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本书阅读的多维度切入培养核心素养
——以《三国演义》中的张松为视角展示
2020-07-14程红辉重庆市梁平红旗中学重庆405200
⊙程红辉[重庆市梁平红旗中学,重庆 405200]
整本书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助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效形成的一种方式。如何进行深层次整本书阅读,避免碎片化、浅层次和无效性的阅读状态,是找到整本书阅读的切入途径。我们试着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为例,尝试找到阅读的多维度切入口。
维度一:研字词,进行语言积累与构建
在刻画益州別驾张松的外貌时,罗贯中用了八个字极其精简传神地描绘了其外貌:“额钁头尖,鼻偃齿露。”张松相貌如何?这里要了解平日里少用到的这个“钁”和“偃”字分。“钁”的意思是“镢头”,文中的“额钁”,说的是额头像镢头突出的部分一样,写出了张松额头特别突出的形状;而“偃”有“倒下”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鼻子,意思为“塌”,由此写出了张松是个塌鼻头。综合看来,张松额头异常出,头尖鼻子塌并且唇薄漏齿。古人评价一个人好的面相的标准是:“面带威严,天庭饱满,地阔方圆,一脸福相。”而不好的面相则是尖嘴猴腮、颧高脸削、鼻塌露齿……从这个标准来看,张松的面相算是奇形怪状,丑陋无比了。如此,就能明白为何曹操一见张松本尊,就认定他“猥琐”,迅速有“五分不喜”;加上曹操见张松言语不柔和,对他的来访就更加不屑一顾了。了解了这两个较为生僻的字词,文章读起来就畅通多了。再来揣摩这回中的“傲睨”一词,此词用于曹操自破马超得志后张松拜见曹操前的心理状态。其中的“睨”意思为“斜眼看人”;“傲睨”是骄傲、傲慢、轻视、自大等之意。“得志”二字把曹操那种踌躇满志的状态写出来了,但罗贯中偏偏用了“傲睨”一词来修饰这个词,于是,曹操那种不可一世、目空一切、我是天下第一的心理状态就很好地体现出来了。优秀的作家写出再简单的作品,其中也免不了有一些以学生的能力不能完全理解的字词。遇到不理解的字词,不管不顾,继续前行也未免不可,但总有一种囫囵吞枣的哽噎感,一种没有字字理解、词词畅通的舒顺感。如果因为不理解原文的字词,而闹出念错字的笑话倒是小事,但若因为错误理解了某些字词而不能品出作者的深意,那就是一件得不偿失的大事了。主动理解、积累,形成个体语言经验。维度二:品语言,感受“言不甚俗、文不甚深”的特征。
《三国演义》语言文白杂糅,自然流畅,雅俗共赏。明代蒋大器评价它为“言不甚俗、文不甚深”。我们试看作者罗贯中关于张松和曹操两个回合对话就可知一二。回合一。张松初到曹营,“傲睨得志”的曹操见着这样貌丑陋的使者,责备说:“汝主刘璋连年不进供,何也?”张松本是聪明之人,也准有进献之物,本可以接着话顺势而上,可是他没有,只是简单不带感情色彩说出了原因——路途艰难,盗贼多。由此激怒了曹操。面对曹操的怒气,张松的憨劲就来了,他说:“南有孙权,北有张鲁,西有刘备,至少者亦带甲十万余,岂得为太平耶?”刚刚打败马超的曹操此时是何等的威风,怎容得下一个他根本就瞧不上的刘璋的使者,所以张松的这一番话,算是把通往和谈的门给关上了。这番对话虽说极其简单,但十分流畅,同时张松的性格和才华便得以初有显露了。回合二。不打算杀死张松的曹操为了给对方一个下马威,顺便炫耀一番,于是安排了西教场点兵一事。曹操傲问张松:“汝川中曾见此英雄人物否?”此话有两层含义:一层为我军之威风,不可阻挡;一层为你这个老小子,佩服我不?张松一语反击:“吾蜀中不曾见此兵革,但以仁义治人。”张松话也有两层意思:一是你这是穷兵黩武,不值得骄傲,是低端的治国方式;二是我蜀中向来是以仁义治国。而仁义治国是治国的最高境界了。接下来的对话,是精彩绝伦的,张松对曹操可谓是了解得透底:“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天下无敌也!”简短的话语,张松把自曹操出山以来所打败仗、所受屈辱全部在大庭广众下展示了出来,还总结了一句:“此皆无敌于天下也!”如此情形,曹操窘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了下去。在叙述教场的时候,为了突出一种宏大的场景,作者还用了很多的典雅的四字句;在展示张松的口齿伶俐之时,又用到了很多整句。在这四字句和整句之中,还夹杂了一些散句。这样雅俗共赏的文字,真是应了蒋大器的“言不甚俗、文不甚深”的评价了。阅读这样文字,既追求到了一种阅读的畅快感,也可以把这样的语言摘抄下来,做好积累,试着在自己写作的时候,尝试运用这种语言特色。维度三:析形象,进行审美鉴赏,看其性格复杂性和丰富性。
