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模式探索
2020-07-14石倩
石倩
摘要:辽宁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模式主要有五种。结合成功事例介绍五种模式的发展现状、结构特点和重要意义,分析了不同模式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健全联农带农联结模式的措施,提升联农带农增收的能力。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农民增收;模式。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不仅能促进企业发展、农民增收,还能提升农村经济水平。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特征体现,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需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行、农民受益”的理念,以农业产业增效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企业带动农户为途径,对土地资源、生产要素、基础设施等产业要素进行合理配置,让产业链条中的各个主体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目前,我国已形成多种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模式,带动大量农户实现增收,尤其在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与发展在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产业扶贫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以辽宁为例,通过分析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模式的成功案例,了解不同模式的内容与特点,针对这些模式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健全联农带农联结机制的措施,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利益共同体模式
1.1 模式内容及特点
农产品生产、储藏、加工、运销等农事龙头企业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中介,与农户通过合同契约、反租倒包、出资参股等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模式。采取这种模式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组织农户按区域、成规模地进行绿色农产品生产,与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连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利益联结机制。这种运行机制具有民主性、灵活性和服务性,很容易被农户接纳,也符合农户愿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共同的理性的选择。该模式可以有效弥补家庭承包制带来的土地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偏小的缺陷,成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经营方式的有效途径。龙头企业在互利的基础上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的增值收益,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一种新方式新途径。企业鼓励从事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户流转出自己的土地,双方建立更加紧密的生产要素组合关系,各自分担职责,合理履约监督,保护双方合法权益,推动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关系。“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是辽宁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利益联结模式。东港春晖食品有限公司通过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很多农户耕地变成了草莓生产基地,打造了知名无公害草莓品牌,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1.2 存在的問题
这种模式在多年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龙头企业与农户长期合作机制不稳,双方交易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社会资本和市场信任,对契约要求细致复杂,达成和履行这种契约的成本偏高。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履行合约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健全,违约成本较低。三是农户受自身条件及环境限制,缺乏销售渠道,也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容易与企业产生“信息不对称”问题。
1.3 应对措施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通过举办农产品交易会、展销会等活动,为农户、企业提供拓展销售渠道的平台。二是采取法律约束和经济调节等措施提高失信成本,避免失信行为发生,创建信用良好的营商环境。三是加大力度发挥合作组织的中介作用,降低企业和农户双方的交易成本,完善交易合同。四是完善企业融资担保、保险等服务,降低企业与农户面临的市场风险。五是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民质量安全意识,促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2 “互联网+认养农业”创新发展模式
2.1 模式内容及特点
这是农产品消费者和供应者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订单创新模式。认养农业是一种共享经济,也是一种私人订制模式、预算农业模式,主要为客户提供农产品定制,为农户提供预售服务。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与认养公司合作,对农民种植的绿色有机农产品进行检测,并在互联网上提供农业生产信息收集、农业生产环节等存储服务。认养者自由选择土地、品种、数量后提交订单,认养农业公司和农户提供生产管理服务,实时视频监测农产品的土壤墒情、气候环境、种植标准等多项指标。消费者不仅可以随时观看生产过程,吃到自己认为放心的绿色农产品,而且还能进行农业种植体验、农村暂住休假,体验农村生活乐趣。认养者获得认养农产品的收获权,供应者获取相应的收入,农民则可通过认养提前预算农产品的数量,实现以销定产,避免大规模滞销对农户造成损失。有的甚至可以提前获得部分收益,以解决前期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以盘锦认臻生态有限公司为例,公司在大洼区田家镇承包了1 333.3hm2水稻,按照“互联网+认养农业”模式,与省内外大米消费者签订认养合同。认养者预付认养资金,认养公司与物流公司形成互联网合作机制,采用先进农产品恒温仓储运输手段,使认养者享受优质绿色农产品订制服务。
2.2 存在的问题
这种模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消费者对认养农业的认知度较低,认可度不够。二是认养农业难以实现长期盈利。三是认养农业基本上位于城市郊区和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的问题日益突出。
2.3 应对措施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加大认养农业服务与监督力度,为游客提供更加科学、舒心的认养环境。二是加大信息公开透明力度,公开认养情况和相关数据,让消费者吃得放心、玩得舒心。三是加强市场监管,一旦出现欺诈行为,对企业从重处罚,保护消费者利益,保障认养农业健康发展。
3 “互联网+订单农业”稳定型合作模式
3.1 模式内容及特点
