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大熊猫保护地及周边社区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07-14秦青刘晶茹马奔谭宏利徐钰温亚利

林业经济问题 2020年4期
关键词:薪柴户主保护地

秦青,刘晶茹,马奔,谭宏利,徐钰,温亚利

(1.中国科学院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2.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3.国家林业与草原局 森林与草原病虫害防治总站,沈阳 110034)

大熊猫保护地处于长江中上游重要的集蓄水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这一地区的生态安全状况直接关系着广大地区的国土生态安全。大熊猫保护地森林和物种资源十分丰富,因为资源开发模式和经济发展阶段的限制,周边社区过度开采利用保护地自然资源[1-2]。因资源开发、土地占用等人类经济活动的干扰[3-4],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严重,生态系统平衡受到威胁。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完善大熊猫保护地管理体系,是解决保护地周边社区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矛盾和冲突的重要举措。如何协调社区发展与大熊猫保护的矛盾,是保护地管理体系构建和提高大熊猫保护成效的关键,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关于保护地自然资源利用展开了多方面研究。如林缘社区居民对森林资源的利用[5];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对自然资源的经济依赖[6];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滩涂承包户、鱼塘养殖户及农户对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7];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西坡社区采薪、盗伐、放牧、采集非木质林产品[8]。此外,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的影响因素,如社区类型的不同、社区的贫困程度、区位因素、家庭人口数量、受教育年限、收入来源及结构等[9-11]。还有部分学者从农户行为视角分析保护地社区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12]。因此,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将社区农户利用大熊猫保护地自然资源的主要方式进行分类梳理,构建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分析影响社区农户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的主要因素,为相关保护部门调整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四川省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2.02万hm2,涉及11个市(州)的37个县,同时这些县(市)在四川省经济排名大部分处于中下水平,部分甚至是国家级贫困县。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发展动力较强。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20个典型县(表1),这20个县的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总和为161.86 hm2,占四川省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的66.38%。这些县域是大熊猫种群高度密集分布的区域,主要栖息地和大熊猫局域种群遗传交流廊道将要划入国家公园范围内,包括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地、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大熊猫保护地管理体系,目的是增加大熊猫栖息地的连通性和完整性,提高大熊猫保护成效。

表 1 调查区域及样本点分布

说明:截至2018年6月,为贫困县。

大熊猫保护地自然资源丰富,社区与大熊猫栖息地空间接壤,农户利用保护地自然资源来获取收入、维持生活,社区农户的主要资源利用方式是打笋、割竹、挖药、采集野菜、采集菌类、采集薪柴、砍伐木材、放牧和耕种等。

1.2 调查方法

2018年,课题组对四川省大熊猫高度密集分布的典型地区进行入户实地调查,针对社区农户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及家庭收入等情况设计问卷,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在20个典型县,选取了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的40个行政村,深入各村农户开展实地调查,共发放了1200份问卷,每份问卷由调研人员与户主进行一对一问答,共收回963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达80.25%(表1)。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户主基本信息、家庭资源禀赋状况、家庭居住地特征、主要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收入结构与支出情况。

1.3 变量选择

表 2 变量定义

根据行为经济学理论,学者们认为户主的年龄特征、户主的受教育水平、资源禀赋、区位特征等对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的选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2-13]。根据前人研究,从户主个体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和农户居住地特征这3个方面分析影响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的主要因素(表2)。

1.4 分析方法

为判断和分析大熊猫保护地周边社区农户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设定计量模型:

Y=α+l1X1+……+lnXn+ε

式中Y表示农户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Xn表示各种影响因素;ln表示待估系数;ε为残差项。

1.4.1 Probit模型

因变量Y:大熊猫保护地社区农户家庭是否有放牧行为,是否有耕种行为,此变量为二分变量,是离散型变量,取值范围是(0,1),其中,Y=1表示社区农户家庭有放牧行为或耕种行为,Y=0表示社区农户家庭不放牧或不耕种。因为因变量Y是离散型变量,因此不能使用线性模型,所以研究选择构建Probit模型[14]。

式中X是影响大熊猫保护地周边社区农户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的自变量;β是待估参数;u是随机扰动项,并且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1.4.2 Tobit模型

