火”是中华食疗的共识,凉茶可以败暑消火,也有消除感冒症状及其他不适的药效,自然也在其列。加之凉茶经过长时间的熬煮,集合了多种植物原味,色泽呈现浓郁的黑褐色,或多或少会有几分苦意。
虽然颜色“生人勿近”,并非所有凉茶都十分难以下咽。加入马蹄或是茅根的竹蔗水也算一种凉茶,寻常凉茶摊便可寻得,也可以在家亲自动手,味道清爽,冬夏皆宜;五花茶、桑菊茶、山楂茶等同样轻柔润燥,是新手入门级别。如果想要適当地挑战自己,也可选择沙溪凉茶、廿四味凉茶等药力与苦味同样显著的祖传配方。
凉茶的苦味代表,当属“瘢痧(斑砂)”,因其清热解毒的疗效显著,犹如刮痧排毒,故而得名。该茶经由十几至二十余种药材熬制,粘稠浓郁,棕红近黑而不透光,模样和气味都十分“可怕”,饮时可先将陈皮糖含在口中提味。由于苦味实在难以形容,曾有“无知的北方人”体验后苦到口哑干呕、泪眼朦胧,“掏心挖肺”,旁边的“老广”还在咂砸回味、满脸沉醉:“回甘!”
图/全景网
凉茶发展至今,已走出茶铺局限,多种品牌都拥有罐装、瓶装、冲剂、含片等商品形式,味道上也有调整创新,不再“新手劝退”。随着“怕上火,就喝XXX”的广告词“洗脑”大江南北,凉茶文化也渐渐走出岭南,走进全国人民的生活。而随着凉茶品种的日益丰富,药力有轻重,品牌有传统与现代,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药力轻柔的有五花茶、夏桑菊、竹蔗糖茅根水等,药力峻猛的有沙溪凉茶、二十四味凉茶、癫痧凉茶等。传统的凉茶有王老吉凉茶、黄振龙凉茶、大声公凉茶、石歧凉茶、廿四味凉茶、葫芦茶、金银花五花茶等,新兴的凉茶有剑波凉茶、邓老凉茶等,都是现代人去火、祛暑的选择。
岭南凉茶既是自古传今的民间智慧,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文化符号。这个夏天,无论家居东西南北,选择一款合适的凉茶,忍住清苦,待到回甘,一茶一饮之间,也能一窥久夏之地的独特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