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书记
——《沁水历代名家文存》代前言
2020-07-14山西田同旭
山西 田同旭
《沁水历代名家文存》丛书共6 册,收古代沁水8 位名家11 种文集,另附录一种。这是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古代沁水名家文集的汇集整理,对于我们了解认识沁水悠久的历史文化,继承发扬沁水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加快沁水的文化建设,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早在1980 年,我刚刚学校毕业留校任教,读书时偶遇几篇写沁水的古代诗文,感到非常亲切。又读到光绪版《沁水县志》,得知古代所写沁水题材的诗文,县志大都有保存。我非常惊喜,干脆将《沁水县志》全部抄录了一遍。从此之后,读书时凡遇写沁水的诗文,都精心收集,并且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一旦收集的沁水诗文达到一定规模,就编撰一部《沁水历代文存》。这个收集沁水诗文资料的工作,我前后坚持做了20 多年。
那时候,国内图书收藏信息不很畅通,电脑网络还不像今天如此发达,《沁水历代文存》的资料收集全靠读书。一个人不可能读很多书,《沁水历代文存》后来虽然编撰出版了,其诗文资料收集不可能很全。随着后来沁水古代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沁水历代文存》资料不全的不足,也就成为我一个难以释怀的心结。
古代沁水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文人达士颇多著作。光绪版《沁水县志》及其他古代文献,所著录的沁水历代名家文集与各种文献,约有60 余种。不过,真正流传于世的沁水历代名家文集不是很多。在编撰《沁水历代文存》时,我仅仅找到《山右丛书初编》所收常伦的《常评事诗集》与《写情集》,检索到张铨的《张忠烈公存集》藏于山东省图书馆,《国史纪闻》藏于江苏扬州图书馆。由于张铨的二种文集,皆属馆藏“孤本”古籍,图书馆不轻易借阅,要想搞到二书的复印件更是十分困难。至于其他大多沁水名家文集,当时都存佚不明。而我要想编好《沁水历代文存》,虽然可以在各种古代图书文献资料中查找,但最主要的工作,是应当收集到更多的沁水名家文集。
清代沁水坪上村有位乡贤张佩书,号晋山,咸丰三年(1853)岁贡(或说咸丰二年岁贡),终明经进士,曾经编撰过一部《沁滨诗文集》。光绪版《沁水县志》记:张佩书“博通经史,学有根底,著有《沁滨诗文集》,藏于家”。这是汇集历代沁水文人所写的关于沁水的一部诗文集,从书名分析,其题材类似我想编撰的《沁水历代文存》。
与坪上村隔沁河相望的曲堤村霍润生,做官四川长寿知县期间,作有一诗,介绍《沁滨诗文集》的内容。其诗题很长,像一篇诗序:
沁虽小邑,然自石楼公后,达士文人著作颇多。惜未寿枣梨,搜罗不易。张晋山先生佩书费数十年心力,荒坟古刹,杖履必经,有文辄录,已裒然成集矣。同治壬申(十一年,1872)春,余主讲碧峰,嘱予阅定。予以浅陋,敬谢不遑,完璧归之。既闻荒岁,其家人不知宝重,易米数升,未知果否?时经廿载,即遍觅,未易珠还也。思之,黯然成四十字:
沁溪先达者,著作亦成林。遗稿求难得,斯文感不禁。
扶轮有大雅,拄杖遍搜寻。一集裒然富,珍藏可至今?
