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者道之动
——浅谈《窦娥冤》的三个悲剧意象

2020-07-14上海杨澄宇

名作欣赏 2020年28期
关键词:大旱窦娥冤窦娥

上海 杨澄宇

关汉卿的《窦娥冤》不以跌宕的情节取胜,也不因复杂的人物塑造著称,而是以对人性的体贴揣摩而获誉,读其文,观其剧,一股淋漓尽致的悲情扑面而来,不能不令人掩面。“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的誓愿实在太有画面感,有大力量。过目难忘之余,又颇有细微可体察处,我们一一来说。

“大旱三年”,是最激烈的愿望,甚至有诅咒的意味。其态度之决绝、意志之坚定,并以咒怨的形式抒发,在正统中国文化中不多见。诅咒,是一种“巫”的传统,不为“礼乐”传统所容,至少表面上两者是划清界限的。然而,诅咒从来没有从我们的生活离场,它基本上以恶毒的一面示人,故而不能见。在窦娥这里,则公开将这种“恶毒”曝之于生命的最后,愤懑可见达到了顶点,是不得不发出的呐喊,是一种公开的反抗。这种反抗力量之大,伤及无辜之处,也是令人无暇追问、不可思议之处。监斩官听闻反应激烈:“打嘴!那有这等说话!”窦娥回曰:“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什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这句话有这么几层意思:其一,皇天后土可以从人愿;但这是有前提的。《书·伊训》:“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天命无常,但人力亦有可为,故有感天动地之处。在对上天的信仰上,窦娥曾产生过朴素的怀疑。在这一折的开头她就迸发出内心质疑:“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何以窦娥从对上天的埋怨,在生命最后一刻,得以转化为对上苍的坚信?是因为其人心智纯粹而坚定,内心深处一直坚守清白。窦娥的悲剧,恰在于她没有做错任何事情而遭殃,这是纯粹的悲剧。她从未动摇心志,承认诬陷的罪名则是为了婆婆免于酷刑。她不得不最后选择相信上天,她必须为自己的纯粹找到最后的凭仗。老天能够证明其清白,但前提在于老天要开眼,她要“被看见”。其二,这是有例可循的。这或许也是窦娥最终坚信上天的原因,既然老天曾为东海孝妇之冤而大旱三年,那么当然窦娥也可以。这也解释了为何老天会为冤情而降下大灾殃却对俗世间的苦难视而不见。因为按照传统的灾异说,天灾是一种警示,也是一种证明,即执政出了问题,尤其是当权者道德败坏、行为失当,上苍并不直接负责救助百姓。所以,如果窦娥坚信自己蒙受了可比东海孝妇的冤屈,她就有理由相信上天能听见她的呼号。但这呼号要足够悲凄,要充满道德力量,比如孝女之冤,才能显示执政者的大罪过,让老天动容,并在人世间反推出自己的无辜。

无辜是通过三个意象一步步递进的,一个比一个难以实现又顺理成章。我们来看“六月飞雪”,这个意象几乎已经嵌入我们的文化记忆,成为冤屈母题的第一印象。何以如此?因为这一意象竟充满了残忍的美感。从审美的角度,这一幕是美的,并且依旧有例可循,如邹衍之冤。“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是从极热到极冷的转变。血脉本应平和,因冤屈推向极致;天气本应酷暑,推向反面则是落雪。由此,天地感受到的不仅是窦娥的冤屈,而且是一股“反动”之力。推波助澜者,非大能力不可为。然而,这一审美意象并没有超出生活的心理常识,我们常常遇到“老天都为我落泪”这样的陈词,“雨过天晴”是自然景,亦可当心境。可见“天人感应”是切身且可逆的,至少是可以被想象的。这一幕既是美的,也是活生生的生活之境。它能“免着我尸骸现”,并可代替“素车白马”。老天第一次显示其温情的一面,掩盖了窦娥极惧的“身首不完全”,却是以极冷酷的方式。同样,老天也是第一次解决了窦娥的后顾之忧,即无人收尸的惶恐,无以血食的忧惧。曾经窦娥所求祭奠之物不过是“残羹冷炙”。另外,意象是叠加的,在文本上否定一个意象,但其留下的残影已为底色。否定其实是另一重的肯定。“素车白马”“古陌荒阡”已经和“六月飞雪”共构了凄清的奇观。

窦娥临刑前,劝慰婆婆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都因为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固然说明了她心地良善,不忍婆婆伤心,但也未必不是一种对自己劝慰的尝试。“算了,自认倒霉”、“时运不济,又能如何”是生活中常见的放下。但窦娥偏偏没有止于此,可见其异于常人、异于常情之处。其之异常,恰在于其纯粹。是纯然之冤、纯然之情、纯然之人,此纯然必然是俗世的反面,亦有净化之意在。所以有“三年亢旱”“六月飞雪”的洗涤罪孽。然而,它们得以实现的前提是“血溅白练”。

我们不能否认这一意象的审美性,一如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在虚构的文本中,审美性反而递加了真实性,而在真实的境遇里,审美让纯然之物保有最后的尊严与可能。“血溅白练”相对另外两个意象,是更容易实现的。因为它来自自身,似乎还有自身之血气可以仰仗。从“一腔碧血”到“湛湛青天”,我们看到了澄澈的可能。这一澄澈非是自然所致,而是文化积淀,因“苌弘化碧”,血色才能呈现天空与大地的颜色,老天爷也才能暂时有血有肉,“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澄澈,也必是融于自然,人文才能存之于世,彰显天理。

窦娥所求的天理,是气血所逆转到极致可以触碰到的。普通人看似可以控制自身,却在生活、命运里面随波逐流,其实,我们连心跳和呼吸都难以把握。试图控制气血的人,非大能力者不可为,他们走向神秘之境,极易“走火入魔”。窦娥通过自我“献祭”,得以在“绝地天通”的生活处境中劈开一丝缝隙,向老天传递了信息,与之相勾连。这行为,是巫术的,是政治学的,是美学的,是文化的,种种为一。鲜血淋漓处,超越俗世,奇情涌现。

在窦娥这里,逆气血的结果是老天开眼的证明。它以反常识、反自然规律的形式获得了冤屈伸张的合法性。老天的回应正所谓老子所言之“反者道之动”,真正的天理、纯粹的情绪都是“反动”之物。

明明什么都没有做错,何至于此?如果俗世诸物、诸事、诸位大人都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而又心不甘、意难平,该怎么办?窦娥的悲剧植根现实的土壤,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于每个心灵深处。其可贵又难以让人忘怀处在于,她没有任由黑暗吞没,而是用最原始的方式呐喊、呼号。这未尝不是一种质问,卑微如我者,也获得了最终对话的机会,老天你又将如何作答?

老天的回答是应和,是安抚,是顺便。以鲜血直上昭告其冤,以飞雪六月覆盖其身,以三年大旱慰问其情。它是反自然的,是冷酷的,是更本质的,但又是熨贴人心的。所以在更漫长的时间中,在重重历史的层积岩上,这是符合常识的。它和我们彼此妥协,在此地,在乐土。

猜你喜欢

大旱窦娥冤窦娥
窦娥冤
“刚”与“柔”的完美统一
高招
高招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
品味元杂剧《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征
重见天日
谁杀死了窦娥
窦娥的第三桩誓愿让人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