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疫情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2020-07-14苏冰钿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高校疫情

苏冰钿

摘 要:重大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思想和行为表现特征呈现出一些变化,产生如焦虑、恐惧、逆反等心理问题,伴随产生不信任危机和违规违纪等现象,应对这种情况,高校应适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内容,采取有效的对策,以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疫情;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教育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大灾害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由于该病毒具有传染速度快、传染能力强、传染范围广的特点,对人类的生命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这场来势汹汹的突发疫情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出行均造成严重的影响,疫情也导致全国高校不能按时开学,严重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正常的学习需求,学生也因此产生一些心理、思想和行为的新变化。

一、疫情期间大学生呈现的心理和思想特征

(一)心理问题

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人们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包括焦虑、恐惧、抑郁、愤怒等[1]。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在湖北省爆发后,疫情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全国民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受到巨大威胁。“安全需求”是人最基本的一种心理需求,当“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人内心便会产生恐慌等不良情绪。放眼国内外,每当危机事件出现时通常会伴随大众恐慌现象的发生,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大规模的爆发,导致全国民众生活在恐惧之中,而大学生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同样感到恐慌,引起大学生恐慌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随着社交网络和新媒体的全面普及,网络中大量直观的图片、视频和耸人听闻的信息,直接引发学生产生忧虑和敏感多疑的情绪,有些学生直言不讳地在微信群上表达“不准来自湖北的同学返校”,而身在湖北的同学,面对身边众多患者和被隔离的亲友,一方面担心自己有随时被传染的风险,一方面因被外界强烈排斥而感到孤立无助、悲伤抑郁。二是疫情延迟了全国高校开学的时间,且规定学生一律不许自行提前返校,影响了学生学业和毕业进度。此外,我国多个省份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民众外出交通和出行均受到严格的限制,学生外出活动受限,个人工作实习、出国交流交换等计划受到严重的影响,毕业生能按时毕业和就业,因此产生担忧和焦躁不安等情绪。学生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信息中频繁出现如“心态崩了”、“苦恼”、“无力”、“心慌”等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词语,以及各种言论表述:“没办法出去玩,宅家里好难受,边写作业边哭,还有出现恶心的症状”、“宅家等于躺尸”、“开学推迟、毕业答辩推迟、研究生复试推迟,后面时间太紧张了”、“行业受到冲击,春招取消,我还能找到工作吗?”这表明疫情来袭时,部分学生因行动自由受限,生活控制感降低,计划不能如愿,担心学业和就业,由此产生焦虑、烦躁、不安等多种负面情绪。

(二)不信任感突增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信任感的降低常发生于突发危机事件或无法预期的社会情境之中,政治、经济、人际关系等都会导致信任危机[2]。疫情下,大学生不信任感突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他人的不信任。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来势凶猛,起因不明,传染性强,每个人都有可能被卷入这场病毒灾害中,路人、亲人、朋友都有可能是病毒携带者,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瞬间增大、不信任感突然增强,对于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2000后大学生来说,其心理势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慌,此时社会上还发生一些人利用疫情实施诈骗、病患恶意伤害他人健康、商家哄抬物价发国难财等事件,这些冷漠自私甚至是不道德丑恶人性嘴脸,诱发学生产生一场不信任的危机,导致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产生怀疑。第二,对政府的不信任。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公众主要通过网络媒体发布的信息来了解政府的决策和行为。对于习惯利用网络了解各类信息的大学生,他们时刻关注有关疫情发展和政府处理本次疫情的相关决策、行为和效率等相关信息。然而,由于病毒突然来袭,某些地方政府因缺乏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经验而决策不当,引发部分学生的反感。研究表明,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相对于增强信任的积极信息,破坏信任的消极信息更容易受到关注。在可信赖性的判断、评价过程中,消极信息也比积极信息占据更高的决策权重[3]。因此,当学生在网络上看到那么多消极和负面信息,直接冲击了他们对政府的信任感,容易让思想单一、青春冲动的年轻学生产生不理智的、愤青的心态。

