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统文化融合的安徽东晋玉器考察
——以马鞍山市当涂县青山M23 为例

2020-07-14陶治强

关键词:玉器墓葬青山

□陶治强

东晋偏居江左,自公元317 年建立,至公元420 年灭亡,历时103 年。 东晋与北方的割据政权长期对峙,南北分割,交通阻塞。 新中国成立后,在南京、马鞍山、广州、扬州等地考古发掘了300 多座东晋墓葬, 墓葬等级齐全的地区要数南京, 因为其为东晋时期的都城建康。 东晋墓葬形制流行“凸”字形砖室墓,随葬器物以生活用器居多,而葬玉现象罕见,尤其是随葬组玉佩的墓葬更是寥寥无几。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2 年5 月至2003 年12 月在马鞍山市当涂县青山西麓的太白镇清理了一批六朝墓, 其中编号为M23 的墓葬保存较好,规模较大。M23 带斜坡墓道,墓道残长10 米。 “凸”字形砖室墓,墓室全长8.34 米,由封门墙、甬道和墓室组成,长方形墓室长5.64 米。难能可贵的是,墓中随葬有精美的青瓷器、玉器、滑石器等,具体器物有青瓷盘口壶、青瓷双系罐、青瓷盏、滑石猪、玛瑙珠2 颗、琥珀辟邪、料珠、铜钱、铜扣帽,还有玉璜2 件、玉珩、玉带钩和玉猪2 件[1],是研究当时服章制度、玉器、钱币面貌和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一、M23 出土玉器概况

夏鼐说:“玉在中国文献中, 是指一切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辞海》根据现代玉料,将玉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上指“可作为工艺美术品的珍贵石料”,即美石,包括“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汉白玉、蓝田玉、琥珀、玛瑙、玉髓、绿松石、水晶、青金石等”。

从M23 出土的玉器来看,数量不多,品种相对较少;体形较小,体薄;器形切割规整,抛光滑润,纹饰布局合理,精雕细琢,阴刻线条流畅,纹饰生动华美。 玉石种类有和田玉、玛瑙和琥珀。 从功能上讲,有组佩饰、随葬玉和生活用玉。 玉带钩、玉璜和玉珩由和田白玉制成,玉质洁白莹润,细洁凝腻;玉猪为和田青玉,玉色青绿,玉质温润。 也有玛瑙、琥珀和滑石类艺术品。 具体描述如下:

玉猪,青绿色玉,猪身细长,四肢弯曲向前,猪匍匐在地上,雕刻有猪吻而未雕刻出上下颌及牙齿,头部阴刻出眼睛和双耳,圆臀,短尾,下吻部与尾部各有一个穿孔,残断。 长11 厘米,宽2.4 厘米,高2.5 厘米。

琥珀辟邪, 红褐色。 以圆雕工艺雕刻出头、四肢及臀,呈蹲伏状。 体形小巧,长3.6厘米,宽2.1 厘米,高2.5 厘米。 在下腹部有一穿孔。

玛瑙珠,圆球形。 有乳白色带状条纹,有一花瓣形金片通过金丝与球紧连, 一端形成环形鼻。 直径2.4 厘米。

凤纹玉带钩, 和田白玉, 局部有黄色土沁,温润有光泽。 长7.1 厘米,宽1.8 厘米,高2.5 厘米。 钩首为凤首,位于器物的一端,向上弯曲成钩状。 双角形冠,宽眉,丹凤眼,尖嘴,颈部浅浮雕羽毛。 钩身背面阴线刻尾羽,腹下有一圆形纽,纽上阴刻莲瓣纹,在纽的反面有阴刻网格纹,纽双面刻画纹较为少见。 (图1)

