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推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探析
2020-07-14温志强周祚宇
温志强 周祚宇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主要主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起着基础性与关键性的作用。我国教育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乡村教育中存在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高、能力提升缓慢等问题。文章简要概括了当前我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并分析了形成当前现状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通过城乡教师流转推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城乡教师流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现代2035》中明确提出:“提升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进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乡村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乡村教育质量,重点在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意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能力、知识以及思想等方面不断发展以及完善的过程。穆岚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通过不断地学习、反思,持续性的完善专业结构,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过程。朱旭东则把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分为三个层面:教师内涵、专业内涵、发展内涵,并从学科、教学、育人等不同维度诠释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所在。本文旨在通过城乡教师流转机制探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下,我国乡村教育还面临许多问题。乡村教师所面临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相对较低的社会认同感使得乡村大部分教师缺乏自我发展提升的内在驱动力。通过教师流转机制,为乡村教师提供更多的外部刺激和内在动力,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进一步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质量提升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乡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缓慢
受乡村客观环境影响,乡村学校规模虽然较小,但是学生类型复杂,授课负担重,乡村教师工作内容具有更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乡村教师往往需要担任跨学科、跨年级的教学工作,甚至还需要承担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照顾、寄宿生管理等工作。由于日常教学工作繁重,大部分乡村教师不得不压缩自我专业提升的时间。并且,由于乡村学校教育经费有限,教师参加外出培训的机会较少,难以接受专业的培训。并且现阶段,由于缺乏专业培训理论和培训队伍,培训指导人员缺乏对乡村教师特殊学习需求的了解和对成人学习规律的掌握,使得乡村教师接受到的培训普遍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对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二)乡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意识薄弱
乡村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作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乡村教师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决定性因素。但是,我国教育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形成了以城市为本位的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乡村不断复制、模仿城市教育的发展方式,也在此过程中,乡村教师逐渐丧失了专业发展的话语权,并导致教师主体意识渐失。并且长期以来,形成的自上而下的政策强制要求的发展模式,使教师对于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是自我发展,而是被动发展。教师对自身发展缺少主动性,导致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薄弱。从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来看,乡村教师的发展空间有限,上升难度较大,这也导致部分教师安于现状,对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意识薄弱。
(三)乡村教师缺少职业认同感
从社会承认和与尊重情况来看,乡村教师普遍认为自身社会地位较低,缺少社会认可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是教师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在思想、行为与态度上的理解与接受,同时也是教师对其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同以及情感的归属。职业认同感越强,教师对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越强,也就有利于教师坚定职业信念和专业理想,积极的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统一的教师评价准则和统一的量化评价体系使得乡村教师忽视了自身教育中特殊性,也丧失了自我发展的特殊性,乡村教师的专业认同感降低; 而且,乡村教师常因标准量化尺度而被认为教学能力差、专业素质低,乡村教师在发展过程中中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影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乡村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缺乏专业身份认同和专业情感淡漠等问题。在此过程中,部分乡村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并且这种现象在中老年教师群体中尤为明显。
二、影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探究
(一)个人原因
首先,部分乡村教师对自身职业定位不清,把教师仅仅当做养家糊口的职业,对教育事业缺乏热心。这也是由于乡村教师长期处于相对闭塞的环境之中,对教育改革背景、教育事业未来发展方向缺乏了解,缺少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长期在相对落后的环境中,导致乡村教师容易出现思想僵化、安于现状,对一些新鲜事物,尤其是一些新观念、新思想难于接受,缺少自我革新的动力与能力。最后,乡村教师学历水平相对较低,专业知识缺乏,教学技能欠佳,知识严重老化,其中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师范教育,并且接受正规的培训机会较少,因此大部分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较低,自身在提升相对困难。
(二)学校原因
首先,乡村学校分布广,底子薄,基础差,相对于城区学校来说,自身办学经费不足,学校的仪器设施,师资力量,图书馆建设,实验条件,教学资源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尤其在偏远贫困地区,差距更为显著。乡村教师长期处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中,难有机会接触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学方式以及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导致乡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缓慢。其次,乡村学校缺乏科学、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和管理方式,教师的考核评价较为单一,且流于表面,教师缺乏自我发展的外在推动力。最后,乡村学校大多没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对学校的教育理念缺乏系统的认识,对乡村教师的观念引领不足,缺乏明确的价值追求和发展动力,使教师或者教师之间缺乏积极自我发展、合作交流、相互促进的观念,使得乡村教师对提升专业能力意识淡薄,提升专业水平速度缓慢。