因知《沁滨诗文集》与《沁水历代文存》的编撰宗旨基本一致,因此我就特别想得到这部书,但我最终也没能找到。《沁滨诗文集》至光绪七年(1881),县令秦丙煃重修《沁水县志》时还流传于世,之后下落不明。
明代是沁水历史上文化最为兴盛的时期,万历年间坪上村出了一位名臣刘东星,著有《晋川集》。既然是沁水人所作的个人文集,应该会有很多记载沁水的诗文。但有文献记载,《晋川集》“佚失不传”。我曾带着一种侥幸心理,专程到刘东星家乡坪上村访书,结果一无所获,《晋川集》与《沁滨诗文集》皆未能找到,包括到其他村庄访书,都无果而返,我有点伤感失望。但书还是要出的,遂将付出20 多年心血而精心收集到的沁水诗文,有多少算多少地汇集编撰成书,在2005 年3 月出版了《沁水历代文存》,社会反响很好。
然而我心中却十分不甘,我不相信沁水历代那么多名家文集,流传到今天的,就这么少得可怜的几家,沁水何以能够称为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千年古县”?我从此踏上漫长的查书访书之路,利用到各地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不论到了什么地方,只要条件与时间允许,我都要到当地图书馆查阅收集相关古籍,历时10 年而矢志不移。同时,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网络传播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地不断公布着大量的图书信息,我逐步掌握了还有很多沁水名家文集保存至今的信息。
我非常高兴,随即产生再编一部《沁水历代名家文存》的想法,以弥补《沁水历代文存》诗文资料收集不全的遗憾。《沁水历代文存》主要收集保存各种古代文献或散见于沁水各地碑刻中的单篇诗文。《沁水历代名家文存》则主要收集整理保存至今的沁水历代名家文集,而且所有文集皆要以“原刻本”为底本,进行系统整理,旨在做成一部保存沁水历史文化的大书,为沁水的文化建设提供一部可靠而科学的文献依据。
进入20 世纪以来,各地图书馆逐步放开了馆藏古籍书目,国家又投入巨资,启动“古籍再造”工程,先后影印出版了《四库全书》与《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等四库系列丛书,影印出版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与《中华再造善本》《中华再造善本续编》等系列古籍丛书。借助国家“古籍再造”工程之条件,我先后收集到一批沁水历代名家文集的“原刻本”之影印本。
由于现存沁水历代名家文集中一些重要“原刻本”,在当时还未及时收入国家“古籍再造”工程。我多次前往相关图书馆,或者委托同行,陆续复制回几种沁水名家文集“原刻本”之影印本。2017 年11月4 日,国家才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之前到图书馆复制古籍“善本”或“孤本”,所经历的周折与辛苦,以及所付出的高昂经费,很让人难以言表。
还有一件工作必须去做,那就是深入民间访书。光绪版《沁水县志》曾有清代许多名家文集因“藏于家”而未刻印的记载,同时沁水历代名家也有嗜好藏书的传统。明代正德年间沁水李瀚,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康熙版《沁水县志》有记:“居官不苟取,所得俸余,止购海内图籍,故其家储有‘邺侯万卷’云。”我曾经设想着,能够在民间找到一些名家后裔,查访到他们先祖“藏于家”的文集还保存于世。没想到,得到的结果,依然是在坪上村访书那样的结果。没有找到《沁滨诗文集》与《晋川集》,曾经是我编撰《沁水历代文存》的遗憾,如今又成为我编撰《沁水历代名家文存》的遗憾。不仅李瀚所藏“邺侯万卷”,不知何时遭遇何事而荡然无存,而且还听闻了几次沁水几位名家家藏图书,经历的毁灭性的“悲惨遭遇”。