虎纹玉璜,和田白玉,洁白滋润,有褐色斑。 器身扁平呈半环形,璜的一端有两个穿孔,另一端有三个穿孔。 长7.2 厘米,宽2.2 厘米,厚0.4 厘米。正面阴线刻一只瘦身虎纹,虎身长顺璜弯曲,身上刻斜网格纹,三爪。 小头,圆眼,嘴微张,有胡须,竖耳有毛,细尾向上翻卷。 虎体的中部饰两股条状云气纹、 四朵长卷云纹。背面阴线饰十组缠枝花蕊,空间以圈纹和横置的“S”点缀。 两面边缘阴线饰弦纹一周。 (图2)

龙纹玉璜,和田白玉,晶莹温润。长7.2 厘米,宽2.2 厘米,厚0.4 厘米。 体扁平呈半环形,上端内外缘各钻一个和两个穿孔。 正面阴刻一条青龙,龙身细长顺璜弯曲,龙鳞为斜网格状,三爪,细尾向上翻卷。龙昂首,张口露利齿,长角带锯齿上卷,叶形耳,长三角形眼,唇上下翻卷。龙体中部饰两股条状云气纹、一组圈纹及短阴线。 背面阴线饰十组缠枝花蕊,空间以圈纹点缀。 两面边缘阴线饰弦纹一周。 图案为阴线单刻琢成,线条流畅,略显粗简。 (图3)

玄武纹玉珩, 和田白玉, 洁白温润。 长11.4 厘米,宽4.8 厘米,厚0.4 厘米。 体扁平呈近似梯形, 上端中部为五连弧形, 正中一穿孔。 下端微内凹。 正面阴线刻龟蛇的形态,称为玄武纹。 玄武是龟和蛇的组合体,龟昂首匍匐,蛇缠绕回首仰视,蛇尾上卷,一呼一应,和谐默契。四周空间以勾云纹和圈纹点缀。背面阴线刻火焰状长形云纹、短角云纹、圈纹等。两面边缘阴线饰弦纹一周。 该佩玉质精美,精工细作,线条流畅,构思独特,为六朝时期创新型玉佩,是玉器中的精品之作。 (图4)

二、玉器反映的社会信息

1.墓葬年代

当涂青山M23 的平面形制为“凸”字形单室穹窿顶和券顶, 这与南京市仙鹤观东晋高崧家族墓“凸”字形单室穹隆顶和券顶的结构类同, 这种形制的墓葬在东晋时期的建康地区非常盛行,而它又有别于这个地域的东吴、西晋时期流行的多室墓和双室墓。 马鞍山当涂县离南京不远,自秦代至清代,长期隶属于南京。 东晋时期,属于当时建康的京畿之地。位于天子脚下的当涂县,受到当时朝廷政令、正统思想与葬礼强力约束, 门阀士族在葬礼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形制基本上趋同。

图1 凤纹玉带钩

图2 虎纹玉璜

图3 龙纹玉璜

图4 玄武纹玉珩

青山墓出土的青玉猪与江苏省南京市中央门外郭家山东晋墓出土玉猪相似[2]。南京仙鹤观M6 为东晋早期墓葬,“凸”字形,出土青玉猪2 件, 长度分别为11.5 厘米和10.4厘米[3];琥珀瑞兽佩饰,暗红褐色,腹部有小穿孔,长2 厘米,宽1.3 厘米,高0.95 厘米;绿松石辟邪形佩饰, 腹部有穿孔, 长2.1 厘米,宽1.4 厘米,高1.1 厘米。玉猪造型大小,辟邪、瑞兽大小和腹部穿孔, 玉珩和玉璜的大小和形制都与当涂青山墓出土的同类器物十分相似。 南京仙鹤观M2 砖室平面“凸”字形,砖室全长7.44 米,墓室长4.72 米。 出土的玉猪、玉珩、玉珠、玉璜、辟邪形佩饰的形制和大小都与当涂青山墓出土的同类器物相仿。M2 出土的青瓷罐与当涂青山M23 出土的青瓷罐造型形似。 M2 出土有砖志两块,其中一块志文是“晋故侍中骑都尉建昌伯广陵高崧泰和元年(366 年) 八月廿二日薨, 十一月十二日窆(biǎn)”;另一块是高崧夫人谢氏墓志,从谢氏墓志得知,谢氏葬于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三月廿四日。从墓志可知,M2 属于东晋中期墓葬。 根据M23 形制和随葬的青瓷盘口壶形制特点,青山墓发掘简报判断M23 年代为东晋中期墓[1]。 从当涂青山M23 与南京仙鹤观M6、M2 墓葬形制和出土玉器、瓷器跟当涂刘山村东晋早中期墓葬瓷罐[4]进行比较后可知,当涂青山M23 的年代为东晋早中期。

