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论与现实互构关系的哲理思考

2020-07-14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太原030031

名作欣赏 2020年23期
关键词:舆论

⊙王 欣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太原 03003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为,世界是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它在人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但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可以被人的意识所反映,也就是说,物质世界是可以被主观所认知的存在。新闻事实与舆论之间的关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在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如果从传统的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流程来看,先有新闻,后有舆论。然而,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与传播范围的扩大,这一传统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流程正在被打破,很多新闻报道是先从网络舆论引发,进而成为争相报道的对象的。如2019 年9 月9 日,昆明理工大学学生李心草与朋友聚会醉酒后溺水身亡,她的母亲因对其死因有诸多疑虑而又无从得知,于10 月12 日在网络上发布了一篇题为《一个母亲的血泪控诉:谁能告诉我一个真相?》的微博长文,希望通过舆论关注,促进事件真相的查明。其母在微博上的发帖控诉,引发了媒体对李心草死亡真相的追问以及对案件调查进展的关注。人民网、澎湃新闻、《新京报》等主流媒体针对案件最新进展及时跟进报道,使得事件热度持续走高。李心草溺亡事件之所以能够引发公众关注和媒体报道,与李心草母亲的微博发文有关,可以说,网络舆论的作用在此事件中得到充分体现,微博不仅激发了网民的同情心和正义感,也使其本身成为媒体报道重要的信息来源。网络舆论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既有网民关注的热点事件,也有网民广泛监督的公共权力事件,更有公众负面情绪的显性表达及放大,使得新闻信息的来源丰富多样。

一、网络舆论与现实互构关系的哲理解读

(一)网络舆论建构的“拟态环境”符合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舆论是对客观事实表达的观点与看法。先有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然后才有一定意识倾向的舆论。“如果没有事件,就没有什么可说的”。然而,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新闻离不开客观事实,但又不同于客观事实而具有意识现象的特征。在网络上,网民就一些事实进行大量的评论、回复和转载,网络舆论构成了对这些事实的“再现”,由于关注度高,这些真实的“再现”会成为媒体的重点报道对象,使其最终成为热点新闻事件。从信息的生产流程上看,客观事实是存在的,舆论反映了客观事实,而这种“再现”又不是对客观世界“镜子”式的反映,因为舆论是有倾向性的,是将事实进行选择和加工并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是一种“拟态环境”。这就构成了物质世界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构成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这是现代媒介社会中人们无法回避的一个物质世界,媒介构建的拟态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主观世界,人们的兴趣与追求会不由自主地随着媒介而发生变化,成为决定人们态度、认知和行为的主要环境。

(二)新闻媒体的双重角色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的特点。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从业人员同时兼具传播者和受众的双重角色,既要从受众角度出发随时关注网络舆情热点,又要从传播者角度出发研判舆论走向,起到信息的“把关人”作用。只有通过自身双重角色的新闻实践与认识活动,关注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中的舆论热点,了解受众最关注的话题,深入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取得真实可靠的一手材料,形成独一无二的新闻报道后,进而通过大众媒介传播形成社会普遍共识的作用。这体现了新闻从业人员作为网络受众的一员,其实践活动是新闻认知和舆论引导的基础,对新闻传播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方式不仅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受众的需求,而且顺应了当前媒体发展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变革,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占据主流地位。

(三)网络舆论推动新闻报道的发展符合事物发展连续性的原理

在辩证否定观中,事物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换句话说,事物内部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维持事物存在,否定因素促使事物灭亡。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发展与联系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一个新闻事件从发生、发展,甚至反转是一个系列过程,新闻媒体的报道虽然是新近发生的各种事实,但不一定是客观现实的全部,有时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也许是整个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横断面。网络舆论则体现了受众较为关注的焦点部分或重点内容,反映出网民对新闻事件报道中的某一个薄弱环节而产生的疑惑,这样一来,倒追媒体必须做出全面的了解与报道,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新闻事实反转经常出现的原因。因此,网络舆论在推动新闻报道事态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继承和否定的积极作用。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没有事物的前进和发展,也没有对事实真相的揭露。

二、网络舆论与现实的互构关系对新闻传播实践的启示

(一)遵循新闻在先,舆论在后的新闻传播原则

网络舆论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信息生产的流程,更新了新闻传播的理念与方法,但是网络舆论带来的许多新的问题正如《草根媒体》一书中所言:“科技给我们一个新世界,在这世界中,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发表看起来很可靠的网页。只要有计算机或手机,谁都能在网络上发言,只要对 photoshop 或其他的影像处理软件有基本了解,谁都可以扭曲事实,这些特征甚至让影片也难以信赖。”可见,网络舆论由于传播主体的匿名性和把关机制的弱化,带来的最大弊病就是关于传播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而真实性是新闻传播实践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遵循新闻在先、舆论在后的新闻传播原则。舆论与新闻虽然不能截然分开,但是从伦理学角度而言,却有一个先后顺序的问题。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做好“把关人”,及时、公开、透明地在第一时间报道官方信息,抓住舆论的“黄金四小时”,不要让网络谣言滋生,给不良的网络舆论可乘之机,失去在新闻报道上的主动权,而影响了新闻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判断,产生不良后果。换句话说,还是要按照传统的信息生产流程,先有新闻报道进而引发舆论关注,不能背道而驰。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法原理的第一个前提。前文已论述过,舆论更多的是情绪的表达而非事实真相的“再现”,因此,舆论在哲学价值关系上来说次于事实。但是,舆论与事实的价值并不矛盾,而是具有内在统一性,这个统一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媒体主观能动的新闻传播实践活动。

(二)适当运用网络舆论进行“议程设置”引导

舆论引导一直是我国政府和新闻媒体的主要工作之一,长期以来一直依靠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发挥引导作用,但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论已成为公众参政议政的平台和舆论阵地的主战场。政府逐渐意识到新媒体在舆论监督和引导上的重要性,新闻媒体应重视并利用新媒体进行“议程设置”的舆论引导。习近平同志在2018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反复强调舆论尤其是网络舆论对治国理政的重要性。这是此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涉及的新领域,是在新时期习近平新闻思想的突出亮点。

早在1998 年,原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就首次提出了两个舆论场的概念:一个是以党报、国家电视台、通讯社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在我国互联网兴起之初,由于普及和发展的速度较慢,没有引起政府和传统媒体的足够重视。如今,随着政府的政务微博、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一系列新媒体的出现,两个舆论场出现彼此交叉、融合的趋势。只有主流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在某些社会事件、热点话题上保持高度的一致,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双管齐下、互为补充,才能使新闻事实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得到保证。例如近年来,一些违反党规党纪、贪污腐败的公权人物因某一不当言论或行为引发了网络舆论的广泛关注,相关部门调查后将其绳之以法;又如很多受到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也是最先由网络舆论引发的。新媒体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在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的发布也愈加及时,逐渐成为反映新闻事实的第一信源。政府一方面及时收集和分析网络舆情热点;另一方面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拓宽言论渠道,加大信息公开的程度,通过这些手段有效地实施舆论的“议程设置”引导作用。

猜你喜欢

舆论
材料作文“舆论洪流中,我们何去何从”导写
理性思考守本心,乱云飞渡更从容
做自己的支配者
材料作文“舆论”导写
材料作文“舆论”导写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息事宁人乎,抱薪救火乎
潜在舆论的引导和化解
舆论制高点是有海拔的