窦庄村张氏家族,是古代沁水最为显赫的家族,故居保存至今,其中有一座建于明代的藏书“万卷楼”。主人张五典之孙、张铨之子张道濬作有《万卷楼藏书记》云:“予家世呫哔,先宫保及忠烈俱嗜书,宦游四方,罗致颇广,庋之万卷楼中,胪次充栋,愿后之人毋作故纸视之。”窦庄“万卷楼”所藏图书,其中应该有张五典、张铨、张道濬之祖孙三代文集,历经400 余年沧桑,一直得到张氏家族世代很好的收藏。直到20 世纪遭遇破“四旧”,果如张道濬所担心的那样,窦庄人竟将这批万卷藏书“作故纸视之”,一火而焚之。万卷藏书因此全部荡然无存。
与窦庄隔沁河相望的曲堤村,也发生过一件比窦庄“焚书”还要悲惨的遭遇。我曾收集到清代曲堤村霍润生的《藤荫轩诗草》与《娱我园诗抄》二部诗集,因要收入《沁水历代名家文存》,遂往曲堤村考察霍润生故居,寻找一下对霍润生的感觉,还想在曲堤村另外访点书。曲堤村就是春秋时期闻名天下的古“少曲”,这是沁水境内沁河流域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一个村名,至今已有3000 多年的历史,而且历代名人辈出,文化非常深厚。
清代曲堤村有个霍庆姚,嘉庆十五年庚午科(1810)举人,曾任清朝皇家宗室咸安宫教习,后迁汾州府(今属山西)教授。霍庆姚嗜书,曾广泛收罗古今天下图书,并著有个人文集,皆收藏于家。我们听说霍庆姚后裔七世孙家中,还收藏着霍氏先祖流传下来的一批古籍图书。然而当我们来到其家中,问起这批古籍图书下落时,这位霍氏子孙突然捶胸顿足,连连仰天大声叹息:“后悔死人了!后悔死人了!”原来,这批图书原本收藏在曲堤村寨上霍庆姚故居,1987 年这位霍氏子孙从寨上搬迁至相距不过几百米的村中新居时,嫌弃这批图书麻烦累赘,便装了满满二平车,共约900 余册,竟然“作故纸视之”,以37 块钱的价格,卖给端氏中学印刷厂,印刷厂送到端氏造纸厂打成了纸浆。
我们听到这件事时,极为惊愕不已,无论如何不能理解,在党的三中全会召开已经10 年后的1987年,一批珍贵的古籍图书,竟然还会经历如此的“悲惨遭遇”。这批古籍中或许有霍氏先祖的文集与家谱,可能还有沁水历代名家著述的诸多文集,以及沁水历代所修的《沁水县志》等诸多文献,甚至可能还会有价值连城的“善本”或“孤本”古籍。其中若有一种“宋版”古籍,即使卖掉整个曲堤村,恐怕也抵不过这批古籍图书无可估量的价值,尤其是这批古籍图书所体现出的重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义。霍氏家族世代收藏这批古籍近200 年,传至霍氏七世孙手中,竟然变成了一堆仅值37 块钱的废纸。这不仅是霍氏家族的损失,也是沁水有史以来,最最惨重而无可弥补又让人连叹“无奈”的文化损失。
面对这些沁水古籍的“悲惨遭遇”,我很是悲哀,很是无奈。多年以来,我面对过许多事情,无可置评,只好常常以“无奈”二字高度概括之。不过,这也同时提醒我,赶快完成《沁水历代名家文存》的编撰,让今天的沁水人尽快亲眼看一看,我们的先祖创造的历史文化多么辉煌,我们的先祖流传下来的传统多么优秀,促使我们更加珍惜爱护沁水的历史文化,自觉地继承发扬沁水的优良传统,把今天的沁水建设得更加美好。
时至2013 年,我承担的国家古籍整理项目《校勘郝经集笺注》一书,历时10 年的编撰,终于杀青完稿交付出版社。稍得闲暇,遂调整状态,如愿完成现存沁水历代名家文集之“原刻本”的收集,计有荆浩、朱珵阶、李瀚、常伦、韩君恩、刘东星、孙居相、张五典、张铨、张鋡、张道浚、霍润生、王敏敦,以及陈廷敬、赵凤诏等15 家20 余种文集。依据几部现存《沁水县志》及有关古代书目文献记载统计,沁水历代名家文集与各种文献约有60 余种,能够收集到现存名家文集近20 种,已经是洋洋大观,实属难能而不易。