2.墓主性别及地位

南京仙鹤观M2 和M6 出土两套组佩基本完整,是男性墓主腰部佩挂的饰品。 M6 墓主为高悝,是高崧父亲,《晋书·高崧传》记载高悝官至丹扬尹、光禄大夫,封建昌伯,后因纳妾而被罢黜[5]。西晋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度。伯爵属第三等。丹扬尹为京都建康最高的行政长官,地位十分特殊,位居九卿之下,光禄大夫多为在朝显官加赠,位在诸卿上。 史载高悝“遂历显位”“备位大臣”[6]。 M2 墓主为高崧,高崧曾任镇西长史、骑都尉、侍中,《晋书·职官志》载:“骠骑已下及诸大将军不开府非持节都督者,品秩第二,其禄与特进同。 置长史、司马各一人,秩千石。 ”《宋书·百官志》载,长史官属第七品。 查诸史籍,永和年间任镇西将军一职者可见谢尚一人[3]。 有文献记载,晋代皇帝、皇后、皇太子、诸王、妃嫔及公、侯所佩玉有与身份相符的严格的等级制度,他们所佩玉有白玉、瑜玉、山玄玉、于阗玉、采瓄玉、水苍玉等。 按照等级制度,光禄大夫、尹及侍中应佩水苍玉[5]。

东晋墓葬研究专家韦正说 “东晋墓葬中葬玉的级别都很高,玉器是身份的标志”。

从当涂青山东晋墓葬的形制、规模大小、玉凤首带钩及雕有四神的组玉佩、 饰有金叶的玛瑙珠来看,墓主应为男性,其地位不同寻常, 推测其应为当时东晋名门望族和朝廷命官,官爵显赫,其官职可能与高崧相当。

3.服章制度

东晋皇帝和文武百官遵循“朝服”和“五时朝服”制度,其中绶是最重要的佩饰,能体现身份等级,而绶与玉是配套的。 《晋书·舆服志》记载:“佩白玉,垂珠黄大旒(飘带),绶黄赤缥绀四采。 ”“诸王朱绶,四采:朱、黄、缥、绀……佩山玄玉。 ”绶和玉组合出现,可以明辨身份、职别。

赐葬朝服的官员在东晋时人数较少,《晋书》中记载的仅有桓温、谢安、司马遵等寥寥数人。 王志高等人认为:“高崧家族墓随葬的组玉佩应为朝服葬无疑。 由此推之,前引其他出土组佩构件的魏晋南北朝墓葬亦使用了朝服葬法。”[5]借此观点,位于都城肘腋的当涂青山墓主人也是赐朝服而葬。

4.当涂青山墓组玉佩饰复原及滑石器

“组佩是最重要的佩玉之一, 自西周以后, 在我国古代服制和礼制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7]

南京仙鹤观东晋墓的两套组佩结构完整,M6 的组佩尚保存原始状况。 王志高等人对这两组玉组佩进行了复原, 一套玉组佩总共7 件,分别为3 珩、2 璜、2 珠,每件端部孔数不一定,有的1 个,也有的多至4 个小孔,用来穿系串联。 当涂青山M23 残留有2 件玉璜、1 件玉珩和2 件玉珠, 其形制特点与南京仙鹤观M2、M6 出土的玉组佩(图5,图6)几乎一致。 由此可以推断,青山M23 随葬的玉组佩应该为7 个构件组成的一套玉组佩,穿孔数量一端1~3 个, 其中缺失了顶端和中部的玉珩各1 件,仅见最下层的梯形玉珩,发掘简报中说此墓下葬后不久便遭盗掘, 玉组佩被盗贼破坏零散。 据王志高所述,南京地区东晋墓中出土的单件玉石佩饰, 应是从组佩中散落的,玉组佩在东晋时完全定型。 东晋玉组佩沿袭魏晋之制,形成完整定式,并延续到南北朝。

