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改进对预防新生儿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外渗效果观察
2020-07-14黄梅艳刘美迪
黄梅艳,刘美迪
(崇左市人民医院,广西 崇左 532200)
若新生儿的血钙浓度低于1.8 mmol/L,那么给予其静脉补充葡萄糖酸钙是最佳的治疗措施。因新生儿静脉细小、表浅且管壁薄,加之新生儿的血管内皮细胞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并不具有一个完善的弹力纤维结构,故新生儿对局部刺激的防御能力较差,其穿刺部位常出现水肿情况,在给予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时就极易引起药液外渗现象[1]。一旦新生儿出现葡萄糖酸钙外渗情况,且未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则可引发皮下组织坏死、硬结,在严重时还可导致瘢痕永久存在[2]。因此,为了预防新生儿在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时出现外渗情况,本文就此观察护理改进的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接受的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治疗的212例新生儿当作研究对象,并根据病例单双号将其分为护理A组(常规护理)与护理B组(护理改进),每组各106例。护理A组:男56例,女50例;日龄1~26 d,平均(15.24±3.13)d,体重1080~4550 g,平均(4150.25±280.65)g。护理B组:男58例,女48例;日龄1~25 d,平均(15.15±3.21)d,体重1100~4500 g,平均(4100.50±295.10)g。两组的性别、年龄及体重等临床资料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护理A组采取常规护理,接到医嘱后,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10%葡萄糖酸钙,评估新生儿的静脉通道畅通后,应用注射泵匀速泵入,速度设置为5 ml/(kg·h),并30~60 min进行一次巡视。
护理B组采取护理改进,接到医嘱后,积极与新生儿家属进行交流沟通,并重新建立静脉通道,在建立静脉通道后可有效预防新生儿发生葡萄糖酸钙外渗情况。在输液时,需选择弹性佳、粗直的静脉,尽量避免选择贵要静脉,并需避开静脉瓣与关节,因此类静脉在收到药液刺激时更敏感,且易引起静脉炎,同时不可选择头皮静脉,因此静脉血流速度慢,且短而细,导致局部停留的药液时间相对较长,从而增大了药液对局部产生的刺激,易引起炎性反应。在进行静脉穿刺操作时,尽量一次成功,不可再一个部位反复穿刺,以避免静脉损伤,且不应用注射泵,由专职护理人员给予手工匀速静脉推注,于15~20 min内推注完毕,在推注过程中需严密观察新生儿是否存在药液外渗情况,高度重度胃肠道反应与心率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新生儿局部皮肤稍有肿胀或出现药液外渗情况,则及时停止输入,而发现新生儿心率低于100次/min时,则暂停推注。完成推注葡萄糖酸钙后,需采取正确的按压拔针方法,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快速使用棉签沿血管走向纵向按压穿刺点及上方,直到不出血即可。
1.3 观察项目
比较所有研究对象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的外渗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护理B组的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外渗率显著低于护理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所有研究对象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的外渗率比较(n,%)
3 讨 论
新生儿具有血管壁薄、通透性高及皮肤细嫩等特点,在葡萄糖酸钙静脉输注时,若未及时观察,极易发生药液外渗情况,从而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3]。因此,改进护理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有相关研究表明[4]:护理改进可有效降低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时的外渗率,其可将外渗率降低至0.83%。本文研究发现:护理B组的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外渗率显著低于护理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护理改进具有明显降低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时的外渗率作用,与上文所述基本一致。这是由于护理B组在新生儿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时专门安排护理人员实时观察补钙情况,可及时发现各类不良情况,而在输液顺序选择方面,一般是按照药物性质先给予刺激性强或高渗液体进行输入,后给予刺激性小或等渗液体输入,并在输液后的静脉给予输入葡萄糖酸钙,但相对于输液的静脉,输液后的静脉具有更高的血管壁通透性,从而易出现外渗情况。因此,护理B组采取重新建立一个静脉通路的措施,从而可有效避免液体外渗,同时由专职护理人员给予手工匀速静脉推注可降低药液对血管壁的冲击力,有利于降低外渗发生率。
综上所述,护理改进可有效避免新生儿在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时出现外渗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