《三国演义》里一共写了四百多个人物,其中塑造了很多形象鲜明、生动立体的主要人物,如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关羽等。这些主要人物的成功塑造自不必说,单就一个在小说中只存在了三回的小人物张松,也能刻画得立体、饱满,那是真功夫了。首先,张松聪慧,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我们从曹操扯碎并烧掉自己创作的《孟德新书》一事可以看出这一特点。张松只是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就把一篇用兵要法一字不错地背诵出来,把杨修和曹操惊诧得不知所以。其次,张松狂傲不屈、伶牙俐齿。张松带着使命和曹操相见,本是作为说客的身份来拉拢曹操帮助刘璋,哪知曹操是个以貌取人之人,又受了张松的言语冲撞,竟十分不待见张松,于是轻慢了张松,这就有了张松一而再再而三地怼曹操,揭曹操的短,出曹操的丑,且出口成章,顺畅无比。宁愿不受曹操接纳,也不在曹操面前低头,狂傲不屈。除此之外,张松身上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卖主求荣的不忠贞。出卖主子刘璋,向刘备献地图求荣,最后身败名裂,惨死街头……我们不能单用好坏标准来评判他,也无法用某一个具体的词来形容;他身上有很多被我们唾弃的品质特征,但也有一些过人、独特之处。他在软弱、忠奸不分的刘璋面前辜负重托,欺瞒背叛;在狂傲自大、以貌取人的曹操面前桀骜不驯、口若悬河;在善用心计、求贤若渴的刘备面前主动示诚、忠心耿耿……这是一个立体丰富,形象饱满,生动鲜活的人。从张松出场到全家被尽斩于市场,这个人物不过只是三国纷争里的一粒沙。然而,连这样的一个沙砾一样不起眼之人,作者都刻画得如此成功复杂,其他那些浓墨重彩刻画的人物,其生动性就更不必说了。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在遇上刻画得成功的人物形象时,我们可以暂停阅读的脚步,做做梳理,进行人物形象审美方面的鉴赏,如此定会更好地体会作品的精华。
维度四:思世事,进行文化理解,学会修身养性。
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其实不然。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解其中的优秀文化,学习正面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方法。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都希望能够把蜀地占为己有,但最终花落刘家。其原因就在于曹操和刘备各自的处事方式。如曹操,明知张松是来示好臣服的,却是按捺不住自己得意洋洋不可一世的骄傲自大。张松一来,曹操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让他在驿馆中候了三日,之后又是一番责问;责问之后见人丑陋,又生嫌弃厌恶,生生地把一块肥肉推到门外。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刘备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行为。在张松灰头土脸一脸失意不知如何向刘璋交代的关键时刻,刘备派了大将赵云恭敬等候,还携诸葛亮和庞统亲自来接,把刚被曹操冷遇的张松瞬间就转忧为喜感动不已。而后,张松辞去之时,刘备还在十里长亭设宴送行,甚至潸然泪下。自此,刘备宽仁爱士、有德行有气度的高大形象就深入张松之心了,这才有了张松改变策略、主动献图刘备的行为,为后期刘备入川、最终得到蜀地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尚书》中有“有容,德乃大”之说,《周易》也提出了“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观点,荀子也认为“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正是曹操的狂傲自大使他失去了本应该属于自己的优势,而也正是刘备的礼贤下士、谦虚爱才、宅心仁厚并不以貌取人的性格特征,才有了如此的收获。
除此之外,《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该如何为人处世的佳句。如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诸葛亮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曹操的“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仲达的“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等等。
阅读使人明智:看书中人进退有度,奋力前行;诵书中句醍醐灌顶,知世明理。读《三国演义》是这样,读其他的名著也是如此!深入整本书阅读,多维度找到阅读的切入点,在读中积累,在积累中思考。让学生从深入整本书阅读这一角度,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①⑤〔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②张再林:《中国古代身体观的十个面相》,《哲学动态》2010年第11期。
③刘璇:《〈三国志演义〉序跋集释考论》,《陕西师范大学,2014》。
④卢玺媛:《论〈三国志演义〉的荐才描写》,《中州学刊》201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