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共青团组织培养军民融合创新人才的路径探析

2020-07-14张雯欣熊贤王政书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3期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军民融合创新人才

张雯欣 熊贤 王政书

摘 要:本研究针对目前高校军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从高校共青团组织的自身优势出发,探索军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为培养出视野宽、素质高、能力强的军民融合创新人才贡献力量,推动军民融合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军民融合;创新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前瞻性地多次在重要场合阐述有关军民融合的必然性、迫切性和优越性。他强调要坚持军队需求主导,聚焦紧缺专业、重点高校、优势学科,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强教育资源统筹,完善军民融合的人才培养使用体系,提升军事人才质量。高校作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具备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高校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就是要充分挖掘利用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合力育才,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服务青年、引导青年和凝聚青年的群众性组织,具有自身特殊的优势及责任使命,通过这些优势的有效发挥,将在军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研究分析高校军民融合创新人才特征,分析当前高校军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结合高校共青团组织优势,通过实践探索,提出军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健全与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体系相匹配的人才培养制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培养的军民融合创新人才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国家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加速发展,部队技术装备构成日益复杂,知识密集程度不断提高,亟待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人才。

(一)学术型人才

学术型人才主要指具有爱国主义情怀、丰富的知识储备、扎实的科研水平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主要从事国防基础科研工作。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学科之间不断交叉融合以及当今世界军事变革,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学科优势、科研平台等培养系列国防军事学术性创新人才,以促进国家军队装备的信息化、推动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跨越性发展。

(二)技术型人才

技术型人才主要指具有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职业道德的智能型的操作人才,掌握国防科技工业所需的工程专业技术,同时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新形势下,高校应面向国家军民融合战略需求,增强军产学研用合作教育,以“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以人才需求为牵引,将工程需求、理论教学、创新实践紧密结合,全力服务国家国防建设需求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三)战略研究型人才

战略研究型人才主要指侧重于从战略规划制定、管理思想与方法革新等“软科学”方面为军民融合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的创新人才。高校要緊密结合国防科技发展和军事变革的前沿问题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研究,培养出有战略思考、创新思考、预见未来变化、设计战略实施方案、果断决策、沟通与管理等能力的战略研究型人才,为国家军民融合的政策决策提供咨询建议,为军民融合战略规划提供智力支持。

(四)技术转化型人才

新形势下,推进军民融合专利技术转移不仅能促进先进的军事技术向民用方向转移,使大量国防专利技术“活起来”,有效减少科技研发的重复投入,而且也能使优质的民用资源进入军事领域,利用其资金、技术降低武器装备的开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统筹国防和经济建设,促进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形成。培养军民融合科技技术转移专业人才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

二、高校军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了解当前军民融合战略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需求,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在军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高校还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除了部分国防特色院校以外,我国很多高校服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想观念还相对封闭,甚至游离于之外。由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顶层设计统筹不到位、政策法规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很多高校未能够深刻认识到自身建设与服务于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求相统一的战略意义,仍习惯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投入到军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精力不足。此外,在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下,加之国防科研具有过程复杂、保障条件高、保密性强等特点,容易带来信息不对称、准入难等问题,许多高校教师在开展国防科技研究方面的服务意识较弱且动力不足。

(二)培养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高校虽然已经设置了与军工相关的本科专业,但是现有的相关学科专业数量较少,且因受到不同管理体制的影响,军民双方在人才培养、储备、交流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很多高校在兼顾兼容国防军事需求方面存在较大困境,尚不能满足国家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此同时,很多高校在现有学科体系和平台建设条件下培养的军民融合创新人才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军工知识,也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但仍存在国防意识较弱、专业素质较低、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脱节、专业技能单一、人才适应关键岗位的核心能力不足等问题,与国家真正所需要的军民融合创新人才相比较,尤其是在现代化军工知识、信息化专业技术和战略规划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三)军地交流渠道不畅

前文已经提到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人才需求的紧迫性,在这种情况下,仅靠军队自身培养远远不够,仅靠国民教育来培养更是无法实现。统筹利用人才培养资源,使军事教育和国民教育深度融合,走军民融合式培养的路子,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任务所需。但是,就当前现状看,现行体制中仍存在着明显的“碎片化”倾向,军地之间缺乏有效的体制联接整合;军民融合式培育人才缺乏统筹协调,缺乏统一规划和整合,再加上军民资源共享不够、科技成果转化不够等系列问题,将会直接导致高校在服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过程中职能“缺位”“越位”“错位”等现象的频发,从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

