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路径

2020-07-14欧阳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3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监督机制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当代大学生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的改变,迫切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进行适应性的创新。在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将工作重心从理论向实践转移,既要让大学生具备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又要从日常的生活、学习乃至今后的工作中,践行这些优良品质和高尚品德。文章首先概述了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困境,随后分别从注重开展多样化实践育人活动、完善考评与监督机制等方面,就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创新策略展开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监督机制

探索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可行性路径,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现阶段部分高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思政教育中还是侧重于理论讲解。虽然表面上来看完成了思政教育任务,但是学生不能用所学理论指导个人的行为实践,思政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因此,无论是从提升高校思政育人水平角度,还是从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角度,积极推动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创新路径,都是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思想教育实践育人的意义所在

(一)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要想鼓励他们踊跃参与思政教育活动,首先要求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可以迎合当代大学生的喜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往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往往是理论讲解占据的比例较高,而实践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在被动参与的情况下,思政教育取得的实际效果十分有限。相比之下,如果能够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育人活动,则可以让大学生从被动参与向主动探索转变,让思政教育活动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在探索过程中,对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对个人的行为习惯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无论是通过开办讲座,还是组织社会活动,其最终目的都是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让作为受教育对象的大学生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实现成长。从以往的工作经验来看,虽然以集中学习、开办讲座为主的理论教育模式,也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割裂的情况,最终取得的工作实效不明显。相比之下,以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为主的实践育人模式,一来是让思政教育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内涵得到了延伸;二来也可以依托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原本抽象的思政教育理论,变得具体化,思政教育的实用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

(三)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

思政教育如果纯粹的进行理论说教,就会让整个过程变得枯燥,也很难让高校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如果思政教育的内容无法激起学生的认同感,就很难身体力行的遵循和践行思政教育内容。因此,通过创新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路径,就是要尝试多种方式,对思政教育进行恰当的“包装”,例如组织开展主题演讲比赛,参加一次志愿者活动等等。利用这些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思政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提升其感染力。让大学生沉浸其中,自然而然的從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自我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这种思政育人方式更容易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欢迎。

二、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面临的困境

(一)思政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

自从十八大将“立德树人”确立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高等院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但是在具体工作开展中,仍然存在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无法完美结合的问题。通过调查情况来看,一方面是学校在组织开展思政教育方面投入了较多的时间、精力,另一方面却是许多高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例如在思政教育中,总是强调要诚信做人,但是每到期末考试总会发现一部分学生存在作弊行为。在思想层面上认可诚实守信的价值,但是在实际行动中仍然会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做出不诚信的举动。这种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脱节,成为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对实践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多元和活跃,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开展方法也必须同步的创新。从整体上来看,高校已经认识到了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价值所在,但是由于认识不全面、理解不到位,具体工作的开展仍然会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导致育人效果不理想。例如,高校虽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但是在活动的前期组织、规划设计等方面,没有到学生群体中进行深入的调研,也没有充分的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思政工作者的角度组织的实践活动,很多时候也并不能得到当代大学生的认可。

(三)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形式化

在实践育人中,要想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效,首先要保证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多样性。近年来,高校思政工作者为了迎合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也尝试创新了思政实践育人的方式,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还是存在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形式化、单一化等问题。例如,部分高校虽然组织在校大学生参加了一系列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但是多数情况下都是以参观为主。例如到本市的一些革命基地、博物馆等进行参观学习,但是并没有留给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这样的思政教育只能取得表面效果,而不能达到更深的层次。这种形式化现象,虽然也可以起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效果,但是“育人”价值不高。

(四)缺少配套的监督考评机制

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同时由于高校的深化改革以及学生的思维变化,都决定了思政教育在具体开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问题。只有在剖析问题成因的基础上,寻找可行性的改进对策,才能让思政教育水平得到渐进式的提升。目前来看,许多高校还缺乏这样一套科学的考评监督机制。没有完善的考评指标,也就无法立足于思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量化评价,一些潜在的问题也就不能找出和改正。另外,在组织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中,缺乏严格的监督,这种情况下也会让思政工作者产生思想上的懈怠,缺少强烈的责任意识,不能认真严肃的对待。

