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出的依据

2020-07-14聂川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3期
关键词:美好生活人民群众新时代

摘 要:党的十九大标志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明确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其中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被提到了历史的新高度。研究分析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出的理论依据、历史逻辑、现实条件,是正确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要求,也是坚定奋斗目标,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出依据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是在不断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状态、不断满足更高的心理需求状态中成长发展的,这符合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和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要求出发,寻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及现实来源。并充分肯定中国共产党人在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产生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这就是从历史逻辑、现实因素、理论基础、党的奋斗四个角度,全面把握人民美好生活的提出。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希望不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华民族从古代辉煌,近代危机,到现代崛起的历程,是一代代中华人民,不断追求自身理想状态的过程。历史向前发展,人民在現有的基础上,追求美好生活,同时客观上促进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各个方面向前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要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必须不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古代在思想方面就有贵民、利民、敬民的传统。古代帝王为巩固统治,推行了一些利民的改革措施,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进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如宋代王安石变法,商鞅变法,太平天国推行的《天朝田亩制度》等一系列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巩固统治,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法令措施。这些法令在一定程度上,是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需要而推行的,客观上也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条件。新时代,在跨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始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奋勇向前,克服苦难,不断开创发展的新格局、新机遇、新面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救国是为了救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人民解放、民族独立,这就是广大人民的迫切需求。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一系列社会改革,意在消灭剥削,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人民自由劳动创造自身美好的生活,创造更多的国家财富。改革开放至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以强有力的姿态跨入新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探索、反抗、奋起到强大的伟大飞跃。纵观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是息息相关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人对好生活的欲望,激励人不断进行劳动和社会实践,从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美好生活不是从天而降的,需要通过奋斗来实现,而在奋斗过程中就存在着人的价值追求和客观规律的制约。遵循客观规律,自觉将个人的行为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历史发展至今,在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中,中华民族充满信心,迎接新的光明前景,更需要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的要求与社会存在的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也就人民群众对现实社会存在的不满意、不满足情况,从而激励广大人民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现实状况。

(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十九大报告在表述社会主要矛盾时,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前置,充分体现我党在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判断时,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考虑条件,将人民的现实需求与现阶段的发展水平相对应,找出影响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的客观因素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发展是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条件,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努力创造什么,这是党的一贯立场。在与旧的社会主要矛盾判断进行对比时,“美好生活需要”替换“物质文化需要”,内涵和外延都有扩展。从内涵看,从满足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文化追求,转变为对更高层次、更为理想、更加丰富,更加充裕的发展享受需求。从外延看,“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限于“物质文化”,而是从国家、社会、个人、自然界等多个领域、多个层面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考虑的复杂整体,比如,对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要求。

(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解决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动力

解决社会主要的矛盾,最大的障碍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目标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力量来源于党领导的人民大众,因而解决这个矛盾的归宿是满足人民不断变化、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美好生活需要。首先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党制定目标方针政策的重要指南,党在制定目标方针政策时,始终以人民为核心,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就现阶段来讲,就是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再者,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激励人民群众努力奋斗,实现自身的美好生活,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最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协调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根本指标。现阶段,在发展的领域上,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都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从区域来看,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城市与乡村,存在着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广大西部地区,存在发展的不充分现象;从群体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这些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都源于人们现实生活的具体感受。因此,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协调和判断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主要依据。

三、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要求不断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内忧外患,民族兴亡的危难关头成立,肩负起了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责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实践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创立了一系列优秀的理论。

(一)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

在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利益优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革命时期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人民的自由独立,再到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确立社会主义地制度,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每一个阶段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先,同时依靠人民。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

(二)邓小平: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邓小平将马克思和毛泽东的群众观、人民观,与中国的历史发展和国情现状相结合,丰富了马克思和毛泽东关于人民理论的内涵。改革开放时期小平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复杂艰巨任务面前,党唯有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方可形成强大力量,才能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后来在总结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时,小平同志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将“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放到重要位置。

(三)江泽民: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党的成长历程与中国发展的历史,总结思考并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内涵。他指出,“唯有做好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我们方可与人民始终保持血肉联系,就能无往而不胜。”

(四)胡锦涛:坚持以人为本

步入21世纪,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科学把握发展方向。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告诫全体共产党人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符合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四、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坚实基础,呼唤不断丰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实现美好生活提供了科学依据,将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现实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到科学社会主义,都为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着理论支撑。

(一)群众观:人民群众是美好生活的主体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力军,也是美好生活的主体。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也是“美好生活”的根本出发点。“美好”是人对生活的一种主观判断,是主体的人对现实生活条件的一种评价,从根本上来说是主体人民的主观感受,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人民主体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和阶级本质,就是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二)实践观:实践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途径

“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它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历史性活动。就是把人的所思、所想、所求,通过合理、合法、有效的劳动变为现实。那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愿望,就必须通过实践来得以实现。人民通过实践,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又通过新的实践,满足更美好的生活需要,所以实践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途径。

(三)理想观: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共產党宣言》中说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自由发展既是个人的追求,也是人类的共同奋斗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建立在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基础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最高理想。

综上所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有着深厚的时代印记,历史渊源和理论传承,这是我党的使命、人民的渴望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党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拥护者、领导者、践行者,将人民美好生活融入时代背景,放眼未来,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命题,并将人民美好生活,作为主要矛盾的内容和解决矛盾的关键。人民是美好生活定义者、创造者、享有者,人民在定义创造享受美好生活时,受到历史、现实以及理论水平的制约,需要党的领导,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反映人民的迫切要求,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提供了理论的指导。自成立至今,党领每一代领导集团,都将人们的利益放在最高位,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国革命、发展、改革的具体国情,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这是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步入新时代,书写新篇章,必定要有新的作为、新的动力、新的目标。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来看,我国经济总量和部分产业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从物质文化迈向更多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渴望,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应用和理论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2.

[4]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9.

[5] 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29.

[6]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7.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9.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作者简介:聂川(1988.10- ),男,湖南浏阳人,湖南科技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长沙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民警,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美好生活、政治建警。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人民群众新时代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从天长市人民群众看军队改革所作出的思考
毛泽东群众路线与当代价值研究
网络党建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