因变量Y:大熊猫保护地社区农户挖笋、采集竹材、采集药材野菜、砍伐木材、采集薪柴。这些资源利用方式社区农户可能有或可能没有,如果有以上行为,则可以得到该农户的资源利用数量,如果没有,则会出现零观察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删失数据,导致变量不能满足正态分布,那么最小二乘法就不能使用。Tobit模型[15]主要研究在某些行为选择下,连续变量的变化问题。鉴于此原因,选择构建Tobit模型,选用一个潜变量y*。式中的y*服从同方差正态分布,满足线性条件,取均值。当y*≥0时,y=y*;当y*<0时,y=0。

y*=β0+Xβ+u,u|X~Normal(0,δ2)

y=max(0,y*)

式中X是影响大熊猫保护地周边社区农户家庭资源利用方式的自变量;β是待估参数;u是随机扰动项,并且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1.5 数据处理方法

根据Probit模型、Tobit模型和调研获取的农户问卷,利用Excel统计和整理数据,并使用SPSS 19.0软件处理数据,从而分析影响大熊猫保护地及其周边社区农户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的主要因素。

2 结果与分析

表 3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户主的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学水平,部分达到初中水平。家中常住人口3~5人,以老人和小孩为主,年轻人平均每年外出打工5个月左右。调查的农户中耕地面积较少,且细碎化严重,不利于规模化经营。林地多以集体林为主。从各变量的标准差来看,调查数据的稳定性较好,可以开展后续实证研究。

2.1 大熊猫保护地及周边社区农户收入来源仍以牧业、林业、农业为主

根据课题组的农户调查问卷数据,户均自然资源年采集量如表4所示。其中,放牧和耕种只能观察到农户家庭是否有此行为,而无法准确计算资源采集量。调研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大熊猫保护地及周边社区农户收入来源仍以牧业、林业和农业为主,分别占家庭总收入的38.31%、24.68%和17.43%。农林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42.11%。据中国第三次和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数据统计,研究区域大熊猫栖息地内及周边社区农户生计仍以农业、林业和牧业为主,其中农林业收入2003年占家庭总收入的73.41%,2013年下降到56.32%,虽然大幅度下降,但是所占比例仍然很高。

表 4 户均自然资源年采集量

2.2 户主年龄对社区农户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具有显著影响

户主年龄(X1)回归系数3.22,大于0且对薪柴采集量的影响在0.01水平上显著(表5),说明了户主年龄越大,家庭薪柴采集量越大,与BALAND等的研究一致[16]。原因可能是:户主年龄大的家庭,生活方式比较传统,更喜欢使用薪柴等这样的能源消费方式[16]。户主年龄对放牧几率呈0.05正向显著性,系数为0.21,对挖笋量呈0.10正向显著性,系数为45.32。说明户主年龄越大,放牧几率越大,挖笋数量越多,与谭宏利等的研究一致[17]。原因可能是:放牧、挖笋更适合老人的生活习惯。户主年龄对采集竹材几率呈0.10正向显著性,系数为1.05,说明户主年龄大农户采集竹材多。反过来看,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劳动力进入城镇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因此竹材的采集量逐渐下降,说明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与何仁伟的研究一致[18]。

表 5 资源利用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

说明:、、分别表示10%、5%和1%水平上显著(一定程度、显著和极显著)。

2.3 户主受教育程度对社区农户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具有显著影响

户主受教育程度(X2)对放牧呈0.10的负向显著性影响,系数为-0.33<0,说明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放牧行为越少。与胡继然的研究一致[19]。原因是可能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生存技能也越多样化,环保意识越强,能够意识到放牧等对生态的破坏力。户主教育程度对采药呈显著性0.01的正向影响,系数为91.62。说明户主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采集药材的数量比其他农户高,与宋莎等的研究一致[20]。原因可能是:受教育程度高的户主获取外界信息较多,其更了解市场。因为人们养生需求提高,导致各类名贵药材的价格不断攀升,这些药材一般都生长的区域也是大熊猫密集分布和生存的栖息地。在采集药材的过程中,社区居民进入森林所产生的噪声等污染干扰了生性敏感的大熊猫生活[21]。采集药材干扰大熊猫生活的比较突出的区域是:都江堰市、松潘县、平武县、美姑县和雷波县等。户主受教育程度对薪柴采集量呈显著性0.05的负向影响,系数为-0.27。说明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采集薪柴的数量越少,与尚婷婷等的研究一致[22]。原因可能是: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强[23],越能掌握商品能源的使用技能。