我从中选出常伦、刘东星、孙居相、张五典、张铨、张道濬、霍润生,以及赵凤诏等8 家文集,历经4 年精心整理,终于完成了《沁水历代名家文存》丛书的编撰。所余7家文集,若荆浩、李瀚的散存诗文,明代沁水王朱珵阶《沧海披沙集》、韩君恩《法家体要》,清代张鋡《榼山寺志》、陈廷敬《老姥掌游记》、王敏敦《澳门记》等文集,其成就、价值与影响,皆不在8 家文集之下,因故未能入选《沁水历代名家文存》丛书,诚是令人遗憾,权且给人留一个念想。
一部大书留有一些遗憾,并非一件不好的事情。我始终没有找到刘东星的《晋川集》,而刘东星是明朝一代名臣,有论者以为刘东星有宰相之才,可与唐代五朝元老之裴度、与功盖天下之郭子仪相提并论,编撰《沁水历代名家文存》岂能没有刘东星!这才是《沁水历代名家文存》最大的遗憾。不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非常相信,随着国家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说不定有朝一日,我们会突然找到刘东星的《晋川集》,至少可能会去“辑佚”一部《晋川集》,而且可能还有更多“不知存佚”的沁水历代名家文集能够陆续面世。故而这里且留遗憾,拭目以待,来日方长。
《沁水历代名家文存》所收沁水历代8 位名家文集,包括未收的7 位名家文集,集中了古代沁水最优秀的名家才俊,他们是古代沁水文化最杰出的代表。对于8 位名家文集的具体内容与社会价值,将在各家文集的“整理说明”中做具体介绍,兹仅做概括提要。沁水历代8 家文集,尽管是丛林一枝、沧海一粟,却也是名山珍品、文苑奇葩。他们经受了历史沧桑而没有被湮没,经受了时代考验而没有被佚失,本身体现了这些名家文集的精神永恒与艺术不朽。每位名家在其文集中,都用了相当篇幅,记载了古代沁水重大历史事件之始末,再现了古代沁水诸多名流才俊之风貌,描写了古代沁水山水古迹之美丽风光,记录了古代沁水文化艺术之持续兴盛。它们展示的是古代沁水历史文化的辉煌总结,体现的是古代沁水传统精神的精华结晶,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沁水社会的风俗人情,认识沁水人的性格品德,等等,都是最直观的文献资料。《沁水历代名家文存》是我们总结沁水过去,做好沁水今天,展望沁水未来的百科全书。
《沁水历代名家文存》编撰出版之后,自《沁水历代文存》开始,若《沁水史话纵横》《沁水县志三种》《沁水史话辩证》等,我先后为沁水编撰出版了10种著述,为沁水历史文化研究奉献出约1000 万字的学术成果。有人或问:“何以如此乐此不疲地写书?”因曰:我的一生没有任何特别的嗜好,不好酒不会打麻将,没有官运不会开宝马。总以为人生苦短,总是想着应该抓紧时间做些事情。性格使然,我唯一的爱好就是喜欢写书。同时,我生在沁水长在沁水,沁水养育了我,我理当感恩沁水回报沁水,凡沁水文化上的事情,我理当去做。这是一个读书人的使命,我一直带着一种使命感,为沁水历史文化事业做着我所喜欢做的事情,所以才有了《沁水历代名家文存》的再次问世。
《沁水历代名家文存》所收8 家文集,基本遵循8 家时代先后顺序排列,拟分6 册编撰出版。全书总目依次为:一册常伦《常评事集》《常评事写情集》卷,二册孙居相《两台疏草》、张五典《大司马张海虹先生文集》卷,三册与四册张铨《张忠烈公存集》《国史纪闻》卷,五册张道濬《张司隶初集》卷,六册刘东星《明灯道古录》、霍润生《藤荫轩诗草》《娱我园诗抄》、赵凤诏《〈龙岗纪笔〉辑佚》卷。考虑到在《沁水历代名家文存》所收8 家11 种文集之外,古代沁水还有一些名家,虽然未见其文集传世,但在诸多古代文献中,却保存有这些名家很多散佚诗文,而且这些散佚诗文,历经时代洗礼,大浪淘沙,华章锦绣,广泛流传,几乎都是精品名作,故在第六册之末,再辟《沁水历代名家散佚诗文辑萃》一卷,以为全书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