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换乘优先的地铁车站换乘空间优化设计
2020-07-14周阳
周 阳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1 国内地铁站换乘空间设计的主要形式
近年来,我国地铁建设迅速,各大中城市的地铁网络逐渐完善。各地铁线路交汇换乘的过程中,大量客流给地铁线路运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国内地铁站在换乘空间形式方面主要分为五类,即同站换乘、节点换乘、站厅换乘、通道换乘以及综合换乘。在空间结构方面,主要有以下部分构成:第一,完成换乘所必须的站台空间以及站厅空间;第二,竖向换乘以及通行空间;第三,水平向换乘空间。
2 国内地铁站换乘空间的特点
2.1 导向性及通过性
换乘空间的导向性是指为了提升乘客下车以后的换乘效率,使乘客在第一时间通往换乘站台,减少不必要的站台停留时间,换乘空间内必须具备明显的导向标示,增强其导向作用,提高换乘效率。换乘空间的通过性是指换乘空间必须具备满足最大流量高峰的通行条件,以避免换乘人流拥挤而占用站台空间的情况出现。
2.2 空间复杂性
国内地铁站人流量大,换乘线路复杂,车站内部结构多元化,因此,多重要素共同形成了车站内的立体化空间结构,换乘空间基于以上情况,也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复杂性。
2.3 流量密集性
我国地铁人流量众多,在客流高峰时,普通车站都会受到大量客流的冲击,换乘车站相较于普通车站而言客流量更大,通常情况下为普通车站的数倍之多,因此,流量密集性也是国内地铁站换乘空间的重要特征之一。
2.4 空间封闭性
国内地铁站的换乘空间绝大多数都设置在车站内部的封闭空间内。封闭空间会对乘客的心理状态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同时也会使乘客更难以寻找参照物以确定行进方向,因此,换乘空间的封闭性特征会影响到乘客换乘时的通行效率。
3 基于换乘优先的换乘空间具体优化方案
3.1 换乘空间形态
在换乘空间形态优化方面,可以从空间组织、空间参照物以及竖向空间方面进行优化。
第一,对空间组织进行优化的目的是提升乘客换乘时的方向感,增加乘客的通行速度,提升换乘效率。具体而言,可以增强换乘空间的视线通透性,增强乘客空间认知;增强换乘空间、通道的可识别性,例如可以通过增加导向标识,改变换乘空间视觉效果,增强对乘客的导向功能。新加坡地铁就将引导性设计植入了站内空间顶棚设计中,乘客可以便利的获知行进方向,见图1;增强换乘空间、通道的连续性,避免乘客换乘过程中选择通道错误,对换乘效率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换乘空间内还应当建立空间参照物。人类对空间的认知主要依靠与参照物的对比完成,如果在地铁站内设置明显的参照物,可以提升乘客的空间认知。例如,东京地铁涩谷站就在站内建立了中庭,如图2所示,乘客可以以中庭为参照物实现方向的高效辨别。
第三,应当加强竖向交通空间的显著性。通常情况下,竖向交通在换乘空间中是最主要的交通核,在联通站内每一个层级和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竖向空间流动通道的准确识别可以加强乘客对站内空间的认知,帮助乘客实现高效换乘。因此在站内空间优化方面要增强竖向交通的显著性,帮助换乘乘客建立明确的路径认知。
3.2 流线组织
在流线组织方面的优化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建立单向通行机制,最大限度减少客流流动线路交叉。地铁站内的客流主要有换乘客流和进出站客流,在换乘客流中还包含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分流。因此,在进行流线组织优化时,应当使换乘乘客的流动过程形成单向循环。通常情况下,换乘通道的设计情况与通行客流规模之间呈现如表1所示关系。通过表1数据可以发现,在宽度相同时,单向通行比双向通行换乘效率提升了25%,因此,建立客流单向循环机制有利于增强乘客换乘效率,减少换乘通行时间。
第二,地铁站可以增设自动扶梯,提升客流在换乘通道内的通行速度。自动扶梯相较于乘客的步行速度,可以极大提升客流运送效率。经测算,在设置自动扶梯后,1 m宽的单向换乘通道最大通行能力将达到8 100人次/h,约是原先的1.6倍(见表1),并具有定向、定量的输送特点和明确的导向性。
表1 换乘通道最大通行能力
4 结语
地铁换乘空间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地铁线路的运行效率。地铁中的换乘乘客将在站内进行较长距离的移动,是否能够及时疏导换乘乘客直接影响站内空间的使用效率。本文基于换乘优先的站内空间优化思路,提出了具体的站内空间优化方法,希望可以对国内地铁车站建设与优化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