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动静脉治疗模式在NSICU中的应用

2020-07-14陈淑英陈春瑞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28期
关键词:静脉炎输液导管

陈淑英,陈春瑞

(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广东 江门 529100)

主动静脉治疗主要指的是从治疗开始,就为患者制定一个较为完善的血管通路计划,以此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该计划需随着患者实际治疗进展定期展开再评估和调整。被动静脉治疗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对人体手、脚和头皮颈外静脉,以及外周静脉实施穿刺治疗的方法。但在对外周所有静脉无法穿刺的情况下,需进行锁骨下、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及PICC治疗。本次针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的昏迷患者采取主动静脉治疗模式在NSICU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抽取接收治疗的120例对象并实施详细分组研究,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次研究的120例对象均匀选自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NSICU中接受治疗的12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昏迷的患者,以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作两组,各组60例。传统组包括男32例,女28例,年龄19~79岁,平均(38.17±8.91)岁;主动组包括男31例,女29例,年龄20~78岁,平均(37.78±8.02)岁,两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性别、年龄)没有显著的差异,可以实施进一步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传统组采用NSICU一般传统输液程序进行治疗,按顺序对患者从手、脚、头皮外周静脉、颈外静脉实施穿刺,在此过程中,若无法对外周静脉实施穿刺的情况下,才能选择锁骨下、股静脉及颈内静脉穿刺,或者实施PICC(静脉导管 )静脉治疗。注意事项:不对静脉和合适的血管通道器材做任何评估,不论诊断如何,病因符合,或者静脉条件怎样,均采用头皮针和静脉留置针等外周通道器材为患者行静脉治疗。这主要是因为若对血管通道和器材进行频繁的更换,会造成外周静脉损伤,并引发静脉炎等症状,从而给患者的身体和经济方面带来严重的影响。

主动组采用主动静脉治疗模式:首先,在患者进入NSICU后24 h内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同时建立起输液小组,由该小组对治疗器材、药物以及患者诊断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主动在患者入院的24h内完成相关护理评估程序。其次,加强与主管医生的交流、沟通和协作,按照患者治疗的相关因素、病情、置入材料类型等,由输液小组成选择适合的血管通道器材,如套管针、锁骨下穿刺、PICC及钢针等,通过评估,由医生来完成颈内穿刺和锁骨下穿刺,由静脉输液小组来完成PICC穿刺,由责任护士来完成钢针和套管针的穿刺。第三,主动评估方面,护理人员需在患者入院之后的24 h内进行首次评估,然后做好每天评估。药物评估方面,正常情况下的血浆PH值在7.35~7.45,大于或小于该范围都会对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起到一定的干扰。注重对脑外科常用药物的确认,如高渗钠、奥拉西坦、尼莫地平针、甘露醇及静脉高营养药物。并将化疗等PH值大于血浆正常PH值的药物界定为刺激性药物。对患者进行评估,主要围绕血管条件、病情、既往病史、基础疾病、静脉用药时间、患者和家属对静脉治疗相关认识等。再按照评估结果来选择不同的静脉治疗途径,针对行外周静脉置管及配合使用特殊药物的患者,应当适当采取静脉保护以及缩减置管更换周期的策略。此外,依据主动评估的结果,及时对静脉治疗途径进行判断,并积极主动实施置管操作,并在置管后,严格按照规则来对静脉管道进行主动维护。

1.3 指标观察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模式下的临床应用效果和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的判定标准为:穿刺部位出现轻微的疼痛和红肿,则为Ⅰ度;穿刺部位沿静脉走向伴有顽固性的疼痛感,以及条状红线,穿刺局部存在红肿,则为Ⅱ度;穿刺部位疼痛难忍,且出现局部红肿,静脉发生条索状改变,触摸可感有硬结,局部皮肤出现水疱,则为Ⅲ度。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获的所有数据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19.0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x2”检验;用“(±s)”表示计量资料,选择“t”进行检验,若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穿刺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静脉穿刺工具使用情况[n(%)]

2.2 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及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静脉炎及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比较[n(%)]

3 讨 论

临床治疗当中一项重要的手段便是静脉输注,静脉输注质量的好坏对患者疾病的治愈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静脉输注过程中还容易引起穿刺失败、导管堵塞、静脉炎、药物渗出及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情况,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有治疗方案的选择、药物的PH值、渗透压,以及护理人员缺乏主动静脉治疗的理念。我院NSICU的患者大多是一些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且静脉滴注高渗药物较多,例如去甲肾上腺素、醒脑静、甘露醇和多巴胺等药物。特别就甘露醇使用方法上,按照患者的病情采用甘露醇实施静脉滴注的频率有所区别,大致有这几个频率:Qd、BId、Q8h、Q12h。在采用甘露醇实施静脉滴注的过程中,滴注速度越快那么效果就越好,加之NSICU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时间比较长,若采用传统钢针或留置针等输液方式,很容易使患者血管出现硬化的情况,加大静脉输液的困难程度,且反复穿刺会给患者造成更大的痛苦,这类方法也容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因此,在NSICU中主动静脉治疗模式的运用格外重要。

由于传统静脉治疗模式在不需要评估患者静脉情况的前提下便可以进行,这很容易导致护理人员对患者静脉基本情况了解不足,若经患者手、脚、头皮或颈外静脉等外周静脉穿刺之后不成功,势必要转至锁骨下、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等部位进行穿刺,除给患者增加痛苦外,对血管通道及器材进行不断的更换,容易引起静脉炎及置着针周围静脉损伤的情况。主动静脉治疗模式,严格遵循了护理评估的流程进行规范操作,在实施穿刺之前,护理人员需提前详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之后才拟定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通过风险评估之后,合理的选择实施静脉通路及输液的工具,使静脉治疗护理方式有的放矢,也根据专业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主动组使用PICC及CVC的患者较多,传统组则是使用头皮钢针和静脉留置针的较多;主动组静脉炎及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较传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主动组采取主动静脉治疗模式后,静脉针刺工具发生了改变,更多的患者采取了PICC及CVC等穿刺工具,且静脉炎和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较低,其原因主要是采取主动静脉输液治疗的过程中,由于药物在注入之后迅速被稀释,极大的减少了药物对周围血管形成的刺激,从而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其次,病程较长的患者需要长期对其进行补液输注,主动静脉治疗模式有效的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以及减少了头皮钢针等对皮肤和静脉有损伤的工具使用频率,使静脉炎发生几率得以降低,在此过程中,穿刺次数减少的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医护满意度也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综上所述,将主动静脉治疗模式运用于NSICU中,可以有效降低静脉炎及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利于提升护理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静脉炎输液导管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PICC导管体内头端打结1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
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微量泵结合PICC减轻5-Fu导致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效果分析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导管人生
消化内科静脉炎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