三、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基本原则

(一)明确的目的性

目的就是方向。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下,高校在思政教育中始终要把服务学生摆在首要位置,以思政教育为手段,以帮助高校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养成高尚品格为目的,坚持将思政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工作开展相统一,才能为工作实效性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应当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然后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的实践育人方案,为下一步的工作开展提供参考。除此之外,还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喜好,提高思政育人实践活动方案的可行性。

(二)高度的渗透性

将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相结合,通过营造浓厚的环境氛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既可以最大程度上减缓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抵触心理,同时又保证了实践育人的成效。因此,这种渗透式的思政教育,通常可以取得理想的育人成果。思政工作者要想进一步提高教育渗透力,必须要尝试转变思维视角,要善于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最好是能够与高校学生打成一片,赢得他们的信赖,为实施渗透式的思政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鲜明的时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定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只有这样才能迎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需求,这也是做好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时,必须要添加一些具有明显时代性的内容。让教育内容和实践活动更加贴近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才能激发他们的认同感。例如,近几年一直强调增强文化自信,在思政教育中可以有选择性地借鉴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学生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提升文化自信心,这样也能够帮助他们自觉抵制西方“金钱至上”之类的腐朽文化,对个人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四、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创新路径

(一)寻找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点

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是提升高校思政育人实效性的两个必要因素。如果缺少了社会实践,那么思政教育就会变得空洞和枯燥;同样的,如果缺少了理论教学,那么社会实践也会失去内涵,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立足于思政育人的客观需要,积极寻找两者之间的完美结合点。例如,要根据教育对象思想觉悟水平,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比例。对于大一学生来说,可以侧重于思政理论教学,让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辅助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保持对思政教育的欢迎度;随着接受教育时间的延长,学生的思想基础逐渐牢固,就需要不断的调整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的比例,将工作重心逐渐向实践育人方面转移。

(二)全员、全面提升对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视

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创新,需要得到高校全员的高度重视,并且不同人员要立足于各自的工作岗位,提供相应的支持,自上而下的为实践育人创造良好的环境。高校的领导者,要做好顶层设计,编制思政育人的工作方案,为各项工作開展提供宏观指导;高校的思政工作者要按照上级要求,进一步细化思政育人的方式方法;各个学科的任课教师也要结合课程内容,将思政理念融入到课堂中,积极配合完成思政育人工作。当然,除了学校的领导、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外,作为接收教育的学生,也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既要认认真真的学,又要踏踏实实的做。只有全员重视,才能在共同努力下取得更好的实践育人成果。

(三)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育人活动

组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思政育人成效的一种有效措施。高校方面应当在深入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做好活动方案设计,指导社会实践开展,才能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从形式上来看,既可以使参观式的实践,例如到本地的一些红色教育基地,在听和看的过程中,学习老一辈革命人士身上的优良品质。还可以组织开展其他一些主题明确的思政活动,像《争做“六有”大学生》的演讲比赛,或是“如何对待互联网背景下多元文化思潮”的辩论赛等。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达到提升。

(四)引进科学的考评激励和监督反馈机制

在探索实践育人的创新路径中,尝试的许多新方法、新理念,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阻碍,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优化的过程。因此,实践育人成果如何最终还要通过监督反馈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要树立全过程监督理念,从前期组织思政教育方案,到中期实践育人活动的开展,以及后期开展成果的总结,都要使用细致的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评价。这样才能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在明确其根本原因的基础上调整策略,让思政实践育人的成果不断的提升和显现。

五、结语

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在探索思政实践育人新路径上做出了大量的努力。总结经验来说,只有始终将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思政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尝试采取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并且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融合,开展他们内容丰富且意义深远的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才能取得理想的工作成果。今后要始终具备动态的、发展的思维,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才能推动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得到不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的探析与反思——以实践育人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24):184-186.

[2] 牛序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研究——基于山东省10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调研[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5):98-102.

[3] 黄志钧.基于美国交叉学科发展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9):10-12.

作者简介:欧阳(1975- ),女,湖南长沙人,硕士,副教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一学生党支部书记,贵州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监督机制思想政治教育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国企会计监督机制完善对策
建立书评的监督机制
完善我国人大选举监督机制的思路——以衡阳破坏选举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