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心理学视域下学业导师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

2020-07-14陈敏铭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3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心理学人才培养

陈敏铭

摘 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近年来国内少数高职院校在积极探索、施行学业导师制,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文章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业导师对高职院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影响,探讨其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为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功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学业导师;人才培养;角色定位;心理学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同时也为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培养出更多符合行业、产业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学业导师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各班级的众多目标、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专业教师身上,形成一种以班主任、辅导员和学业导师对班级学生进行共同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全新育人模式,恰巧能为这一问题提供一定的“解题思路”。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业导师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影响,探讨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以此促进高职院校育人功效和育人质量的提升,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实现。

一、学业导师对高職学生不同阶段的影响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发展将经历由适应准备到稳定发展,再到走向成熟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因此需要导师有针对性的进行“五导”: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成才向导。

(一)社会支持理论下新生积极适应生活的引导者

“社会支持”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在精神病学文献中被正式提,其内涵在不同学科中却有不同的解释,尚未达成共识。综合各研究学者所言,笔者认为社会支持即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对于需要帮助的个体所给与的实质性和精神性的支持,使其在知情意行方面产生积极地作用。大量研究表明,与受到较少社会支持的人相比,那些受到伴侣、朋友、家庭成员或者其他关系密切成员支持的人,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方面都更为健康。

近年来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扩招,其生源结构也较为复杂:部分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我约束力较差;部分学生高考失利,入校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导致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存在生活环境、学习模式不适应、人际关系不和谐等问题。而所有的改变和出现的问题都会给新生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倘若这种应激超过自身限度,将会对身心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我国学者李强于1998年指出:“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缓解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大一阶段是大学生活的起点,也是生理和心理综合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一方面需要通过自身努力不断调整自己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依靠外界力量的帮助来调节由于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心理与行为的失衡状态。这里的外界力量就是指社会支持系统,包含家庭、学校、朋友、同学等。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支持,学业导师相较于其他社会支持力量而言,因学识、阅历、专业、职责、物理距离等因素更易获得学生认可,对新生适应性问题的引导效果更好,育人效果更显著。

(二)学习动机理论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决定行动方向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学习动机顾名思义就是激发并推动学生为实现学习目标而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它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外部动机,即外源性奖励、奖赏导致的驱动力;内在动机,即为了实现自我而产生的对于求知的渴望并享受学习本身的乐趣;成就动机,即对于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力求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成功的渴望;习得性无助,即因过去的失败经验而形成对自己的行为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

相较于本科生而言,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更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并普遍存在自制力不强、自学能力弱、发展目标缺失等现象,加之学习环境的变化,高职学生内在动机、成就动机缺乏。然而,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技能教育,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注重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所需的能力。导师制的实施,通过师生之间建立个别交流和集中指导相结合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培养,因材施教,使学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优缺点,不断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内在动机,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促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在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专业发展及行业态势适时调整学生的学业规划,帮助学生逐步设定和实现小目标,促使成就动机不断发挥作用;在专业学习上,学业导师充分发挥自身素质优势,带领并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技能竞赛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摸索、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不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外部驱动力,让学生在支持、鼓励和期待中逐渐树立自信心,增强自尊心,提升自我效能感;在批评指正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原因,并愿意为之努力,相信自己会变得更好。

(三)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下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的指导者

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将社会环境与人的心理发展联系起来,提出了人格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个体要经历八个阶段的社会心理演变,每个阶段都有其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危机即关键问题。根据这一理论,大学生正处于由青春期向成年早期过渡的阶段——“延缓偿付期”,即“青年有一种避免同一性过程提前完结的内在需要,而社会也给与青年暂缓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的机会”。在此阶段,大学生要面对的关键问题是完成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心理学人才培养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爆笑心理学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