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职学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2020-07-14苏剑锋王成科
苏剑锋 王成科
【摘 要】本文对广西中职学校公共体育教师及课程现行设置情况、学生对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满意度进行调查,针对教师教学观念有待更新、体育课程内容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未能有机联系和整合等问题,提出在中职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论述其指导思想、组织形式、实施方案和实施策略,认为要基于生态理念探索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发展方向,基于大数据观促進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中职学校 公共体育课程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大数据
随着时代发展,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模式逐渐不能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要求和当代学生的运动需求,需要进一步改革。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为指导思想,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从思想上“要我锻炼”转向“我要锻炼”,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法灵活更加多样,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型教学模式。中职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将课内知识与课外锻炼进行有效结合,更充分地满足学生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的个性化需要,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一、广西中职学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
本研究以南宁市卫生学校为例,对中职学校体育教育开展情况、局限性和实效性进行调查研究,为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一)公共体育教师及课程现行设置情况
调查发现,南宁市卫生学校体育教学团队的专任教师,在人数、年龄、职称、学历、专项教学能力等方面,基本能够满足传统体育教学或俱乐部体育教学的需要。
根据南宁市卫生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和师资现状,不同的课程形式设置不同的项目(或课程),并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全校执行统一的课程标准。项目由教师申请设置(申请设置的项目必须是学校有开设条件),评审确定后开设,学生在教学场地或通过网络选课系统自由选择项目和任课教师。
(二)学生对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满意度分析
关于南宁市卫生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73.9% 的学生表示“很满意”或“一般满意”,说明学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能满足学生日常活动的需求;对于目前公共体育课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30.2% 的学生感到“满意”,39.2% 的学生感到“一般满意”,30.6% 的学生感到“不满意”;对当前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仅有 18.75% 的学生感到“满意”,47.92% 的学生感到“不满意”。这说明体育教师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在公共体育教学评价的满意度上,19.79% 的学生感到“合理”,65% 的学生感到“比较合理”,14.33% 的学生感到“不合理”。这表明,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应进一步完善评价制度,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三)广西中职学校公共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有待更新,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力度不够。现阶段,许多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仍然受到公共体育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方式陈旧、单一,没有及时剔除教学内容中不适应学生发展的内容,导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和参与课内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另外,中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负责人主要是学生会、体育骨干等,课程教师、班主任并没有很好地参与其中,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力度不够,许多学生不积极参与,造成课外体育锻炼效果下降,阻碍了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2.体育课程内容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现阶段中职学校内的体育器材、场馆等基础设施较为紧缺,还不能充分、全面地满足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需求。有些热门体育项目,学生集中参加,在使用场地设施中极易起冲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学生对体育活动有了更高的追求,对一些时尚的运动项目如滑轮、滑板等也有学习的愿望,但是学校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还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3.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未能有机联系和整合。现阶段中职学校体育活动的整体管理存在缺失,部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呈现懒散、自由的状态。由于管理力度不够,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并不能紧密、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二者无法有机整合,课外社团、体育活动的文化功能逐渐缺失。学校体育部门对于课外活动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充分地尊重社团活动规范,没有充分理解和践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这些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二、广西中职学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一)指导思想
根据南宁市卫生学校实际状况,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以“一个主体、两个目的”思想,稳中求进、稳中求变的教育改革理念为指导,选择综合型公共体育俱乐部模式,这个新教学模式既不使改革过激,能在可控条件下实现教育目的,稳步提升学生素质发展。
(二)组织形式
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利用学校内的体育资源和运动设施,把分散的运动组织集中起来,类型有三种,即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课外锻炼体育俱乐部和课内外结合的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是主要以取得学分为目的的体育运动学习形式;课外体育俱乐部是我国大学出现较早的一种体育俱乐部锻炼形式,主要由大学生社团、协会、体育爱好者组织成立;综合型体育俱乐部模式,结合了课内、外体育俱乐部两者的优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及教师是引导者,符合中职学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模式形式与内容要求,能够满足学生日益增强的体育活动需求。
(三)实施方案
每个俱乐部的会员人数上限为 30 人,这样能保证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
首先,加大管理的力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快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健全的运行体系,力求保证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能有序地、高效性运作。
其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建设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同时也要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课堂上由教师指导完成,包括项目有必要的技术、战術学习、考核内容等;第二部分,在课外由学生自行组织、管理和运作完成,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学习,给予一定的帮助。
最后,教师要注重体育运动项目的合理性、趣味性和创新性,教学内容既要尽量避免练习的单一性,要使得学生得到适当的挑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能力。
(四)实施对策
广西中职学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个性化发展,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推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朝着科学化、系统化、灵活化方向发展。
1.基于生态理念探索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发展方向。公共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受到实施环境制约的同时,也影响着周围环境。为了尽快解决“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中面临的问题,中职学校需要基于生态理念,推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机融合;应根据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实际情况,分析环境因素,做好自身定位,建立自身的体育特色;通过构建完善的发展构架,探索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发展道路,进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有效地适应环境和利用环境、影响环境的高素质人才。
2.基于大数据促进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体系的完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逐步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中职学校公共体育教学管理中,应借助互联网的档案管理记录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和参与课外活动、体育锻炼的情况,促进中职学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体系的完善。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管理人员应全面、系统地采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和身体素质信息,构建完善的档案信息。教师根据相关数据反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帮助学生找到科学、合适的锻炼方式。此外,应根据学生数据中体质情况的变化,构建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在运动中的发展和变化情况,把学生看作一个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个体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蒋歌声,翁惠根.“课(校)内外一体化”中职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J].浙江体育科学,2006(5)
[2]阮利民.我校“课内外一体化”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3]牛 琦.武汉体育学院健美操“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院校的实践探索[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5
[4]田学军.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中职体能训练模式研究[J].运动,2018(16)
【作者简介】苏剑锋(1967— ),籍贯广西南宁,壮族,研究生,高级讲师,现就职于南宁市卫生学校,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王成科(1983— ),通讯作者,籍贯湖南衡阳,硕士,副教授,现就职于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体质监测。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