东晋墓葬中屡见滑石器, 尤以滑石猪常见。 当涂青山墓M23、M20、M24 均出1~2 件滑石猪,东晋时期的制作精致,刻画有鬃毛,体形较长;南北朝时期的制作较粗,体形逐渐变短,吻部瘦削。 由于南北对峙,交通受阻,西域玉料实属难得, 东晋晚期至南朝玉器更加少见, 在南京幕府山和小营东晋墓所出组佩构件皆为滑石,是难得的美玉。

图5 南京仙鹤观M2玉组佩复原示意图

图6 南京仙鹤观M6玉组佩复原示意图

5.东晋玉器的演化规律和历史地位

玉器最早出现在我国的新石器时代,历经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阶段、 殷商、战国等时期,西汉时期玉器达到高峰:数量多、种类多,造型复杂多样,工艺精湛。 从社会功能和用途上看,西汉玉器有礼仪用玉、丧葬用玉、生活用玉、装饰用玉和玉艺术品。 西汉时礼仪用玉只有圭和璧,璧面有谷纹、蒲纹等。 东汉时已不多见。 东晋时礼仪用玉主要是玉琮和玉璧,数量极少。 玉璧为素面,制作粗糙。 丧葬用玉,西汉时出现的玉衣、九窍塞,东晋时已不再制作。 西汉时玉握,常见的是玉猪和玉觽,东汉、魏晋时期数量明显减少,东晋几乎不见玉觽,东晋时玉猪握在贵族墓中仍然使用。 西汉时期的生活用玉如杯、盆、卮、玉带钩、玉枕、玉杖首、玉印章在东汉时数量减少,在东晋时期,绝大部分已不见,只发现有东晋玉盏和玉带钩。 西汉时期的装饰用玉佩和玉剑饰较多见, 西汉早期南越王墓随葬11 套玉组佩, 其中1 套玉组佩由32件不同质料的饰品构成;西汉中期以后玉组佩已不流行,组合形式粗简;东汉、魏晋更是少见, 东晋发现的玉组佩时代特征明显,一般由7 件饰品构成,其中梯形玉珩、云头形玉珩是新出现的造型, 已不见西汉玉佩中出现的玉环、玉觽和玉人。西汉女性贵族墓中发现的玉舞人,东晋已不见。玉韘性佩和司南佩偶有发现,与汉代同类器物在数量和质量上无法相提并论。 战国、秦汉时期流行的玉剑饰在东晋少见。 西汉时期的玉艺术品,如玉鹰、玉熊、玉猴、玉燕,到东晋时期几乎不见。从以往的考古材料可以看出, 东晋玉种有玉璏、玉珩、玉璜、玉盏、玉剑首、玉印、玉蝉、玉佩、玉带钩、玉珠、玉辟邪、司南佩、玉剑珌、玉猪、玉柄饰等。

东晋玉器不仅在数量和品种上很少,在玉器加工上也简化朴素。 战国、秦汉时期的丰富多样的造型,已不多见。 东晋玉器多素面,镂空、透雕、镶嵌技术衰弱,阴刻线条滞涩毛糙,纹饰特点与战国、秦汉不同。玉佩中珩、璜、珠固定搭配,流行腹部穿孔的辟邪挂饰,一般长度在2 厘米左右,非常小巧。 东晋玉器虽然处于衰落时期,但在传承战国、秦汉以来的风格基础上,出现了独有的新气象,其承上启下的玉器文化对南北朝和唐代玉器发展产生影响。