2.4 家庭常住人口对社区农户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具有显著影响

家庭常住人口(X3)对放牧呈显著性0.01的正向影响,系数为0.25,说明家庭常住人口越多,放牧的几率越高,与胡继然的研究一致[19]。因为劳动力未得到转移,放牧成本低、收入高,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要求。平武县、松潘县、美姑县和马边县等此种情况较为突出,放牧是大熊猫保护地周边社区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家庭常住人口对薪柴采集采伐均呈显著性0.05的正向影响,系数为1.29,常住人口增加1人,薪柴采集量增加1.29。说明家庭常住人口多,薪柴采集量也会上升,与张敬枫等的研究一致[24]。因为常住人口多,做饭、采暖和照明需求的能源自然就高,另外,家庭常住人口多则有多余的劳动力进山采集薪柴。农户使用木材基本是为了盖房子,如果家庭中常住人口多,居住房屋的需求自然就偏高。而大熊猫保护地周边社区地形不利于水泥、钢材等运输,当地居民盖房子多使用木材,对木材的需求量较大。

2.5 耕地面积对社区农户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具有显著影响

社区农户的耕地面积(X5)对是否放牧呈0.05负向显著性影响,系数为-0.33,耕地面积增加1个单位,放牧几率下降0.33。说明农户耕地面积较大,则放牧的几率会相应较小,与秦青、赵正等的研究一致[25]。这是因为这类农户更容易通过耕种获取家庭收入。社区农户拥有的林地面积较多,则采药和挖笋可能性较高。家庭林地面积(X6)对采药和挖笋均呈显著性0.01的正向影响,系数分别为231.71和82.27。说明林地面积越多,采药和挖笋的数量越大,与谭宏利等的研究一致[17]。这可能是因为自家林地面积大,家庭拥有的自然资源较多,有利于采到更多的药材和竹笋。

2.6 房屋面积对社区农户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具有显著影响

农户家庭房屋面积(X7)对木材采伐呈显著性0.01的正向影响,系数为2.87,说明房屋面积较大则木材的砍伐量也相应地较大,与梁青青的研究一致[26]。因为大熊猫保护地周边社区农户的房屋多以砖木结构为主,房屋大则相应的需要的木材也多。房屋面积对薪柴呈显著性0.05的负向影响。系数为1.87,房屋面积增加1个单位,薪柴采集下降1.87。因为一般家庭房屋面积大的农户家庭收入也比较高,使用电灯等商品能源较多,薪柴的使用量比其他农户少,这与前面的结果一致。

2.7 家庭收入对社区农户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具有显著影响

家庭人均收入(X9)对薪柴采集量呈显著性0.01的负向影响,系数为2.15,人均收入增加1个单位,薪柴采集下降2.15。说明家庭收入越高,薪柴采集量越少。与韩锋等的研究一致[11]。因为通常家庭收入高则有能力购买电等商品能源。家庭非农收入(X10)对挖笋数量呈显著性0.05的负向影响,系数为-22.61,说明家庭非农收入越高,竹笋采挖的数量相应地会下降,与秦青的研究一致[12]。因为外出打工的农户非农收入较高,能够降低家庭生活压力,也是竹笋采挖量减少的原因。

2.8 保护区宣传教育对社区农户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具有显著影响

因为保护区宣传教育活动开展较多,参与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或培训的农户砍伐木材、采集薪柴、挖竹笋和采药的数量也较小。是否参与过保护区的宣传(X11)分别对以上行为有0.01显著性、0.10显著性、0.10显著性和0.1显著性的负向影响,系数分别为-3.07、-2.71、-36.19和-27.86,说明保护区宣传教育活动对社区农户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及规模具有显著影响,与马奔等的研究一致[27]。因为保护区开展宣传教育,社区农户认识到自然资源过度利用对环境的破坏,提高了环保意识。

2.9 居住地海拔对社区农户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具有显著影响

农户家庭居住地海拔(X12)对药材、是否放牧分别有0.05和0.1显著性影响较高。系数分别为38.11和0.31,海拔增加1个单位,药材采集量上升38.11,放牧几率上升0.31。说明居住地海拔越高药材采集量越大,放牧行为也越多,与宋莎等的研究一致[20]。因为海拔高的农户更靠近林区,就地取材方便,因此,这类农户的药材采集量较高。采药和放牧对大熊猫栖息地破坏力很大。四川省岷山和凉山等地高山草甸的牧民养殖牦牛较多,牲畜喜欢啃食草和树皮,牲畜啃食过的地方,竹子减少25%~50%的叶子,影响竹子的发笋率,需要一段恢复期[28],平武县、马边县等出现过度放牧的趋势,严重破坏林下植被,栖息地丧失功能。