(三)逆反心理,社会责任感淡薄

逆反心理是主体需要与客观环境之间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较强烈的抵触情绪[4]。当今2000后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生长于养尊处优的环境中,从小个性较强,崇尚自由和独立,反感受拘束与管制。无意识心理作用原理表明,强势的目的性、权威性、控制性常常会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5]对于爱旅游、爱聚会、爱唱KTV、爱看电影、爱尝美食的大学生,在疫情联防联控时期,被严格管控时,他们内心容易产生抵觸情绪和逆反心理。存有逆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持有一种单向固执偏激的思维模式,无法客观、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较多地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甚至有不响应、不配合的行为表现[6]。鉴于新型冠状病毒爆发疫情的严重性,为防止病毒扩展,尽快控制疫情,政府呼吁公众减少出行,减少与他人接触,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尽量留在家里不出门。然而还是有些学生没有高度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对疫情漠不关心,对个人防护麻痹大意,对于我党和国家采取的一些严格防控防疫措施不理解、不支持,对学校发布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不理睬、不遵守,依然我行我素,只顾自我利益。目前国内已发生多起学生违规返校的案例,这些学生无视疫情的严重性,没有充分认识到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严峻性,漠视学校相关纪律要求,表现满不在乎,擅自提前返校,瞒报个人行踪的行为。另外,仍有部分存有侥幸心理的学生认为被感染的可能性为“小概率”事件,当行动和生活空间受到限制时,逆反心理又开始作怪,部分学生不是听从指挥留在家中,而是想方设法逃脱社区。这反映一些自由主义较强、纪律观念较差、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大学生在危机时刻只考虑自身利益,不履行作为公民应该遵守的规定和应履行的义务。

(四)轻信谣言,缺乏辨认是非的意识

当突发事件快速通过网络四处传播扩散时,谣言也伴随着真实新闻出现在各大网站和社交媒体上。谣言普遍具有迷惑性,震撼性,误导性,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或与当下热点事件有密切关联,能引起社会大众广泛的注意和快速传播。大学生作为一群有想法、有激情的群体,热衷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特别活跃于各大媒体和各类社交网站上,不仅积极关注身边同学的日常生活、奇闻趣事,还特别关注国家大事要闻,关心民生民和社会热点问题,且爱好在网络上发表个人意见和评论,因此大学生也极度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不正确导向,被诱导产生不良的情绪和行为。疫情发生之后,新媒体上出现大量博人眼球、真假难辨、鱼龙混杂的信息,网络谣言漫天飞舞,对于甄别信息能力弱、喜爱通过网络手段表达喜怒哀乐的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谣言鼓舞和影响,对扭曲真像的谣言信以为真,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不恰当的评论,甚至采用谩骂宣泄个人情绪,从而产生情绪蔓延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此等行为容易引起周围大学生朋友圈的过激反应,进而导致各种盲目、冲动、偏激等非理性情绪蔓延。

二、重大疫情下,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培养乐观情绪

大学期间,是学生心智成熟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学生的认知、情绪、意志、情感在大学四年学习中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职场和人生中的困境和逆境。早在2004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7]。然而,当下部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注重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却忽略了心理教育。因此,当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发生时,学生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应该特别值得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引导学生调整心态、正确认识恐慌和焦虑,多渠道多方式地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积极乐观地面对这场危机。“瘟疫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而在现代是考场” ,面对重大疫情的危难时刻,考验着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8]。

(二)增强大学生明辨是非黑白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长期以来,学校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体制培养的学生基本都是言听计从、不会反抗的乖乖角色,学生从小习惯对于教师教学的内容全盘接受,对于所有输入性的知识直接吸收,没有养成质疑或批判性的思维。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背景下,大量形形色色的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纷至沓来,大学生激进冲动、涉世不深,判断是非黑白的能力较弱,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当中缺乏辨别和判断能力,极其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和煽动,甚至还会被不法分子诱惑和利用,危害大学生的思想和身心健康发展,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误入歧途,做出违法的行为。这凸显了在信息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的迫切需求。马克思曾经说过,“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9]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在信息时代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迷信和盲信。[10]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积极面向学生开展批判性思维的培训,引导学生其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对各类信息具有批判精神,训练其辩证思维,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准确辨别现实生活中各类信息,做到有立场主见有判断。