三、青山M23 出土玉器映射的文化思想

凤首玉带钩、和田白玉、和田玉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发了, 商代以后规模化开采和使用。 最早的玉带钩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带钩是束腰工具,由钩首、钩身、钩纽组成,也可作吉祥物,以辟邪。

玉璜,《说文解字》曰:“半璧为璜。 ”陈志达认为璜和珏为装饰品[8]。

玉珩,佩饰类,出现在西周,各个时期的造型也不相同,青山M23 出土一件为梯形。

从半圆形玉璜、圆形玉珠、梯形玉珩造型和阴刻的圆圈纹饰看, 东晋时期的人们喜欢造物形态的多样化,这种审美观念贯穿着“天圆地方”的哲学观念,这种思想也促使器物造型和装饰纹样的丰富性和审美文化的发展。

圆圈纹装饰独特,寓意丰富,代表吉祥、圆满、圆融、团圆、圆梦、圆善等语义。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古代被称为四神,代表着四方和四季。 青龙象征着春季,代表东方,居四神之首。 龙在东晋农业社会是灵物,能主宰风雨和祸福。 白虎指示西方,代表着秋季,虎勇猛有力,是人们心中的保护瑞兽。 玄武是龟蛇合体,指北方,代表冬季。 玄是黑色的意思,龟是长寿的象征。 朱雀,指南方,代表夏季,古人认为的神灵瑞兽。 云气纹, 汉魏时期十分流行, 在出土的玉璜和玉珩上阴刻有不同形态的云纹,它寓意着高升和吉祥如意。

东晋玉器文化推动了相关诗歌文学的发展,如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仙药篇》、晋人郭璞的《游仙诗》、东晋杨羲的《二月九日夜云林作》等。

四、东晋玉器的制作工艺

东晋十六国,南北对峙,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官府手工业居主导地位,民间手工业凋敝。 翻阅文献史料,有记载东晋冶铸、砖瓦、麻织、竹木器加工的,唯独找不到玉器制作的记录,可见玉器行业在当时已经凋零不堪。 玉器工艺和风格沿袭汉魏,少有创新。 究其衰落原因,除政治因素外,还与玄学自然观、儒学思想冷落、道家食玉、佛教建筑用玉耗材、门阀士族放达人生、魏晋崇尚的薄葬之风等有关,导致礼仪用玉和生活用玉急剧减少。 东晋推行“番役”制度,手工业者可以对当时的生产技术进行改造。 罗宗真认为“东晋玉器生产使用金刚石刻玉、 金属工具雕琢玉器和透雕玉器”[9]。改进型高型坐凳式砣机问世,使得玉器生产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 发明了镂雕工具旋车,《玉雅》中说,汉代以前镂雕纯用刀工,六朝起使用旋车进行镂雕。 东晋玉器精雕细琢的少见,多为素面。 但也存在像南京仙鹤观透雕和浮雕玉器, 如当涂青山墓出土的双面阴雕玉璜和玉珩、 包镶金叶的玉珠以及精雕细琢的凤首带钩。 雕刻技法沿袭汉魏, 阴线刻、透雕、圆雕、剔地减浮雕、高浮雕为这一时期流行的玉雕技法。 云头形玉珩和梯形玉珩是东晋创新式样, 东晋玉组佩出现了7 件饰品的固定搭配组合。 由此可见,东晋玉器生产不仅因循祖制,而且也出现了新气象。

五、结语

当涂青山M23 的发掘为研究东晋时期墓葬形制、 丧葬习俗充实了材料。 最引人注目的是,墓葬中出土了珍贵的玉组佩,它是墓主身份的象征,也是东晋玉器风格的真实写照。近些年来,考古发掘所获得的东晋玉器凤毛麟角,其面貌和特征不甚清晰,M23 玉器材料的出土和研究,强化了中国玉器史上这一薄弱环节。东晋玉器在中国古玉发展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它在中国玉器文化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猜你喜欢

玉器墓葬青山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青山揽胜
西汉玉器的鉴定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
唐宋墓葬里的“四神”和天关、地轴
良渚玉器神人兽面像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