(三)社会原因
首先,政府对于乡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教育发展与经济投入是密不可分的,尤其贫困地区的经济难以发展,教育发展也是举步维艰。虽然我国已经加强对乡村教育经费支持的倾斜,但是投入力度依旧不够,乡村财政性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有了经费,学校才能有机会完善教学设施,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乡村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并且,由于教育经费有限,乡村教师的薪酬待遇普遍较低,有的地方乡村教师的薪酬甚至难以保证基本的日常生活。物质条件的欠缺,使教师们没有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经济基础,对能力的提升更加缺乏主动性。其次,社会对乡村教师的认可度较低,教师们在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之后,并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和认可,教师在教育工作过程中感受不到教育的乐趣与价值。尤其在乡村中“读书无用论”还并未根除,缺乏尊师敬师的社会氛围。最后,由于缺乏针对乡村教师特点的培训方式和晋升机制,乡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缓慢,上升空间狭窄,大多数优秀教师被淹没在乏味无常的机械式教学工作中,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三、城乡教师流动机制促进乡村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路径
通过“十三五”会议的召开,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尤其是对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视。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乡村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和完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改善现阶段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多刺激与机遇,有力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是有效加强城乡教师交流学习,提高乡村教师专业能力的合理化路径,作为提高鄉村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效工具,应坚持刚性政策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在通过制度化手段推动教师流动的同时,充分考虑教师的利益诉求,充分发挥积极的政策导向作用。
(一)完善城乡教师流动制度体系推动流动乡村教师能力提升
政策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政策的完善能为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提供制度保障。国家与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城乡教师流动的管理权限,发挥省、市、地、校等各级相结合的结构关系,进行统一规划,在完善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对城乡教师流转进行合理统一规划。明确城乡教师流动方法,通过政策的刚性约束力,保证流动机制的有序进行。首先,主管部门应合理设置交流周期,科学的设计交流范围,明确城乡教师的交流义务,确保乡村教师与城区教师交流学习的可行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其次,制定严格的交流监管制度,确保城乡教师的交流执行效果,建立完备的城乡交流信息库,完善公示制度与监督制度。保证城乡教师交流成效。
(二)制定交流补偿机制加强乡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外部激励
在城乡教师流动的过程中,无论是乡村教师还是城区教师可能都会面临照顾家庭、教育对象、工作性质等方面的变动而产生一定的经济和心理负担。而如果这种压力没有等到有效解决,必然使教师流动难以进行。当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时,可以减少城乡教师流动的顾虑,提高乡村教师流动的积极性和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能动性。在此基础上,对因教师流动而产生的额外的距离成本、食宿成本以及家庭照顾成本通过直接性或者间接性的经济补贴形式进行补偿。对在教师学习交流过程中表现优秀,或者专业能力提升显著的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最大限度的对城乡教师流动提供外部激励,充分调动乡村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积极性。
(三)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流动制度确保乡村教师专业提升的可行性
不同地区,受当地地理环境、交通便利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城乡教师流动的可能性有很大差异。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体现地方特色、动态平衡的教师流动执行、监管、补偿机制。尤其针对偏远乡村,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支持力度,通过有效激励使乡村教师加强对流动制度的认同和接受。保证乡村教师“愿意去”、“能够去”、“有成果”,切实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如:鼓励城区优秀骨干教师主动到乡村进行帮扶交流;选派专业人员到边远乡村开设讲座、进行培训;将教师流动表现与职称、待遇制度挂钩等方式,使乡村教师在专业能力提升方面发挥更多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穆岚.教师专业化: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182-184.
[2] 朱旭东.论“国培计划”的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10,22(06):3-8+25.
[3] 乔耀章,巩建青.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生成、固化与缓解——以城市、乡村、市场与政府互动为视角[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15(04):84-93.
[4] 王晓琴.信息化环境下乡村教师专业化现状调查与思考[J].才智,2019(08):154.
[5] 张国献.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共享困境与化解路径[J].理论学刊,2018(04):138-144.
[6] 赵君,李谦.浅论我国农村的教育公平问题[J].管理学刊,2009,22(06):64-66.
[7] 罗曼丽.浅谈我国农村教育[J].才智,2013(35):202-203.
[8] 刘桃冶.我国教育教学改革逻辑与实践途径探究——评《教学改革的逻辑》[J].领导科学,2019(14):129.
[9] 郭鹏,廖慧.个性化定位与多渠道教育资源整合[J].传媒,2017(15):82-84.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大决策网络舆情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TJZZ19-31)。
作者简介:温志强(1971- ),男,甘肃会宁人,天津师范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安全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
*通讯作者:周祚宇(1995- ),男,河北廊坊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公共管理201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安全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