订单农业是农产品特定消费群体与农产品特定生产单位之间直接达成农产品供求合同关系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订单农业可对农产品的原产地进行追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使生产和管理过程精细化和标准化。在这个模式中,龙头企业或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利用技术、渠道、规模等优势,为农户提供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种苗、有机肥料等农资,对生产及管理提供技术指导,并按约定的生产标准和产品标准签订收购价格,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互联网+订单农业”模式不仅可以满足当前各类消费群体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追求,而且能够有效解决食品安全监管难、食品来源追溯难、安全责任追究难等问题。法库县已形成以湧鑫牧业为核心的育种场、标准化肥育场,以法库县路家房申养殖场为科技示范基地,企业或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养殖户”订单养殖经营模式的辽育白牛全产业链,带动全县4 000多农户参与辽育白牛的养殖,每头投入1.7万元,纯收入6 000元左右。鞍山九股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与消费者签订肉鸡养殖和收购订单,公司负责技术服务,农民获得劳务费用,年底根据商品交易量和盈利情况对农户二次返利,实现利益共享。经过几年发展,已形成肉鸡生产全产业链,年屠宰量6 600万羽,生产肉品16万t,生产速冻调理品1.5万t,每年直接带动4 000养殖户致富。
3.2 存在的问题
目前,这种模式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订单不规范。现有的农业订单缺乏权威机构认证,有的订单只是口头订单或企业草拟的订单,内容对企业较为有利,而对农民不公平。二是订单约束力不强。当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格时,一些农户会将订单产品卖给他人而不按合同交货;当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格时,有的企业不按订单收货,违约成本较低,打官司费力费钱。三是市场判定不准。难以准确了解和把握市场信息,导致信息滞后、失真,影响订单的签订和执行。
3.3 应对措施
一是开展订单双方履约制度培训,严格规范订单内容,在签订订单合同时可适当考虑价格弹性机制,不要把订单价格订得太“死”,要依据市场运行规则,把价格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使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二是完善信息系统,多方开拓市场,实现客户与市场的多元化,减少订单农业经营风险。
4 “入股+分红”股份合作经营模式
4.1 模式内容及特点
农户以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资源入股企业,成为企业股份的拥有者,参与企业股息和红利的分配,形成了“资金共筹、利益共享、积累共有、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这种模式与传统合同制相比,经营者与生产者由单纯、简单的市场交换关系变成利益、风险相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农户由农民变成了股民,在产业收益中按照约定比例进行分红,将优势资源转变成实际资产,实现土地入股分红和务工劳务“双收入”,让农民共享企业发展红利。入股合作后,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农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彰武县东六镇依托精准扶贫产业,引导合作社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对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免费提供技术,带动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对无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引导其通过入股参与合作社分红和到合作社务工发展模式,拓宽脱贫致富渠道,增加了农户经济收入。
4.2 存在的问题
这种模式的问题表现在:一是农户大多分散经营,规模小,信息沟通难、思想闭塞、风险规避意识弱,对股份制认识不到位,不敢将其闲置资源入股经营,导致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二是农户在经济效益上斤斤计较,影响参与积极性。
4.3 应对措施
一是企业要让农户了解其实力,认识到股份制的优势和前景。二是政府要完善相关制度体系,推广成功经验,提高农户参与积极性。三是尊重企业与农户意愿,防止行政干预。四是企业要完善现代管理制度,让农民真正关心企业发展,参与企业运作,同心协力把企业发展好。
5 “休闲旅游+产业+农民”田园综合开发模式
5.1 模式内容及特点
休闲旅游田园综合开发模式是以大田农业为重点,通过开展田园风光欣赏、农业活动观摩、绿色食品品尝、农业科技展示等活动,让消费者了解和体验农业和田园的乐趣。这种模式主要依托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以农为本,以休闲、绿色为主题,将农业生产活动与优质绿色农产品结合起来,通过休闲、观光、农家乐等多种形式构建田园综合体,参与产业融合建设,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沈阳锡伯龙地创意农业产业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以旅游带农业促加工的田园综合体,稻梦空间年接待游客达25万人次,旅游收入1 100万元,带动水稻种植户每公顷增收3 000元以上。
5.2 存在的问题
这种模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田园综合开发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二是宣传力度不大,影响面不广,多数地方没有宣传到位。三是没有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原始风貌和资源,专注于模仿其他农业景区建设,缺乏当地特色。
5.3 应对措施
解决对策:一要加强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乡村资源为基础,以农业为主体,高质量、高品位的建设出别具一格的田园综合体,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二是统筹兼顾,实现特色化发展。标新立异,突出特色,避免简单复制,要将原有居民的真实生活融入到田园综合体中。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好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加大“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宣传力度,适时举办田园风光欣赏、农业活动观摩、绿色食品品尝等活动,吸引更多消费者体验农业和田园的乐趣。
6 结语
辽宁各地通过实践主要采取五种不同利益联结模式,其共同特点是把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户资源整合起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不同利益联结机制各有其特点。“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利益共同体模式的特点是农业合作组织将龙头企业及农户联结起来,实现了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农户为企业创造价值;“互联网+认养农业”创新发展模式的特点是客户可以全程监督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还能体验参与生产,农户生产的产品不会出现滞销;“互联网+订单农业”稳定型合作模式的特点是通过网络平台为农民按市场需求预约生产,形成供求契约;“入股+分红”股份合作经营模式的特点是盘活农户闲散资源,利于规模化生产和农民“双收”;“休闲旅游+产业+农民”田园综合开发模式的特点是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同时带动农产品销售。各地应因地制宜,选择适于本地的利益联结模式,将小户经营与现代化大生产联系起来,把产供销结合起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实现产业链条各方的互惠多赢。
参考文献
[1] 肖静,刘小芬.企农利益联结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13(6):127-128.
[2] 贾国强,赵爱雪.辽宁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利益联结的四种模式[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03(4):44-45.
[3] 王乐君,寇广增,王斯烈.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9-97.
[4] 郑萍萍,田楠,吴迪.关于提升辽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2014(8):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