(三)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

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化与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他们了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渠道和内容也日趋多样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也使得学生更具公民意识,对外界的“欲知”愿望以及对政治的关注也逐渐日常化。大学生的政治关注是指大学生对影响国家政权、公共权力运行、社会发展重大事件或活动的关心和注意。大学生政治关注将影响学生对社会的态度、社会的行为和未来参与社会的方式,并从中反映出他们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大学生在积极关注社会现象、重大事件,了解社会现实状况的同时,还会敢于表达自己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还乐于公开评论。一般来说,学生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战争等事件的关注度较高,因为此类事件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關。而电视、广播、网络、社交媒体等大众传媒是学生获得社会信息和重要来源,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意识。近年来,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眼球”,过多渲染社会阴暗面和不公平不公正等现象,容易触发某些大学生产生政治偏激情绪,过于片面地看问题,丧失对执政党的信任,悲观地看待国家的发展。政治教育的目的旨在形成人们正确的政治意识,正确认识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12]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坚定政治立场,正确看待各类社会事件,时刻谨记大学生个人的中国梦与社会发展、祖国的繁荣昌盛密不可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爱国主义融入到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完成自身政治社会化,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下引发的学生对社会、对政府的不信任危机,从侧面上提醒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进一步重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价值观,正确引导学生对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让学生坚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当前大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在自我认知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受自身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限制,往往看待问题时容易产生偏激的观点,而当自身观点与外界意见产生冲突的时候,或是其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在自尊心和自我控制欲望的驱使下,常常会让学生为摆脱束缚而产生逆反心理。在认知矛盾的作用下,致使许多大学生忽视社会责任感,表现出只顾自己不管周围的鸵鸟心态。缺乏认识自我和社会的关系,缺乏社会责任感,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根本原因。如果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就可能表现为:过高地期待社会,希望社会能按自己的愿望存在,不能接受正常的社会规范的约束而肆意行事,或者无法容忍现在的某些社会现象而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加以反抗或逃避,这样的大学生很可能发生人际交往障碍、逃学、攻击、厌世等行为[12]。因此,高校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消除大学生狭隘的自我意识,就能够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高校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积极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信心,激励学生励志勤学,引导学生自觉将自身未来与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做个健康、负责、有能力有担当的大学生。

三、重大疫情下,高校開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各高校可结合疫情实际,开展线上主题思想政治课

本次疫情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供了很多鲜活的案例和素材:最美逆行的白衣天使、挑灯夜战的科研人员、坚守社区的志愿队伍、各类特殊的驰援方式、拔地而起的方舱医院等,各高校可结合我国针对疫情突发所采取的各类联防联控措施,各级各界如何齐心战“疫”的实际情况,线上开展疫情防控主题的思政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定海神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凝聚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尚方宝剑”。

(二)各高校可结合学生需求,开展线上心理咨询服务

现代网络技术为高校开展远程心理咨询服务提供了强大支撑和便捷通道。高校可成立网络心理咨询小组,开通心理热线和咨询平台,实施在线一对一咨询,利用多媒体在线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指导,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构建全方位、个性化和持续性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机制,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阳光心态。如华中师范大学在疫情发生后,学校快速成立心理专业人员和网络技术人员专班,开通心理热线平台,最多可满足1000人同时求助[13]。

(三)各高校可发挥师生创新创造力,拓宽网络思政教育渠道

疫情下面,高校可充分发挥师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创造力,一方面鼓励教师精心制作网络微课、设计网络第二课程活动,适当运用本次疫情防控的生动案例教材,开展生命教育、爱国主义、先进人物事迹学习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时代英雄人物为榜样,汲取精神力量,并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勇担使命的行动。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创作微视频、撰写诗歌、散文,创作漫画、书法作品,举办网络主题班会、网络特色团日活动,从学生的视角去挖掘战“疫”期间众志成城的“中国力量”、震惊世界的“中国速度”和大爱无疆的“中国温度”,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获得更多的思考与感悟,提升爱国主义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

参考文献:

[1] 淑琦主编.心理学与心理卫生.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5.

[2] 许燕,王芳,刘嘉,等. SARS突发病害与大学生信任感的变化历程[J].心理学探新,2005(4).

[3] SLOVIC P. Perceived Risk Trust and Democracy[J]. Risk Analysis,1993,13( 6):675-682.

[4]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沈贵鹏.心理学视域中泛课程思政的特点诠释[J].思想理论教育,2018(09):66-71.

[6]占江.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及其消解[J].教育探索,2014(05):114-116.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 卫生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253/201001/xxgk_76072.html. 2005-01-13.

[8]肖巍.甲型H1N1流感凸显公共健康伦理危机[ J].探索与争鸣,2009(7).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7:146.

[10] 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的结构、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7(3):215~218.

[1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

[12] 朱山梅. 社团活动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5.

[13] 《中国教育报》电子版. 众志成城 同舟共济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特别报道 [EB/OL].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0-03/13/content_577077.htm. 2020年03月13日.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高校疫情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