2.10 居住地区位特征对社区农户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具有显著影响

居住地有公路到村(X14)对薪柴采集量有0.1显著性影响,系数为-2.75,居住地有公路的几率上升1个单位,薪柴采集下降2.75。说明社区农户家庭居住地有公路到村,薪柴采集的数量会下降,与秦青等的研究一致[29]。因为这些农户发现进城务工方便,逐渐放弃了薪柴等能源消费方式。

是否贫困县(X15)对农户挖笋量和采药量具有0.01和0.1显著性影响,系数为48.92和36.79,说明贫困县大熊猫保护地周边社区农户的挖笋量和药材采集量相对其他区域都要高,与段伟等的研究一致[30]。因为这些社区农户生存技能单一,农户更多地利用周边的自然资源获取收入。居住地是否在保护区内(X16)对挖笋、采药、砍伐木材均具有显著性负向影响,系数为-36.80、-29.18和-2.18,说明居住地居住地位于保护区周边的农户,自然资源利用数量较其他地区农户少,与马奔等的研究一致[27]。因为保护区的管护和宣传教育提高了社区农户的环境保护意识而减少了自然资源的利用,同时保护区开展绿色农业等技术培训,也减少了农户挖笋、采药和薪柴采集。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大熊猫保护地周边社区主要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有割竹打笋、采集药材野菜等非木质林产品、砍伐木材或薪柴、进山放牧、垦荒耕种等。影响社区农户采取哪种或哪些方式获取自然资源的主要因素包括户主个体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居住地特征这3个方面。具体来说,户主年龄较大和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户更倾向于采集薪柴、放牧和打笋等原始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家庭人口多的农户薪柴需求量较大;居住地海拔较高的农户更倾向于采药和放牧;家庭耕地面积较多的农户采集林产品相对较少。

3.2 建议

社区农户原始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干扰了大熊猫的生存。大熊猫保护地及周边社区发展对大熊猫栖息地资源的无序使用给大熊猫保护带来的压力不容忽视,缓解社区发展对大熊猫保护的压力仍旧是未来保护管理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3.2.1 针对不同类型农户和区域资源条件,科学控制资源利用规模和方式

针对不同类型农户特征、不同区域资源条件,在大熊猫保护地,以政府特许经营、资源配额调节、原住民自主管理和科学控制利用规模和方式,建立原住民对大熊猫栖息地内非木材林产品的协议和可持续利用制度以及牲畜数量总额控制制度。

3.2.2 依靠精准扶贫政策,发展绿色产业

在大熊猫保护地周边社区发展基于有自然生产概念的中药材、牲畜产品、蜂产品和森林蔬菜等环境友好型林农产品体系。引入并充分发挥社会公益林保护组织在生产者与目标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作用,尽可能减少林产品的流通环节,最大限度增加社区农户在产品发展中的受益程度,提高大熊猫栖息地内及周边社区发展水平和原住民收入,加快推进大熊猫分布区社区现代化。

3.2.3 发展新能源,降低薪柴采集

以政府提供补贴方式,在大熊猫保护地及周边社区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和非木材建筑材料,并从大熊猫保护地及周边水电站调配优惠价格电能给社区农户使用,降低大熊猫栖息地薪柴、木材、竹材采集数量。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推广机制,提高能源可获得性,以使能源结构转化得以真正实现。

3.2.4 引导原住民迁移,增加就业机会

根据国家大熊猫保护地所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优先放开大熊猫栖息地周边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引导和支持大熊猫保护关键区原住民自愿、有序地向附近城镇自然流动和集中,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等生态旅游产业和服务业。建设大熊猫友好型生态小镇,为大熊猫栖息地及周边社区迁出人口和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减少乃至消除大熊猫保护与周边社区农户在自然资源利用上的冲突。

猜你喜欢

薪柴户主保护地
劳动力女性化对自然保护区农户薪柴利用行为的影响
——来自四川省的证据
省去劳力即省去人生乐趣
回来(外一首)
不同石漠化等级地区农村薪柴消费的影响因素
宋代能源结构变迁原因探析
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6月启动
保护地蔬菜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赤峰市保护地黄瓜主要病害的无公害治理
保护地栽培及存在问题
汉唐户主资格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