三、对高校共青团组织培养军民融合创新人才的建议

(一)加强思想引领,严把人才理想信念关

对于高校而言,培养人才,首先是要培养其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其坚定的理想信念。思想引领作为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应当紧紧围绕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学校工作实质相结合,将“四进”(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四信”(牢固树立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进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大学习等作为常规教育落实。同时,可以将“青马工程”作为思想引领的实践阵地,构建完善的校院两级青马工程体系,抓住关键少数,发挥主体的思想引领作用。此外,高校共青团组织还可以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军民融合德育教育协同创新工程,组建国防青年先锋连、国旗班等,发挥他们在学校青年中的带动引领作用。高校共青团组织要不断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尤其是在培养高层次军民融合创新人才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军工报党报国、献身国防事业的情怀。

(二)搭建创新研究平台,促进学生科研能力提升

高校国防科研和人才培养是融合发展、相辅相成的,高校通过国防科研实验室建设和国防科研项目研究来促进军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成效,实现二者的联动效应。但是目前很多校内外的科研项目一般不会向学生倾斜,而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却需要更早更多地激发其参与科研实践的兴趣和热情。这种情况下,高校共青团可以设立与军民融合相关的科研项目,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基础研究、工程应用等项目,让他们获得充分的科研训练和方法论知识,让学生通过参与军民融合項目的实施过程,了解军民技术双向外溢的内在机理,增强发展军民两用技术,进行技术孵化、成果转化的意识及潜力。此外,高校共青团还可以在校内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为依托,积极鼓励学生以军民融合项目参赛,以此大力推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参与军民融合创新研究的热情。

(三)丰富社会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练就过硬本领的“大熔炉”,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实践中育人是共青团的传统,军民融合创新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丰富社会实践环节进行。例如专门设计红色国防教育主题内容,组织学生赴延安、南昌、遵义等地开展特色社会实践,强化学生国防军工情结;组织学生到国防科研院所、军工企业参观调研,深化学生对军民融合的认识;组织学生参加军民融合特色军事研学活动、“军民融合”主题团日活动等等。此外,高校共青团还可以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实践能力培养共同体,通过搭建高校、军队、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联训、联教的平台,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军民融合思维、组织管理水平和综合执行能力。

(四)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为学生提供优质学习资源

高校共青团组织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可以通过高校之间、各行业团组织、青联组织、青年企业家协会的桥梁作用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军民融合学习资源。例如,与国内一流大学或国内军民融合学院合作,开展军民融合专题研修班、军民融合人才发展高级研修班等;加强对外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军民融合相关论坛,参观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成果展,让学生了解当前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了解军民融合相关前瞻性、颠覆性、创新性技术与成果。高校共青团还可以定期召开军民融合发展相关专题讲座,邀请国内军民融合领域资深专家、学者授课,这样既能使学生了解信息化前沿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又能使他们提高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对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内涵的理解,开阔军民融合发展的视野。此外,高校共青团还可以通过共青团系统与地方部队和军工企业、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建立交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通过项目合作、互聘兼职、双向挂职等方式,引导学校的优秀人才进入军民融合科技研发领域学习,推动军民融合人才资源深度融合,促进高层次人才共享共用协同创新。

(五)培育军民融合校园文化,着力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它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高校共青团可以在学校共青团网站和官方微信上开通专栏,展示军民融合的先进个人和感人事迹,转载或自创有关军民融合方面题材的文章、图片或报道等;可以定期在校园固定宣传栏张贴有关军民融合的宣传横幅、海报等;可以联合学校图书馆开设军队和国防建设成果的展馆,或者在学校人流集中的场所举行军民融合成果展等。此外,高校共青团还可以围绕军民融合,打造系列主题活动,例如开展“军民融合大讲堂”“模拟长征行”“军民融合征文大赛”“迷彩青春夏令营”“爆点思维创作营”“战场野炊救护”“野战真人CS”“国防知识竞赛”等主题特色活动,将军民融合文化元素渗透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全过程。通过构建军地融合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激发学生“爱国爱军”情怀,激励学生服务于军队建设和国防事业的愿望和决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的讲话[R].2017.

[2] 王祈然.国防特色高校军民融合创新团队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

[3] 习近平.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R].2017.

[4] 姜鲁鸣.新时代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论纲[J].改革,2018:3.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四川省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中心项目“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路径研究”(项目号:jmrh2018-012)课题成果。

猜你喜欢

高校共青团军民融合创新人才
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问题及成因分析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以高校共青团活动为载体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